主题:【原创】十字架与火焰-君士坦丁堡与泰西封的双重奏 -- 赫克托尔
或者按废帝算
为什么军队主要成员成了蛮族?是罗马人丁减少,不能提供兵源了?
生活越富裕,越不爱当兵,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希波战争时,希腊有地中海世界最好的兵,波斯人也大量雇佣希腊重步兵做雇佣军。等阿拉里克进军希腊的时候,希腊人已经完全没了斗志。
从三世纪危机开始,罗马的精兵猛将多出自巴尔干半岛,最多的是伊利里亚人--来自塞尔维亚和阿尔巴尼亚,其次是莫西亚人--来自保加利亚,伊利里亚和莫西亚是罗马最穷,最靠近边境的省份。一旦罗军主力被歼灭,巴尔干的老兵没了,靠其他地方来的新兵补充兵员,即使人数能保证,兵员质量也差得厉害。
亚美尼亚的教会在东正教和罗马公教分裂之前就建立了,他们的正式名字是亚美尼亚使徒教会(Armenian Apostolic Church),属于东方传统教会的一员(Oriental Orthodoxy),而非俄罗斯所属的东正教体系(Eastern Orthodoxy),呵呵。
改宗的现在不是叫“穆斯林”族或者克罗地亚人了么,而且还跟东正教塞尔维亚人有不共戴天之仇
不是在毛子支持下要进军伊斯坦布尔么
可惜在西方罗马教会一群蝇营狗苟,把小集团的利益看得高于天下大义的叛教者(英国、法国)的上下其手之下,东正教复仇大军功亏一篑啊……
要说血统,我天朝可是大大的不纯,光是历代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和被汉人同化的南方少数民族,占了多少血统就不好说了
说起来文化和血统都能传承下来的,不能不说犹太人吧?
终于找到大象了,顶帖!
Bury《晚罗史》第四部第二卷第四章章名就唤作《帝国与法兰克》,详细的阐述了查士丁王朝(公元六世纪)时期,东罗与法兰克的关系。在查士丁尼大帝的意大利战争期间,法兰克曾经受东哥特人的邀请,与贝利撒留和纳尔赛斯的远征军为敌。那时两者的关系显然是冷淡和敌对的。后来,东罗在意大利的总督府遭到伦巴第人的进攻,东罗邀请法兰克人协助,在信件来往中,东罗皇帝莫里斯和法兰克国王克洛维之子Childebert互相以父子称呼。这显然表示了两者之间一定程度的藩属关系。当然实质上,天高皇帝远的法兰克人是从来不会鸟新罗马的主子爷的。
罗马帝国五大基督教中心:罗马,君士坦丁堡,安条克,耶路撒冷,亚历山德里亚,在君士坦丁大帝开始确立基督教为国教之后,罗马的地位基本上一直是最高的。有的时候罗马的风头被东方诸教区盖过,主要是因为:1.基督教的诸多“异端”之争主要发生在东方,斗争中的君士坦丁堡和亚历山德里亚大主教吸引的眼球自然比默默无闻的罗马教皇要多一些。2.君士坦丁堡有世俗世界的最高统治者东罗马皇帝撑腰和干涉,君堡主教经常受到皇帝的政治指示开展宗教事务。而在这些宗教斗争中,东方教区是要时常向罗马教皇请示汇报,争取认同的。
最典型的例子乃东罗马皇帝针对东方教会所谓“基督一性派”(Monophysites)分裂所作出的两次行政干预。基督一性派认为基督只有一个属性(substance)即神性,这与451年卡尔西顿公会上确定的基督有“两个不可分割”的属性:神性和人性的正统教义相悖。公元5世纪末芝诺(Zeno)皇帝首先颁布敕令“Henotikon”强行规定教会停止对一性两性的讨论,遭到了罗马教皇的反对,因此一直没能得到真正的执行,拖拖拉拉几十年,到了查士丁尼大帝,为了取得教皇对自己收复意大利行动的支持,索性废止此敕令,向教皇妥协。到了公元7世纪,希拉克略(Heraclius)皇帝再次试图弥合矛盾。在君堡大主教Sergius I的配合下,颁布了折中的新教义“基督一志论”(Monotheletism)。他们推行教义前的第一件事就是争取得到罗马教廷的同意。这一次罗马教皇霍诺留斯一世(Honorius I)表示赞同。基督一志论得以盛行一时。但是在霍诺留斯一世之后的数代教廷改变态度,强烈反对任何对“异端”的妥协,最终在680年的第三次君堡大公会议上终止了一志论。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早在利奥一世之前,在宗教事务上,罗马教皇的决定在法理上就已经起了决定性作用。君堡大主教凭借东罗马皇帝的支持,有时能够对教皇的决定置之不理。但是东方教区不是铁板一块,教皇搞不定君堡,就会从安条克和亚历山德里亚主教中寻找代理人,最后还是会让君堡主教的日子很不好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