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164) -- 江南水
赵高跟胡亥的关系,非常的不一般,他是胡亥的家庭教师,教胡亥学习秦国的法律法令。
赵高是怎么搭上胡亥这条线儿的,有不同的说法。
一种说法是,赵高私下里勾搭胡亥(高既私事公子胡亥,喻之决狱。)。赵高自己的说法是,奉皇帝陛下的命令给胡亥做家庭教师。(高受诏教习胡亥,使学以法事数年矣)
赵高是怎么搭上胡亥这条线儿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胡亥这会儿就陪在他的身边。
手里掌管着皇帝的各种信物,身边还有一个跟自己关系比铁还铁的皇子,这会儿,赵高要是不搞出点儿事儿来,那就太对不起自己的良心了。
找到胡亥后,赵高首先告诉了他一个秘密:皇上驾崩前,对其它的儿子没有任何交代,单单是给你大哥写了一封信。(上崩,无诏封王诸子而独赐长子书。)
怕年轻的胡亥理解不了老到的秦始皇的真实用意,赵高这个老师,还主动承担起了提醒的义务:你大哥回到咸阳后,马上就是新皇帝了啊。(长子至,即立为皇帝)
提醒完了,赵高又做了一个鲜明的对比:你大哥是皇帝,富有四海,而你却连一寸封地都没有。(而子无尺寸之地)
最后,赵高问了一句:你说该怎么办?(为之奈何?)
言外之意就是,小子,想不想更上一层楼啊?!
听了老爸的秘密安排后,胡亥很淡定:本来就应该是大哥继位啊。再说了,父皇是个明白人,他挑出来的继承人肯定错不了。(固也。吾闻之,明君知臣,明父知子。)
至于老爸临终前没有分封自己及其他的兄弟,胡亥表示,事已至此,这会儿说什么也没用了。(父捐命,不封诸子,何可言者!)
看来,胡亥并没有准确理解,赵高最后那句问话的深刻内涵,说了半天,不过是无可奈何的接受父皇的既有安排。
一看胡亥这孩子的理解能力这么差,赵高干脆挑明了说:这事儿还没到不可挽回的地步呢,这会儿,天下的一切就在你、我和丞相的手上,希望你考虑一下自己当皇帝这回事儿。(不然。方今天下之权,存亡在子与高及丞相耳,愿子图之。)
提出自己的殷切期望后,赵高还特意提醒了一下胡亥:当皇帝使唤别人,还是做手下听别人使唤,那可是天差地别的两码事儿啊!(且夫臣人与见臣于人,制人与见制于人,岂可同日道哉!)
一听老师把话挑明了,胡亥也不含糊,有条有理的拿出了三点:剥夺哥哥的继承权,自己当皇帝,在道义上站不住脚;怕将来被哥哥清算,就不听父皇的话,是大大的不孝;自己的水平离当皇帝还差得远,勉强当上了皇帝,将来也是丢人现眼。(废兄而立弟,是不义也;不奉父诏而畏死,是不孝也;能薄而材谫,强因人之功,是不能也)
一句话,这事儿,我不能干。
胡亥对自己能力的评价,真不好说是谦虚还是有自知之明,从后来的事儿看,他的水平的确是不咋地。
对这个“胡三点”中的前两点,赵高有不同意见,他举了两个绝对正面的例子。
商汤、周武王杀掉了天下共主,不但没人说他们不忠,反而一个劲儿的称赞他们做得对,做得好,大大的符合道义;当年,从爷爷卫灵公手里接班的卫出公,打跑了来抢自己位子的爷爷的太子、自己的老爸蒯聩,孔子也没说他不孝,还大大的表扬了他一番。(臣闻汤、武杀其主,天下称义焉,不为不忠。卫君杀其父,而卫国载其德,孔子著之,不为不孝。)
你胡亥现在不过就是去拿那个无主的皇位,跟商汤、周武王这两位干过的勾当相比,高尚得多了去了;你胡亥只是不听老爸的话,还没有跟老爸干仗不是,孔夫子知道了,也会大力表彰你孝顺的。
至于胡亥对自己能力的评价,赵高倒是没发表意见,也许他认为胡亥这是在谦虚吧。
光辉榜样树立完了,下面就该帮着胡亥下定最后的决心了。只有胡亥下定了最后的决心,后面的流程才能继续进行,他赵高也才能有获利的机会。
赵高苦口婆心的劝道:这会儿稍微一犹豫,将来就没地儿买后悔药;横下一条心,勇敢向前进,鬼神都得躲着你走,最后也一定会是大获成功。(狐疑犹豫,后必有悔。断而敢行,鬼神避之,后有成功。)
最后,赵高用渴望的眼神热切的看着胡亥:干吧!(愿子遂之!)
