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读书笔记】滞胀的年代(上) -- wqnsihs
主要原因,有几种说法:
1. 农村人口迁移到城镇了
2. 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
我觉得2 是主要原因。
1990年那一年就出生了2700万,这是个最大的高峰,现在正好21岁,之后就是个大低峰,到1999年只剩下1100万。
我估计过两年政策会改为1991年之后出生的人口可以生二胎。否则只是性别比偏高就是个大问题。
独生子女只会是局部问题,不会扩散到整个社会的
非独生子女的家庭数肯定大于独生子女家庭数
不是可以刻意训练出来的吧,只是命运当中磨练出来的。
比如说,一旦偏激了起来,早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太偏激了(否则就不是偏激了);盲从的时候,也不可能意识到自己在盲从(否则就不是盲从了)。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增长见识还比较具体的可行,只是现在网络上面的宅男宅女多了点,老在网上挂着,看万卷玄幻书行万里网游路,未免可惜了一些
我认同一位在国内资本市场侵染多年的前辈的看法。如下:
“中国经济呈分层循环:以国有、国控、专营和财政支出为基础的圈子内部形成高级循环,以与上述圈子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形成中级循环,以被边缘化的各阶层为群体形成低级循环。
循环的载体无非钱和物。热钱的主要流动轨迹是:银行贷款-财政支出-国资、国企之间投资和采购-国家项目通过国资、国企完成,在该运行过程中,基本没圈外人什么事;即使有,也是利益的灰色传输,比如重大工程的分包、出租车的有偿承运、民营加油站高价批发低利润零售等。往小了说,连大型超市、知名餐饮店、豪华服务场所等,也都是被体制内直接控制或间接控制的,比如“华润万家”、“太平洋百货”、“时代广场”等。总体说来,在高级循环圈子里已经把投资-生产-分配-消费彻底“圈内”化了,可以不与别的圈子发生任何经济关系——连猪肉、牛奶、饮用水都是圈内特供(当然,圈外人有钱也能购买,只是贵一些),其住豪宅、坐专车、吃特供、穿纯棉——衣食住行都是自成体系的。其最不在乎的就是通货膨胀。
第二个圈子是一个无形圈子,特指能够跟主流圈对接的群体,比如第一个圈子里的中层干部、承接或兑现第一个圈子利益传递的“中间人”、为第一个圈子提供各种专业技术服务的“白领”、“金领”、“红领”等,以及部分靠小生产、小经营(也就是小企业主)混到经济上堪称“中产”的人。这个圈子的人流动性相对较大,不很稳定——但圈子的存在是稳定的。这个圈子里的近半数的人对通货膨胀相对敏感。
最后一个圈子人数最多,主要包括城市贫民、下岗国企工人、普通大学毕业生、农民工、农民等。其必然成为通货膨胀的被损害者。
从人数的比例上,上述三个圈子的比例是0.6:2:7.4;而财富的比例则是6.8:2:1.2,非常悬殊。
这就是中国没有内需可拉动的根本原因。”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c02a280100lm0z.html
几年以来的城镇化确实很厉害。
人口出生率下降导致的是入学人数的减少。这个是全面性的。
傍晚到杭州解百转了圈,一堆从没听说过的垃圾牌子衣服都是四位数,平均价格在3000.身上的哥伦比亚在美国感恩节打三折70刀买的,在这儿卖2800.
很多垃圾牌子看上去都是国内的厂家打个洋名。
最后跑去百大买了件300块的H&M夹克了事。看到报纸上说四季青在年末清仓打二/三折。
我不知道这么高的价格里面,渠道成本有多少,高地价导致的商业地产的租金成本有多少。
李宁的市场敏感性有些下降,失去了自我变革的锐气。对于90后来说,这个品牌的形象过于老气了。
我堂姐夫在广西做糖厂的生意,一年年地看着广西的糖业从全国的20%发展到70%。
北方省份是因为地理条件不好,云南是因为运输成本高,广东是因为人力成本太贵,海南是因为啥?
印度式贫民窟。
以前有个同事,十几年前是住在淮海路附近的。如今住在莘闵一带。她说如果再让她选一次,她还是愿意住到莘闵,毕竟那里的房子“能住人”。
简单说一下我对三农问题的一点看法;
根源之一、在大量农业人口的分摊下,人均农业生产资料太少,这个从根本上限制了从事农业的农民的个人产出。
根源之二、农业生产的组织方式。 集体化的农业规模生产和小农单干相比,在总产出相同的情况下前者的劳动效率应高于后者(提高不了产出也可以降低劳动强度);在集中力量投资、建设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比如水利)或介入工业上,前者天然优于后者。
那么,工业化、城市化对解决三农问题到底有没有用这个问题上我的看法是:
要是按前三十年的工业化思路,那么随着工业的发展农转非将变得较为常见,可以有效解决我所认为的三农问题的根源之一。
要是按现在的工业化思路,很难解决我所认为的三农问题的根源之一。因为哪怕是已经进城的农民企业家,他也还是在农村占有一块宅基地和承包地,农民工就更不用说了。
另外补充一句,要在农村搞规模生产的话(比如那个土地流转),要注意保证农民既是劳动的主体也是分配的主体,不要搞得只有权劳动没有权决定分配。
我们村子的小学 本来每个年级有1个班,总共100多孩子,3-4年前学校黄了,因为没学生了.
孩子还是有的,我们那里离县城比较近,5公里左右,孩子都去城里的学校上学了,村里专门有个面包车每天接送. 我们的小学基本上就是在典型的中国式父母的努力下关门的.
之所以考虑这个问题,既是因为三农问题,更是出于可能出现的大规模的经济危机对中国就业带来的冲击,出口受阻带来的大规模失业的后果是可以想象又很难预估走向的。
现在如果用经济政策回到前三十年的做法,会带来新的变革,而不是简单的重走前三十年的道路。历史是螺旋式上升的。我是赞同前一种做法的。如果将兴修水利和农民本身利益相结合,改变单纯政府投资的模式,可以大大降低建设成本,也可以解决部分就业。没有农民的主动参与,这种投资会是天文数字。同时,维稳的意义非同小可。
现代农村在于多元发展,而不简单从事农业劳动。长三角的农民基本没有单纯从事农业生产的。所以前些年土地抛荒严重,据说这几年农民开始重视农业了,抛荒现象有所减少。由于离开中国有一些年头了,不是非常了解实情,不敢瞎说。本来并无心讨论这个问题,这不是俺专业范围的东西,只是出于忧心,凭感觉说上两句不成熟的想法。
至于
按教育部入学人数倒算99年出生至少近1600万
按人口普查数据99年出生有1800多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