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整理】《竞争经济学》精义 -- 乾道学派

共:💬50 🌺182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家园 精义(续19)——GDP中有多少有用成分?

二十.GDP中有多少有用成分?

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纷纷放弃国民生产总值(GNP),转而以国内生产总值(GDP)衡量本国经济活动。GDP的升降牵动着各国的无数双眼睛。政治家因GDP增长或下降一个百分点而当选或落选,企业家从GDP的增长中看到商机和利润,知识分子为GDP的增长献计献策,工人、农民从GDP中看到就业机会,甚至军人都盼望GDP的增长,因为这意味着军费的增加,薪水的上升。在全民关注GDP的视线中,媒体最为高兴。无论GDP是升还是降,反正都能使收视率提高。当然,最好是升,上升意味着广告收入的增长。

然而,GDP是否有如此神奇的作用,是值得推敲的。市场经济的本质是战争经济,市场活动本质上是一场场的战斗。当然,在市场上获胜的武器主要是更能抓住消费者心理的商品和服务,而消费者心理则是生理需要和社会文化的产物。因此市场经济活动既有合理成份,又有不合理成份,如果将两种成份混在一起统计,则很难反应出人们生活质量的真实提高。

例如,军事及与军事相关的开支占各国GDP的约5%左右。这一部分对于提高生活质量毫无好处,反而使人们生活在战争、特别是核战争的阴影下,使欢乐显得苍白和浅薄。单从一国来看,军事开支似乎是保卫本国人民的必须。然而,为什么国与国之间非要有战争呢?因为市场经济使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和防卫日常化,强国要占有、使用弱国的资源,弱国要反对;强国要降低使用资源的成本,弱国则要提高资源价格。在缺乏世界政府的前提下,讨价还价的能力最终将取决于相关国家的战争实力和战争意志。

在一国之内,警察局、检察院、法院、监狱、律师、立法机构、精神病院提供的服务约占GDP的1%左右。这一部分也是市场经济的战争本质所带来的开支。由于每个人追逐个人利益最大化,则欺骗、冲突在所难免。与大量的日常冲突相比,递交司法系统的冲突只是冰山一角。但无论是否递交司法系统,冲突双方都在支付因相互算计而导致的紧张、焦虑、不安的心理成本。导致精神病的,产生精神病治疗费用;导致心脏病的,产生心脏病治疗费用。递交司法处理的,产生司法服务费;进了监狱的,政府还得支付监狱建造、维护、管理费。例如,九十年代美国监狱人口以年均8%的速度增长,1995年美国监狱人数为160万,另有310万假释,70万人缓刑。仅1993年美国监狱开支就高达320亿美元[1],约占GDP的0.5%。

广告和包装支出约占GDP的5%左右。这也是经济战争所产生的费用,而与实际生活质量无关。可口可乐公司每年在全球支出近50亿美元的广告费,其主要作用并不是沟通商品信息,而是打败竞争对手,改变并锁定顾客心理——亦即打败顾客。中央电视台的一届又一届标王,如秦池酒,爱多VCD,都因支付高昂的广告费而破产。总结其教训,是对广告战的战争形势缺乏估计。“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秦池只算到与同业竞争,没考虑到中央电视台“黄雀在后”。广告战还有更大的副作用。一份报纸64版却只需0.5元钱,看上去是为读者提供了最大限度的性能/价格比,实际上是吸引读者的眼球以提高广告收入。为此,什么样的话题最能吸引读者就谈什么,读者想看什么就登什么,不是引导读者变得深刻和高尚,而是肤浅和低俗,整个社会越来越成为被动物感官所主导,利益冲突也就变得越来越尖锐,结果“人对人是狼”越来越成为社会现实,而日常生活中不安全感、不确定性也越来越强烈。广告业还衍生了娱乐业和体育业,因为这两个行业都能吸引到一部分眼球,而且是年轻的有购买力的眼球。这两个行业的社会效应与媚俗报纸十分相似,即使人只懂得眼睛直接看到事物,而丧失穿透现象看本质的分析能力。然而广告是市场经济的真正意识形态,它美化现实,制造幻想,培养商家需要的消费狂,从而将一切纳入商品生产和消费的轨道,彻底地消灭人性。

