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飞腾的火焰-萨珊波斯四百年(不定期填坑) -- 赫克托尔
不过以拜火教为根基的波斯文化在阿拉伯征服后确实衰落了,不得不以伊斯兰教文明的外套重生,到今天波斯境内信奉拜火教的也不多了。波斯文学在宫廷恐怕更多的是消闲用吧。
人类存在于地球球面的某一点上。
地球自转,同时公转。
据说,宇宙无限。
地球孤悬于茫茫浩瀚的太空里。
人类即容易被转迷糊了,也容易走丢了。所以必须首先确定方向,熟记参照物。
按照道理,宇宙多维,本来就没有方向,方向都是人自己来确定的。
方向,或方位,也称极性,或交点。
移光定位说,很经典。惜未能被人读懂。
此说再参入阴阳五行说,是中国人的古典定位系统。
最早应见于山海经。
所有的参照物,都会随时间推移而变化,或消失。但是,日月星的运行,其变化周期极慢,多以百,千,万,亿年计,接近永恒,因此,天图极为恒定,对于一个生命只有不到百年的人类,就是永恒亘古不变的。此观天之用,天象就是一把尺,尺可为工具,或称天尺,所用与米尺纳米尺同,可度量事物。不同者,大尺度量大事物,小尺度量小事物。
观天,有另类之用,并不神秘。
没读懂就神秘,神秘一时难解,勉强诉诸于语言与文字,就是玄,玄学,就是这样来滴。
涵盖了从西起希腊、东到新疆,南到麦地那,北到伏尔加河三角洲的大地图,以后的的地图都将以它为基础。下面是简单说明
1 本图以股沟地图为基础,可能涉及版权
2 河流为我手画,不够准确,特别是印度河上游肯定不对。伊拉克两河的河道经常变更,我采用的是现代的河道。大型河流宽度为 6 像素,如伊拉克两河、中亚两河、印度河、恒河。小型河流和支流宽 5 像素。
3 黑色宋体字为城市名称,阿富汗和中亚的地名参考汉唐安西都护、蒙古西征的记录,对有些明显的异读,采用今名,如元史中的【乞儿漫】,就是克尔曼。波斯和伊拉克的地名,以西文名字为主,中文名字如【阿蛮】来自《后汉书》,放在括号里。印度的地名参考《大唐西域记》,对于有争议的城市,采用相应地区的首府。例如磔迦国奢羯罗城,地点不明,但肯定在旁遮普,我将其设置在旁遮普首府拉合尔。对当时不存在的城市,如德里,采用斜体。
4 黑色斜体大字,为地区名,如【叙利亚】
5 宽度为 4 像素的线有三种
a 最多的是黑线,是丝绸之路,只画到安条克、亚历山大。
b 绿线为710年,穆罕默德·伊本·卡西木(Muhammad bin Qasim)对印度的征服路线,他从法尔斯首府设拉子出发沿波斯湾、阿拉伯海北岸东进,相继征服马克兰,卡拉奇,然后溯印度河而上占领木尔坦。这条线后面会用到,同时也是一条商路
c 青绿线为亚历山大对中亚和印度的征服路线。他基本逆丝绸之路东行,到赫拉特改了路线。他不再东行,而是向南到疾陵城附近,折向东北去喀布尔,在这里折向东南经开伯尔山口进军印度,抵达木尔坦后回师巴比伦。回师路线与卡西木的路线重合。
d 右下角的紫黑色线,是中亚游牧民族进军印度的常见路线。玄奘法师也走过条路。
本图的错误应该不少,欢迎拍砖
标枪的射程较近,无论是本方前进还是敌人前进,投出一支标枪后就该肉搏了。
也有携带两支标枪的情况,但很少。而且这种情况下,通常也只是投出一支,另一支留下肉搏用,而不是抛出。
波斯方的原始史料,仅限于摩崖石刻和钱币,文字资料几乎没有。后世的伊斯兰史家的东西,不是非常可信。例如著名阿拉伯史家塔巴里,他说萨珊是阿尔达希尔的亲爷爷,这与萨珊的石刻不符。