这会儿,胡亥一伸手,就将走向天堂,不伸手,就将步入地狱。
面对这个局面,选择不伸手的,全天下也找不出三两个人来,要求胡亥很自觉的不伸手,很不人道。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当皇帝的皇子,不是好皇子。
既然当皇帝没有道德上的障碍,那为什么不当呢?
胡亥长叹了一口气:现如今,大行皇帝驾崩的消息还处在保密状态,葬礼也还没有举行,哪能再用这些事儿去麻烦丞相呢!(今大行未发,丧礼未终,岂宜以此事干丞相哉!)
得嘞,只要你答应去争取皇帝的位子,还有什么麻烦不麻烦的,抓紧时间吧。(时乎时乎,间不及谋!赢粮跃马,唯恐后时)
拿下胡亥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要想做到最后的成功,还必须得争取到李斯的支持,毕竟,这会儿李丞相是大秦帝国的代理当家人。
对李丞相,赵高并不陌生,当年李丞相还是李廷尉的时候,赵高就跟他合作过,一块儿编纂了大秦帝国的新华字典。
找到李斯后,赵高做了回祥林嫂,把皇帝临终前给长子写信的事儿,又向李丞相叨咕了一遍。(上崩,赐长子书,与丧会咸阳而立为嗣。)
做完了祥林嫂后,赵高点出了一个重点:信并没有发出去,皇上驾崩后,就没人知道这回事儿了。(书未行,今上崩,未有知者也。)
后面的话,赵高留了一个心眼儿:现如今,这封信,还有皇帝的虎符和玉玺,都在胡亥的手上。(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
赵高这是拉大旗做虎皮,这些东西,这会儿应该还在他手里。不过呢,说是在自己手里,那不过就是丫鬟手里的钥匙,说是在胡亥手里,那就说明胡亥已经是掌柜的了。
这叫嘛,这叫先声夺人,先把胡亥拱到大局主宰者的位子上。
先声夺完了人,赵高并没有像刚才在胡亥面前那样,遮遮掩掩的试探,而是直接奔着主题就去了:到底谁当接班人,就是你我一句话的事儿,你看怎么办吧?(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事将何如?)
虽然让保密工作搞得焦头烂额,但是冷不丁一听这话,李丞相并没有头脑发昏,一口应承下来,反而相当讲政治:这事儿,不是你我该操心的!(此非人臣所当议也!)
一看单刀直入遭到了挫折,赵高马上调整了战术,从外围下手,话锋转到了蒙恬那里。
赵高问李斯,你自我感觉在才能、功劳、谋略、人缘儿等等方面,跟蒙恬相比怎么样?(君侯自料能孰与蒙恬?功高孰与蒙恬?谋远不失孰与蒙恬?无怨于天下孰与蒙恬?)
更重要的是,你和长子的关系,能跟蒙恬相比吗?(长子旧而信之孰与蒙恬?)
李斯倒是痛快:比不了,都比不了,你干吗对我这么高标准严要求呢?(此五者皆不及蒙恬,而君责之何深也?)
