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谈谈河南的教育(一) -- 方解石

共:💬398 🌺290 🌵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7
下页 末页
家园 可以再具体一点,蔫坏一点。

应该是:不愿意与同一个配偶多生。

家园 就算移走100万大学生,也是好的。

一方面,他们能在外省找到适当工作,其自身的价值是实现了。对整个中国是有益的。

另一方面,他们的长辈、家庭的根还在河南,可以有类似于“侨汇”的资金资助家乡发展。

再一方面,这100万如果全部是占用外省高校额度,那么这些人的高等教育成本,实际上是外省负担的。河南自己的额度,还能自己再培养3,50万人,不更好嘛。

家园 如果你在海外发达国家,倒是有责任钻它们的制度空子。多生几

如果你在海外发达国家,倒是有责任钻它们的制度空子。多生几几个华裔。

也顺便符合了你的河南多子多福的传统。

西方发达国家的资源-人口比例,还是可以再承担一些人口增量的。

你不增加,就被伊斯兰和黑人增加了。

家园 别老是那么严肃。。。

废话,偶们也知道这个不太正常,但是,偶们也不是各级教育部门的,偶们找谁去。

你没有看上一个帖子吗?上高中每个人还要收好几千块钱呢,这种钱在河南已经收了很多年了,有没有外省的筒子们告诉我们这个钱到底该收不该收?虽然不是九年义务教育,但是学校扩容交钱,总要有个说法吧。外省什么情况?河南各地这样已经收了很久了,这个钱哪里去了?是教育经费呢还是都归财政去了?

我们不过是学生,不过是局外人,我们不知道,您呢也别总是这副教训人的架势,好像这些都是我们个人的责任似的。上级拨款,省一级要到市,市一级要到县,县一级要到乡镇,据说一般是层层截留的(据说,是李金华说过的),你能告诉我上海的钱是怎么个交法,每一级是怎么截留的吗?

你们学校可以卖操场来换发展,但是河南做不到,大部分地皮很便宜,就是把所有的操场卖了也不过换来个几十万(我们家66平方米一般一万多,一个操场也就是几十亩,也就几十万),上海的操场值钱啊,再在楼顶修一个就是了,青岛也这么干。河南的中小学只能靠上级拨款,如果上级不拨的话他们就是干等,逼的没有办法只能向学生凑,揭不开锅,只能罢工罢课。我在其他帖子里面也写过了。

你强调教育的投入问题,然后强调政府的清廉问题,我可以很清楚的告诉你,你说的这两点在基层都很难贯彻。

县级财政的收支,其实很清楚,县级财政的收入大大的少于支出,那钱从哪里来?挪用其他钱或者缓拨几乎是不可避免的。是不是犯法?是。是不是犯罪?maybe。但是你让个人怎么弄?跑到最高人民法院那里去告状,说我们县乡财政有挪用公款的嫌疑????

我贴的这个县是情况比较差的。也有那种情况好的,没有贴上来而已。我倒是欢迎你贴点上海的情况。

很多很多农民不是不重视孩子的教育,不是不舍得投入,你看那里面的那些私立学校,都是农民的孩子,一年三四千,往往是全家人的钱供养一个。很多都是大的辍学或者小的辍学,全家出去打工,去供养一个人去考大学考高中。他们有错吗?他们知道到那里维权吗?他们有那个能力吗?他们该承受这些问题吗?有些问题,虽然是问题,但是人相当的无奈。。。。善于维权的上海筒子啊,你教教我们,别总是跟郎咸平似的,喊着“狼来了”却缺乏建设性的意见。

问题我们从来没有抵赖,但是我们都是小老百姓而已。挪用经费,我相信肯定是有的,但是就是即使按照河南的经费拨了,一年五十多块钱够干嘛的?一个班级每年光水电费多少钱?买个粉笔擦粉笔啥的,基本光光。其实这些人发牢骚不过是个态度而已。实际上,班级运营绝对不缺那几千块钱。最大的问题在学校数量少,教师数量少、质量低,教学态度不好上,这些不是这种报告可以说得清楚的。你该这么来想象下,想当年,那几个上面的人去调查的时候,校长们以为可以趁机要钱要支援了,所以只讲经费的事情,其他一概不提~~~~就是拿得多也要按照拿得少的说,这才是他们做事的王道和规律。

挪用不光是河南的这点教育经费,还有三北的退耕还草退耕还林啥的。我曾经听硕士课程的老师们讲过,内蒙某地,退耕还草,平均每个人每年能发两万,小老百姓是一分没见。现在挪用公款在各地都成为常态。我们初中高中的某些挪用事件直接导致老师的罢课。要挪用,挪用其他款项肯定比杂费好使,这个钱就是一年全发了,也就一个学校才上万,连一个月的水电费都不够。我们高中的时候一个月水电费等杂项就开支两万多。

