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中国人事】――话说山东系列 -- 神仙驴

共:💬180 🌺260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三)之补丁4 风雨天际云

终于可以言归正传,接着n兄的话题讲下去。这里暂且抛开山东人事,先讲讲田副委员长本人。

田纪云,山东肥城人,生于1929年,49年后的地方工作经历却是在西南。在四川时与一把手赵紫阳工作配合得好,配合农业经济和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财税改革很得人心,与赵的关系也非比寻常。1980年赵入主国务院,次年,50出头的田即官升一级,任国务院副秘书长,成为国务院大管家的大管家。田的老乡山东东平人万里几乎与赵同时调入国务院。赵、万、田由于工作经历和相似的经改思想走到一起,万、田也因为老乡关系(肥城、东平同属泰安,互为邻县,县城相距不足50公里)而更上层楼。

田属于思想活跃、敢于改革的人物。刚刚说了鲁中鲁南人比较传统保守,但恰恰万、田不在其列,应该与他们很小离开家乡、长期在外闯荡的经历有关吧。田任国务院副秘书长,分管经济工作,在自己熟悉的财税领域进行了改革。财税改革方面的内容以及由此带来的机构和人事变化,也是在下兴趣之一。国税总局和地方税务部门的制度和机构的设立与改革,同田纪云是分不开的;当时的财政部长是王丙乾。这里先打住了。

1983年六届人大,赵紫阳(64岁)续任总理,万里(67岁)、姚依林(66岁)、李鹏(55岁)、田纪云(54岁)被任命为副总理。这个架势,有点类似于15年后的九届人大任命的国务院领导成员:总理朱槠基(70岁),副总理李岚清(66岁)、钱其琛(70岁)、吴邦国(57岁)、温家宝(56岁)。这是比较明显的老带新的接班结构。田与李可谓一时瑜亮。某些媒体中,李与赵(六四前)、李与田的矛盾有时被无限放大,在下还是更觉得,将其看作两只手的矛盾可能更合适些。

1985年9月召开的中共十二届四中全会和五中全会,高层领导大幅变化。老同志如叶剑英、邓颖超、徐向前、聂荣臻、乌兰夫、王震等退出中央委员会,而新增补了田纪云、乔石、李鹏、吴学谦、胡启立、姚依林为政治局委员、增选乔石、田纪云、李鹏、郝建秀、王兆国为中央书记处书记。受人瞩目的李、田、乔、胡启立明显作为下一届核心领导班子进行培养。

从当时任命角度上考虑,党务系统的乔石、胡启立和国务院系统的李鹏、田纪云都是“双保险”。如果不是胡、赵先后“意外”去职,总书记和总理的人选都应该是上面的“二选一”。李、田两人的工作思路、风格、言行、手段都不同,这些不同和一些矛盾很容易被外界放大处理。

六四后,田仍反复讲一个观点: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1989年10月,田的发言中仍强调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经济上,“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同时,允许适度地发展私营企业和个体经济的方针还应当坚持,不要动摇”。

1992年邓公南方谈话震动全国。田纪云在部委省市畅讲《谈话》,在中央党校作报告,反响极大。

1993年,田纪云调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曾被外界解读为与李的残酷“斗争”失利而被排挤。其实,1983年即获选为副总理的田,此位置上坐满2届10年,离开国务院系统是宪法要求的,与是否遭到排挤是两回事情。当然,从可能性上说,即使胡、赵都安全着陆,接总理班的也是李的可能性更大,那个时期田纪云的提升确实比较快,没有经过省部正职的考验,李鹏就有利一些;届时,田仍不免会调出国务院。但是,正如n兄所说,十三大前中央领导突变,胡下赵上,假如赵能平安降落,到八届人大时,田出任总理的可能性就大得多了;而李的出路,更可能是国家主席。这就不絮叨了。

当然,田在人大10年任上仍保持着不小的影响,闲话不说。

随着赵的下台,田的政治生涯到了顶峰,也就始终没能再进一步。那个时期,田的压力是很大的,最后能以17年的政治局委员经历退休,说来也就不错了。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德州受河北影响较大,但和天津的影响。。。。?

