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我们不熟悉的抗战瞬间(图文连载帖) -- 春秋的老胡
从报道的情况来看,包围该剧点有一整天的时间了。因为木攻坚能力,对敌人的炮楼是毫无办法。而当炮拉过来,这才有些威胁。但是鬼子的机枪火力还是让土八路能难有效地攻击。
如果火力强大,可以不用攻击准备时间,直接到位投入战斗。鬼子就来不及增援了。
艰难的时候战士们都吃八饱,战斗力也保证不了。其实每次战斗八路对日军都有1:8,9的绝对优势。就算是这样的兵力比,加上打鬼子的伏击,也很难速战速决。八路的活力太弱了。合着是米军样的活力,不要绝对的兵力优势,打个伏击肯定是速战速决,鬼子折腾不了啥。
看过几个军官的回忆录(好像就是那个赵长官写的),那天沈阳城的东北军不在戒备状态,无法对紧急情况作出战斗反应。能逃生的就很不错了。所以不奢望坦克参战。9.18也别怪什么花生米的不抵抗。该是东北军无能呀!王以哲如此的话,东北军该是群乌合之众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803dc70100l6vs.html
不要说军队有紧急情况下的临时处置权,就说九一八后一直口口声声放在嘴边的“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吧,怎么听怎么觉得好笑。听上去好象东北军是一支纪律多么严明的部队,事实呢,东北军的老底子是胡子,军纪最差,常有不遵上令的情况发生。我们只要看一下九一八事变的导因——中村事件就知道了。在“中村事件”中,关玉衡不过是一个团长,他就敢不向上级请示,擅自作主,把中村等日本人给处死。现在日军直接端着剌刀冲过来了,你说还得请示,上级如果说不打,就大家就站着等死,这话谁信。
其实当时进攻北大营的日军是很心虚的,他们一开始都用剌刀,不是因为别的,而是因为弹药不足。
担任连长的姜明文在《九一八事变亲历记》中回忆,日军发射的炮弹,虽然落在北大营的很多,却都没有爆炸,实际上炮弹头上是没有引信的,全是哑弹,而日军的枪弹一听便知,多是“空包”。所谓“空包”,就是平时演习时用的子弹,打不死人的。
时机就这么错过去了。据姜明文说,到晚上十二点的时候,日军才开始实弹射击。然后枪声稀落下来,当时北大营的东北军还一高兴,以为是交涉成功了,其实是日军运动到土围子外面去,要包围北大营守军了。
一直到第二天早上的四点,他们才意识到要突围,往土围子北面突。这时日军已经包围住那里了,但东北军一打,仍然可以压住对方火力,转而冲出来,可见日军火力真的不咋的。
在北大营一役中,临阵跑路的不比伤亡的少。姜明文一个连,突围出来后一点,缺了十几个,他估计都不是战死的,都是半途逃走的。当时,就连有的连排长都吓破了胆,脱离部队走了。
赵镇藩是到锦州后才遇到王以哲的。后面这位老兄一见到他,就行了个九十度的鞠躬礼,不为别的,就因为赵镇藩把部队给他带了出来,旅长的乌纱帽总算是保住了。
这样的部队,这样的主官,北大营能保住就奇了怪
日本人木有那么难打的,马占山带领两千士兵在江桥不是把七千关东军给堵住了么。
俺这爪子确实该换了。。。呵呵,想到哪打到哪,也总忘记检查。。。多谢老兄提醒,花谢花谢。
加了几个部件,本来迫击炮就是滑膛炮,我们自制的部件估计更成问题,能打到这个距离,算是惊人了,而且是准确有效。
日本的应急射击方式,准头更成问题,玩兵人的鬼子藤田发出过模拟设计的图,看那个架势,准头绝对高不了
“从安泽过来的敌人企图在拂晓前对我们山炮连驻地进行突然包围,但他们行进到距我们5公里左右的地方,被根据地的群众发现。”——依靠根据地的群众基础是可以实现“敌明我暗”的,这就保证了“带着炮进行游击战”是可行的。
这次被偷袭是一个特例,休整的地方明显是距敌我交界很近的地方,而“驻安泽、平遥的敌人得知消息”,这句看似轻描淡写的话,也侧面显示了这次防范工作没做好。
这一个特例反而展示了“带着炮进行游击战”正常情况下没问题的。
这个旅“带着炮进行游击战”是一个不很短的时期,这样被敌人追得只好暂时埋炮的情况,也仅此一次。
敌人增援绝非迅速,实在是八路攻坚能力差,给了敌人增援的时间。活力好的话,敌人的增援部队也好考虑考虑,以相当的规模才敢出动。
萨兄手上这批东北的干货使弟兄们眼馋啊。期待可以抓紧发布了~
这是占领沈阳的日军使用的“铁甲汽车”:
这种铁甲汽车,是关东军本身就配备的?没见过日本军工生产过这样的车的记载……
应是缴获东北军的吧……
这种铁甲汽车随后一度成为关东军重要武器,多次战斗中使用…例如:进攻锦州的时候,日军“铁甲汽车并唐克车十余辆向沟营支线胡家窝铺我十九旅防区阵地猛攻”。
45年鬼子在逐步向沿海收缩兵力,防止美国人登陆。一些据点都逐步放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