产品外形、色彩的变更费用也主要是战争成本。汽车款式,服装款式,建筑风格,食品口味,都在不停地变动中,形成一个又一个消费时尚或潮流。为了追逐时尚,人们不停地抛弃旧的,购买新的。而为了有钱购买新款式,就必须牺牲散步、读书、与孩子玩耍的时间。GDP虽然增长了,生活质量却反而下降了。追逐时尚其实是日常战争的一个组成部分,时尚者受到众人的羡慕,在心理上战败了别人。问题在于,这种追求优越感的心理被商家从两方面利用,一方面是购买商家的新款商品,另一方面则受商家雇用拼命工作。两者结合起来则给商家带来了滚滚利润。对于那些不那么追逐时尚者,企业也有办法迫其更换商品,那就是降低商品的使用年限。例如,汽车制造商本来可以制造出能行驶100万公里的轿车,但是这就缩小了产品更新市场,所以它们运用技术将关键零部件寿命确定在30万公里左右。又如微软的视窗软件,对于绝大多数使用者来说,Win95软件已经是够用了,但微软又开发出来Win98,Win2000,增添了一些很少用到的新功能,逐追时尚者购买了,剩下少数“守旧”者也将被迫购买。因为新版可以兼容旧版,但旧版不能打开用新版制作的文件。由于款式更新所产生的销售量可能占GDP的15%左右。在服装、计算机、汽车、家电等行业可能会远高于此比例。

广告、包装、产品更新成本只是战争费用的硬件部分,还有软件部分,即每个企业的营销部门人员开支、办公经费及各地办事处费用。营销人员一般占企业总人数的20%左右,有的企业可高达60%以上。营销人员的收入一般都高于生产性人员。因此,营销人员的工资可占企业总工资开支的30%以上。营销人员是企业征战市场的冲锋队员。如果不存在竞争,只是简单的产品销售,那么营销人员可以减少到只占员工总数的5%以下。例如,计划经济中每个企业的产品计划调度员就做着相当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营销部门的工作,但计划调度员只需要一个或几个。换成科斯的交易成本概念可以说,市场经济的交易成本远高于计划经济。

战争不仅存在于同行企业,存在于企业与消费者、供应商,而且还存在于企业内部。企业管理费用大部分是老板与雇员之间的战争费用。雇员希望少干活多拿工资,老板希望少付工资多出产品。这场战争在企业内部的一切领域展开,从质量、效率、原材料消耗、零配件采购到安全、环境、工作条件,由此便需要细致严密的规章制度,需要逐级管理人员,以及逐级升高的管理人员工资。由于管理人员也是雇员,因此又要有监督管理人员的规章制度和机构。由于监督者也是雇员,因此老板需要提防监督者与被监督者勾结,分而治之。由于老板有弱点,其直接雇员有时候会迎合老板的意图,而使企业利益遭受损失。老板还可能只是经营者,不是所有者,于是又有董事会与总经理的矛盾。董事会里还有大小股东之分,大股东要欺侮小股东,小股东要提防大股东。所有这一切费用最后都打入了产品成本,可能占GDP的30%左右。

连教育都渗透着战争性。特别是在亚洲国家,能上名牌大学等于人生成功的一半,于是从小学、甚至幼儿园起,一场残酷的人生竞争就开始了。教育不是面向孩子个性的塑造,创造力的培养,而是面向一级又一级的入学考试。并不复杂的内容,模拟了再模拟,复习了再复习,创造力就这样丧失了。一天十二三个小时地坐在教室里学习,比成人的工作时间还长。名牌大学梦也使一批批名牌中学、小学受惠,它们纷纷提高收费。家长则拼命赚钱、借钱供孩子上这些名牌学校。于是,名牌学校越来越有能力集中优秀教师,而普通学校则成了防止青少年犯罪的维持所。大多数孩子就这样在人生第一阶段被淘汰,少数成功进入名牌大学的孩子则成为跨国公司的人才后备军。就这样,教育产业的产值不断提高,而教育却越来越失去人性,越来越成为阻断社会阶层流动的隔离带。教育产业中的无效甚至负效GDP至少占一半以上,从而占全部GDP的5%左右。

