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长江的卵石问题 -- 温雅颂

共:💬117 🌺512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家园 一个小补充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成功送出,消耗 铢钱 1 个,可能得宝。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加乐善、声望、帖得花总数】。

三峡附近没有大的支流,

在万州(原万县),乌江同长江回合,这是在三峡库区内(寸滩之后)唯一入库的一条大支流。

乌江流域枢纽9个梯级水电站(6个基本完建)。在枢纽梯级完成后,整个流域的水利工作的重点将转向水土保持。

将来我们可以预计整个长江上游的水土保持将鹅卵石的来源削减至极小值。

家园 关于沉积岩似乎黄老的理解更正确一些

找到一篇沉积岩及其形成的文章,就不用引用标识了,用红色把重点强调一下:搬运过程和沉积过程不一定要在海里。有水的情况比较普遍一些,但没有水,也一样可以沉积成岩,更不必要大海。

如此说来,黄老关于““卵石是从水成岩断层裂缝中喷出的溶浆凝结成后经长期滚动而成形的”并无错误。

(二)沉积岩的形成过程

沉积岩的形成一般都经过风化、搬运、沉积、成岩四个过程。

1、风化阶段沉积物质的来源

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由于温度变化、水、氧和生物等作用,在原地发生破坏崩解,逐步破碎成大大小小的碎屑物质,岩石中有的成分被溶解,有的则生成新的矿物,这些破碎溶解的物质,就成了沉积岩形成的主要物质来源。另外还有一些火山碎屑、深部的热卤水、温泉喷出物等深源物质和陨石、宇宙尘埃等宇宙物质。

2、搬运阶段

原有的岩石经风化后形成的产物,除了一部分残留在原地外,绝大多数被水、风、冰川、海洋及生物等搬运到其它地方。物质的搬运一般可分为三种方式:

(1)机械搬运:碎屑物质在水、风、冰川或重力流中被搬运。

(2)化学搬运:一些母岩风化产物溶解形成真溶液或胶体溶液被携带搬运。

(3)生物搬运:生物作用的生物残骸和分泌物的堆积。

3、沉积阶段

岩石碎屑物地被搬运途中,由于搬运力的减弱,比如水流或风力速度降低、冰川熔化以及其它因素的影响,被搬运的物质逐渐沉积下来,形成松散沉积物。与搬运相对应的,沉积方式也有三种:

(1)机械沉积:机械搬运带来的碎屑物质,由于搬运能力减弱而沉积下来。

(2)化学沉积:化学搬运来的物质通过化学作用形成难溶的物质或通过胶体凝聚进行沉积。

(3)生物沉积:生物的残骸和分泌物的沉积。

4、成岩阶段

沉积后的松散沉积物,在一个新的改变了的环境中,再经过一系列的变化,最后固结成坚硬的沉积岩的过程,称为成岩作用。成岩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种:

(1)压实作用:在上覆地层负荷力作用下,进行的脱水、体积减小、孔隙度和渗水率降低,固结成岩的作用。

(2)压溶作用:上覆地层的负荷力或构造压力,超过孔隙水的静水压力,产生压溶现象,这种成岩作用,称为压溶作用。

(3)胶结作用和固结作用:在松散沉积物孔隙之间,一些矿物(硅、钙、铁、粘土等)沉淀、胶结、固化成坚硬岩石。

(4)重结晶作用:沉积物中,非晶质或微小的晶质颗粒,它们在溶解及固体扩散等作用下,非晶质物质沉淀成晶体,原来细小的晶质物质长大的作用方式。

(5)交代作用:沉积期后演化过程中,沉积物(沉积岩)中,某种矿物被化学成分不同的另一种新矿物所取代的现象。

(三)沉积岩的形成环境

按照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分区,把沉积环境分为大陆环境、海洋环境以及与海洋和大陆都有联系的过渡环境。大陆沉积环境又分出山麓环境、冰川环境、沙漠环境、河流环境、湖泊环境和沼泽环境;过渡沉积环境可分出三角洲环境、泻湖环境和河口湾环境;海洋沉积从海岸向海的方向大致分出滨海、浅海和半深海环境和深海环境。

家园 关于断层

我那个“卵石只能沿着断层线分布”的说法,是根据黄万里的假设啊。是他说卵石是岩浆沿着断层喷出而形成的嘛

关于断层,我完全被你误导了。

卵石在断层中生成,但并不一定一定要沿断层分布。河流的搬运作用难道不存在?你这个学过地貌学的不会忘记这点吧?

