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痛打沙包的同学们,那块表,你们读懂了吗? -- 泉畔人家
不过老大给我也没大用,28星宿排角度之类的天文知识还是太少,这个查查还勉强。但怎么转换成英国BC3100的天象,就难鸟。
现在有争议的就是尧典和虞喜观测会不会有误差,尧典记录的是不是有更早的,尧典2分2至可不可能在一年。但按现有资料字面来看,53度没任何问题。汉代太初历到现在是接近30度(竺可桢数据29度4, 他给的是2117年)
所以,只要尧典和虞喜都没有出错,那么尧典星象距今就是71*53+1680= 5443年(假设虞喜330年观测)。我只是奇怪为什么史学家没有任何人敢这么算一下。虞喜既然给出了53度,直接套公式就行了,哪怕将来真错了也是虞喜或者尧典有问题,为啥没人敢这么算那?
我看不懂纤纤和泉畔辩论的帖子,我理解泉畔就是这个意思。
准确说应该是天上一小时,地上26000年。不是天上一年(这么理解也无所谓了,你把28星宿看成月份就行了),地上26000年。
至少泉畔这个帖子让我明白了他们在争什么。当年在大礼堂开过多少会,在大草坪看过多少书,可能还和这日晷照过像。今天才懂是这个东西的用处。
就是汉代测量值和今天的测量值进行比对,他发现精确度极高,误差很小。(他写论文可能70年代,他估计测量在西汉初中期,平均跨度29度4左右,最小28度20,最大30度21。平均对应年数2117, 和实际年数误差好像是正负70年以内吧。
由于虞喜比西汉晚了快400年,我认为他的测量方法和西汉的应该肯定一致。这块表从今天往上回拨30度,到西汉时期,都有比较精确的记录。所以我认为虞喜观测失误的概率不大。
所以只要尧典记录真的准确,那5400年左右就没问题。实际上我个人看,感觉尧典用最少的字告诉我们最多的东西。日短,因为是冬至日,这条影子是最长的。日短,本身就说明这是中午12点的时候,太阳影子最短。星的位置和这个相关,日永,日中,宵中,可能是另外3种观测方法。尧典的每一个字,都可能传递了巨大的信息给我们。所谓不能调和,也许是专家们还没真的读懂尧典。
论文是南方有嘉木贴过来的,盗版一下。
他那个模型,大概是天顶星上的模型,地球上不是这样的:
地球绕太阳公转周期是一年,从地球上看,太阳一年就会扫28星宿一遍,如果他是表针的话。
而岁差,你可以这么理解,冬至那天某时面南站在地球某处,看到正南方的星星,记为X星,下一年的冬至的相同时刻站在同个地方,你的正南方应该在X星右边(西边)50"左右--实际上,这变化太小,肉眼看不到,常常几百年上千年以后的累积才被发现留意到。而下一次正南方为X星,这是在26000年后,其实这个数字也不准确,泉畔比较豪放,大概也看不上25XXX这样啰哩巴索的数字,所以给给割了一下--但是没有关系,因为26000年的时间很长,可能发生各种各样的事情,这个周期也是会有变化,比如地球变得更加扁平了,等等。
所以,有一个概念很重要:如果太阳是指针的话,要转了一圈回来,再对照恒星变化。
象他那样,是把公转周期说成26000年了。这是个很好的科幻题材,6500年长的夏天和6500年长的冬天,天顶星上的生活,想想就让人兴奋。
对我来说难度有点大,找时间消化消化再来讨论。
一个是你说的尧典和虞喜观测会不会有误差;一个是对尧典和虞喜观测记录的理解会不会有误解。
如果尧典和虞喜的观测记录都没错,但我们的理解,解释,对应成现代的数据有错,还是会有问题的。
这个涉及的知识太多了。我需要再学习学习再来提问。
其实只要仔细看人间树等人的文章就行了,事实是清清楚楚的。纤纤的回答不过是下笔万言,离题万里。
我非常同意芷蘅的观点,这个问题涉及的知识太多,计算时要考虑的各种问题也很多,而且误差不单难免,误差的来源还多种多样,这一切都需要综合考虑。
这个问题在我这个天文盲看起来是比较悲观的。个人感觉泉大人那个53*71的算法只能是个理想状态,这里面的误差太大,而且涉及其中的每个参数都不准,实际算起来肯定不能用这种方法。我想这也是史学届没有人敢这么算的原因吧!
另外,这个问题涉及面太广,恐怕不是我们这些外行在这样一个论坛里讨论就能讨论出来的。不知道史学界和天文学界对这个问题有没有专门研究?专家的看法是什么呢?另外,有没有这方面的学术论文?
我先下去好好补补课再说吧。
本来对天文一窍不通,现在倒被这个帖子勾起了兴趣呢。就凭这个,也要送花感谢一下淑语,泉大和树大人,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