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抗美援朝期间空战的一些细节想和大家探讨一下 -- yg1993
我说82年米格-21国内才实现完全国产化,有什么错?在这以前,歼-7装备的很少,因为某些零部件国内造不了,需要从东欧比如罗马尼亚那里偷着买,对不能完全不能国产的东西解放军是不可能大量装备的。
你非要说米格-21好,那你去问问空军那帮地勤是怎么评价的再去说它好也不迟。米格-21别的不说,换发动机就很麻烦,难道设计飞机的时候让它换发容易一些就要增加成本吗?
你还说苏联飞机可以凭借数量淹死对手,难道飞机上天就不回来了?你当是二战时日本的神风飞行员了!既然飞机上天以后还要回来反复用,你就要考虑它的方方面面,包括维护,补给这些环节,遗憾的是毛子那个时候这方面做得很差。飞机不仅是打仗时用,平时还要出动巡逻什么的,维护性好的话可以大大增加单位时间的出动频率,难道这对作战没有好处?以色列的飞机就是这样。
另外你说的毛子的东西能够在战时大量生产,难道美国不能在战时大量造东西吗,你看看二战时美国一年的军火产量,不仅产量大而且质量好。
你还非说毛子坦克好,91年海湾战争t-72那个德行你是看不见啊?
涡扇发动机换个叶片啥的我倒是相信地勤能干,米格21的发动机整机更换这活儿也能在机场干?还是由地勤来干?你的设想很酷哦~~~
大连1月19日电张军红、张万辉报道:波涛汹涌的某海域上空,一架战机在演练中“受伤”。北海舰队航空兵某师伴随保障组运用多项创新技术,只花了两个工作日就为受伤战机更换了新发动机。这是1月中旬该师装备保障演练中的精彩一幕。
该师列装某新型战机后,厂方沿用的是延续了半个多世纪的“以预防为中心”的维修模式,制约了新装备战斗力的形成。为此,该师装备部门研究提出:采用国际先进的维修方式和管理理念,建立“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新模式。在师党委和上级机关的大力支持下,师装备部李兆秋、杨玉田两位高工带领20名业务骨干成立了攻关小组,对新战机的上万个设备和元器件性能进行严密的测试论证,经过一年多艰苦攻关,某型战机维修模式创新终于取得突破。
新的维修模式使新战机从投入使用到进厂翻修期间所需定检停飞时间由276天减少为147天,战机完好率提高了12.5%。
解放军报
看来老毛子的mig21,比中国空军学西方搞的新型战斗机维护起来方便多了,连地勤随手都把发动机给它换掉咯。
苏式装备皮实耐操,维护简单方便。我前面以为你说的维护情况是对苏式武器的故障率而言,却没注意到你是说苏联武器维护不便~~
谁跟你说苏联武器不好修的?你可以把他拖出去弹小鸡鸡了。
基本上来说,苏联货你弄个扳手找个榔头就可以修,没有特别复杂精密的设备。特别适合第三世界国家使用。
苏联装备是最适合大战的,我再次重申一遍。不过在阿拉伯人手里嘛。。。不知道爱布拉姆斯搁在沙墙里当固定炮台,是不是比t72更好用些啊?
回家问问你爸妈,当年的北极熊到底有多凶悍,这会儿是跟小猫咪似的,当年狗熊一吼,全球都要哆嗦两下。
以后要记住,二战时陆空的好东西基本上都在德国人那儿,老美当年用的招数跟苏联一样,用数量对抗质量。
给你点家庭作业:
me262与p51,tiger与m4。看看当年美军装备到底有多“好”。
你啊,哈美哈的都不看历史了。
引导到地面无线电导航站上空是其中一种,也可以把各地广播电台当无线电导航站用。
但要去的地方不一定都有无线电导航站,比如在大海、荒漠上某点。这就需要导航员测出两个以上电台的方向,按这个方向画直线交点就是飞机所在位置,这种方法只能是大飞机有专职导航员,飞行员是腾不出手来干这个的。那时候大点的长途飞机都有专职导航员,一路上测向、计算飞行距离,快到了告诉飞行员该找地标了。
无线电导航精度很差,能到几公里内就不错了,所以到目的地后都要找地标,特殊的山、大湖、大河拐弯或河叉处,然后查地图。
还有种方法:二战德国在夜间轰炸英国时,在欧洲大陆海岸设立了两个窄波束电台,都指向目标点上空。机群沿着一个波束飞,直到接收到另一个波束就扔炸弹。这个精度也很差,只能用于轰炸大城市。
六十年代美国的飞行员可是曾经开过玩笑说“干脆我们去苏联人那里买MIG-21算了”。原因是他们对自己国家装备的F-10X系列的飞机很不满意。你要是非得用今天标准去衡量MIG-21是不是有点过分呢?