家园 什么叫“没漏网的大鱼”?

按照水利局的说法,“没漏网的大鱼”全都变沙子了

水利局说卵石来源于宜昌1000km以上。你这其他支流如果真有大量卵石下来到长江里,正说明水利局的说法错了。

家园 顺序没错,火成岩与变质岩都可以变成沉积岩

沈積岩為由原來的岩石(可為火成岩、變質岩或沉積岩)經風化作用後裂解變為岩石碎屑,再經侵蝕(Erosion)、沈積(Sedimentation)、及石化 (Lithification)等作用後而形成的岩石

不管是火成岩还是变质岩要想变成沉积岩,都是要经过类似的变化,没有什么“已经不能单纯说“变”了”的区别。至于位置,不见得搬移得很远。

家园 警告:你这涉及个人攻击了!
家园 这里没讲是海相的沉积层还是陆相的,成因没有阐述过。

这里还是第四纪冰川比较活跃的地方,如果有漂砾石的堆积也非常可能。

这个如果是真实的,相应地质考察应该已经有比较肯定的答案了。

简单归因于长江,有点鲁莽。

等待地质专家出现。

家园 我已尽力而为,不想再废话了

如此说来,黄老关于“卵石是从水成岩断层裂缝中喷出的溶浆凝结成后经长期滚动而成形的”并无错误。

你愿意这么信也只能随你了,这是你的权利。

我已尽力而为,但我并没有非要纠正某人观点的义务。

家园 请教不敢,试着回答一下你的问题

看了此文后,我越发感觉不像专家说的那样排沙效果那么好,从河友处已经得知卵石是可以磨碎排出的,那么为什么建成三峡后下游河道冲刷那么厉害呢?我觉得是水变清造成的,原来的沙子要么留在上游水库,要么留在三峡水库了,不知以为然否?

根据我的理解,一个新水库建成后,由于水流变缓,都是以淤积为主,而且主要淤积在库尾。当淤积到一定程度后,库底地形发生变化,即河床坡度加大,水流速度也加大,淤积情况缓解,只要水坝有排沙措施,水库就会逐渐达到冲淤平衡。冲淤平衡的水库库容会比新建时缩小很多,但这时水库就进入一个相当长期的稳定状态。

三峡由于新建不久,还在淤积阶段,所以排到下游的河水泥沙量变少了,因此增加了下游河岸的冲刷。但这应该只是短期内的现象,等三峡达到冲淤平衡状态后,下游河岸的冲刷现象应该会得到缓解。

例如大渡河的龚咀水库是20世纪70年代初期建设的,41年之后库容就被泥沙淤积2/3。

我印象中很多达到冲淤平衡的水库库容大约就是这个新建时的2/3。不过我不是学水利的,这个印象未必准确。

靠干支流一级一级的水库拦沙,只能暂时解决问题,或者说把问题转移到上面或别处,把后患留给后代,最终不能解决问题。泥沙还是要下来,淤积在水库堵塞河流,水库的防洪功能逐渐丧失,河道改变,成为恶性循环。

这是没办法的办法。要知道,即使人类什么都不做,下切河段两岸在完全自然的状态下也会发生大规模山体滑坡,堵塞河流。汶川大地震时著名的唐家山堰塞湖就是一例。人类修建水利设施,其实就是人造堰塞湖。所不同的是:自然堰塞湖会决口、崩塌,导致大量湖水瞬间下泻而给下游造成巨大灾害。而人造堰塞湖湖水下泻是受控的,不会给下游带来灾害。

