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蓝天三剑客 -- 晨枫
这种“定点”的做法在当年有一定的道理,在今天就荒唐了。看了航空工业出版社的院士系列中宋文骢和陈一坚两本,再看了Dan Reimer写他在Rockwell和Lockheed的经历,想写一个帖子,谈谈中国航空工业的体制问题。
用技术、质量和成本控制正向选择。
不过那个时候任务就是一切.有任务在手可以号令全国集中力量.
而今天还这样,不同的是人为地制约了人才和技术的交流.而一集团里荒唐的事情又很多.比如吧,SF去年一下子拿了六个型号,而且先不说做不做得出来,就那批型号给下去就不合理.
以前做飞机的,收入都一样,现在看的是本单位的成绩,再有就是项目的成果.而学术是最容易搞钱的,于是这些年论文不少,但干成的不多.
也就是因为那些规矩,才造成今天这样的局面.比如西飞的JH7是海军的,但为了不让西飞活的好一点,于是乎让人硬是让海军去买J8IIF型.搞的海军要不是总装压着今年又得买SU30MK2了.
还有贵州早些年就想过搞小飞机,但集团又压着不让干.所以贵州今天困难很大.
其实,外国,包括苏联,都是给要求,让厂家拿出方案,最后定下谁干.中国就不是,就去年一下子下六个型号根本就没有方案论证.又比如L-15上面,没有军队或者上面对方案的点头就做.造成南昌这样被动的局面这能怪谁?
现在,西飞,成都,贵州已经私自战略合作.这批的成果很大.包括FC-1的成功等,其实,星号到谁手上没问题,关键是利用大家的优势合作才是中国航空的出路.而今天,那个定点下任务的荒唐事情,是制约中国航空发展的最大毛病.
大型渔政平台准备的,当时迫切需要解决水面舰只引导协调航空兵的问题。
眼光要放长远一些,空军和海航目前都对教练机换代有迫切的要求,所以订一批JL9应急是可以理解的,大量的二代机训练也不需要L-15. 不过未来的15年将是空军装备大换代的期间,等到空军的大量装备了四代机,二代机也淘汰的差不多了,JL9的后勤优势就大大削弱,反而L-15的性能优势就显示出来了。所以L-15并不急,只要南昌拖的起,5年后反而是一个更合适的推出时间。
我的想法也是这样的(正在攒一个帖子,我们的想法不谋而合):JL-9的后勤优势只有10年时间,这以后就是负担而不是优势了。问题是洪都是不是等得起这10年?而且L-15依然有降低成本的问题,如果L-15到了和FC-1同等成本的话,而FC-1双座有巴基斯坦出一大半资,L-15的生命力就悬了。
不过我的结论与他不同,他觉得JL9/单发的L-15会在全寿命费用上占优势,我倒是觉得双发的L-15会在全寿命费用上领先。
不知道国内搞小发动机的单位有哪些?国内应该已经有巡航导弹的小喷气发动机了吧?南飞应该和发动机单位多联系,给这个飞机的发动机想个办法。
K8项目接近完成,而且利润并不多,国内JL8价格受限,出口K8要让中航技抽头,利润并不多。导弹项目利润也有限,全公司铆足了劲到处搜罗资金投在L15上面,已经是难以为继了。
四代机?美帝已经装备了那么多F22,哪里用得着着急开发新高教?美帝是如何培训F22,F35飞行员的?T38、T45又能算第几代呢?用老旧的T38,T45、F16B加模拟器照样完成四代机训练,未必非得开发新高教。
再说了,L15就能完全满足四代机训练要求?JL9完成不了的,它L15照样完成不了。
洪都拖得吗?日子都难以为继了,拖得起的话何必在短短几年时间内连开八次立项公关会?回回失败却继续投入大量资金公关?拖得起的话何必雇佣吹鼓手在媒体上为L15量身编造一个所谓国际流行的高教A-JT概念呢?不急的话L15项目组何必对自家的JL8背后打黑枪呢?
非但如此,山鹰改纵向电传,换涡扇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
怎么可能,枭龙都要800万美圆。
发动机的问题是全行业的,AC313虽然是在直8基础上改进的,但能改说明至少是把超黄蜂吃透了。把别人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了。
吃透了?未必吧,只是小改了一下外形,换了国外发动机而已,直升机对外形气动并不敏感。真要是把直八吃透了,那急需直升机的陆航就不会对直八如此反感了,部队的评价就是“买不起,养不起,用不起”,看看从直八首飞的1987年到现在,二十三年过去了,直八是个啥样子,产量到底有多大就知道了。
发动机的问题虽然是全行业的,但生产中的质量控制总是自己的吧?去看看08年下半年某期的《国际航空》,题目大约是从汶川地震谈直升机,里面有直八使用单位的飞行员访谈,看看山寨二十三年后直八到底是个啥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