嗬嗬,说到山东的事了,好看啊。不过其中一句,“德州受河北天津影响较大。”这里边,我想唠叨几句,看有没有了解德州的人给说几句。德州其实真的受河北影响很大,相反我觉得受山东其他地方文化影响到不太多。德州的口音和沧州口音几乎一模一样,尤其是住在运河两边的老德州人。也难怪,解放前,运河上的来来往往可比铁路公路的利用率要高得多。所以,虽然和济南相邻,却是黄河两边口音大不一样。而在历史上也大抵因为运河之故,窦建德朱红灯以及后来大部分的德州籍八路军部队(冀鲁边根据地和后来的渤海军区),都是基本上活动在德州河北一带,很少往黄河以南运动的。所以在解放区和解放后又反复几次和南皮,沧县,衡水划分来来去去的。直到65年3月,才陆陆续续的形成现在这个区划。但在语音上仍然和黄河以南的济南差别很大,居民的体形也不太像是通常所说的魁梧的山东大汉形象。

可是说到要也受到天津的影响,我的看法是几乎没有任何受天津影响的痕迹。天津成埠也太年轻了,真正形成规模,我看应该是日本在天津德州沧州济南这一代修建了一个铁路网以后,把华北派遣军的总部和陆军总医院设在天津,应该对这一带有些短暂的影响。其他的,也就是马三立先生等在日本时期到德州推广过相声了。解放后,天津变来变去,经济工业人文上发展的还不如济南呢;我的感觉上,没有对德州产生过什么影响。何况,山东在全国区域划分属于华东六省一市,行政及干部的选派也从来没和天津有过什么调换。这一点,可能还得有真正了解德州和山东的朋友在细说细说

家园 又坐头排,哈哈! --- 觉得这后半段驴兄有点儿吞吞吐吐呀!
家园 瞧您把我糁的

呵呵,幸好是李铁拐,不是张果老。

先谢谢拐兄的关注,看来是河北的兄台了。其实,若论口音,好像跟天津更相近的是潍坊。之所以有德州也受天津的影响的概念,全是因为当初碰到的德州人生病,经常是去距离有到济南两倍远的天津看病。也许是那时的济南比较稀松平常吧。见谅见谅。

家园 嗬嗬,献花一朵。

您啦说介话还怎叫你嗦着了哎,介德州人还怎不扫到天津看病。哈哈,献花一朵。不过,再问一句儿,你啦农么自到则摸清组呢?

家园 呵呵

谢谢花,蒙着了。不过驴子虽然不算河北人,但跟河北关系也比较近。看病这事纯粹是德州同事跟我说的,又经过不少人的证实,可见不谬也。

驴子小时曾在山东居住,因而山东及周边的情况略知一二,让拐兄见笑了。回您花一朵,在首个跟帖上。

家园 【原创】(三)之补丁5 西边的太阳

按个人习惯,讲的故事多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人事制度较为正规化之后讲起。而此前的情况,主要是文革甫定,从中央到地方,大批老干部重新启用,新人要冒尖就不易了。要真的等到各地顾委设立,为老干部解决出路问题后,一大批新人才破茧而出甚至破格提拔,成为我们今天熟知的一张张面孔。

插句话,田连升三级,从1981年的四川省财政厅厅长到1983年的国务院副总理、1985年成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只用了3、4年的光景。与此相对照的是,从中央部委到地方省市,破格提拔的不在少数。有网友曾质疑曾庆红副主席的提升速度,其实这在当时并没什么了不起。

这期间,李鹏、田纪云迅速升为副总理,王兆国升中办主任,丁关根成为铁道部长,宋健为科委主任,钱其琛出任外交部第一副部长;地方上,陈希同任北京市市长,李瑞环接替胡启立任天津市市长,李铁映、李贵鲜、李长春辽宁三李风头正劲,江泽民由电子工业部部长转任上海市市长,顾秀莲成为第一位女省长,吴官正取代了被判刑的省长倪献策,关广富开始主掌湖北12年,任仲夷在广东进行“试验”,杨汝岱接管四川,胡锦涛去了贵州……长江前浪让后浪,老树前头百花鲜,在山东,李昌安1985年6月接替梁步庭出任山东省省长。

梁步庭是当年能唱起“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的微山老游击队员,建国后曾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因而也曾被海外媒体归为团派人物。文革后,梁先后在青海、山东担任一把手。李昌安接任省长时,梁才去专任省委书记。有趣的是,1983年的山东第四届党代会上已经不设第一书记了,苏毅然、梁步庭的职务却都是省委书记,同时选举出陆懋曾、李昌安、李振、姜春云为副书记。这样一直到1985年5月,苏毅然改任省顾委主任、李振改任省人大主任,双双辞去省委职务,梁步庭才成为惟一的省委书记。

现在回头来看看当时的安排,是比较有意思的。1983年7月召开的第四届党代会,基本是以4个月前刚调整过的省委班子为底。两位书记苏毅然已是65岁,梁步庭也有61岁;四位副书记的年龄当时分别是:陆55岁,李48岁,李振59岁,姜53岁。