家园 貌似老乡?送朵花。
家园 你这篇语气很不好。小心被人举报违规。改改吧。
家园 好像也不是,我是听我表哥说的

他是做高中教师的,教物理。

他在安阳师范学院上的,他说豫北豫南的风气啊各方面都有差别,在教育上。

郑州好一点,洛阳开封也就那样。真的。你没有看看这两个城市的发展水平啊,洛阳半死不活,开封一潭死水,教育上,也是soso,不见得有啥亮色。我表哥在开封教过一段时间的私立中学,月薪大概2000,他和另一个人带的班级考过开封市某年期末的第一名。

家园 哎,看看吧

我也快烦啦,怎么说都不行。本来不想讲资金投入问题的,被扯过来,然后又不依不饶。其实我倒是觉得投入只是一方面。

觉得自己没有啥攻击性的语言啊。。。。

不过我还是改改吧,虽然很不情愿。

家园 郑州应该好很多,洛阳开封,我还真没去过

郑州我去过,感觉卖电脑的、卖盗版盘的、卖书的,基本上和一线城市比是只是质量上的差别。像我家那里,想买个盗版的WindowsXP都要跑好几个地方,买其他盗版盘就更麻烦了,好在现在能从网上下载

开封听人说,街道两边是高楼大厦很气派,绕到大厦后面一看,还是农村呢,不过比我家也强多了,大概2000年以前,我家最高的大楼,还是十一层的矿务局招待所

家园 豫东老乡啊

我是周口鹿邑的。

教育成本越来越高是真的,的确是个问题,断了底层向上的进身之阶啊。

不过农民日子还是可以的。起码我家乡普及了如下:1,种粮免税且有小额的补贴(每亩该在百元左右);2,农民的大病医保;3,农民青壮劳动力平时可以外出务工,增加了不少现金收入。而老弱妇孺在家种地也够了(农忙时候的机械化,比如收麦子)。

家园 在家没有做过。。。

其他面条会做,这个没有做过。现在出来了,很少有机会专门学这个了。

家园 现在河南就是发展打工经济,出省创汇

我也认可您说的,多往外省派学生,但是现在的问题是——人家不收啊。每年的名额就那么多,当然也有些大学在河南狂招的,我记得吉林大学和中南大学在河南招生都蛮多。

其实河南报考的时候还有一个规律,就是人越少越没有人敢报。这个细节如果不看那些报考的统计是看不出来的。我连续看了很多年,常常见到一个学校扩大招生名额后,分数线反而高了许多。

其实我们县的人的商业头脑还是不错的。我们县的人垄断了上海港1/4的集装箱运输。这个应该不是吹的,因为我听我叔叔说过。他也想去开这种车,但是人家嫌他年龄太大了。在港区的某些地方甚至出现很多以我们县的名字命名的饭店。无他,人太多耳,给这些人供应饭,做家乡的面条炒菜,也成了一项红火的营生。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fb4f680100gk4c.html

我从权威部门得到信息,目前沈丘有20-30万劳动力在上海及其周边地区打工,可谓劳务输出大县。值得一提的是从事大型集装箱车辆的运输行业,例如《河南日报》曾经报道过的上海北华物流有限公司董事长谢文珍,原来是县粮食局职工,1993年借款7万元,买了两部旧卡车到上海搞运输。目前他的公司拥有107部大型运输车辆,有近2万平方米的仓库,每天他往港区运送1000多个大型集装箱,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集运输、仓储、贸易为一体的大型物流公司,企业年盈利在1000万元以上。在他的带领下,仅沈丘一带在上海搞集装箱运输的,就占了上海集装箱运输份额的四分之一,有1000多辆车。有人美誉其为“营运大王”。

足足有超过四分之一的行业份额被沈丘人垄断着。这是非常惊人的一个事实!县里很多实权部门都很羡慕这些大户。。。。

我的同学里就有长年在上海搞运输的,但不管是赔是赚,也没有见他们回乡来。且不论老板或管理人员,仅就装卸工、民工,据说大都每月可拿到1000元左右,高的1500到2000元,每个人一年接近两万块的收入,远比县里统计的农业劳动力“年收入”3000多元高出数倍,更要比目前沈丘所处的国家级贫困县“划线标准”——人均纯收入700元高得多。县里眼看着这么多“运输帮”在外挣钱,包括拉着河南其它地方的货物奔向上海,再把长江出海口地区的产品运回河南。而沈丘做为他们的生身之地,却只获得了他们带回给家乡的那一部分消费金额,提高了一点本地服务业带来增长的GDP,始终无法带动本地的各类产品生产,也形不成比较有规模的投资。为什么?主要原因还是沈丘本地的产品结构无法适应市场的需要。

因此,沈丘无法梦想能让东南飞的孔雀回来。即使在当前面临经济困局的时候,进口出口虽然都双双下降,可是运输帮们还是坚强地挺在上海,而没有出现某些地方发生的打工者带回资金找出路的现象。