李斯这话有假客套,也有真实情况,别的不说,单是一个焚书令,就够让那些没了饭碗的读书人,把他的八辈儿祖宗,骂得在地下睡不安稳。
至于跟长子扶苏的关系,他李斯的确是没法跟蒙恬相比。人家蒙恬跟长子天天低头不见抬头见,这关系,他李斯骑着八匹马也追不上啊。
也不管李斯是假客套,还是实话实说,一听是这个答案,赵高立刻打蛇随棍上,指出了李丞相即将面临的严重后果:长子一旦即位,肯定会任命蒙恬做丞相,到时候你想平安退休,都没有可能。(即位必用蒙恬为丞相,君侯终不怀通侯之印归于乡里,明矣。)
赵高这话也不是信口胡诌,而是来自他的生活经验。以他自己在秦国二十多年的见闻来看,秦国的丞相被免职后,就没有一个善终的,最后都是被咔嚓了事。(未尝见秦免罢丞相功臣有封及二世者也,卒皆以诛亡。)
赵高给李斯指了一条明路,帮着胡亥坐上皇帝的宝座。
胡亥这个人啊,是个厚道人,虽然拙嘴笨腮,但是肚子里明镜似的。(慈仁笃厚,轻财重士,辩于心而诎于口,尽礼敬士,秦之诸子未有及此者,可以为嗣。)
言外之意就是,你李斯投胡亥一票,胡亥将会永远记得你的大恩大德,感谢你的八辈儿祖宗。相反,你坐到长子扶苏那一边,那是热脸贴到冷屁股上,人家本来就是先帝指定的继承人,不会觉得欠你什么,到时候扶苏该换人还是换人。
赵高还给李斯留出了思考空间:你想想该怎么办吧。(君计而定之)
李斯想都没想,直接甩了一个冷脸儿:你还是该干吗就干吗去吧!(君其反位)
李丞相义正词严的表示,一切按遗诏办,至于自己这一百来斤儿,就交给老天爷了。(斯奉主之诏,听天之命,何虑之可定也?)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其实我一直很疑惑。这么机密的事儿,司马迁怎么知道的?还知道得这么详尽?这种事,就算是事实,李斯/赵高/胡亥都不可能会说出去的。这几个人都是在政坛上混了几十年的人精,不是迂腐的文人,做了这种事也绝不可能写在日记里,或留在官修的实录里。同样,他们肯定明白保密的重要,做这样的事也绝不会让更多的人知道,或事后向其他人吹嘘。近百年之后,司马迁却能把这件事写得活灵活现,头头是道。真是太奇怪了。
就是香港当年拍的那一部刘永主演的《秦始皇》里面说的,江南水老大能考证一下吗,记得之前说过秦始皇和李斯之间的儿女姻缘不断,如果真是扶苏的岳父的话,那李斯就不必担心女婿当皇帝了吧。
这会儿,赵高又能干吗呢,除了在李丞相这里泡蘑菇之外。
人家李丞相还可以选择遵遗诏行事,他赵高在开口跟李丞相聊天儿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把这个选项扔到爪哇岛去了。
开弓没有回头箭,如果赵高就这么臊眉耷眼的离去,万一李丞相政治觉悟高,扭脸向扶苏检举他和胡亥,后果……
胡亥固然将会死得很难看,他赵高的下场,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李丞相那么做,能不能保住自己现在的位子,不好说,混个自然死亡,还是大有可能的。
好嘛,费了半天的唾沫星子,结果是自己血本儿无归,反倒便宜了李斯那厮。
不成功,毋宁死,赵高的面前就是华山一条路,就是死,也要拖着李斯一块儿上黄泉路。
你不是让我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吗,我现在最该干的,就是拖你下水,也必须把你拖下水。
看李斯慷慨激昂的把自己的命运托付给老天爷,赵高撇了撇嘴,谆谆教导他,你最后的下场,是好还是孬,可以跟老天爷没有任何关系,只要把握好这次机会的话。(安可危也,危可安也。安危不定,何以贵圣?)
要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啊,李斯同志!
看着赵高这副不把自己拖下水绝不罢休的无耻气概,李斯灵机一动,想到了一个人,先帝。
李斯首先回顾了一下先帝对自己的大恩大德,自己本来只是一个土坷垃,上蔡的一介布衣,是先帝让自己变成了一个金疙瘩,大秦帝国的丞相,儿孙们也都跟着沾光。(斯,上蔡闾巷布衣也,上幸擢为丞相,封为通侯,子孙皆至尊位重禄者)
然后,李斯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绝不做任何对不起先帝的事儿!(岂可负哉!)
