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任志强评价10.1房产新政——几乎是百害而无一利 -- zyy
好久没写博文了,原准备节后将一些基本知识类的资料公布在网上以便让更多的人了解世界与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的情况,但“十一”前的政策让按经济发展规律讨论问题变得毫无意义了,于是也就无心准备这些资料了。
前两天,一有关领导来电说:“十一之后未见你的博客、也未见你对‘新政’有所评论。”我说:“如果你们连这么烂的政策都能出台,那还讲什么市场经济呢?我们可以讨论经济的运行,但我们没有能力讨论‘政治’。”
邓小平先生的政策致力于将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变革为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四大中明确的提出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中国进入WTO之后也在力求让全世界承认中国市场经济的地位。然而十数年的时间过去了,中国的改革却在向计划经济回归,从取消各种短缺经济时代的票证限制、放开市场自由交易,重新回到了再一次因短缺而限制购买的时代。
限制是因为短缺吗?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早就说明了这种供求关系对经济的影响。毛主席早在“十大关系”中就强调了这种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关系;小平同志早就提出了社会矛盾的转移集中于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与社会供给上。早在2003年关紧土地与信贷两个闸门时,这种供求原本平衡的关系就在土地闸门关紧与为防止腐败而实行的“价高者得”的招拍挂政策中逐步的暴露出来了。2007年政府早就充分的认识到只有增加供给才能缓解供求关系导致的价格矛盾,但这种增加供给的短暂行为尚未见成果就又在土地财政的驱利动机之下被改变了。
而如今明知是供求矛盾造成的结果,却用限制购买而非增加供给的方式去对付,又岂会有好的结果?
粮食不够吃时,用粮票来限量,但限量解决了供求平衡的问题却没有解决吃饱肚子的问题。那么是解决平衡问题重要还是吃饱肚子才是目的呢?
如果生产困难的短缺可以用暂时的限制来扩大生产,但中国目前实行的限购同时却没有用放开市场的原料供应以及用金融政策支持而扩大生产,那么为什么要限购的同时又不用增加土地供给的方式扩大商品的供给呢?这一问题早就喊了很多年了,但至今仍未解决,这颇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土地的垄断和土地价格的暴涨是推动房价上涨的根源,中国第一次的房价高涨来源于土地的有偿出让;而第二轮高涨则来自于土地的垄断性供给;第三次的高涨则在于市场土地供给的短缺和“价高者得”。所有历史的数据都证明了,土地供给制约着生产的扩大,同时“价高者得”推动着价格的上涨。
但政策却从来不从源头解决供给,反而从市场限制消费和购买,试图牺牲居民住房条件的改善需求来解决供求关系平衡的问题。这岂不是“伤敌八百、而自伤一千”的做法。
2005年的120平米并可以正负20%的普通商品房半税的做法大大的提高了居民的消费欲望。而2006年降为90平米70%的政策则是先用过度的政府承诺提高了超发展阶段的居住标准,而后又自打耳光的降低市场中的生产条件和消费起点。这无疑是自埋了一颗早晚要炸到自己的地雷。
而土地供给制度和方式有束缚住了自己的双手双脚,让地方政府不肯将煮熟了的鸭子再放飞于市场,不肯将预期的暴利让利于市场。这无疑要将全部土地财政的收入转移到所有消费者头上,地价再高都不是开发商承担,最终都将由购房人买单。
整个社会都认为居民占有两套以上住房时资源占用的浪费,都希望居民将更多的现金存在银行中等待贬值。请问现金储蓄在银行不是一种资源浪费吗?哪个企业可以把现金都存在银行不用于投资于经营而能发财吗?难道让企业或居民都把现金留着不动等待破产吗?有人说可以将现金用于消费,但什么是消费呢?买一大堆食品吃不了等着发霉是消费吗?买一大堆衣服放在箱子里等着虫咬是消费吗?买房子不是一种消费行为吗?
当房子变成商品时,已经经历了一个生产的过程。将现金购买为商品的过程促进了生产、拉动了各种上下游的产品消费、安排了大量就业、提供了工资和交纳了税费。这明明是一个完整的消费过程,并且完成了将所有原料通过加工、生产变为商品的过程,怎么能简单的称之为投资呢?而投机大约只有在商品短缺时才会出现的行为。可以取消金融对可能投机行为的杠杆作用,但却不能限制现金对商品的购买行为。
遗憾的是,政府面对房价时早就忘了市场经济的重要和经济规律的内生作用,而将房价当作是“阶级敌人”而进行“无产阶级专政”了。
而房价中的税收、土地的暴利却一分都不肯减少,反而还要再增加其他的交易环节和持有环节的税收。这真的是财政穷疯了吗?
任何历史都证明,加税不但无法解决经济增长的问题、无法解决国民收入提高和生活质量改善的问题,反而加税最终会影响到国家政权的稳定、社会环境的稳定和市场经济的稳定……几乎是百害而无一利呀!
