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整理】抗美援朝经典战斗之二:一个连对一个连 -- 侧翼

共:💬13 🌺153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整理】抗美援朝经典战斗之二:一个连对一个连

本文从战术层面讲述抗美援朝。这里讲述1951年11月4号,中国人民志愿军第573团5连280高地以西无名高地进攻战斗。我军一个连全歼英军一个连。

一、战前态势

280高地以西无名高地是马良山主峰(317高地)西北侧突出的战术要点和主要屏障。改到地西南面和北面坡陡,山脚紧连一片开阔地,不便于隐蔽运动;西北面山背与白石洞北山贯连,地形起伏不平,便于隐蔽接近。

1951年10月上旬,以美国为首的所谓“联合国军”在“秋季攻势”中占领了该高地,由英军28旅苏格兰皇家边防团第4连防守。该部经28昼夜的准备,构筑地堡25个,均与散兵坑相结合,以堑壕、交通壕相连接,形成多层交错的地堡群式的环形防御阵地。阵地前沿约50米处设有多道各类型的铁丝网,网上挂有照明雷和音响物,网外埋有地雷。在高地反斜面构有掘开式的连指挥所、弹药所和绑扎所。阵地上储备有3至5日的食品、饮水和充足的弹药。

5连奉命加强重机枪2挺、火箭筒2具,在上级炮兵群的火力支援下,依托白石洞北山防御阵地攻歼280高地守军。右邻为步兵第572团3连,向216.8高地以北无名高地攻击;左邻为本营4连,向280高地攻击。

该连受领任务后,积极进行各项准备工作。连长组织小组长和班以上干部4次抵近前沿进行侦查,根据地形、敌情、任务,在支委会上研究了部署和打法。决定2排和3班为突击队,由副连长指挥,以3班迂回侧后,断地退路,2排从正面实施攻击,并以重机枪2挺、火箭筒2具、轻机枪2挺支援其战斗;1排(欠3班)和3排为二梯队,由连长率领,在2排后跟进,突破后即投入战斗,向两翼猛插,协同突击队围歼守军。同时进行战斗动员,激发了战斗热情,坚定了胜利信心。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严密的战斗编组,每个班变成2个组,每组5人,其中3人带冲锋枪,1人带步枪,1人带爆破器材。全连除配备充足的子弹外,还准备了爆破筒30根,炸药350斤,反坦克手雷100枚,炸药包100个。

11月3日18时,5连接替1连占领了进攻出发阵地。由于该连各项准备工作秘密隐蔽,伪装良好,直到炮火准备时,守军尚未发觉5连的进攻企图。

二、作战经过

4日15时,上级开始炮火准备,行30分钟破坏射击后即转为第一次火力急袭。15时40分部分炮火行假延伸,步兵轻重火器一起开火。守军误认为5连发起冲击,即占领射击位置还击。15时50分,上级行第二次火力急袭,予其以大量杀伤,并将工事和副防御设施大部分摧毁,守军又缩回工事内防炮。

突击队在炮火延伸5分钟,开始接敌运动。3班在火力掩护下,首先从280高地以西无名高地北侧迂回到敌侧后,将无名高地与280高地割裂。正面攻击的2排,发现铁丝网尚未彻底破坏,为了争取时间,不失战机,副连长即令4班在火力掩护下破坏残存的铁丝网。但该班因遭正面地堡火力封锁,伤亡较大,前进受阻。5班不待开辟好道路 ,即机动地在4班左翼迅速钻过残存的铁丝网,向守军发起了冲击,当冲到地堡附近时,被守军发觉,守军急忙用火力封锁突破口,同时以20余人向5班反冲击,企图阻止后续班通过铁丝网,消灭突入的5班。该班沉着应战,以火力粉碎了守军的反扑,并乘胜将其正面地堡炸毁。在继续向前冲击时,班长赵在柱左臂负重伤,其余5人均附伤2处以上,但他们不顾疼痛,又连续炸毁了2个地堡,打开了进攻道路。此时,4班亦将残存的铁丝网破坏,2排全部突入了阵地,继续勇猛攻击,掩护二梯队顺利投入战斗。

二梯队进入突破口后,连长指挥1排向左,3排向右,猛打猛插,迂回包围守军。由于1、3排打得猛,插得快,使守军限于混乱,正面攻击的4、5班,又乘机炸毁了5个地堡。此时,5班发现守军2个地堡以火力侧射1排,班长和2名战士奋不顾身,以手雷将地堡炸毁 ,保证了1排迅速前进。残余守军被包围后,慑于被歼,便向280高地溃逃,当即被3班阻歼。此战,共毙伤连长以下80余名,俘3名,缴获重机枪1挺、轻机枪2挺、步枪20余支和军用物资一部。

5连攻克无名高地后,一面迅速打扫战场,调整部署,加修和改造工事,准备打击反扑之敌,一面指挥1班配合4连攻歼280高地之守军。

三、战例评析

步兵第5连之所以能够在15分钟内,创造全歼1个连的范例,主要是由于战前准备周密,战术手段灵活,指挥坚决果断。

(一)正面突破、迂回包围是速决全歼的主要手段

为力求全歼、不使漏网,该连在受地形限制,主力不便于对守军实施翼侧攻击的情况下,首先以一个班在炮火掩护下迂回侧后,占领有利地形,切断守军之退路;而后集中主要兵力、火力从正面实施攻击,突破后,以二梯队投入战斗向两翼猛打猛插,与正面攻击的突击排一起迅速将其分割包围,使守军欲战无力,欲逃无路,无一漏网全部就歼。