医院也成了战场。由于医生与病人信息严重不对称,力量也严重不对称,因此对于医院来说,这是一个利润丰厚的战场。病人不知道某种药、检查或治疗是否必要,这是信息不对称;上了手术台的病人生命掌握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医生手中,这是力量不对称。因此医生的治疗方案常常以最大限度地获取病人的钱财为准则,量体裁衣,看菜下饭,富人富治,穷人不治。对于病人来说,破财治病的便是好医生,破财不治病的才是坏医生。当然,病人也会想办法改变这种信息和力量严重不对称的局面,他们会打探医生消息,学习医学常识。由于医生和病人的博弈产生的额外医疗费用可以高达医药卫生行业GDP的50%以上。

正是由于经济活动的战争本质,虽然技术进步了,消费品丰富了,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冷漠、提防、敌视、算计、欺骗、冲突却加深了,生活质量甚至还可能下降了。突如其来的收益(如彩票头奖)与风险(如股市崩溃或失业)使生活变得不可捉摸,因此焦虑、紧张加剧了。除了精神病院生意兴旺,人们还估计,目前人们的疾病有70%-80%来源于生活方式。除了心理与身体健康的代价外,还有可以计算的损失。例如轿车方便了出行,使人们可以把家建在郊区。但是由此每天却要花两个小时在路上,其中一个小时是堵车。当然堵车又产生了商机,电台开辟了面向堵车者的节目,商店里摆出了车内卫生设施,GDP又增加了。与以往居住与工作地点合一的生活方式相比,显然轿车不是提高而是降低了生活质量。但是人们为什么要选择郊区房子加汽车,而不是市区房子加步行呢?因为前者象征着身份、地位、时尚,而后者则没有这一切。此外,商业的繁荣使市区寸土寸金,穷人被迫搬出工作地点附近的房子。结果便是GDP上升,生活质量下降。

将这一切不合理成份剔除,则GDP中大约只有30%是与实际生活水平的提高相一致的。当然,以上所有比例只是一种近似模拟。国家不同,时代不同,评估者的价值观不同,这一比例都会不同。但是作为衡量市场经济活动的新框架,却是有可能对不同时代的不同国家都成立的。

到此为止,我们还没有计算资源和环境代价。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的消耗,空气、阳光、水等生活基本必需品的污染,远不是新一代彩电或轿车可以弥补的。如何将资源和环境的代价计算进去,是一个争议更大的问题。但是,如果我们希望子子孙孙能在地球上繁衍生长下去,而不是在未来某个时候毁灭,如果我们不是抱着“我死后那怕洪水滔天”的末日心态、战争心态,那么资源和环境的代价就宁可高估一些。

有人可能会责问,如果把经济活动中的战争性消除,那将会产生大量失业,军人,广告策划制作人,记者编辑,歌星、球星,管理阶层,证券经纪人,律师,法官,警察,政府官员等将大量消失,医生、教师的收入将会直线下降,这些人到那里去就业呢?其实,以目前的技术水平,要使地球上的每个人都有一个基本舒适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不困难。如果消除经济中的战争性,则人人都将有工作,而且每人每周只需要工作1-2天,即可生产全部生活必需品。剩下的时间干什么呢?可以学习,交友,锻炼,野营,讨论公共事务,共担家务,共同抚养教育孩子,赡养老人。由于没有无限度的物质需要,人与自然之间的战争状态也可消失,资源和环境将可以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利用。由于人际关系的战争状态的消失,人与人之间将充满信任和友谊。这样,技术进步才真正为全人类所利用,技术进步才能与社会进步相一致。那时候,人们也许不再需要计算GDP,而是计算是否还有人在忍饥挨饿,是否还存在人对人的压迫,是否还有人滥用公共权力,是否还有人不尽公众义务。