这里陆懋曾是农学家出身,高级农艺师,纯粹的科技专家,在主要领导干部年轻化的浪潮中赶上末班车,竟然成为排名第一的省委副书记,但专业限制了他的进一步发展(,可别提台湾老李的例子)。陆最后从容坐到省政协主席的位子,这个经历,有点类似现在的广东省人大主任卢钟鹤,后者曾是中科院广州分院院长。

陆懋曾是专业不对口缺乏主管党政经验,李振是年岁大了,李昌安则与姜春云成瑜亮之势。姜的优势是得到本省要员的有力支持,工作又是从基层一步步做上来的,兼任的济南市委书记职务增加了磨练;而李昌安的优势在于上面的支持,小姜5岁的年龄优势,但劣势就比较明显,在山东毫无根基。下面说的人物,就是――李昌安。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驴子兄厉害,不献花不顶说不过去地!
家园 【原创】(三)之补丁6 昌安不长安

曾有海外媒体借李昌安影射万里李鹏的。不过从经历看,李确实与万里有一定的工作关系。李昌安,1935年生,辽宁台安人。李是北京机器厂、北京起重机厂等工厂的个人,1960年时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这“模范”称号,其实也关乎一个人的政治前途。本文就不拿模范作文章了。此后李一路畅通,坐到北京市计委副主任。后转任市国防工业第一办公室副主任、国务院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由此与中国航天事业结缘。此外,1980年10月,长城公司成立,主要从事空间技术服务和其他航天产品的外经外贸业务,李昌安兼任总经理,直到2年后去职。

第七机械工业部,前身是1956年成立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威名赫赫的五院院长先后是钱学森、刘亚楼、王秉璋。1965年国防五院脱离军队系统,改组为第七机械工业部,置在国务院系统中。文革后,1977年10月至次年12月,宋任穷担任了一年时间的七机部部长,在此位置上增选为中央委员,直升中组部部长。接替宋的是另一位老人郑天翔。

郑老是李昌安的直接上司。此前,郑一直在北京工作,1975年任市建委副主任、1977年重返北京领导核心层,1978年调入七机部,次年正式出任部长。1983年,年将七旬的郑当选为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此时,七机部再度改组为航天工业部,1988年又与航空工业部合并为航空航天工业部,1993年被撤销,取而代之的是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暨国家航天局。现任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是最年轻的中央委员张庆伟,这是后话了。

七机部另外一位年轻领导是山东荣成籍的宋健,那个时候坐到了部总工程师和副部长,尚不知李到山东与宋有何关系。

1982年,包括七机部在内的一批部门行将改组而产生人事安置的问题。李昌安是比较幸运的。作为科技工业领导干部,被补充进大省山东的领导核心内。这一转变,李负责起省委党务工作,真正开始主掌一方。

值得一提的是,1985、86年的山东,高层内不乏至今耳熟能详的名字:第四届省委(含增补)的名单中,我们看到了杨衍银(民政部前副部长、现任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常务副书记)、贺国强(现任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高昌礼(司法部前部长)、张全景(中组部前部长);1986年,马忠臣(前河南省委书记)当选为副省长;下一年,山东团省委八大,当选书记的是杨传堂(现任西藏区委书记),副书记是吴爱英(现任司法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而相比之下,李昌安的仕途就不是一帆风顺了。

1985年6月,李昌安任山东省省长,同年9月的中共十二届五中全会上,增选为中央委员。

李昌安个人属于比较开放的类型,在传统的山东政坛却不能统统吃开。李昌安在山东的话题跟马忠臣有关,放在后面讲了。

两年后,李昌安被任命为国务院副秘书长。1988年,七届全国人大召开,李是作为其籍贯辽宁的代表出席的。这期间,李的秘书文振富,现在还活跃在齐齐哈尔政坛上。一届副秘书长任期结束后,李昌安获任中国保利集团公司党组书记、常务副董事长。1995年4月,中国东方通信卫星有限责任公司成立,李出任董事长,到2003年卸任。目前的李,还担任着中国柔道协会名誉顾问的闲职,毕竟也是将近70的老人了,如在下般闲人尚不知还有这等爱好,不错。

无论怎么说,也算是人尽其能吧。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补丁都到3.6了,快赶上MS了。
家园 写得忒枯燥,对不住各位了,顺便说说后面要写的东西

呵呵,现在写得还只是流水帐,以后有空时候再加点文采吧。谢谢您几个一直照料,下面不然您出出主意,是先这么来呢,还是写得再来点趣味性、艺术性?呵呵。

下面该讲马忠臣他们了。说实话自己这么写也有点枯燥了。

我这初步打谱是这么的:

下面是马忠臣的事情。然后,才轮到胶东帮全面描述,中央相关的事情说说,扯扯张全景。这样,这个(三)之补丁,大约至少还要补到3.8。再以后,就该讲泰安一脉了,胡建学的案情有很多报道,这里也仍然是侧重人事方面。

胡之后,是俞正声在山东的经历。俞是本人很佩服的一位。他的故事要带到建设部和湖北了。王家瑞就不咋的了。

济南的事情,从姜春云之后的贺国强说起。其中94年青岛、济南升为副省级市的事情放在这里说。

然后,山东干部走四方。罗列些例子。

典型和模范――最出名的是张海迪了和孔繁森了,其他还有老劳模郝建秀等等。

下面是吴官正突然调任山东和张高丽的接班,赵志浩、李春亭颇为无奈。

最后嘛,就是个杂烩加总结。看看怎么修理会更好些?

自己写了提纲一看,这么写法,得到什么时候啊。咱这文笔一般,内容比较枯燥,呵呵,时事版也有低调的原则,各位能来捧个场,在下就知足了。谢谢啊。

家园 不着急。慢工出细活嘛!驴兄太谦虚了。
家园 对自己要求太高了,现在写的就好象前文,还没到正文呢,正常
家园 这这

后文要求岂不是更大了,呵呵。不然就改一下风格,类似民族箩筐那样的写法,可以接受吗?呵呵,说到这,又该关心一下那个东西了。

家园 【原创】(三)之补丁7 市事实时事

本来该接茬讲泰安的马忠臣了。动笔后忽然发现遇到了当时撤地改市的事情,于是调整了一下顺序,单独加进来一点所涉及的山东区划问题。

文章的这个标题有点拗口,其实是想说,关于“市”的“事”,也是“时事”的内容。

在下对时政比较关心的方面,可以说是人事、外事、地市(借代区划)了,这市制改革正是其中之一。n兄的文中提到了1985年的泰安“破格”撤地建市的事情。那么这里就简单说说。

上世纪80年代初,山东省辖4地级市(济南、青岛、淄博、枣庄)、9地(专)区(德州、惠民、昌潍、烟台、临沂、泰安、济宁、菏泽、聊城)、县级市(德州、潍坊、烟台、威海、济宁)。1982年,全国新设市12个,山东即占其4。1月份,泰安县撤县置市(县级,下同),8月新汶市、滨州市纷纷成立,10月东营地级市新设。此后1983年将潍坊、烟台、济宁3个地区改为地级市。而直到1985年3月,泰安才成为山东的第9个地级市。1987年新设威海地级市、1989年升日照市为地级市、1992年莱芜升格为地级市、1994年临沂、德州地区改为地级市、1997年聊城改为地级市、2000年滨州、菏泽地区改为地级市。至此,山东的地改市、市管县的变革暂告一段落。其时的泰安撤地设市之举,放在全国大环境下,还算不上太出格。

1983年8月烟台地区改市,出现了一次混乱。就是原烟台地区下辖烟台、威海2县级市和14县,改市后,除了烟台县级市和福山县改为芝罘区和福山区、莱西县――就是姜春云的老家――划归青岛外,其他县还都是原样,惟独威海出了问题。烟台是市(地级),下面的威海也是市(县级),名称上拎不清啊。那也没辙,下发的省文中,威海仍为县级市,名义上是省辖,但由烟台市代管。时至今日,市下辖市的例子不胜枚举,最有趣的,当数1997年设立重庆直辖市了。当初,涪陵地级市及其下辖的南川县级市划归重庆直辖市,极短时间内,三类市的官员称呼就乱了套,部级的也是市长,处级的也是市长。当然同年涪陵设区,少了一层麻烦,然而南川、江津、永川等保留市的称谓还是容易引起混乱。

由地方升格降格引出的人事变化,就更是倍受关注了。地区改地级市,级别不变,还好说些,只是要注意区分改前的县级市和改后的地级市的重名问题。比如宋法棠,先担任县级泰安市的市委书记,后担任地级泰安市的市长,如果不注明,可能就会有人误会宋可能遭贬了。而升格降格就比较麻烦了。类似的例子山东篇里会遇到一些,比较典型的升降格可以说说济南,1994年由地级市升半格成为副省级市。地级济南市的市委书记谢玉堂,城市升格后改任市长,级别反而成为副省长级了。

呵呵,中国的市制有点乱哄哄的,由于级别问题跟人事相关,这里罗嗦两句地级市的情况,今后还会大说特说,今天暂且就先讲到这里。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