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富士康、中产阶级与其他 -- 晨枫
因为中国产品无孔不入,遍及整个中低市场。机械化、自动化不仅节约人工,还提高产品的一致性,这是常常被人们所忽略的,但却是极其重要的。
至今没有中产的定义
一个比较普遍的说法是,资产达到500万
所以你老说中产中产,其实到底谁是中产,没人能搞清楚
有那1/10就够中产标准了。
一是企业研究人员数量少,水平一般.
二是科研院所和企业互动机制不健全.
三也是最重要的,对工厂管理层和技术人员激励措施有问题,具体细节晨大比我清楚,赫赫
不过挖潜也在做,不少装置在大修期间做了技术改造,提高30%-50%的例子也不少,另外央企建立自己的研究力量的投入也在加大,建立企业研究院推出成套原创技术是共识.以前的研究院所,要么是国家战略项目,要么只能称为设计院,现在确实有进步.
不要信经济转型能包治百病,那些都是所谓的“公共知识分子”的忽悠,“中国制造”面临的问题二十年前“上海制造”就遇到过,20年前全中国都是“上海制造”,后来“上海制造”因劳动力成本上升,竞争力下降,最后工厂倒闭工人下岗,整个上海的经济因此转型,但转型的代价是巨大的,下岗工人是最大的牺牲品。
经济当然能转型,但不是每个劳动者都能适应经济转型的。纺织厂倒闭了,还可以开IT公司,但下岗的纺织女工并不是能适应IT公司的工作的。FSK这类公司目前对于中国最大的意义,是它解决了低端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提出一个猜想:利润占比与泡沫程度正相关。
是的,目前世界范围是享受习惯中国的低廉价格了。
还有一个方面,比如品牌产品,这些产品中国的代工费成本很低,现在也应该开始让出一部分超额利润了。
总的来说,我认为关键在于中国的劳动力人口数目
如果劳动力人口数目确实是减少过程中,那么这么做毫无问题
送花 关闭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我自己也在海外呆过3年,很清楚外面是怎么回事
我们公司在海外呆过10年以上的海归不在少数
在海外所谓中产,只不过是5万到10万的差距
在中国则是5万到50万的差距
和LZ想的相反,大部分人都很打拼的
但是打拼的同时,不可能没有成就不结婚生子呀。
不可能40岁成功了,40岁开始结婚生孩子吧
好了,你30岁左右想想结婚了,要孩子了
接下来现实问题blabla的来了
很现实的问题就是,没有房子或者户口不会让你小孩读书的。
加拿大有么?
没有吧。于是接下来的烦恼一串都来了呗
呵呵,共产党早就替这些人算计好了
什么叫“刚性需求”?就是拿你最疼的地方卡你。不是你自己,而是你的亲人。你可以google下这个刚性需求。
按理说,工程师要想创新,做领导的必须鼓励支持,拿钱做诱饵,这样他们才有上进的动力。另外,工程师自己也得做一行,爱一行。
晨大,您觉得,中国工业创新不足,领导、制度的问题多一些呢,还是工程师自身的问题多一些呢?
其实我是打酱油的~~反正也没事情,再多废话几句。楼主莫怪
LZ的本文乃是正常思维,但是我们有我们的中国特色
我觉得这个社会有个最不好的地方,就是他不扶持穷人。
如果一个人收入低,他税不会少交一分的,哪怕这个人生病花掉了全年收入也是如此。教育资源也是不平衡的,他也不用想让自己上比较好的学校了。考不上好的学校,富人可以出赞助费,得到第二次机会,而他不行。
自己孩子上不了好的学校,可能会一毕业就失业。
我觉得中国可能这辈子我也看不到公平那天了。不过我的确很想看到机会公平那一天。也就是说,一个孩子生下来他和别的孩子有同样多的机会。他将来不会说:我穷是因为生在一个穷人家。
词不达意,呵呵
主要是现在很多富二代,穷二代,官二代,农二代这种词。你也可以去google下。
我对“上海制造”印象极好,就因为这四个字,导致我虽然不是上海人,但对上海总有一份尊重。现在看看上海的很多老厂,都被国外收购,心中不胜唏嘘。
想问您一下,当年上海老国企的工人失业后,他们是怎么做的?有没有出现别的地区下岗工人做的那些事,比如,卧轨,围攻政府等等?他们的再就业问题,最后是怎么解决的?政府是怎么对待这些人的失业的?
问的问题有点多,抱歉。
客串一下泪流满面党。
逛台湾论坛,发现那边普遍认为ecfa让利多=阿共的阴谋,让利少就要挟公投,也不知道公投个啥。现在上头终于明白过来了。
哥本哈根幽灵那贴删除了,回在这里。
看到你提歌本哈根幽灵,觉得冷静派的葡萄也是个性情中人,只是你是不是担心过头了?
我没理解错的话,你同情那些在将要到来的户籍改革中失去特权的上海平民。可大多数城市平民都拥有住房,这些住房的价格和租金在改革后的经济腾飞中将会变得越来越高,应该足够可以对冲农产品上涨带来的压力。改革带来的好处足以弥补他们的损失,有什么好担心的呢,我们正处于上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