一听这话,赵高心里就发笑,拿死人做挡箭牌,亏你李斯也想得出来。你有先帝这个盾,我有胡亥这个矛,倒要看看,是你的盾坚,还是我的矛利。
赵高又扯起了胡亥这杆大旗:这会儿说了算的是胡亥,我跟他的关系又不一般,我们俩人一联手,试看天下谁能敌。(方今天下之权命悬于胡亥,高能得志焉。)
显摆完了自己这一方的无比威力,赵高又略带同情的告诉了李丞相一个残酷的现实:别看你是丞相,那也是外臣,是下级,跟我们过不去,也还是细胳膊扭粗大腿。(且夫从外制中谓之惑,从下制上谓之贼。)
威胁,赤裸裸的威胁!
找你李斯,不过就是想找一个有份量的人来背书,你要是给脸不要脸,死活不上道,都不用等到什么以后,这会儿胡亥就能让你……
没了你李斯这个张屠户,我们也不会吃带毛猪!
李斯费心费力的保守秦始皇驾崩的秘密,反而是让自己掉进了一个随时会被胡亥捻死的深坑。
这是讽刺吗?
事实证明,活人要比死人好使得多。面对胡亥这支利矛,李斯终于崩溃了,发出了垂死的呐喊:我李斯还是个人啊,怎么能干这种事儿呢?!(斯其犹人哉,安足为谋!)
看着李斯这个倒霉德性,赵高并没有一点儿怜香惜玉的表示,他发起了最后的一击,也是致命的一击:听我的,你将永远拥有现在的一切,否则,你们一家算是完了。(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必有乔松之寿,孔、墨之智。今释此而不从,祸及子孙,足以为寒心。)
趁着李斯还没缓过劲儿来,赵高下了最后通牒,具体怎么做,你自己看着办吧。(善者因祸为福,君何处焉?)
怎么做?怎么做?……
还能怎么做呢?
又能怎么做呢?
李斯仰天长叹,泪流满面:唉!在这个多事之秋,活着真难啊!(嗟乎!独遭乱世,既以不能死,安托命哉!)
李斯投降。
拿下李斯后,赵高马上找到胡亥汇报战果:我是奉太子的命令去找的他,他李斯敢不听招呼吗!(臣请奉太子之明命以报丞相,丞相斯敢不奉令!)
好嘛,赵高上嘴唇一碰下嘴唇,胡亥就被太子了。
赵高只是一个中车府令,胡亥是不是太子,理论上,他说了不算。
不过呢,这会儿,那个说了算的人,秦始皇,已经说不出话来了。为了帝国的安定团结,李丞相又严格控制了皇帝驾崩的知情范围。
这就不好说赵高能不能说了算啦,他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盖上皇帝的玉玺,谁又敢说半个不字呢?
没费多大的事儿,这几个人就以皇帝的名义鼓捣出了一道诏书,立胡亥为太子。
就这样,没用麻烦老爸,胡亥成为了大秦帝国真正的太子。
从秦始皇病重期间给长子扶苏写信,到胡亥正式成为帝国的太子,这段时间里,赵高、胡亥、李斯等三人干的那些勾当,应该都是些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事儿。知道这些烂事儿的人,在人数上,绝不会超过知道秦始皇驾崩的那几个。
什么?您问,我是怎么知道的?
听太史公说的。
太史公是怎么知道的?
别问我,我不知道,也不想知道,这会儿,我还不想去面对面的向他老人家讨教。
不管胡亥、赵高、李斯这三个人有没有在私底下这样勾兑,胡亥在巡狩途中被确立为太子,应该还是靠谱的。毕竟,这事儿没有保密,胡亥本人也不愿意这事儿保密不是。
虽然成为了真正的太子,但是胡亥并没有革命已经成功的喜悦,他反而感到很不踏实。
那个让胡亥感到不踏实的人,就是长子扶苏。
不管秦始皇临终前有没有给长子写那一封信,扶苏都会让胡亥睡不着觉,不是因为他是长子。
自从商鞅变法以来,除了太子,秦国其他的王室成员几乎都没有什么政治实力。
秦始皇继承了嬴氏家族的这个优良传统,把儿子们当金丝雀养,好吃好喝的供应着,就是不让他们经历政治的风雨。
唯一的例外就是长子扶苏,他被父亲安排到了边疆,跟军队有了亲密接触。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不管扶苏愿不愿意,拥有了政治实力的他,都得成为胡亥的心病。
心病还得心药医,扶苏的死讯是唯一一剂医治胡亥心病的良药。
这一天,在上郡的扶苏接到了一道诏书。
在这道诏书中,扶苏成为了不孝儿子的模范代表,最突出的工作成绩就是,三天两头儿的跟父亲唱反调,偶尔还因为不能回京做太子,对父亲牢骚满腹。(数上书直言诽谤我所为,以不得罢归为太子,日夜怨望。)
要想打狗,何愁找不到棍子啊!