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Archive/2009/10/12/188373.html

家园 精义(续20)——正反馈机制与经济周期的内在规律

二十一.正反馈机制与经济周期的内在规律

从竞争经济学的角度看,经济周期的逻辑是这样的。当某企业引进新技术,或新操作方式,或开辟一个新市场时,产品定价有可能远高于成本。这时虽然没有同行竞争,但企业在与顾客的竞争中获取了最大利益。丰厚的利润吸引众多厂商投资该行业,发投资狂热,投资狂热又导致原材料价格上升,劳动力市场紧张,工资上升,需求进一步扩大,亦即繁荣带来繁荣,但是由于工资上升总是赶不上利润的上升,需求扩大总是跟不上投资扩张,于是上升正反馈无法继续,仓库爆满,大量生产能力闲置,经济摸顶崩溃,价格战爆发,同时则削减工资,降低成本,从而缩小市场。其结果便是利润萎缩乃至亏损,那些性能/价格比差、后备资本缺少的企业,即弱者被淘汰出局,工人大量失业,需求进一步下降,市场进一步缩小,失业进一步增长,形成下降正反馈,亦即萧条导致萧条。什么时候触底反弹呢?有三种可能,其一,“大部分背有孩子和疾病负担的家庭毁灭了;从那时起,劳动力供给下降,而由于劳动力供给不足,其价格就上升”(让·巴蒂斯特·萨伊,《政治经济学教程,1828--1829》),从而需求上升,经济回升;其二,在死亡威胁下,劳动者反抗的机会成本降为零,而收益变得无穷大,统治阶级提前作出让步,以最低工资、失业救济等方式确保工人最低需求的维持,从而使下降正反馈触底反弹;其三,新的技术、市场、产品出现,需求回升,经济回升。

也就是说,从控制论角度看,市场机制不是负反馈的自稳定机制,而是正反馈的自激机制,每一次自激的结果则是系统崩溃。股票市场的正反馈特性最明显,追涨杀跌,导致股市常常在熊市和牛市之间震荡。

我们把过度投资引发原材料和工资上涨时期称为繁荣期,而激烈竞争、利润率下降、大批破产、裁员时期则称为危机期。危机是竞争的决战期,为击败对手,胜利者需要付出代价,即所谓“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在经济竞争的各方伤亡惨重而胜负未决之际,在统计数字看来是经济危机不断加深之际,双方的士兵——工人——所感受到的是弹痕累累、死亡在即:不断减薪,不断裁员,却可能不断加班加点。在这一过程中,胜利者则增强了技术能力,巩固了市场地位,开始能控制甚至垄断某一细分市场。如果这时出现新的市场,或者新的产业崛起,带动需求增长,则这部分需求将会落到胜利者手中,成为胜利者丰厚利润的来源。这时,统计数字表明,市场开始复苏。

应该注意到,竞争既意味着同业自相残杀,也意味着新的市场不断被开拓,新的技术不断出现。英国工业革命后一个多世纪的大部分危机就是如此。尽管本国工人消费能力仍然低下,但印度或中国这样广大的海外市场突然加入,会使全部机器开足马力运转;或者铁路建设形成热潮,吸收大量筑路工人,从而解决了纺织工业的生产过剩危机。二十世纪后半叶,随着分期付款和信用卡透支方式的发明,更出现了将危机进行代际转移的方式。

但是,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既没有新的产业革命出现,又没有新的海外市场出现(甚至由于各国贸易壁垒高筑而缩小),实现危机代际转移的信用工具尚不发达,于是萧条变得格外严重,无法摆脱。官方统计的失业率高达25%,工人生活向死亡线逼近。胡佛的自由放任政策还进一步加剧了需求的萎缩。不得已,罗斯福只好代表统治集团做作出一定让步,通过罢工和工会合法化增加工人工资,增加社会购买力,并实行赤字财政,向下一代透支需求,重而使萧条得以缓和,出现增长。但是罗斯福的让步遭到了保守主义者的强烈反抗,成就有限。因此从1937年下半年起,经济重新陷入危机。直到1938年欧洲战事紧张后,国内外军事需求急增,才摆脱危机。

