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从巡河夜叉的回忆看“文革”末年的中国社会 -- 达雅
按照上文的说法,集体干活的时候有以下特征:农民收入低,家家缺口粮。
分田单干的时候:农民收入翻两番,家家有了“过年粮”。
单干以后集体的公粮还得交,负担没有减少,而农民的可支配粮食大幅增加,显然结论就是单干的时候产量比集体的时候高许多,反过来说集体的时候产量低,为什么低?自己说了,没有积极性,干活当休息。这么干活的后果是什么?家家缺口粮。也就是说,他们明明知道干活当休息的后果是家家缺口粮,但还是选择这么做,结论:宁可饿死也不给集体干活。
文革时我可是干了不少活,军工、建筑的,到哪不挣钱,干得还挺不错的,在我的带领下连班里的坏分子都和我一起干得挺欢。我随手画的一张电路图,技术员都称赞了。我还进山放炮,抡大锤砸钢钎,炸山修路、修水库,到农场挖满是鹅卵石的地,树上落下的苹果,都不敢拿。
所以文革后,一切向钱看,我总学不来,且日益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要说咱也是88出国的,白给外国籍都没要。
一个渔村何能引来如此多的投资,都是些傻子吧,用你的投资逻辑。
那么多钱为何不投北京、上海、天津,要人有人、要基础有基础,不就那社会主义要素多,不利资本主义发展么?等把社会主义搞垮,再说,这就是特区的目的。请别说不是!
加上各種補貼約有70元左右
俺是75年的。在俺的记忆,80年前后,在俺那个小县城,一个单身青工,一月18元工资,绝对比现在收入1000元的工人心情舒畅。
之所以有印象,是因为俺的亲舅81年复员回家,工资好像就是18元。
俺跟你打1块钱的赌:
现在去上海的劳动市场上招工,要求高中以上毕业学历(和那个讲故事的一样),每月给1800,不用干活。如果应聘的低于1000,就算俺输了。
达雅~~
你太有意思了
夜叉河友在当年的考大学比例下,能考上,显然也是
有志向有能力的人了,这样的人怎么能愿意,拿这么
一点点工资且虚度时光。
当年学徒工的工资算是上海最低的工人工资了吧,要
比现在也该拿现在最低的工人工资了。
不要说你我,这不是针对个人的。就这个招聘条件:
高中以上学历,月薪1800,不用干活,上班时间可以读书看报,目前在中国任何一个城市都能招到人的,而且还会比较抢手。
这是社会现实。不排除有人会不屑一顾,但是争取的人会更多。
如何立志、如何奋斗,这是个人的选择。不能因此而推广到别人并抱怨社会吧。
你现在1000只是一个勉强能够生活而已
每月房租多少?食品多少?出行多少?
你生病去一次医院要多少钱?去看一次电影去看一次演出去一次公园要多少钱?
你把当时的18元跟现在的1000元相比较,却选择性的忽视掉在这18元背后附加的住房医疗子女教育退休金这些东西,然后得出一个结论现在的1000元比当时的18元好,这还真是挺客观的。
一个有上进心的河友的回忆,是楼主和你把这事推广
到别人。
成为富翁.也就是设立一个项目,找国内的垃圾厂出设备,完了就倒.最经典的是广州一个机械厂的几台破机械,出口到香港再卖回来.这样一倒香港人每台机械就获得几十万的利润.而工厂也获得了出口退税.而最后这批机械运到韶关.十几台破继续获得了成千万的贷款,先是找了些人在那里做两年,后来就直接承包出去.
1998年我在深圳的时候,我们那个老板以几万块钱把那些继续扫回深圳.这就是特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