虽然扶苏这么不孝,但是皇帝父亲,大人大量,不跟他计较,作出了宽大处理,就地自裁。(扶苏为人子不孝,其赐剑以自裁!)
听到父亲对自己的这个评价,扶苏很伤心,哭了。
哭完后,扶苏走进自己的房间,准备遵照老爸的指示,自杀了事。
蒙恬留了一个心眼儿,就劝扶苏,怎么能单凭一个使者带来的一张纸就自杀呢,鬼知道这里面有没有猫腻啊?(今一使者来,即自杀,安知其非诈?)
蒙恬给扶苏出了一个好主意,派人到皇帝那里确认一下,确定是皇帝的真实意思后,再自杀也不晚嘛。(请复请,复请而后死,未暮也。)
扶苏是个听话的好孩子,他拒绝了蒙恬的好意。
本着“父要子死,子不得不死”的原则,扶苏自杀。
扶苏很自觉,自杀了。
蒙恬很不自觉,虽然这道诏书也捎带着让他去死,但是他就是不听话,非得要讨个说法。
看蒙恬这么秋菊,使者也没什么好办法,只好先把他先收押到了阳周。
蒙恬自觉不自觉的,没啥大不了的,只要扶苏自觉就够了。
听说扶苏真的自杀了,胡亥那颗提到嗓子眼的心,终于落回到了肚子里,李斯和赵高也都替他感到高兴。
不管私底下发生了什么,巡狩队伍该干吗还干吗,最后,从九原郡沿着还没有完全竣工的直道,快速的返回了咸阳。
这就妥了,赶紧干正事儿吧,先发一份讣告,告诉全国人民,皇帝驾崩了。
国不可一日无君,稍晚些时候,咸阳城里又传出了新消息,太子胡亥继位,史称秦二世。
始皇帝三十七年九月,秦始皇长眠在了一座豪华的地宫,骊山陵地宫。
说一句题外话,秦始皇的葬礼有点儿不合规矩。古制,天子驾崩后七个月下葬。秦二世着急忙慌的让老爸入土为安,是大秦帝国做了丧葬制度改革,还是另有隐情?
秦始皇长眠后,大秦帝国的遗体,也紧跟着躺进了棺材,就等着那个人来给他钉上最后一颗钉子了。
秦始皇创建了大秦帝国,也带走了大秦帝国,只留下千秋功罪,任后人评说……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在写这个系列的时候,我没做过构思,想到哪儿就写到哪儿,所以在成书的时候,内容做了一些增删,结构也做了一下调整。
因为本身是个门外汉,所以在行文过程中,错误不断,破绽百出,河里的兄弟姐妹,对这些谬误一一作了指正。但是,由于平时懒散惯了,对文中的错误,有的改了,有的就没改。
成书的时候就不能再不改了,不改,编辑这一关也过不了。在改动的过程中,借鉴了各位的真知灼见。
在此,由衷的说一声,谢谢。
感谢各位的指正,感谢各位的启发,感谢各位的鼓励,除了感谢还是感谢。
同时,也感谢那些所有为这本书付出心血的人。
谢谢!
