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关于通货膨胀 -- MRandson
把家乐福,换成其他任何个人,企业,国家,制度基本都合适。
但是,此一时,彼一时,没有人会过河之后还要去摸曾经摸过的石头。
只是有些人是过河的人,也有些人是河里的石头。摸得时间久了,大多数摸和被摸的都以为过河是为了摸石头,而不是摸石头是为了过河。
被撞可不是国产车,是FIAT的PALIO……
就目前而言,中国实质上仍然是计划+市场双重调节的,这点我想LZ不会否认。那么这里的问题就在于行政计划手段能做到什么程度的问题了,而现在的关键就在于,中国可没有任何法制能够约束政府采取短期计划行为。所以LZ认为,除加息外没有其它技术手段来解决通胀问题我感觉未必如此。
举个具体的例子,就是房价问题。当执政党认为房价已经会危及到自己的统治时,这时候会有纯行政的手段出现的,就是利用计划方式完全取消住房的商品属性,换言之,使房子完全失去投资价值。这样的手段很多,不断提高首付率,禁止销售期房等等,最关键的是,政府出面大造保障用房,这种房屋只租不售。在这种手段下,实质上等于形成商品房与保障房完全分开的局势,如果出现这种情况,你还会认为商品房有投资价值吗,尤其是一个只有70年产权,70年后可能国家会无赔付的收回的商品房?
再谈谈LZ所说的,垄断企业推高价格的问题。这里要有两种不同情况的分别,一种是国企,一种是民企。
性质完全不一样。对于国企来说,这从经济学上来讲,不会成为问题,因为国企理论上讲,国务院一声令下,价格就下来了。当然了,你可能会辩解说,国企有自己的小集团利益,所以不会这么容易。这当然如此,但这是政治问题,不是经济问题。
再分析民企,就目前而言,民企的资金来源是什么?我想LZ的意见应该还是银行吧。那么不管是数量型工具还是价格型工具,对于民企的影响应该是一致的,而价格型工具有别的害处,当下选择数量型工具未必不是一个办法。
我倒不是说,目前的格局有多好,事实情况是,考虑到政治因素(比如上面说的,国企小集团利益问题),很多问题确实难解。但我觉得LZ用纯市场经济调节的格局去分析中国的问题,属于南辕北辙。
从上次你谈垄断,我就知道你不能理解剩余价值分配、社会化大生产、国有垄断资本和资本原始积累。
你不理解的东西,我不能给你分析。我不愿意总删除文章。何况分析了,你也看不懂的,或者说你不愿意看懂。
总经理老婆的公司,算国企还是民企?银行行长老婆的典当行呢?你认为有效的东西,如果真有效为什么总是控制不住呢?你认为有效,就算它有效吧。或者说,你怎么认为就怎么想吧。
你想看的结果,我这里没有,其他人那里也许有,别在这里浪费时间了。
像我们这地界只能算三流城市,市区房子单价早两年就过万了,正全速在向两万迈进,涨速让人目瞪口呆。楼上说的怕是08年以前的事。
拜杯具的调控所赐,物价开始猛涨,大量原本不愿按揭买房人群放弃了观望加入进来。就我观察,现在本地的房产市场基本是由被通胀恐惧驱动的勉强具备购买能力的人支撑起来的,进一步加强调控的板子,十有八九会打在他们身上。倒是真正炒房的人大部分已经落袋为安,正气定神闲的看政客表演。
前两天在网上看到影帝强调会防止物价过快增长,忍不住打了个冷颤,这话忒耳熟。只能希望天佑中华。
你提到的两个解决方案确实能解决问题,但这里一定要考虑政治,屁股和脑袋的问题,想一下如果这样哪个阶层获益哪个受损,现在的统治阶级又是由哪个阶层组成。很显然,看看政治局和中央委员的构成就知道,很多有大国企背景,很多有地方GDP房地产背景,这是他们的利益所在,即使他们超脱了,他们这颗大树下靠此为生的喽啰们能答应吗,他们不会自掘坟墓吧。
其实问题的解决只能靠政治斗争了,其他的都是浮云,这就是中国特色。
所谓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具体体现。
以现在银行存量贷款的质量而论,如果搞一刀切,提高基准利率的话,我们的银行系统会死得很难看的,不良贷款率会直线上升。现在这个政策,我认为可能是去年搞了两次银行压力测试之后得出的结果。
稳物价和保增长本身是矛盾的。调结构就更是一个高难度动作了。目前看来,现行政策想要一方面靠提高存准率来减小货币供应,控制通胀速度;另一方面靠低利率来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和减轻中小企业压力来保住就业;同时靠财政拨款来引导资本流向七大新兴行业,从而达到调整经济结构的目的。
问题是这个政策忽视了实际利率因素。在哪些难以获得资金的行业,利率一定会自己增长的,而那些容易获得资金的行业,会在利益的驱使下提供资金给这些行业的。如果把资金看做某种商品的话,这实际上就是新世纪的“价格双轨制”。只要监管不力,一定会出现大规模的腐败的。最后导致整个政策的失败。
要生产足够全世界消费+浪费的商品就必须要消耗对应数量的原材料。由于我们的生产技术并不比西方更高,所以我们的生产效率也并不比西方高,但我们需要比西方更低的生产成本,才能打入西方市场。怎么办?只有降低生产中各个环节的人工成本了。这样一来,加上跨国储运的成本,我们的总成本才能比人家本地产品的成本更低。
成本低廉价格也就相对低廉,自然需求上升了。需求上升了自然原材料价格就要上涨。所以结果就是中国需要什么,什么就涨价。原材料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提高,我们还不敢转移到产品价格中区。因为一旦产品价格涨了,失去竞争优势了,我们的产品就会滞销。
在别的国家,产品滞销了,本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顶多就是资本家赔钱呗。但实际不是这样,产品滞销了,企业就会倒闭,企业倒闭了就会扩大失业,失业太多了就会产生一些不和谐因素。不和谐的因素太多了,大家就会停下来思考,为什么会这样。
这才是比较可怕的。
...
送花成功,可取消。有效送花赞扬。感谢:作者获得通宝一枚。
参数变化,作者,声望:1;铢钱:16。你,乐善:1;铢钱:-1。本帖花:1
"其实问题的解决只能靠政治斗争了,其他的都是浮云,这就是中国特色。"
顶一下。所以影帝他们越说调控物价和房价越涨。所谓的打左灯向右转,虚幌一着。最后问题的解决只能靠政治斗争,就象埃及那样。利益集团不会自动放弃自己的既得利益的。
不到威胁到统治秩序,民生不会是硬道理。情愿扩大投资也不愿意减税。
我最近有一个想法,想向您请教。
在强烈通胀预期,而且人民币是负利率的情况下,中国老百姓如果像当年炒股那样去炒期货的话,会有什么结果。
期货有两个功能:一个是规避风险,一个是价值发现。
我个人感觉如果大家都预期升值然后去炒期货的话,恐怕就要大事不妙了。
这是我个人看法,不知道您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