当政治优先时,政府可以动用任何的手段来限制市场的发展,但最终解决住房问题和价格的还是经济规律,而非行政手段。
短期的行政干预是不可避免的,但自2003年以来每年都不止一次的出台调控措施又产生了什么样的结果呢?是宏观经济的稳定增长吗?还是城市化率的提高和居民居住条件的改善?
也许我们不懂政治,或者说改革之前的政治已让国民头痛了。今天,三十年改革之后再回到政治第一,这确实让国民难以全盘接受了。就当我们又重新回到了改革的起点,期待再一次的改革推动吧!
市场价格是由供需决定的。价格高是因为供给不足。而供给不足不是因为真的地少了,而是可供销售的商品土地少。政府垄断控制可供商品房的土地。
北京如果以通县为半径画圆范围内,可以轻松开发出供6000万人居住的商品房,密度还不大。
相邻的三种不同性质的土地,商住用地,农田,厂房用地,可以相差10倍价格。这个差价不是土地价格,而是农田厂房等非商品地转为商品上市的批文。
现在炒作的不是商品房,而是土地上市销售批文。
想指点江山,网上网下媒体随便看,随便信。
但掏自己口袋里钱的时候,必须要看也必须要信任志强的博客。
送花成功,可取消。有效送花赞扬。感谢:作者获得通宝一枚。
参数变化,作者,声望:1;铢钱:16。你,乐善:1;铢钱:-1。本帖花:1
一直搞不清,通宝和16铢钱是啥关系。
不过很多人听不懂,还有一大撮政府官员和既得利益者假装听不懂。
市场调节本来就是辅助的
按他的说法,既然求大于供,政府就应该往死了批地,有多少地批多少
最好小产权也随便建,想怎么建就怎么建
这些年开发房地产暴利尽人皆知,KFS赚的不亦乐乎,唯一不满的就是TG攥着土地,一点一点挤牙膏,逼着KFS低三下四地求TG,无法一次赚个够。所以大骂TG不市场,是高房价的根源。
TG呢,一方面赚KFS的,一方面赚老百姓的,房价暴涨,地价暴涨,如此才有肥公加肥私的机会。要是土地都批给KFS了,自己号称体恤民生的经济适用房等等怎么推销出去啊?君不见现在经济适用房的价格已经超过几年前的商品房了!再次大赚一把,还号称平抑房价呢,让人恶心。 老百姓一有意见,TG就想办法把民怨往KFS身上引,出台的措施大多是针对KFS的小伎俩,极力想给人一个印象都是KFS无商不奸,才导致高房价。现在骗不过去了,又开始打国际金融牌了。总之TG无责任,老百姓活该倒霉。
房价不是靠压能平抑的
要放才行
降低交易费用,增加供给速度,让房子成为正常的投资品
这样才能使得房子的价格去趋近于未来的出租回报
现在的搞法,逼得你把房子当古董了
1、征地农民的补偿问题?不会开发商赚钱,农民失地后的保障由全体纳税人承担吧?
2、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商会建设?
3、配套设施谁来?开发商建个学校,学校就建起来了?
参考香港房价,香港土地难道不是放开的吗?除了政府出让,开发商完全可以自己去找地买,为什么香港房价那么离谱?
是不是有些不合适呀......
而和别人讨论的时候,有些懂这个的也会拿香港作例子,说香港至少还有其他拿地途径。
我就奇怪了,香港不是有其他拿地途径吗?为什么房价还这么高?
陈贵:北京的自然资源和公共资源是有限的,城市人口容量也是有限的。人在一个地方生存,首先要住房子,而房子数量不是无限的。北京房价和世界级大都市相比,房价并不算贵,北京未来房价还要继续上涨。当然,高房价只是一种标志,根本是生活在北京要高成本,自然租房住也要高租金,养车也要高成本。按照目前北京人口自由增长速度,到该考虑适当控制的时候了。除了“生态门槛”外,我还没想出来用什么更好的“门槛”予以控制,即合理又合情地让谁留,让谁走。自然生态系统延续的唯一法则就是物种间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看起来残酷,但是公平。
[/URL]
供求关系?
如果供是有限的呢?或者说“资源”是稀缺的情况下呢?就只能限制“求”了。
中国的现在的情况,就是供应出了问题,如果解决不了供应问题,就只能限制需求了。
供应的问题,根本上来说,就直接和口粮红线有关系。另外一方面与地方政府垄断地位有关系。
实际上德国、韩国都是限制对房产的购买的。美国人不限制,结果搞出了一个次级贷。
1.政府不是征地,是抢地。政府以极低价格从农民手里买地,转身以数十倍价格拍卖。政府获利来源是农田转商品房的批文,加上国家暴力机关伤害和杀害农民的杀人费。
2.过去没有拍卖土地时候,基础设施建设也都建了,都是税收的钱。现在拍卖那么多土地,收税也没有减少。基础设施建设可以从土地开发的附加税解决。其实现在名义上就是附加了很多配套税。而这些所谓基础设施配套附加费并没有用做建设学校和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