在《史记》中,秦始皇的子女不过就是一些统计数字,留下名字的没几个,留下事迹的更少。
《李斯列传》:斯长男由为三川守,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诸公子。
从这段记载中,我们只能知道,李斯的儿媳妇都是公主,女婿都是秦始皇的儿子。
但是,反过来就不好说还能成立了,秦始皇的子女应该要比李斯的子女多。秦始皇的儿子,有不是李斯女婿的,秦始皇的女儿,也有不是李斯的儿媳妇的。
我觉得,长子扶苏应该不是李斯的女婿。
不管秦始皇临终前有没有给长子写那封信,他驾崩后,李斯都将会面临一个站队问题。
如果扶苏是自己的女婿,李斯没道理不站到他那一边。
再说,不管秦始皇临终前有没有给长子写那封信,在他心目中,长子应该就是继承人,因为长子是唯一一个有政治实力的皇子,符合秦国的一贯作风,只有太子有政治实力。
可以说,扶苏有太子之实,无太子之名。
以秦始皇的精明,他应该也不会让扶苏跟李斯的关系走得太近。
名不正言不顺,没有太子的名分,成为了扶苏的阿喀琉斯之踵,还给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福兮祸之所伏 。
厚道一点的看法是,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事儿最后还是流传了出来。太史公根据各种传言,结合后来的历史事实,做了适当的推测。
不厚道的看法是,为了戏剧效果,太史公凭空捏造。
到底如何,我的看法是存疑。
这种事多拖一天都会有变数,秘密通知扶苏回咸阳也不会造成多大波澜。还有赵高威胁李斯的理由在我看来没有一条有实质威胁性,当时当家的应该还是李斯,赵高难道就因为有虎符和玉玺就可以随便处死李斯吗,他这样逼李斯就不怕李斯也鱼死网破,立刻宣布皇帝死讯和遗诏吗?
我猜李斯当初出于私利也是支持胡亥的,只不过后来被害死的悲剧结果才使史记对他进行正面的描写,变成了被裹挟的篡位帮凶了
不过都看过全文了,让我们哪来的动力去买书啊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其实在您写了大概2、3篇的时候,偶已经看到这个结局了。不得不佩服自己一下,虽然没有千里马的才能,伯乐的眼光倒是有那么几分的,呵呵。
刹那芳华,千年一叹
看着大秦帝国永不瞑目的躺在棺材里,我的脑海中,浮出了一串串的问号,他咋就这么玩儿完了呢???
不是说大秦帝国就不能玩儿完,一个帝国跟一个人差不太多,都有一个从诞生到鼎盛再到死亡的过程。
这,绝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所谓帝国的千秋万代,跟秦始皇追求的长生不死一样,都只是一个传说。
不过,大秦帝国的死法,实在是……
太华丽了!
遥想当年,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一个气势磅礴的帝国,旭日般喷薄而出,跃然升起在东方的地平线。
十几年后,大秦帝国本该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然而,他却凌空坠落,成为了躺在棺材里的僵尸。
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
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帝国,只活个十来年,都不能算是一个正常的事儿吧。
也许,只有两个字,才能配得上大秦帝国这灿若流星的一生,猝死。
看上去,大秦帝国猝死的原因,没什么复杂的,可以说是一目了然,过劳死。
造成大秦帝国过劳死的第一责任人,也不难找,闭着眼都能把他揪出来,不是外人,就是秦始皇。
十几年来,秦始皇又是打仗又是建造各种超大规模的工程,玩儿了命的折腾,把天下的老百姓折腾得死去活来,最后,也把大秦帝国活活折腾成了过劳死。这个说法,病因清晰,责任明确,从汉初一直流传到了今天,堪称定论。
我这个人有个很不好的坏毛病,喜欢没事儿找事儿。回想了一下秦国的发迹史,我隐隐觉得,这个定论并不那么的确定肯定以及一定。
自秦孝公以来,秦国的历代国君,一个个的,都不是善茬儿,哪一个也没少了折腾,打仗、修长城、修水利工程,秦始皇干的,他们一样没少的都干过。在折腾方面,先辈们并不比秦始皇逊色多少。
有一点,我认为应该引起相当的注意,秦始皇的先辈们,所能折腾的人口,很有限,只是秦国人,他们折腾的时间,很无限,一百多年。
有限的人口,任凭秦国的历代国君无限的折腾,秦国人竟然没有任何不同意见,反而帮着他们把秦国建设成为了最强大的国家,没有之一。
秦国人真是经拉又经拽,经蹬又经踹,难道他们都是传说中特殊材料做成的共产党员?
