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讨论】MD整出电磁炮了。谁给帮忙算算。 -- 小楼飘香的马甲

共:💬104 🌺307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家园 这是两回事吧

美国海军有EMRG项目和EMALS项目,前者是ElectroMagnetic Rail Gun,后者是ElectroMagnetic Aircraft Launch System

家园 老兄,看图一定要认真

就说你引的那张图好了,你应该注意到初始阶段的波动了吧?那个并不是噪音,而是真实的峰值... 一个格子是4147g,1.75个格子是多少?至少七千对不对?

而且这个和弹头、膛线还有火药量都相关 - 比方说换成使用塑料弹托的穿甲弹、滑膛 + 高能起爆药,峰值仍然只有七千g?

这里有篇论文就是讲引信设计的,给你引几个数字:

在17ms即出炮口时出现巨大振荡,正向峰值达31346g,负向峰值为-22029g,持续时间为0.5ms

所以“普通炮弹过载只有数千g”这话有些托大了啊...

家园 那个叫“破甲弹”,恰恰对于引信要求极高

破甲弹的聚能装药早炸、晚炸几毫秒,会极大地影响金属聚流的成形及破甲效果... 所以破甲弹的引信灵敏度要求非常高... 有些大威力破甲弹头还要加上“炸高棒”,来精确控制起爆时机。

一般小口径爆破弹,因为口径太小 -- 同时也因为效费比的原因 -- 往往会采用非引信引爆。比方说12.7/14.5高射机枪用的“穿爆”弹,穿甲、爆破于一体,12.7mm的直径,要在里头再装进去一只引信着实困难。而且这玩意儿一打就是成千上万发,每一发都装个引信,这价格可就翻番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是美军Mk.211 API穿爆弹的结构图,和我们穿爆弹大同小异...

20mm和25mm机关炮弹也有这么干的... 口径再往上,弹的成本就上去了,相对来说引信成本所占比例就下降到不重要的程度,所以25~37mm口径再往上,爆破弹就都有引信了... 毕竟没有引信瞎火率还是比较高...

家园 靠的就是弹翼的空气动力调整姿态
家园 我对你引用这篇论文的结论有些疑惑

首先看发射药起爆的时候的加速度。我引用的那张图,与你引用论文的数据基本一致,都是在数千g不到10000。这个峰值的形成很容易理解,发射药怎么也算是在爆炸,在封闭的炮管中能够给炮弹这么高的加速度应该说在意料之中。但是你引用的论文说炮弹在出膛的瞬间的加速度高达“在17ms即出炮口时出现巨大振荡,正向峰值达31346g,负向峰值为-22029g”“径向振荡最大值高达 -17914g”,这就让人很难理解了。诚然出膛的时候由于炮弹脱离膛线和膛压加速度会有变化,但是居然出现了比发射药起爆时更大的加速度就不容易让人理解了。出膛时,炮弹居然有峰值达到31346g的正向加速度——根据论文的图3,炮弹在出膛前的正向加速度已经减小到了只有大概3000g左右了,在出膛的瞬间居然又有力把它的正向加速度增加10倍到3万多g——这是什么这么给力?尤其诡异的是,居然有负向加速度-22029g,又是什么力在给炮弹如此大的减速呢?论文中给出的说明“由于弹丸飞出身管,压力突然卸载,导致引信受到巨大冲击”完全不能解释炮弹正向和负向加速度激变。相对比较一下我给出的图,在10ms附近也有一个震荡,但是正向峰值没有超过4200g负向就更小大概只有2000g左右吧。

对了还发现一个异常。就是图3中炮弹出膛后居然还有正向加速度,呵呵,这位老兄打的是火箭增程弹?

我认为你引用论文给出这么反常的数据,完全可能是因为传感器安装的位置有问题,或者压根就是因为传感器本身受到巨大过载的冲击而不能够正常记录。

总之,我比较不能理解这篇论文的数据和结论,存疑吧。

家园 没什么不好理解的

1)膛压曲线并不是在起爆瞬间达到最大,而是起爆后零点几乃至几微秒内达到最大。这个也是大有讲究:各种火药配方、颗粒形状乃至颗粒被覆层成分,就能造成膛压峰值迁移。

2)膛压并非加速度唯一决定因素,还有膛线状态、内膛阻力等因素。在出膛状态,膛线阻力骤然消失,加速度当然要增加 -- “这是什么这么给力?”作为理工男,实在不应该有此一问...