水库防洪功能的丧失,有些情况下是工程设计考虑不周的失败之作,但也可能就是水库寿命到期了。只要水库存在的期间内起到了防洪的作用,保证了下游人命财产的安全,它就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据三峡工程下游河道冲刷的泥沙数学模型计算表明,三峡水库运用后,葛洲坝以下的河床下切范围可远至黄石和武穴一带(距葛洲坝约759~829 km);下切幅度最大的河段是下荆江藕池口至城陵矶(距葛洲坝约 225~400 km),冲深5.1~7.0m;三峡工程运用到50年时,城陵矶至螺山河段冲刷达到最大值,下切平均深度约为5m ,三峡工程运用到100年时,宜昌以下各河段仍不能回淤到天然状态, 这无疑会给长江下游的河岸与河堤造成严重影响。

下游沉积物的减少,导致河口三角洲和海岸线的退缩,陆地损失,城市和建筑受损 。”

我认为,宜昌以下河床下切,是从根本上加大了长江中下游河道的行洪能力,这是件好事。河底淤积,河床抬高会导致河流横断面面积缩小,而使行洪能力变差。要想提高行洪能力就只好加高河堤,使长江江面与周围落差越来越大。这种落差越大,决堤或泄洪造成的危害也越大。所以我认为河床下切是好事。至于河水对堤岸的冲刷,我认为相对要容易处理得多,只要加固堤岸就可以了。另外,在弯曲的河道上,受冲刷的只是拐弯处迎水的一侧,总的长度不足所有堤岸的1/2。

我不是专家,没有很好的地质学经验,不过我感觉物质不灭定律应该生效,应该给泥沙卵石找个去处,我希望是大海而不是我们的家乡:)

甘蔗没有两头甜。自然规律决定了泥沙不可能全部入海,必然要在地势平缓地区沿途淤积。相对于湖北,四川因淤积受灾的程度会比湖北小得多。三峡水库的存在,对四川的影响应该只限于重庆以下地区,影响的程度也主要是河道变窄影响航运而已,造成洪灾的可能性应该不大。

说起给泥沙卵石找个去处,我觉得最理想的办法就是改善长江上游的水土保持,从根上减少长江的泥沙。

家园 沉积的方式有机械沉积、化学沉积和生物沉积三种

地质学基础

水沉只是机械沉积的其中一种而已。

家园 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不需要改道

这是说远古时期,长江的水量曾经非常大,把河道切得很深?

我对地质史不是很熟悉,不敢乱说。不过从长江的发育过程看,远古时期长江水量应该不会比现在更大。

熟悉长江的人应该都知道,长江上游处有个著名的“金沙江大拐弯”。怒江和澜沧江经过横断山脉后都南下进入东南亚半岛,只有金沙江拐弯向东变成了长江。原因是古长江源头不断“向源侵蚀”而导致“河川袭夺”,古长江源头侵入古金沙江流域,使得古金沙江改道流入古长江。可见,古长江在袭夺古金沙江之前水量应该小得多。

葛洲坝35米厚的泥沙卵石,我认为应该是长江冲出三峡后水流变缓,沉积加大而形成的。河流冲出峡谷进入平坦地区后都会形成一种叫“冲积扇”的地貌。

从卫星影像上看是这个样子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从地面看是这种样子: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当然,下面这张图片是碎石冲积扇,因此坡度很大。泥沙冲积扇坡度要小得多,但峡谷出口处的堆积厚度还是会比其它地方要厚得多。35米的厚度并不稀奇。

家园 三峡出现之前四川是个高原湖?

如果平原都是冲积形成的话,盆地是沉淀形成的?

家园 这些可以在网上查到

四川盆地属于构造盆地,但成都平原属于冲积平原。

请看这里:四川盆地的形成过程

还有这里:成都平原的形成

家园 卵石只有水力才能形成。
家园 就是没有排沙措施,最终也会达到冲淤平衡。

  黄河上游的青铜峡水库建的比较早,现在已经基本淤满,失去了蓄水功能,但发电功能没有丧失,只是成了完全的径流电站。

  淤满的青铜峡水库,现在成了黄河上游少见的湿地,水鸟的天堂,两边的山上植被也比建库前增多。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