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小企业管理案例:1、引子 -- wqnsihs
Y Combinator在项目早期投入很少的资金,平均只有1.8万美刀(12万人民币左右)。2005年迄今投资了超过200个项目。其中,Dropbox比较有名。
http://ycombinator.com/
Since 2005 we've funded over 200 startups, including Loopt, Reddit, Clustrix, Wufoo, Scribd, Xobni, Weebly, Songkick, Disqus, Dropbox, Justin.tv, Heroku, Posterous, Airbnb, Heyzap, DailyBooth, WePay, and Bump.
Y Combinator的掌门人Paul Graham是大牛。2000年前开发的建站软件被Yahoo买了。后来开发的Email系统被微软买了,成为Hotmail。
http://www.paulgraham.com/articles.html 有一些他对创业和投资的见解。
当时跟核心员工签合同时,需要有两条,一条就是如果事业成了给他们一些股份。另一条是如果他们跳槽,一年内不许从事相关行业。
现在不知道补签合同来得及来不及。
或者如果中国门户开放,把他们拉进中国来投资也行,语言不是问题。唯一的问题就是他们会问,为什么风险这么大的研发不在美国做,要到中国来。从现实来讲,的确应该放在美国。因为中国的研发还是follower或者是国外的技术外包,真正能扛得起风险的成熟制度在美国。中国的自主研发需要很多年慢慢地培养。
重复发帖,del。
花等下文
创业肯定是小企业开始的,如何尽量规避风险,少走弯路,忙总把前面要遇到的大坑小坑都指出来了。
短短10分钟,就有8朵花增加,煞红眼啊。
需要的投资小。另外Paul Graham是大牛,眼光好。他在2007年就说“微软已死”(Microsoft Is Dead http://www.paulgraham.com/microsoft.html)。美国风投对失败的创业者的宽容态度也很难得。
话说国内还是有些暴发户投入了几百万上千万做网站、开发软件。这些人没有技术眼光,也很难成功。
话说我现在是零,等外包做成功了就是一,做产品成功了就是二,仿YC就是三。做微型软件初期的投入很少,投资他们也很有意义。随着国外经济危机的蔓延,会有越来越多的微型企业诞生和死亡。微型软件可以为这些微型企业服务。
关键是一把手要能团结骨干。合同什么的没那么重要。骨干要走,合同有什么用?出了事情,真的打官司?不现实嘛。
话说“可以共患难,不能共富贵”也是国内的常态。国外的不知道。
这一部分我想先把整个过程及其结果先描述一下,给大家一个鸟瞰,以后再来慢慢描述执行中的问题和过程。
0、背景:
他们在创业的大半年时间里,完成了原型机的生产组装调试,并在A公司(是央企G公司的下属公司)一个装置上开始试运行。产品的技术水平据他们告诉我在国内是绝对领先的,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也不次于进口产品,而价格只有进口产品40%。(他们自己计算就算这个价格仍然有40%左右毛利)。
这大半年他们也写出很多工艺文件,也做了很多测试工作。
基本完成了生产主要设备采购订货,并支付了部分货款。
也在全国到处推销,接触了几乎所有可能的潜在客户。
可是结果是一套装置都没有卖出去。而流动资金已经枯竭,只有不到30万,只够两个月的人吃马喂。危在旦夕。
产品卖不出去的原因实际很简单,首先就是产不出,问题包括:一是不能满足客户需求:也即按照客户标准的产品生产定型测试和一致性测试没有完成;二是批量生产能力不能达到客户要求;三是质量管理和工艺管理客户认为不合格(主要是没有自己的生产设备、检测设备和检验实验室,原型机是通过外委加工零配件,然后手工焊接,组装调试出来的,典型的螺丝刀、焊枪和万用表的小作坊,无法证明可以批量生产合格产品)。
其次是没有一个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对客户培训、维护支持的能力无法满足测试需求。
