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 好沉重的失落感 -- 老马丁
当年的AV,是在红灯区里面放给客人看的,所以很细腻。再加上那时还比较青涩,多少都有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
现在欧美化了,讲究的是诱惑、激情、花样,自然艺术水平要下降很多。
日本的东西我看很多,从源氏到失乐园,从花与蛇到大逃杀,从夜王到嬢王,从电车痴汉到鬼畜眼镜……我一直觉得他们很厉害。日本一直以来给我的感觉就是两个字——变态。
我好像也不是失落,而是有种奇异的“果然如此”的感觉。不知道该怎么形容。
我也觉得要是日本乱点,我还高看他一点,毕竟乱了,证明人还有点“动物性”,可眼下这个死狗样,
但纪律和秩序不能保证一个国家的持续性进步。这个需要激情,需要突破原有纪律和秩序的激情,这样的激情会成为前进的动力。从文化上,中米两国在这个激情上都很充分。米国是鼓励个人。中国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他的背后还有老美...估计目前不会抛弃他...
抛了他...日韩同盟就没聊...
还有核门槛后面的那些原料...没准...发疯呢?
只要钓鱼岛不回来...还有琉球...东海不解决...
只要那些被掠去的国宝典籍艺术品不回来...
就不能认为他完了...
只不过在这些年的博弈中...
对手被山上掉下的石头砸聊中了头...暂时的喘息而已...
并不是我们幸灾乐祸...
因为我们现在有这个力量...
确实是天谴...
这天谴不是老天爷的愤怒...
而是他们在核堆的问题上...自作孽...
对手倒下是有点失落...
可这失落...在对手的心里何尝不是一个回味?
几十万年的进化,人类知道自己面临两个错误的选择:
1.抢盐,结果发现根本用不着,被人笑,损失买盐钱。
2.不抢盐,结果发现后来卖不着盐了...
相比较2,哪怕发生的可能性极低,但是后果严重。和2比,1的后果基本上可忽略,于是自然就是选择1了。
如果有谣言说放核辐射的最好办法是喝尿,您看有多少人会去做。
很多人盲从并不表示他们就没有算计。只不过在很多时候,盲从是最好的算计。这是进化教给我们的。从不盲从的,在类似2的错误发生一次后,死绝了。
看着那帮古惑仔般的日本年轻人,当时我就对同事说,小日本已经完了!当时眼前浮现出那篇夏令营的文章来,感慨万千啊。
这是个说不清的问题。
有人认为本能是长时间进化,大自然的“理性选择”的结果。
不过有人认为本能的东西恰恰是兽性未脱的标志。
抢盐这点还不明显。
电影院里着火了,人的第一反应都是快速往出口涌,尽管这可能导致一个很悲剧的结局。
有人用博弈论,说这是当时情况下个体“最理性”的选择,
不过也有人说,这种情况下,耗资也会这么做。
关于从众的问题,社会心理学上有不少研究
好像一点反抗都没有,一点挣扎都没有。昨天还在跟中国争钓鱼岛,跟毛子争南千岛群岛,争的你死我活的,今天突然像幻影一般地消失掉了。日本竟如此不堪一击,自己都保护不了自己。预料到日本比较弱,但没想到日本如此的弱。想象过无数次日本大败的场景,但是真当它来临的时候,却发现它来的是如此的突然。
3.11那天下午我们好多人一起开会,临散会的时候老师宣布日本发生8.9级地震,满场的欢呼。回来一看网上的新闻,当时的想法是日本防震这么好,估计也死不了几个人。核电站出事,一开始根本就没在意,心想对日本来说这点儿事儿能叫事儿么?
过了几天,反应堆接二连三的爆,到河里转转看了看各方面的信息,才发现日本这次有了大麻烦。尤其是看了菅直人15号的电视讲话,
请每一位国民鉴定决心,和自己的家人、朋友、社区拧成一条绳,共同越过难关、重建家园。以上是我向全体国民提出的一点希望,同时也希望得到大家的理解和合作。谢谢。
一点儿有效对策都没有,对自己的政府一点儿信心都没有,完全是在放空炮,说些打气的话,根本就是让国民们自生自灭。我心想日本这下完了,彻底完了。日本政府实际上已经瘫痪,对核危机什么都做不了,只能在那儿听天由命。没有了政府和国家的力量,谁也控制不了核灾难了,要多严重就会有多严重,绝对是第二个切尔诺贝利,甚至说只会比切尔诺贝利更严重。
这是一个重大历史时刻。也可能不太关注这件事的人没意识到,大家都在忙着抢盐,谁有工夫想日本正面临着重大历史关口呢。且不说核灾难还没完,就算完了以后,日本也将被巨大的政治、经济、社会危机所彻底击垮。2011年以后,日本的命运将极悲惨极悲惨。
迷迷糊糊瞎写了点。日本人民别怪我咒你们。
送花赞扬。注:送花、宝推可能得宝 关闭
送花成功,可取消。有效送花赞扬。恭喜:你意外获得 16 铢钱。
参数变化,作者,声望:1;铢钱:0。你,乐善:1;铢钱:15。本帖花:1
我都不记得我读过什么日本作家的作品,大概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算吧.
当时2005年左右很火的作品,我看了以后大吃一惊,我不知道为什么这样的烂东西会受到追捧.
我现在根本记不得情节了,我现在能回忆起来的东西就是对性的描写和对一些欧洲葡萄酒/画家之类的名字的卖弄,给我留下了一个深刻印象,日本脱亚入欧做得好彻底阿.
现在想起来,大概就是因为对西方名词的卖弄才让这本书受到一群小资的追捧.
是百分百的日粉,至少在潜意识中是这样的。只有对日本崇拜的无以复加,才会有如此的失落。港台这样的失落者会很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