另,MIG-21比参数绝对比不过F-4,但在越南打的F-4不开点的也是MIG-21。原因是什么呢,因为当时美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都追求一机多能,F-4就是这个指导思想下的产物。它同时满足了空军和海军在高、中、低空的空战、轰炸要求。结果就是其轰炸效能比F-105差,空战在高空比不过MIG-21,中低空比不过MIG-19(因为太笨重,而导弹的命中率又出奇的低)。这个是美国discovery频道节目里自己说的,楼主喜欢军事,可以自己去查一查。后来美国人才开始反省不再强调一机多能,而是强调一优多能,而且为了一优,可以牺牲多能。于是空军才有了F-15,海军才有了F-14.当时空军对F-15的要求是每一克重量都要用于空战。
喜欢美式装备的人多了去了,楼主对美式装备有感情出很正常,但不能只讲感情不讲道理。
另,楼主问到了无线电导航的原理我就简单说一下。无线电波是有方向属性的,这个可以通过一个金属圆环天线来测出来。当飞机上的圆环天线的的法线与发射电台的方向平行的时候,天线会产生最大幅度的感应电流。记下这个时候的频率与方向,再换到另一个频道去找出另一个电台的方向。由于地面上两个导航电台(即地面导航站)的位置是事先知道的(比如一个在大连,一个在青岛)。那我们在地图上分别以大连和青岛为点画两条射线,射线方向即我们刚才测出的电波方向。这样这两个射线的交汇点就是我们自己的位置。这种导航定位方法的精度完全由机载设备的精度和发射台的距离决定。后来还有其它无线电导航方法,但基本上都是靠无线电的属性依赖几何算法定位的(现在的GPS也是这么回事,它就是一个标准的无线电导航系统,只不过它的无线电发射台是太空中的40多颗卫星上,由于每台卫星搭载了原子钟和高性能计算机,所以这个系统的精度高)。这种方法虽然原始,但并不落后,现在所有的民航机,军机(包括F-22)都依然在用这种方式导航。从导航原理上来说,歼六一点不比f-22落后,关键是设备的性能。歼六的飞控系统实在是没法跟F-22比的吧。
比如铁路桥的桥墩是枕木搭起来的,这个结实吗?还有就是有了桥墩,桥面怎么解决?用枕木还是用钢轨?
51年夏天开始谈判,但是最开始美国提了无理要求比如要求土地补偿,遭到中朝拒绝以后就开始搞夏秋季攻势,配合夏秋季攻势就是空中绞杀战,但是都没有收到什么实际效果。
后来51年底美国重返谈判桌的时候就比较现实了,但是双方在战俘问题上面谈不拢,美国要求自愿遣返,我们要求无条件全部遣返,就是在这个问题上僵持不下。
但是53年最后停战的时候,战俘问题上还是按照美国的要求来搞的,觉得我们在这个问题上太老实了,比较窝囊。
结实当然谈不上,所以一般都限制火车过桥的速度,减少对桥的冲击。有一次桥被炸毁后,急需抢修大桥,及时完成上级下达的运输任务。但是因为备用的木料用完,没有办法完全修复,所以主人公的那个连想尽办法凑合着让火车过了桥,结果火车刚过桥,桥就塌了。
1,关于对三角地带的集中轰炸。
绞杀战的实质就是对铁路的集中突击。三角地带的要害之处在于是铁路汇集点,运往前线的补给有90%要通过这个地带,所以就称为美军空中突击的重点区域。对于重点目标,只要战损在可以容忍的范围内,是不会放松攻击的。中苏空军的参战可能确实加强了防空力量,但是并没有到美军无法容忍的地步,所以美军的攻击反而不断加强——因为空军的首要任务是空中阻滞,而不是减少战损。
2,关于米格走廊。
米格走廊,绝非是说这个走廊内美军飞机无法进入,而是这些空域,志愿军的防空力量比较强,美军飞机无法象其他空域那样基本上无需顾忌空中拦截,必需安排较强的护航力量,还经常发生激烈的空战。从战术上讲,在米格走廊里,美军还是有能力取得优势的。问题在于,即使是如此,也大量牵制了美军航空作战力量,减少了空中阻滞的效果,所以在战役战略上,对我们还是有利的。
3,美军对于北朝鲜城市的大规模攻击。
因为美军放弃了占领全朝鲜的企图,所以为了削弱北朝鲜的力量,就把攻击目标对准城市、水利设施之类基础设施,具体战法则套用了对德国和日本战略轰炸的办法,搞地毯式轰炸。但是问题在于,朝鲜的后方其实在中国和苏联,战略轰炸在朝鲜实际上是无效的,对于战争的胜负结果也没什么影响。所以中方不会把初创的空军力量消耗在这种对于战争胜利无直接作用的战斗上。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不列颠空战中——英国空军利用德国空军把轰炸目标从机场和雷达站转向伦敦的机会恢复了战斗力。