上述问题产生实际有三个原因:一是严重缺乏流动资金,而且早期模仿跨国企业派头,浪费严重,且一开始摊子太大,四处出击,在没有生产能力时就到处推销,而且销售人员的特点难免夸大其词,以致让部分潜在客户产生抵触情绪或怀疑;二是缺乏生产管理经验,工作步骤和流程混乱,随心所欲,协调极差,各自为政,且自我感觉良好;三是不理解市场需求,以我为主,经常要求客户配合(这是从跨国企业带来的毛病)。
根据上述情况,我们首先确定了一个现实的目标:也即先拿到产品准生证,可以进入用户采购名录;其次是完成批量生产准备工作;三是获得一批订单;四是解决枯竭的流动资金。
前期他们稀里糊涂已经花掉3000来万,主要是生产了10台样机,委托其他单位做性能测试,到处推销送礼(采用的仍然是他们在跨国企业的推销模式),以及主要生产设备和测试检验设备采购的部分定金,还有在开发区租用生产厂房的租金、水电气安装以及简单装修等等。后面生产用户试用样机需要的流动资金和设备提货的资金已经没有,这属于典型的不会预算控制导致的后果。
为简便起见,我按年龄把他们5个人分成为老大,老二等等。其中老大是跨国公司销售出身,老二是M公司(一家大国企)前总工程师,老三老四都是跨国公司销售出身,老五是原市财政局某处长,财务出身。
下面是当时的基本工作计划(红色字体标明背景情况,蓝色字体标明计划执行情况):
一、目标
1、基本目标
(1)、从abcd年7月1日开始,至abce年6月30止,必须完成根据国家质检总局生产鉴定(或用户采购认证)要求的全部技术准备工作,包括技术文件清单和鉴定试验清单所列工作。同时完成G公司(这是一家能源央企)列入设备采购清单所需的全部测试、论证、鉴定所需要的技术文件清单所列工作和形成鉴定文档。(G公司鉴定或认证需求清单需要销售部门与生产部门共同争取拿到。在这以前,他们已经跟G公司设备采购部门,财务部门吃过N吃饭,送过M回礼)
这项工作进行得非常艰难,认证测试工作花了16个月才基本完成。几乎花光所有能够借来或搞来的钱。原因还是不同流派,不同背景的技术人员互相不买账的刁难。
(2)、同时根据各种不同客户需求清单,完善产品的功能设计和满足清单所有需求。(这点需要看销售部门市场开拓进度来定。这个通过以前客户关系,已经有很多基础,但是要想成为采购订单,还有很长的路)
实际上,这项工作一直就没结束,直到今天,一直在持续完善。
(3)、在上述工作完成后,在鉴定认证程序执行的同时(这需要销售部门的公关工作到位,这主要是指邀请中央部委来主持鉴定认证工作),在abce年8月31日前,完成批量生产所有准备工作。
这项工作推迟了整整一年。主要原因就是G公司认证文件迟迟得不到。
(4)、在abce年9月30日前拿到所有鉴定证书,获得准生证,并正式签订批量生产采购合同。
实际上后来虽然没有拿到正式准生证,生产企业已经认可设备,就采取变通办法:试用产品采购,在第二年的10月份(也即abce年10月)获得1000万订单。这基本符合原来计划。
G公司生产部门后来开始少量采购,主要原因还是生产需要,产品的确性价比高。另外对设计院、研究所等故意刁难也有抱不平的意思。当然利益也是重要原因。
(5)、在abce年10月10日,开始生产第一批正式产品。
实际推迟6个月。
2、争取目标
(1)、abcd年7月完成在A公司一号装置上设备安装、调试、试运行;
这个目标完成也并不顺利,主要是A公司一号装置项目的主承包方工作进度大幅延迟6个月,不过试运行后效果极好,采集的试用数据理想。
(2)、abcd年8月30日前完成试运行的所有数据跟踪,收集和分析,并向第三方(例如清华,中科院之类单位)提交,请求认可背书。基本数据应该包括:产品效果、效率和能耗;对生产系统运营的影响,对操作人员影响和环境影响;对其他设备影响;对周边环境噪声影响等等基础数据和分析计算数据。
这项工作也是在推迟6个月后完成,结论很有利。
(3)、争取在abcd年9月中下旬获得G公司初步试用的认可,在其下属企业大面积试用(实际上G公司是老大以前的大客户,与很多人员都很熟,当初成立这个公司时,G公司有人是准备入股的)。
这个目标基本在推迟6个月后按时间节点完成。试用一年后,又获得6000万追加订单。
(4)、争取在abcd年12月根据试用结果,获得G公司生产认证资格,并获得初步订单。
这个目标推迟18个月才完成。主要还是各种文件报批中受到刁难,不断需要买单。
(5)、abce年3月以前,在几个S公司(这是一个化工央企)下属企业试用,在6月底争取获得S公司下属企业正式订单。
这个目标推迟24个月。原因是都在观望在G公司试用情况。在G公司的认证资格通过后,获得了S公司3000万试用订单(当然也是公关的结果)。