3)至于曲线震荡,不知你看过弓箭离弦的慢镜头没有,弓箭实际上是像一条蠕虫一样反复扭曲着把自己弹射出去。钢铁的弹头在巨大的膛压之下,也像一根弹簧一样反复地发生着弹变 -- 而这种弹变尤其以刚出膛时最剧烈。所以才会有极高的正负震荡。

4)出膛之后还有正向加速度 -- 你应该注意到时间轴是以毫秒计。在炮弹离膛最初的几毫秒内,火药燃气仍然在后面作功“劲吹”,如何没有正向加速度?Again,作为理工男,居然能联想到火箭增程,实在是不应该

5) 另外不要反复把两篇论文的数据进行横向比较 -- 试验条件不同,火药/弹头/内膛全然不同,如何能有可比性... 我给你引用这篇论文只是告诉你,上万g的膛内过载是存在的,你引的那个图片没有达到上万g说明不了别人也达不到上万g

质疑是个好习惯,随随便便地下结论乃至归谬可就不好了... 我们这些外行,最好不要随便怀疑人家内行的实验数据...

家园 你的解释似乎仍然有问题

对于加速度正向激增,你给出的理由是膛线阻力消失,火药燃气仍然在后面作功“劲吹”,所以仍然有正向加速度。这两个条件当然是存在的,但是考虑一下发射药刚刚起爆时的加速度(当时弹头还没有进入膛线,所以还没有膛线阻力,而膛壁的滑动摩擦阻力相对于膛线阻力要小的多,应该与空气阻力相对近似),此时弹头受到发射药起爆后的最大膛压,而阻力相对较小,所以加速度达到瞬时峰值。而弹头出膛时,即使膛线阻力消失,膛压会急剧降低,这时候火药燃气提供的力量(即膛压)是否能够让弹头的加速度达到发射药爆炸时的10倍之多,实在让人不那么肯定。

对于负向加速度的激增,你的解释是弹头的弹性形变引起的。显然膛压还不足以大到引起弹头的整体形变(否则弹道就会变形),所以局部微小的形变似乎还不会引起整个弹头的加速度的急剧改变。这个解释似乎有些不妥。

不好意思,作为工科男确实比较喜欢问个为什么,只是倒也有些自己的思考。对与不对姑且不论,不过一篇普通的论文,我还不至于把它看作不容置疑的铁证。

家园 这个前提不对

当时弹头还没有进入膛线,所以还没有膛线阻力

膛口处是有膛线的,只不过比较浅而已,基本上弹头一启动,就开始嵌入膛线,并不存在一个自由滑动的过程。

发射过程所产生的弹变是相对“巨大”的,不但弹头,连身管都会经历一个扭曲-恢复变形,这些形变虽然只是微观上的,但反映出来的却是巨大的内应力... 用有限元建模进行模拟表明,在巨大的爆炸力面前,钢铁的炮管就跟一根扭曲的面条一样... 这方面的论文相当多,数据也是有一致性的,无所谓铁证不铁证...

家园 挖河泥,这东西MD没整出来,结果土鳖先弄出来了

MD的项目去年底说要下马,不过土鳖的土炮出现后,MD的项目肯定复活了。

这炮有多NB,日本前陆上自卫队幕僚长曾经亲自发文科普 -- 电磁炮:让中国颤抖的秘密武器,呵呵,只可惜这下不知道该谁颤抖了。

前几天河里还有人发文:跟日本这样的强国斗,绝不能盲目拼高技术。容俺再呵呵一次。。。

通宝推:fuxd2002,梓童,乡下秋叶,qianji,camper,wage,沉默金,盲人摸象,woohoww,潜龙在田,三笑,独立寒秋HK,
家园 MD早整出来了且发射速度快,TG有封盾且体积小可以上舰

MD其实早就弄出来了好几个版本了,只不过他们后来一下子提了个很高的目标,实现不了,然后又降下来。不过尽管如此,他们实现的发射速度最高是每分钟4.8发,而TG目前是每分钟1.3发。

TG领先的地方是有封盾而且体积小,首先实现了上舰。MD还在陆地上实验他们的大块头呢。但这个不算关键技术难点。

家园 美帝的只能是电磁发射装置

中国这个是电磁炮,是产品。差别大了。

家园 土共电磁炮的射速这么慢,就不会上舰测试了
家园 电磁炮的发射动能应该是能调节的

所以,打击地面目标是可能的。

家园 哈哈,翻出晨枫老大的旧文来跪舔

真的是8年就搞出来了

家园 实战用上了?

原文说的十年八年实战。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