4,在朝鲜的机场一直在修,由于美军持续攻击,一直没有建成。而且空军作战需要雷达等空勤保障系统,朝鲜这些东西都没有,无法发挥空军作战。同样的,在二战中,英国空军因为法国缺少必要的机场和雷达网络,拒绝把主力派到欧洲大陆上,因为这样只能让空军力量白白消耗,对战局没有好处。
5,关于美军在我军机场上空的游猎作战。
首先告诉你一个事实,我国到2000年前后才完成对全部国土的雷达覆盖,在1970年前后,在北京附近这样的重点防御地区,象三叉戟那样的民航飞机,如果飞行高度在1000米以下也会无法保持跟踪(913事件),那么1950年的空情保障能力就可想而知了。为了对付美军的游猎,志愿军后来也是采取了加强起降时候的警戒,派出值班战斗机巡逻等方法的,比如张积慧击落戴维斯就是一次反游猎战法的胜利。
6,美军为何不切断鸭绿江大桥。
美军是多次轰炸鸭绿江大桥的,事实上也炸断过。问题在于:一,在缺乏精确制导武器的时代,要炸断桥梁这样小而坚固的目标非常困难,美军后来在越南轰炸杜梅、清化桥也多次失败,直到使用激光制导炸弹后才成功;二,由于政治上的限制,美军不能进入中国领空,只能从朝鲜一侧领空进入轰炸,这样把航线限制得很死,大规模机群无法展开,也容易遭到拦截。所以要想全面、持续切断跨江运输是很难的。
7,造假的问题难说。但是美方有研究人员认为,未必是有意造假,而是被假象欺骗。美军F-86在被攻击时,经常采取猛烈俯冲到低空然后高速脱离战场的办法,中方飞行员经验较少,在攻击的同时发现敌机剧烈下降到低空很可能会误认为击落。
50年代初远程雷达和控制设备装到飞机上是
不可能的任务。
美空军宁肯放弃其他目标,也一定要把北朝鲜境内的机场打掉...
据说当年老美也挺鬼,志愿军修机场时他们不炸,每天好几个架次地侦察,专等机场马上就要完工可用时,一下来几个大机群把一切炸个稀巴烂。
几个回合下来,志愿军后勤吃不消了,那点儿有限的运力送上来的物资都被修筑机场白白消耗,得不偿失...
另:张牛科、韩德彩 v.s. 费舍尔那次才是真正的游猎/反游猎作战吧?
ed2k://|file|%5B%E4%BC%9F%E5%A4%A7%E9%A3%9E%E6%9C%BAF-86%E2%80%9C%E4%BD%A9%E5%88%80%E2%80%9D%5D.Aviation_Military-F86.North.American.Sabre.%28Discovery.Channel-Great.Planes%29.avi|366809088|87c0a5b30f59302e62794f9c86b31df7|h=d3xbvqgjzyekjchtqva47ial4h6ail2c|
最近看了小巴的空军高级军官写的文章,说的是中巴联合研制的枭龙的来龙去脉,那里面就说米格-21在天上确实很难缠,但是缺点也很多,最让小巴飞行员诟病的就是航程太短,装不了大功率雷达。本来小巴想从天朝那里大批买中国产的米格-21,但是因为有这两个致命缺点,才有了发展歼-7的后进机型的计划。
21在毛子那里,这个缺点不是问题,毕竟毛子拥有完善的地面雷达网,21没有雷达可以靠地面指引。但是别的很多国家根本就没有毛子那样的条件,21上天以后还要独立承担很多任务,不仅要当截击机,还要争夺制空权之类,它就力不从心了。
米格-21本身就是超音速截击战斗机,如果你有完善的地面预警,指挥体系,同时有很多飞机场能用,那么21绝对是个好东西。
所谓米格15腿短相对限制其作战空域在米格走廊的说法,并不成立;这是为了解释中苏空军不前出支援地面部队或攻击联军轰炸机的推托之词。米格15航程绝对可以前出至38度线作战,看几个例子:
1. 1951年11月9日,王海大队击伤美 RB-45C 侦察机误认为击落澳 F.8 殒石式机那次,提到打完这架飞机,都快接近38度线,赶快返航。
2. 1953年3月27日,王海成及王昆南飞至开城,与澳军F.8 空战。
3. 1962年3月3日,刘承司驾米格15比斯从杭州路挢机场飞至台湾桃园机场,机身载油1390升,另带两个各300升的副油箱,内各装250升。从路挢到桃园全程约800公里,共用900立升的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