3、最理想目标
(1)、在abcd年9月份前后,获得向B公司(这是能源央企),C公司(这是化工央企)等等潜在用户的展示机会。
这是按时完成的,但是效果不好。这些公司倾向于进口(可能是可以获得大额回扣和出国机会)。直到3年后的今天,也没有太大进展。
(2)、通过上述系列展示,在abcd年底以前,这些单位接受各种系列产品试用,并同意采集使用数据,一旦数据合乎客户要求,将争取进入采购招标流程。
实现时间比计划推迟18个月,最终只在G公司和S公司实现。
(3)、abce年上半年就获得足够的订单合同,提前进入批量生产流程。
实际最后进入批量生产流程比原计划推迟了6个月,而且使用的是试用产品名称,并无正式型号。
4、可能的几种机会估计
(1)、A公司三号设备试装(需要与三号承建方和设计方联系)。
这个目标在12个月后实现。
(2)、新疆X项目(需要与新疆联系,这有工作基础,因为他们都在新疆推销过产品)。
一直没有进展。
(3)、出口:例如XX,XX等国家(需要与商务部,外交部,大使馆等联系,这些关系也都很熟)。
有过接触,但是没消息。
5、流动资金问题
当时初步预算是还需要至少3000万流动资金,才能完成各种认证和批量生产准备。
我的建议是:
(1)、老大已经把房子卖了,现在跟丈母娘挤在一起。既然大家都愿意继续把公司办下去,为了体现同甘共苦,风险共担,大家也应该回家商量一下,把房子拿出来到银行抵押贷款,能贷多少是多少(我当时估计4套住房应该在200万左右,实际只贷到180万),先把五金车间的设备尾款付掉(大约150万),把设备拉回来安装调试,(实际就是些很简单的剪切、冲压,弯管,焊接、防锈、表面工艺,热处理,数控切削加工中心,检测之类,全部投资不过400万而已)。
老二说M公司有一批五金件外委活可以揽过来(机箱、支架之类),虽然没什么利润,但是这样就不但解决眼前吃饭问题,还能拢住好不容易挖来的几个老工人,不要让他们跑了,同时也开始对年轻人培训,让他们练练手。再说老二可以开开后门,争取多借一点冷轧板和电解板,老四可以去赊点管材(老四以前在推销管材公司),这样生产试用机的主要耗材就解决了。至于电子元器件部分,可以采用分期付款方式,这需要去做工作。
(2)、上次原型机试车成功,管工业的副省长陪国家发改委领导来参观时,有过一些承诺,要尽快落实。
经过努力,在Abcd年9月份的时候,争取到在这个公司由市长主持开过一次现场办公会,解决了几个问题(主要是请了一些退休领导做工作,这中间没有腐败行为):
一、市里把这个项目作为节能扶持项目向省里报,争取上报国家发改委,列入产业化支持项目(这个目标经过2年努力才实现,获得国家发改委扶持资金600万,省扶持资金400万);
二、市科技局下拨150万研发经费,支持后续产品开发(3个月后就到位);
三、开发区管委会免除厂房租金三年(且退回以前租金);
四、市担保公司在这个公司产品在A公司一号装置试运行获得完全成功后,为其担保,在银行贷款3000万;(后来在A公司一号装置试车成功后,在市担保公司支持下,在建设银行贷款2000万)
五、市里面配合,争取省国投入股(省国投在8个月后入股,占30%,成为单一第一大股东,但不参与运营管理。目前省国投正在操作这个企业在创业板上市)。
(3)、争取G公司试用产品的部分付款(这个后来实现1000万试用采购,并用这些采购订单,到城市商业银行抵押贷款500万)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知道其中的大坑小坑,再说企业类型很多,例如IT产业与制造业绝对不同。我写这个例子,实际是想说明创业多么不容易,多么复杂而已。
(一般千万级的合同经侦,法院都懒得理)。国内做事情还是通过互相信任,所以基本还宗法社会一套:兄弟、亲戚、同学、老乡、战友等等。大家有时碍于情面,不好做得太过分。当然这种模式的弊病就是企业做大后麻烦巨大:都认为自己立下汗马功劳,结果就是不欢而散。亲戚也做不成了。亲兄弟因为产业纠纷成为仇人的不少。这就是共苦易同甘难的原因。这是文化原因。
给股份;一个是海航,给地盘,给个子公司你自己去闯。按陈锋话说:不要不服气别人,有本事你自己试试。当然出去闯失败的回来后就老实了,基本就本本分分做个什么监事之类的,不再干涉一线工作。而闯成功的,那就自由飞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