波斯的很多人名和地名,是用希腊文或拉丁文拼写的。例如【波斯】一词,就是希腊语对【法尔斯】的称呼。波斯人一般不说自己是波斯或波斯人,萨珊波斯从来都自称【伊朗】,即【雅利安】,例如阿尔达希尔自称【伊朗的王中王】,沙普尔一世自称【伊朗和非伊朗的王中王】。另一个例子是一些希腊语史料中,阿尔达希尔被称为 Artaxerxes,与第一帝国的第5位皇帝(算高马达的话就是第6位)阿塔薛西斯同名。
罗马大军离开丢拉不久,忠心耿耿、文武双全的【相父】提米斯特乌斯,在军中病逝。在缺少忠君观念的罗马帝国,一向是【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宁有种耶】。像提米斯特乌斯这样的忠臣兼良将,至少在【三世纪危机】时代,是绝无仅有的。
在大致同时的中国,也有三位辅佐幼主的权臣,大家可以自行比较,提米斯特乌斯与谁相似。
诸葛亮,42岁辅佐 17 岁的刘禅,持续11年,死于234年,终年53岁,死于任上。
司马懿,60岁辅佐 08 岁的曹芳,持续12年,死于251年,终年72岁,死于任上。
诸葛恪,49岁辅佐 10 岁的孙亮,持续1年,死于253年,终年50岁,被政敌杀害。
提米斯特乌斯,40岁辅佐 16 岁的戈狄安,持续2年,死于243年,终年42岁,死于任上。
=====阿拉伯人菲利普,眉骨高耸,眼窝深陷,与现代阿拉伯人的长相差距很大=====
提米斯特乌斯的死,并未让18岁的戈狄安停下前进脚步。接任禁卫军长官的,是一位来自叙利亚的强壮阿拉伯人,名叫菲利普(Philip the Arab)。
据说菲利普是个基督徒,在罗马史家眼中,菲利普是个十恶不赦的恶棍、阴谋家和野心家。为了取代提米斯特乌斯的位置,他利用其患腹泻的机会,买通了军医,在药中投毒,害死了人人敬爱的【相父】。为了进一步夺取帝位,他故意凿沉了了几艘补给船,导致罗马大军闹起了粮荒,进而军心动摇,制造将士们对戈狄安的不满。接着菲利普又广施恩惠,拉拢腐蚀各级将士,散布戈狄安年少无能的言论。
就这样,这支外表光鲜其实已经上下离心的罗马军队,在次年2月,抵达泰西封附近的马西切 (Massice, Misiche),即现代伊拉克的费卢杰(Falluja),关注伊拉克局势的读者,一定熟悉这个地方。沿幼发拉底河而下的罗马军队,要攻击底格里斯河畔的泰西封,马西切是最合适的拐点。在这里,瑞塞纳战役后准备了将近一年的沙普尔,率领他的大军,已经恭候多时了。这个战场是沙普尔选的,背靠幼发拉底河的平原,正适合骑兵冲击,萨珊人主场作战,自然不必再担心罗马人在沙土中动手脚。由于这里是人口密集的农业区,又是农闲季节,所以当地几乎所有能拿起武器的男人,都自愿或被迫的来参战。因此内线作战的沙普尔集结起一支规模空前的大军,其人数应该超过10万。
2月10日早晨,为了躲避中东的酷热,在太阳升起之前,双方出营展开战斗队形。罗马军队的阵型是面东背西,即面向泰西封,背靠幼发拉底河,罗马重步兵放在中路,左右两翼是辅助军步兵,最外侧是辅助军骑兵,用于掩护两翼,防止被迂回。皇帝及其指挥部,在中央偏右的位置。
=================
一个经典的罗马军团战斗阵型
1 军团的司令部,设在阵型的中右侧。人类中右撇子远比左撇子多,所以任何军队的右翼都比左翼强大,右翼主攻,左翼则主守。
2 罗马骑兵
3 罗马军团的主力—重步兵,身披狮子皮的是掌旗官
4 辅助兵步兵,放在左右两翼
5右翼顶端的辅助军骑兵
6左翼顶端的辅助军骑兵
7中央的罗马军团的主力—重步兵
=================
萨珊军队的战斗队形,也是其传统队形,分为前中后三条横线。第一线左中右都是重骑兵(萨珊人称之为Savaran)。开战后中央和右翼主攻,既可以射箭实施远程打击,也可以持矛突击。左翼主守,主要任务是顶住敌军的右翼攻击,为己方的中央、右翼突破争取时间。第二线都是步兵,萨珊的步兵都有弓箭,所以也都是弓箭手。由于吉兰刚刚征服,所以此战的萨珊战斗序列中还没有德拉米重步兵,最好的步兵是米底重步兵。第三线为皇帝或指挥官的卫队和军旗,这些人是萨珊军队的精华,同时他们也是战役预备队。