家园 嗨……您可能不是河南的,不理解河南人的想法。

我说句老实话,河南要不是穷,根本没人愿意往外跑,河南今天在外地,国外漂泊的人,主要是以前穷怕了,否则谁愿意出去?以前有一个公安局的警察写帖子,分析了他审讯过的各地罪犯,然后推测各地人的性格。其中就说到河南人,他说河南人有一点很异于别的地方,就是审讯过程中,很多河南的罪犯,都在说自己的家庭状况,有时候还哭,说自己要是进监狱久了,老母亲老父亲怎么办。

河南为啥喜欢生小孩儿,养儿防老是一方面,更多的还是子孙满堂,这是一种骨子里的风俗。我假期回去,看见现在到处都是“月子娃”,说明生育高峰又来了,他们的父母,都是普通的国企老职工的子弟,现在到了适婚年龄了,虽然他们薪水也不高,甚至结婚后,都是住到父母家里,一套60多平方的房子,以前国企给他们父母分配的,两室一厅,就这样,还都是结婚生子了。

但河南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科举思想非常浓厚,这是对有点本事的人。一旦考出去,他们的精英意识非常强烈,反而会排斥自己的故乡(当然,不是全部),尤其是从穷地方走出去的,他对以前的贫穷,是恨之入骨的。因此,他们走出去后,很少再回来,如果混得好,多半是不会把钱寄回来的,而是直接把父母给接走,接到北上广一类的地方。

因此,对于河南这样的地方,会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两极分化:

普通人,比如有些农民工,出去打工,反而十分爱家乡,挣的钱,都是省吃俭用,寄回家里;大学生,精英这类,基本上就留在北上广,把家里人接过来,要不干脆出国,把家里人移民到国外,这事实上是一种古代学子士人的惰性所致,看见哪里好,就跑去当奴才,但YY自己是精英。

所以,我前面说,希望农民工多出去,大学生少出去,就是这个原因。农民工多出去,挣的钱可以寄回来,大学生一出去,完了,都不愿意回来了。

现在还有一个情况,就是河南在全国由于经济状况,或者口碑问题,流入河南的人才较少,如果河南自己的人才外流严重,但每年都有外地人进来补充,那还好办。以前计划经济时代,很多都是国家调配,那个时候,人才流入反而多,现在一切自由化了,资本要趋利的,要争取最大收益,显然,河南不是一个好选择。所以,有时候,我的思想也比较矛盾,一方面希望自己的同乡都能考到好学校,但一方面还希望都别考出去。北上广再好,也不是家乡,就像我现在呆在外地上学,但心里总是泛起思乡情愁,还不好意思倾诉给人家听,怕被人笑话没长大,所以只好在西西河说,你可别笑我。

不说考生了,身为男性,我就说女人。就我的观察,每年郑州一大批美女,都跑出去了,主要就是跑北京,上海少一些。这是水土流失啊,可怜的郑州男人们……

家园 老大,生完还得养啊,教育啊

时间精力不够的说。这边下午3点就放学了,再上个特长班能拖到5点。

回到家到睡觉讲故事,都是父母的事情啊,周末忙着上兴趣班中文班。我看看周围有孩子的家庭,都怕。

嘿嘿,一个孩子绝对要个大人跟着转的,如果没有老人帮忙的话。

你看北宸MM还能周末安排那么多亲子游戏,她的时间绝对安排紧凑有效率,否则搞不定的。。。

所以,对我,打算最多2个。这还要牺牲一些自己的职业梦想的才能时间安排的过来的。

家园 消消气

我从没有抱着想教训谁的想法,但要谈教育这种事,你如果觉得不需要严肃的态度,大家打个哈哈,攀个老乡怀个旧就足够了,那我不参与便是。

你可能觉得我老是跟你唱反调,甚至是故意的。月亮不只是一面,还有背后的另一面,否则是不完全的。我只是提出些你或者是忽视,或者是不想提的东西。像你在一里提录取率,豫鲁苏的高考压力大,我提背后的各省投入,是表明除人口还有一个因素,无视是不应该和不可能的。你这篇里的调查,你说你认为调查基本是真实有效的,我读了,我对照了其他资料,我看到疑点,所以我贴出。真实有效的东西应该经得起推敲几下吧。(当然如你这般解释校长的话,我只会越发不觉得调查的真实有效。)你如果觉得我说得无理,没依据,我欢迎你指出。你如果觉得大家只需要看你提的那一面,背面不用看,只要你这样说了,我也认了。

最后,歪一下楼。我没有对我毫不熟悉的地方提什么建设性意见的能力和癖好。但维权的事情请从自身做起,如果你作为河南人自身都对教育经费挪用滞拨不甚关注,甚至不以为然的时候,那么那些事的发生也就很自然了。我中学时,班级的经费是明帐,账本在学生手里。学生如果对学校的作法有意见,对教师的授课不满,会联合起来向学校或者家长向区教育局反映。做不做是一件事,做了没效果是另一件事,因为很大可能没效果就不做那是你自己放弃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