(二)灵活机动、果断指挥是速决全歼的重要因素

战斗开始,连首长抓住守军龟缩工事内防炮的有利时机,未等上级炮火延伸,即指挥突击队隐蔽突然地进至铁丝网前,缩短了冲击距离,减少了伤亡;战斗中,在4班开辟道路了受阻时,5班长果断指挥全班在轻重机枪火力掩护下,从残存的铁丝网中钻过,迅速突破了前沿;突破防御后,连长不失时机地指挥二梯队投入战斗,向两翼边打边插,迅速打乱了守军之部署,扩大了战果,很快将其歼灭。

(三)英勇顽强、不怕牺牲是速决全歼的可靠保证

战斗中,该连全体人员发扬了勇敢战斗、不怕牺牲的战斗作风,有力地保证了这次战斗的胜利。如:班长赵在柱多处负重伤,仍顽强战斗,不能运动还趴在地上以火力掩护战友冲击;连长两次负伤不下火线,一气炸毁了敌4个地堡,还捉了俘虏;战士孟江林带伤扑向敌地堡,将正在射击的敌机枪从射孔里夺出来等等。

通宝推:大溪水,龙驹坝,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光占沙发不写读后感对不住楼主

从文章中可以看出,当时志愿军的陆军装备还是相当精良的,与美帝没有质的区别。这些装备在战斗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考虑到当时中国军工生产的水平,这些武器应系外援,也就是苏联的了。

另外第573团前身是一野的部队,彭总的老底子。彭总打仗以勇猛闻名,但从第573团的表现来看,战斗水平相当得高,不是蛮打蛮干,很有巧劲。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是四野的呢。

家园 最近才开始看朱世巍的《东线》系列,战役层次的突破

看的人热血沸腾,但这些拍电影又很难拍

美国人的电影战术层次的着墨很多,拍出来吸引人也好看。所以每次看到同志们写这些我军战术层次的突破过程,总是内心中夜忍不住涌起一些希望,希望这些好题材以后能出现在我们拍的电影里。

家园 希望不说没有,也是极其渺茫

别说拍抗美援朝中这些经典战例了,就是水浒三国(那个赤壁···)这些古战役,哪个场面不是拍的一团乱麻?中国的电影工业真是让人无奈。

家园 先花再问

,共毙伤连长以下80余名,俘3名

一直没闹懂,击毙可以数尸体,击伤没俘虏的不都跑了吗?怎么统计打伤的敌人?

家园 可以理解為击毙77,抓获3个带伤的俘虏。
家园 没事,好电影会有的,好电视会有的,只要我们足够长寿

南北战争,米国人打米国人的场面,米国人已经乐此不疲地拍了快一百五十年;抗美援朝才刚到六十周年纪念,总有一天会有好东东来纪念之的。

不过……也许要给子孙后代留个遗嘱,到时候上传影音文件到祖先的天堂账号吧……

家园 报告战果的时候要加上击伤的,这是有必要的,也是惯例。

因为击伤以后,对方就减员,对于下次战斗来说,计划自己的行动就有了依据。

一般战果都是逐级上报,可能是战斗小组为单位,在战斗中击中几次敌人,就算毙伤几人,很少去数敌人的尸体的。——那样效率太低,除非完全占领战场且没有下一步的任务才会去慢慢数。

时不时还要抓舌头,了解敌情,和平常上报的数据比较,以明确当前敌人的实力。

这是报敌人的伤亡数的主要目标,至于在媒体上报道,那个是次要目标,而且数据也可以不准,为了打击敌人、增强士气,加个零也是可以的。只不过,事后的总结研究就得准了,不然招人笑话,国军就是典型——相对而言,我觉得共军做得很不错了。

家园 谢谢指教

我的最大的疑问不在于如何计算毙敌数,而是伤敌数。如果击中敌军概略记为毙敌,那么伤敌数如何得来?

家园 我认为正常上报数据是不分死伤的,合在一起上报。

反正敌人减员了。

有时候看报道说,敌人在阵前仅遗尸即达xx具。也间接说明,不可能每次都把敌人的死亡人数准确报上来。

家园 死亡人数乘3就是受伤的大概数。
家园 不要听他乱说

这一场战斗有特殊性,敌人被包了饺子,试图突围的敌人被3班阻歼,没跑出去。解放军的战果统计非常严格,伤敌没有依据,上级不会接受战果报告里的伤敌数字的。像对越自卫反击战,很多部队干脆不报伤敌,战果统计里加一句,伤敌人数无法统计。所以看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战果,毙敌数很多,伤敌数远少于毙敌数,根本不成比例,原因就是一来越军抢救伤员快,没有被包围的敌军伤员大多被拖走了,统计不到。二来一些部队则因为这个原因,战报里只有毙俘,没有伤,因为无法统计可靠的伤敌数字,与其乱报个数字让上级批评,还不如干脆不报。

家园 说的很清楚

不过我还是有疑问,毙伤敌人,这个伤里面是否包括伤后逃窜和伤后被俘的总和?

以前我个人理解伤敌的数字是俘敌-未伤被俘敌=伤敌数,呵呵。后来发现不对头,伤敌数字往往比俘虏数大很多,所以迷惑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