=====《波斯王子》中的皇帝、禁卫军和皇帝战旗=====
待双方的阵型展开时,一轮红日已经徐徐升起。这时罗马人才发现不妙,他们面向东,恰好顶着阳光睁不开眼睛。但这时再改变队形已经来不及了,萨珊军队已经发动了进攻。萨珊的左右两翼重骑兵直扑罗马的左右翼顶点的骑兵,并很快将一向量少质差的罗马骑兵消灭殆尽,然后分别右转和左转,面向罗马中路步兵射箭。中路的萨珊骑兵则不急于突击,而是缓步上前,在罗马标枪的射程外,用精准的直射来一个个点杀敌人。二线的步行弓箭手,也上前高抛射箭,让箭越过前面己方重骑兵的头顶,向罗军倾泻箭雨,实施地毯式无差别攻击。
=====《波斯王子》中的皇帝战旗。这面旗帜叫【Derafsh Kavian】,由豹皮制成,每次战役获胜,皇帝都会在旗帜上镶嵌珠宝=====
一时间,罗马步兵同时面临萨珊人,从左前右三面来的箭雨。即使罗马重步兵的甲坚盾厚,也扛不住如此密集而连续的箭雨。看起来,只有果断突击尽快投入到肉搏战才行。问题是罗马军背后是幼发拉底河,如果前进则失去河流的保护,可能被敌人包抄到屁股,那样四面受敌,更加危险。所以皇帝的大臣、元老、幕僚们议论纷纷,莫衷一是,这段时间却害苦了前面的士兵,箭雨中不断有罗马步兵倒下去,可坚韧的他们默默的承受敌人的强大火力,等待皇帝的命令。眼见伤亡越来越大,皇帝终于做出了出击的决定:全军向前,尽快粘住敌人,用肉搏来粉碎萨珊人。
看到罗马人离开战位出击,沙普尔也下达了进攻的命令,两翼的骑兵向罗马人背后包抄并射箭,中路骑兵则收起弓箭,持矛冲锋。二线的步兵继续放箭,等中路骑兵与敌人粘住,也收起弓箭,前进投入肉搏。
顶着阳光前进的罗马人,见中路的萨珊重骑兵冲了上来,立即收紧阵型,先投出手中的标枪,然后抽出利剑支起盾牌,静候萨珊骑兵的冲击。在萨珊重骑兵第一波的猛烈突击下,前面的罗马步兵伤亡惨重,随着萨珊骑兵在罗马方阵中逐渐失去速度,转入肉搏轨道的罗马重步兵如鱼得水,跟进的萨珊步兵装备低劣,他们的短矛小盾,根本不是对方的对手。随着太阳逐渐向南转,罗军的逆光劣势也不存在了,萨珊军虽能肉搏能力不济,却人多势众,于是血腥的肉搏进入僵持,而优势却逐渐向罗马方面倾斜。战至午后,眼见罗军越战越勇,而己方的战线动摇,沙普尔亲自持剑冲锋。见皇帝亲自冲锋,萨珊军心大振。恰恰此时,也在奋勇杀敌的戈狄安,从马背上跌落,摔断了大腿(He fell from his horse in battle, broke his thigh)。此消彼长之下,战局的天平又倒向萨珊方面,罗军有全军覆没的可能。好在罗军的韧性让他们坚持到夕阳西下,自认为胜券在握的沙普尔,命令伤亡惨重而且筋疲力尽的萨珊军,脱离与敌人的接触收兵回营,待来日再一举全歼敌人。
第二天,即2月11日的黎明到来时,起了个大早的沙普尔,正准备率军【灭此朝食】,一位罗马使节被卫兵带到他面前。使节告诉他,就在今天凌晨,摔断大腿的戈狄安皇帝,伤重而亡。军中将士选举禁卫军长官菲利普为皇帝,新皇帝宅心仁厚,不愿看到罗、波两国生灵涂炭,提出双方休战,并签订合约。正信心十足要一口吃掉敌人的沙普尔,立刻意识到,阴谋迭出的罗马宫廷一定又出了变故,很可能是菲利普弑君,现在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好机会。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双方达成如下协议:
1 双方休战,罗马撤军,撤军过程中萨珊军不得追击、骚扰,两国维持现有边界不变。
2 罗马新皇帝菲利普,支付50万第纳尔(denarii)给萨珊作为赔偿。
3 罗马帝国不再干预亚美尼亚内政。这实际就是放弃支持亚美尼亚,为萨珊吞并亚美尼亚扫平了道路。
按罗马史家的说法,这个和议是【most dishonorable peace】。这样,一场由沙普尔、戈狄安、菲利普参与,被我称为【三皇会战】的空前会战,尘埃落定。为了纪念这场伟大的胜利,沙普尔马西切改名为Peroz-Shapur,意为【胜利的沙普尔】(victorious is shapur)。
这里有必要说说50万第纳尔(denarii)是多少钱,这对于我们了解罗马和萨珊的经济状况很有帮助。有些文章说,赔款金额是50万【金第纳尔】,其实不对,第纳尔是银币,不是金币。在塞维鲁王朝(193~~235),币制是这样的
1奥雷乌斯(aureus) == 25 第纳尔(denarii) == 100赛斯特尔提(sestertii)
aureus 是金币,含纯金 7.3 克,50万第纳尔 == 2万aureus == 146000 克黄金 == 146 公斤 == 5150 盎司。
按每克308元的价格计算(2010-9-30金价),这笔钱相当于4496.8万元人民币,取整一下就是 4500 万元人民币。
至于新的罗马皇帝--阿拉伯人菲利普,也许是这次战役的最大获利者。他留下其弟普利斯库(Priscus)坐镇东方,他自己回到罗马后,不仅正式登基为帝即【奥古斯都】 (Augustus),还册封6岁的同名儿子为副帝即【凯撒】(Caesar)。这一做法,开创了塞维鲁王朝以来的新传统,就是父子共治天下。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节《饮马凡湖》
马西切战役是我在本文中遇到的第一个挑战,有这么几个问题需要解答
1 是否存在三皇会战?
关于这个问题,比较原始的资料有这么几种说法,罗列如下
A 根本没打,阿拉伯人菲利普害死戈狄安,然后就匆匆撤军回罗马了
B 打了,是戈狄安打的,还是一场辉煌的胜利。战后菲利普害死了戈狄安,然后即位
C 打了,战役中他从马背上摔下来,折断了大腿。后面的说法有两种,一是戈狄安受重伤很快就死了,二是受伤戈狄安还是赢得了会战,回到罗马才死。
前两种说法很长时间占据优势,成为公论,直到19世纪有考古学家在伊朗发现了沙普尔留下的石刻,就有了第四种说法。
D 打了,沙普尔自称【Caesar Gordian was destroyed and the Roman army was annihilated. The Romans procalaimed Philip Caesar】--- 【And Caesar Philip came to sue for peace, and for their lives he paid a ransom of 500000 denarii and became tributary to us】。沙普尔的记载本身就矛盾,前面说【destroyed -- annihilated】敌人,后面又说菲利普求和赔款。
鉴于罗马史家对菲利普的歧视和诋毁,沙普尔一贯的喜欢自我美化。综合上述说法,现代史家,包括维基,一般认为双方确实打了,戈狄安小败,导致官兵们不满,菲利普趁机弑君称帝,然后花点钱回罗马。对此我同意,双方确实打了。
2 在哪打的,或者说马西切在哪?
一种说法是在泰西封以北,底格里斯河畔;一种是在幼发拉底河河畔的费卢杰。从地图上看分析,我认为在幼发拉底河河畔的费卢杰,因为这是从幼发拉底河折往泰西封最合适的地点。
3 怎么打的,即战斗过程如何?