每次危机都促使垄断程度和范围提高,同时,也使竞争在更大的范围内展开,从地方竞争走向全国竞争,从全国竞争走向全球竞争。当竞争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时,垄断就可能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当竞争在全球范围内展开时,垄断就可能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反过来说,垄断每提高一步,都需要经历一场危机。垄断程度越高,所需危机的范围和程度就越深。目前这股全球化潮流使各国垄断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展开激烈竞争,这必将在每个产业形成垄断全球市场的若干家企业,而同时世界经济将经历一场空前的大危机。这是工业革命两百多年来,西方市场竞争演进过程的基本轨迹。

这一危机理论可以简化为一句话,竞争缓和导致繁荣,竞争激烈导致危机。影响竞争程度的因素很多,如新技术、新市场、金融组织、行业竞争格局、工会、石油输出国组织、国际竞争、法律、税收、财政及货币政策等等,这些因素或者缓和竞争、或者激化竞争,从而对危机和繁荣的持续期、震动幅度产生影响,使每一次危机的爆发点和爆发形式都各不相同,而走出危机的方式也各不相同。在经济繁荣期,若干行业就可能率先进入了下降螺旋,在经济危机期,若干行业也可能率先走入上升螺旋。甚至可能有某些行业与大势相反,在经济繁荣期大量破产,例如二战以后的煤炭业受到石油的冲击逐渐萎缩;也有某些行业在萧条期却生意兴旺,如三十年代意大利的化学工业,特别是人造纤维业。事实上,正如萨缪尔森所承认的那样,没有一次危机的爆发形式和持续时间是相同的,“商业周期更可能像气候那样变化无常。”

因此,重要的并不是着迷于建立经济周期的数学模型,寻找可以辨认的稳定参数,也不是为繁荣或衰退、高涨或危机的精确定义而辩论不休,而是研究既相互较量、又相互依赖的重大经济力量之间的复杂关系。一旦这些复杂关系被清晰地揭示出来,则作为企业可以预测危机到来的时机、方式及其对本企业的影响,从而决定企业的重大投资或撤资决策;作为国家,可以寻找调节这些复杂关系的杠杆力量,从而减缓危机对社会造成的损害,或者将危机转嫁给其他国家。

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Archive/2009/10/13/188386.html

家园 资产总额跟股票价格无关

但是,如果看一下微软公司的财务报表可以发现,微软公司的有形资产并不多,它的庞大的资产总额是由于微软股票升值上千倍带来的。

这句话不对.

当然微软的资产中无形资产占了很大一部分是个事实.

家园 茅于轼脑子有问题,而且是汉奸,不能跟韩老师相提并论。

为什么说茅于轼是大汉奸?

茅于轼比较赤裸裸的汉奸言论有:

一.应该放弃钓鱼岛

二.有一类汉奸是真英雄

三.中国应该纪念阵亡的侵华日军

四.卖国有理,爱国有罪

五.中国不应该加强国防

相对隐蔽的汉奸言论有:

一.把国家和人民对立起来

二.反对保护耕地,鼓吹靠进口粮食解决吃饭问题

三.疯狂污蔑攻击毛泽东和毛泽东时代

而且茅于轼不讳言拿了外国人的钱。

详情请见:http://www.talkcc.com/article/3440197

最后,我承认他正直、善良,只是脑子坏了,良心还是好的,应该算得上一个理想主义者吧,不过他现在需要的是隔离治疗,而不是被人当枪使,到处传播思想病毒。

家园 ‘马克思误入陷阱,以为有什么神秘的规律,颠倒了现象和本质

从价格形成看价值规律——对价值理论的重新思考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201980624004748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