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失忆 -- 淮夷

共:💬5 🌺23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失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1)意外

最近从北京去重庆,随手带了本书在路上读,书名《The Forgetting》(失忆),是讲阿兹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的,也就是俗称的“老年痴呆症”。此书260页,往返飞机上恰好各读一半。

作者David Shenk并非医生,而是一个媒体工作者。此书可读性甚好,并未在病理学方面大做文章,用海量的医学单词折磨读者。书中偶然冒出”astereognosis”或”untangled fibrillar agglomerations”这样的术语,纵然让我挠头,却不影响阅读。

拿起一本陌生的书,就像电影《阿甘正传》的那句经典台词:Life i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 You never know what you’re gonna get. 上路之前,我对这本冷门书籍并未抱有太高的预期,但这本书给予我意外的收获。读书就像人生,我不要规划整齐,只爱漫山遍野的闲逛。

(2)back to birth

罹患阿兹海默症的病人,最初阶段出现短期性的失忆,记不住昨天的事情。随着病情加重,他们逐渐丧失了长期记忆,忘记如何穿衣服,不能辨识空间,甚至无法说话和行走。

纽约大学的神经学家Barry Reisberg发现,阿兹海默症患者的大脑演化,呈现出一个奇异的现象:back to birth。或曰,返老还童。

这并非一个含糊的类比,而是存在非常精确的一一对应关系。Barry列出了儿童从小到大逐渐获取的能力,比如:

2-4个月:会微笑

6-10个月:会自己坐起来

1年:会说第一个词

4-5年:会自己穿衣服

阿兹海默症的病人恰好按照相反的顺序,一步一步失去上述能力,没有跳跃,也不可逆转。当病人忘记如何微笑之时,已是最晚期的患者,无药可治的了。

西谚曰:Old men are children twice over. 冥冥之中,仿佛早有天意安排我们一生的轨迹。

(3)恋爱五十次s

多年前看过一部电影叫“50 First Dates”(恋爱50次)。女孩患了一种奇怪的疾病,大脑无法储存任何短期记忆,类似阿兹海默症的中度患者。男孩偶然认识女孩,相谈甚欢,遂约明日再聚。翌日,女孩已不识得男孩是谁,两人于是重谈恋爱。第三天,再一次重谈恋爱。

电影结尾,两人结婚了。每天早上,女孩醒来,都发现一个“陌生人”出现在自己的生活中,房间里贴满她和陌生人的照片。她只有一天的时间,去重新认识这个陌生人。

我一度觉得电影中的女孩很可怜。翻书时,忽又想起这个电影。书中有段话,让我对那个电影有了新的认识。

这段话是一个阿兹海默症病人的真实体验。那个病人的记忆力出现短路,人的大脑对不熟悉的事物,会分配更多的注意力,于是他反而有机会发现那些被平常人忽略的美。他说:Everything seems richer: lines, planes, contrasts. We can appreciate clouds, leaves, flowers as we never did before. In a dark time the eye begins to see.

这样的体验可用一个单词总结:ever-freshness。如果这世上的恋人们都得了阿兹海默症,也就不再有感情的纠结和痛苦了。因为,每天都将上演一段全新的恋情。

(4)偏方

尽管医学界还没有找到治愈阿兹海默症的办法,书中提到一个美国的蒙古大夫,叫做Dr Schulze,他开了一个喝茶的方子,说是治阿兹海默症的。

15品脱的银杏叶、1品脱的积雪草、1品脱的迷迭香花瓣、1品脱的可可坚果、1品脱的胡椒。一天喝六杯。

作者对这个偏方持非常怀疑的态度,就像是方舟子给中医直接贴上伪科学的标签一般。不过,既然看到这个偏方,也还是在这儿做个记号,等我哪天失忆了,也可以尝试一下的。

(5)进化论

英国的本杰明(Benjamin Gompertz)推算出人类的死亡率模型,各个年龄段的人,死亡率呈现U型曲线的分布。当你过了生育期之后,你的死亡率会按幂率加速上升。

阿兹海默症的得病几率,也呈类似的分布。20-40岁的人,几乎从不得病。65岁的人得病几率为1%,70岁的人为3%,77岁的人为13%。这也正是为何阿兹海默症会被称作老年痴呆症的原因。

在进化论者看来,人类基因之中并没有一个built-in death spiral。繁殖是我们作为生物个体的最高优先,繁殖期之后,我们的机体会逐渐恶化。所以我们会死,而不会永生,这是自然选择的设计,而不是上帝的安排。

《格列佛游记》这本书里,提到格列佛曾去过一个城市,这个城市有一部分是可以长生不死的。这些千年老妖全都变成了痴呆者,也就是后代医学所定义的阿兹海默症。我很佩服格列佛游记的作者Swift是一个洞察了进化论智慧的人。

值得区别的是,格列佛遇到的是长生不死,不等于长生不老。我读过几本关于达尔文“进化论“和宗教人士“反进化论”的书,仍然一头雾水。唯有此处关节,稍稍有点领悟。

(6)为道日损

我最感意外的,是作者居然把阿兹海默症的失忆,与老子的“道”联系到一起了。

书中有一句:In pursuit of learning, every day something is acquired. In pursuit of Tao, every day something is dropped.

飞机上读到此处,我想,这不是老子说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吗?把老年痴呆症解释成“为道日损”是很奇怪的角度,可是我蛮喜欢作者的联想力。

其实,若我们抛开对失忆的恐惧,尝试用“道”的眼睛去看待一个老年痴呆症眼中的世界,你也许能感到,那个世界没有人间烦恼,四时风物也变得明亮起来。

那或许并不是一个痴呆的世界。偈曰: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关键词(Tags): #淮夷书评(一条溺水的鱼)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选择性的失忆怎么解释?

楼主,有人选择忘掉过去的不快,有人选择忘掉过去的快乐,分别怎么解释?

家园 选择性失忆

人可以失去部分记忆吗?可以选择自已要失去的记忆吗? 一下让我想到了Kate Winslet 演的那个电影(名字不记得了)。情节大概是一对情侣吵架,伤心的女孩用机器抹去了对男孩的记忆,心碎的男孩发现后也躺到了机器上。但是抹去记忆的过程也使那些已经被深埋的记忆再次鲜活,男孩发现他还爱着女孩,然后试图挣脱抹除记忆的程序。。。还有那部韩国的悲情电影《记忆的橡皮擦》,具体什么内容不记得了,哪天找出来再看一遍。

家园 不知道

你说的电影是“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吧。我也不记得那个电影的具体内容了,只记得那个电影是很悲伤的。有时候看电影觉得在旁观别人的生活,而那样的生活偶然也会降临到现实中来的。

家园 也许和心境有关吧

您问到的问题不是我能解释的。也许,不快或快乐都是无法忘掉的,只是随着一个人心情起伏,潜意识中的回忆有不同的色彩。而这并不意味着他/她选择性的决定去忘记或不去忘记某些回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