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对浙江经济为何先飞的思考(一) -- 方解石
多年前我曾写过:浙江要感谢温州(或温台),全国要感谢浙江。因为温州是中国私营经济的摇蓝,蔓延到浙江、全国。柳市的电器、桥头的纽扣、金乡的标牌....当时到温州参观的人太多,中组部专门发文规范,全国可能就一次。当然现在温州的产业档次没有提高,渐渐落后,这是后话,但这个制席创新要归功于温州人。
你写这么多,就是没触及这个文献不载的、但最重要的原因:制度,私营经济制度,资本主义制度。
这个是非亲历者无法领会的,就象非亲历者无法领会文革一样。
除了制席,还有技术,这个是上海提供的,大致当时比较成功的或者现在一直成功的企业,早期技术均来源于上海。吴语区以外的地方,包括很近的苏北,以这种非正式的方式,从上海获取技术,比较因难。当然现在这些产业,上海要么就消失了,要么就落后于江浙了,上海已从江浙技术中心的角色,变成江浙的商务中心。但这一点,浙江人(包括苏南人)应该感谢同文同种的上海人。
写是写了,但是今天脑子不好用,所以没有写的很明确。几个地方都想阐开来,但是文字不够了。
比如,我亲身听浙江大虎打火机的经理讲过,他们那个时候温州是如何开始发展第一批产业的,以及他们那个时候民间融资应对风险,甚至发生血案。。。至于资本主义制度,那个时候还不叫资本主义呢。我里面提到了的,浙江在别人还在考虑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候就开始有很多市场了,浙江人就是在这些市场里面学会市场经济的,呵呵。这个其实也是浙江人的脑子活的来源。任何一个人,只是研读书本,只是被灌输概念,都不可能深切的得到这种经验。
一个人走到市场里,他接触到别人如何利用这个媒介来掌握动态,看到利润的产生,就会萌发自己创业,自己去赢得利润的冲动。而在那个年代的东北和内地,缺乏这种环境。直到今天,这点也是浙江的一个有力的利器。而其他地区的很多人,是不得其门而入。
您觉得呢?
我写这个帖子,其根本原因是对月色mm帖子里讨论乱了,继续跟着讨论不太能够理清楚,才跳出来的。要是还在那里就太歪贴了。这个贴的本质是学习的。
我和您一样,也认为上海对浙江的作用非常重要不可或缺。
孔子说的就是:想一下就可以了。这个不是说什么多少次的问题,而是认为他思考过多了。没必要这么累。
但是不知道这个是从啥时候开始的。
我是看到南怀瑾的解释,才发现现代很多解释和过去不一样的。
具体到陈胜吴广起义的解释,我倒是觉得,那个新的解释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否则的话,陈胜吴广也没有必要诈称扶苏和项燕了。您觉得呢?
我在其他帖子里提过不少次,温州,也可以扩展到浙南,历史上相对贫困,解放后到改革开放前国家又不管,所以文教事业上跟浙北有差距。我来自温州农村,我父母辈的女性长辈基本上是文盲,我的年纪在四十岁以上的堂姐和表姐也基本上是文盲,男性亲戚绝大部分小学没毕业,跟我同辈的除了我和温州市区的几个表哥最多初中毕业。这在温州农村是常态,而原来温州市区就鹿城一个区,人口二十万左右,所以我们原来在教育上太落后了。记得我92年高考,温州上榜人数排浙江第四,算小小的胜利了,可温州的人口数量在浙江排第一位,刚好比杭州多一点。
教育上欠了债,自然会在社会生活中体现出来。譬如暴发户的行为方式,攀比之风,色情业等等。很多人发了点财之后,生活失去了目标,所以吸毒问题在温州特别严重。但是这些问题全国都存在,也不算温州的特殊风景线。
我非常不同意你对温州宗教风气的看法。由于在改革开放前,温州基本保持了农业社会,对一些传统东西保持得比较好,其中包括宗教信仰就一直没断,XX功在我们那里根本没有发展的土壤。所以我不觉得这有什么问题,尽管我本人仅仅保持了一定程度的祖宗信仰而已。改革开放后,温州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只能依靠自己,家人和朋友,有的时候就会觉得特别无助,这时候指望一下神佛也是不错的精神依靠。
即使文革期间也又很活跃的黑市和地下经济。农民组建乡镇企业,从大国营企业那里接单代加工实际上在文革前就起步了。