秦国人也是血肉之躯,也有七情六欲,喝多了也吐,他们那非人类的耐受力,也不是从娘胎里带来的。
说起那个赋予秦国人非人类耐受力的人,大伙儿也不陌生,他就是我们的老朋友,商鞅。
以秦孝公元年(前361年)为界,秦国的历史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
在这一年之前,商鞅还没有来到秦国,那段历史时期,可以称其为“前商鞅时代”。
这一年,商鞅来到了秦国,秦国也走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商鞅时代。
来到秦国后,商鞅忙前忙后的忙活了很多很多事儿,总结起来呢,其实就是俩字儿,刑、赏,也就是惩罚和奖赏。
听话的,无条件配合秦国政府工作的,大力奖赏,像什么黄金啦、美女啦,凡是他想要的,统统给他。(民勇,则赏之以其所欲。)
不听话的,不配合秦国政府工作的,无情严惩,像什么坐牢啦、杀头啦,凡是他不想要的,一定要热情周到的送货上门。(民怯,则杀之以其所恶。)
这么一来,不听话的,一定会变得听老婆话跟秦国政府走,听话的,则能更进一步,政府叫干啥就干啥,水里火里不回头。(故怯民使之以刑,则勇。勇民使之以赏,则死。)
民众不听话,很麻烦,民众都很听话,也是个麻烦。
民众听话,秦国政府就得发红包,民众都听话,秦国政府就得每人发个大红包,这么发下去,用不了几天,秦国就得破产清盘喽。
如果商鞅忙活半天,把秦国忙活得破了产,那他就不是商鞅了。用马克思的阶级分析法来说,商鞅是秦国民众的阶级敌人,他的屁股永远不会坐到秦国民众的这一边。
不信,就看商鞅的这一招。
商鞅给秦国设定了一个刑和赏的黄金比例,9﹕1,即便达不到这个黄金比例,最差劲儿也得让刑赏比例达到7﹕3,绝不能降到5﹕5。在商鞅看来,刑赏比例越高,越有利于国家。(王者刑九赏一,强国刑七赏三,削国刑五赏五。)
也就是说,一个秦国人,幸运的话,也得有70%的概率接受国家的惩罚,倒霉的话,就是90%,再倒霉一点儿的话,就是100%啦。
怎样才能达到如此高的刑赏比例呢?
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商鞅拿出了杀鸡用牛刀的劲头儿,规定轻罪重罚,乱倒垃圾之类的,就得受皮肉之苦,轻则挨两板子,重则剁手剁脚。(行刑,重其重者,轻其轻者,轻者不止,则重者无从止矣,此谓治之于其乱也。故重轻,则刑去事成,国强;重重而轻轻,则刑至而事生,国削。)
商鞅一手拿着粗大棒,一手拿着细胡萝卜,给秦国制定了一个基本国策,耕战,花大力气发展农业生产(壹之农,然后国家可富,而民力可抟也。),不停的出去打仗。(国强而不战,毒输于内,必削;国遂战,毒输于敌,必强。)
商鞅治理国家的这套方式方法,跟治理军队没什么差别。学术一点儿说,在商鞅的不懈努力下,秦国的国家体制完成了蜕变,成为了军国体制。
在这套体制下,秦国不可避免的就变成了一辆高速运转的战车。这辆战车横冲直撞,碾碎了一个旧时代,碾出了一个新时代,帝国时代。
在还是秦王政的时候,秦始皇就奉行拿来主义,原封不动的接受了商鞅那一套。到了帝国时代,他又把这一套瞬间就推向了天下。
不得不说,秦始皇的心,太急了。
当年,商鞅推行自己的那一套,没少了费心思,又是徙木立信,又是大开杀戒,还拿秦国的贵族开刀,这才让秦国的民众慢慢适应了大棒加胡萝卜的幸福生活。
秦始皇倒好,压根儿没给天下人预留出热身的时间,就把秦国那一套,毫不留情的安到了天下人身上。
东方六国的人,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已经陷入了严苛法令的汪洋大海。他们有什么不适应,那简直就是一定的。
人的适应能力还是蛮强的,当年的秦国人用了十年的时间,就高呼商君万岁了。(行之十年,秦民大说)
同样都是人,同样生活在商鞅的严苛法令下,东方六国的人就没有当年秦国人的觉悟。十几年过去了,他们不但不说这些法令的好话,反而还诅咒秦始皇快点儿去死。
这是为什么呢?
无他,大秦帝国不是大秦王国而已矣。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