战斗过程史料阙如,我是根据以下几个事实做的自认合理的推测
A 从googleearth上看,费卢杰附近的河道确实是南北走向,罗军行军必然向东
B 面向东布阵,必然逆光,对罗军非常不利。罗军这样做,要么是日出前布阵忘了逆光的事,要么为了防止萨珊军包抄后路,要么是为了形势不利时退上运粮船。
C 罗马和萨珊的经典战斗队形和作战习惯
D 沙普尔喜欢身先士卒,而戈狄安摔断了腿
E 萨珊军并未全胜,罗马军大部返回
F 一般认为戈狄安死于2月11日。
G 菲利普支付的赎金,并不算太多。当时罗马军团士兵的年薪为400第纳尔,50万只相当于1250名士兵的年薪,或1.5万名士兵的月薪,以罗军的人数和财力,菲利普完全可以立刻从运送饷银的运输船上取出这笔钱,要么是沙普尔是穷人,没见过大钱,要么他的优势有限。
H 沙普尔承认菲利普为皇帝
就这样,我连蒙带猜,编造出了作战过程,欢迎拍砖
估计沙普尔前战吃了亏, 知道罗马军不好惹. 菲利普要赶着回罗马确立地位, 省得那些元老们又玩什么花花肠子. 菲利普就拿出点钱出来, 意思就是这场仗我是不想打了, 你也不要想打什么歪主意. 沙普尔也知道见好就收, 不过回头吹吹牛, 嘴皮子上找回场子来还是要的. 这点钱其实还够不上军队来回一次的军费. 我很怀疑是不是从前皇私人财产里拿出来的. 沙普尔有胜算的话, 这样的停战协议是不会签的.
如果仅仅看 50万第纳尔,着实不多,就算沙普尔没见过大钱,那石刻是数年之后才有的,那时他的家业也大了,不至于得意洋洋把这个小数字刻下来,那只能给自己增加笑柄。
合约中的核心条款有两条,一是罗马每年都向萨珊缴纳岁币(became tributary),这就很屈辱了。二是放弃亚美尼亚。之所以沙普尔不全歼罗军,我认为是萨珊军伤亡较大,而且合约满足了他的需求。萨珊与第一波斯帝国有很多相似之处,贵族们都喜欢亲自上阵冲杀,因此每次战役贵族组成的萨珊重骑兵伤亡都很大。这样的坏处是精英部队恢复慢,导致萨珊对罗马的战争总是时断时续。好处是贵族势力难以坐大,把他们过剩的精力和财产消耗在外战中。一旦外战停止或失利,贵族们肯定要闹事玩阴谋。所以太祖、太宗两朝,萨珊都是每隔 7 年左右发动一次对罗马的战争。
结果你这个备忘录一出来,我连协约里面赔款、岁币、割地(亚美尼亚)这些都搞不清楚到底是史实还是推测了
正文里面似乎没说岁币、割地,
总之晕了
楼主辛苦,实在是觉得好看才高标准严要求
只能说当时各方的记载过于混乱,互相矛盾,我这文章不是考据的论文,我不得不做取舍和演绎。其他文章也是如此,例如《民族大迁徙史话》是这么阐述的:
这个说法也是综合了罗马、萨珊双方的说法,给出的结论。我对自己要求也挺高,认为有必要把原始资料罗列一下,并给出推理过程。这备忘录在我的稿子中,是在正文最后面的【后记】里面。网文发出后,我犹豫要不要马上贴出备忘录。这么做的坏处是会让读者对我的其他论述也产生怀疑,好处是问心无愧,最终我还是决定贴出来了。
现在看来,我的担心成了现实,也许应该在全文结束后再贴出备忘录
鼎盛时期,但是,秦王拥兵百万,拥有骑兵,战车与弩兵,其剑长近米,矛长超过身高一倍。武力似远超过罗马帝国。不知当时假如两强相遇,欧亚版图该如何?
拜读受益。
罗马毕竟当时还要应付莱茵河的野蛮人,虽然占据了战役的优势,但不能把主力长期停留在这个地方,萨珊虽然有损失,但战线不长,拖下去先垮掉的是罗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