很赞同你的看法,不是姓资姓社的问题,是具体环境和具体条件的问题。
纯意识形态的“资本主义”、“市场”、“私有制”是没有用的。
你简单割裂历史,只从改革开放或者只从解放后分析,是有问题的。
江浙经商是地缘的结果。江浙历史是基本上没有天灾,风调雨顺,鱼米之乡,大的战争也基本不会发生,没有重要的战略要地。中国从南到北数他那块地最好。加上地处南北交接,水路发达,是天然的物流结点。经商很自然,经商也就成了传统,加上没有大的灾乱,这种传统是很容易积累的。这种地方不经商才怪呢。
同样的例子可以看看晋商的崛起。但是晋商地理上不具有浙商的天然优势,所以只是一时而已。
“六月,大水入城,海溢城郭,溺死万余人。”这是北宋庆历五年(1045年)对一次台风的记载。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玉环“溺死数万人,市肆皆尽”。清咸丰四年(1854年),台州遭遇一次台风袭击,黄岩“七月初三日,飓风陡作,越日愈甚。初五日午后,潮上海溢,水如山立,攸忽之间,陆地成海。淹死男妇五六万计,积尸遍野,庐舍无存”。温岭“七月初五,暴风骤雨,海潮泛溢,沿海居民漂没3万余”。
新中国成立后,直接登陆台州沿海的台风共有17次(平均约三年1次),占同期登陆浙江省台风总次数四成以上。登陆台州的台风大多可达12级及以上强度,而且大多带来严重灾害,如造成台州特重灾害的6126号、6214号和0414号“云娜”等。
苏北一样不太平。
不好说。古文,言简意赅。如唐诗一样,不同的人不同的经历,理解不一样。
我的中学语文老师说,古文怎么理解,最好的就是按照日常生活的经验去理解。客家人的文化最接近秦代。理解这时的文章就要看日常生活用语是怎么说的。
他举了2个例子。
1 虚左。为什么虚左?因为大多数人是右手干事。虚左表示尊重。如果落座,你为了表示客气热情,你要夹菜给尊贵的客人,若是客人坐在你右侧,你怎么夹都是别扭。所以一般落座是左为上。比如坐马车,马车夫也是虚左,后排的座位,左侧就是高贵。因为马车夫扬鞭影响视线。但是其它情况,确是右为贵。
2 项。 平视。就是面对面看的意思。一般情况下,能够面对面看,就是表示两人的地位是平等的。卑下的是不能平视尊贵者。莫敢项其背。就是连他的背影都不敢平视。害怕或者敬畏到了极点。我们客家人常说项人。一般的理解就是上门说理(吵架)。就是敢说你的不是。这是需要平视。没有对等的心态,敢上门吗?
前些时候,网上有人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理解有误。认为不是和平主义。我不好说什么:按照我们日常生活的理解就是:还没打就输了。意思是还没有面对面较量,就输了一着。
可惜我现在的经验值不够了,暂缓送花。
客家人的很多习俗确实有意思,不过您作为保留文化比较好的族群可以这样直接理解,我们估计就得放在那个年代的语境下去理解了。因为毕竟北方的汉族在多少年的发展中,文化断层过。有些俗语的确很有趣,比如您提到的那个项背,呵呵。
不知道现在有没有研究这个的呢,这些语言文化比较值得保留。
再举个例子。
难为。实际上是左右为难的转义。如果你的事情让别人费心了,就是让人左右为难了。为了表示歉意和感谢,就要去难为人家。就是上门感谢。
哈哈。有意思吧。
真的和通用汉语的差别很大。
我个人有时候也会想,看红楼水浒,西游记,红楼梦的很多语言痕迹今天我们在北方汉语中能够发现,但是水浒传和三国很多语言在当代汉语中就找不到。从那个时代的语言到这个时代,这个过程是怎样变化的?有些东西我觉得可能是少数民族入侵带来的,有些东西就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很多现代的用词啊,描述方式啊,语法结构啊,行文方式啊,我能在英语中找到,应当是吸收外来的,另一些据称是日本词语。但是更多的日常的,反而无迹可寻。
或许,就像客家方言一样,还有一些地方,有这种表述方法的孑遗,或者其思路可以提供参考呢。。。。
再举个例子。
难为。实际上是左右为难的转义。如果你的事情让别人费心了,就是让人左右为难了。为了表示歉意和感谢,就要去难为人家。就是上门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