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抱歉耽误菜刀党们发财了——兼诘上海实名购菜刀麻烦了谁? -- 故园湾里
这是我一个同事今天发出的感慨,他正在迁入户口,被折腾的够呛。
是正事。喝酒就不该开车,喝酒开车就该重罚10万,或者终身禁驾,或者没收汽车,三选一,这样的政策不出,搞个什么菜刀实名制,不可笑吗?
还不是有些人怕自己麻烦。实名制菜刀嘛!反正自己不麻烦。
的出现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他老人家是怎么说的,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人民要做的事情岂能是你预测出来的?
另外他老人家比较反感万岁这个词儿,你笃定老百姓里出不了第二个贺帅,看来你就是觉得某些个档是万岁的了?
动辄上纲上线,是我们中国人的一个很坏的历史传统。实在不值得提倡,即使是为了政治正确。习惯了上纲上线的论事方法,就像吸食毒品上瘾一样,不会轻易摆脱。如果“矫枉过正”成为成为主流,长此以往,绝对是利大于弊。
像笨笨前几段叙述的反对管制的意见,非常符合就事论事的精髓,这才是应该大力提倡的方向。
麻烦你动作快点
难道不先严惩酒后驾驶,就不能管制刀具吗?
严惩酒后驾驶是正事,难道防止妇女儿童受到不法侵害就不是正事?
就事论事,不要为了反对而反对。
但是有些上海本地人似乎反倒不理解,前两天在轻轨某站见到一背包中年上海男,过闸机时有一位穿黄马甲的安检(不是穿制服的那种)用手持的那种探测仪在他包上扫了几下,我站在轨道对面都听到了嘟嘟作响的报警声,安检遂要求他开包检查,这位死活不肯,用上海话和安检吵了半天,直到我乘车离开这位还在那和安检喋喋不休,老有“腔调”了 我想这货如果在美国这么嚣张早给警察当街打靶了,难不成天朝在“人权”方面已经全面赶超美帝了?
不过实在不喜欢这句,菜刀党是港督,那俺碰到的那位上海“背刀党”是不是港督?(没法证明不是刀的是不是该按刀或爆炸物来处理?毕竟地铁跟飞机有一定的相似性,一出事就是大事,参见莫斯科地铁爆炸案)您能不能代表广大上海群众BS一下他?
明政府在出台一项规定前也是看人下菜的,说白了就是歧视穷人和外地人。
开车的可不都是富人,官员和很多富人可是有专用司机的,出租车和给商业网点运货的小货车都是谁在开呢?摩托车更是在城郊之间往返的农民工喜爱的交通工具。
上的中式板菜刀了,你到商场买成套的菜刀,其中就有象西瓜刀、大匕首一样的刀子,俺的一套菜刀中就有一把近三十公分长的“匕首)。
俺要在街上碰上歹徒拿着板砖、改锥俺就敢上,拿着菜刀就只有逃的份了。
买菜刀实名制,主要防的是象杨那样的零星外地大侠,这样的人是最难防的,不管怎么说给这些人增加点难度也是好事。
作为你的金缕玉衣的另一片,老鼠药也实名了。
对于实名菜刀,我的看法如下:
1、未必只是预防恐怖份子,也防人民内部矛盾(杨佳属于后者对吧)。反正世博期间就是不要出事--换了你是官员,你多半也会这么想。
假定恐怖份子以疆独和藏独为主,内部矛盾的各族都有。那么,前两拨人好辩认,杨佳们可是不好辩认的。
2、说点政治不正确的话,我觉得上海这个实名菜刀主要是针对世博期间外地来沪人员,而非针对上海本地居民。而且,实名菜刀的出台,杨大侠绝对功不可没,他把菜刀的用途发挥到了令人恐怖的地步。
我在上海工作生活了一年,觉得上海的社会治安很好,这个城市的管理水准在全国是数一数二的。但另一方面,相当一部分上海本地居民顷向于认为,上海的犯罪行为主要来自于外地来沪人员--这似乎是个普遍现象,因为连广东人都是这么看待广东的。
基于此,实名菜刀无非就是在认为外来人员犯罪率高于本地人的前提下,增强对外来人员所携刀具的监控。这个举措未必能控制外来人员对刀具的使用,但对于事件发生后的追凶排查有一定作用。
关于外地人的犯罪率,有个据说是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法院的课题小组做过一个调查(1997-2006闵行区数据分析),结果如:
本地居民犯罪就不会用刀砍人吗?
不能排除可能性,但他们需要临时去买刀的可能性远小于外来人员。
外地来沪人员犯罪,一定要在上海买刀吗?
不一定,但机场火车站汽车站平常都有安检,世博前夕及期间的关检肯定会加强。这给携刀入沪造成了一定难度。
3、
上海毕竟不是新疆,出现75那样的大规模凶杀事件的可能性,不说世博,平时的概率也不会有多少。
一个杨佳就干掉了六个。上海市政府显然已经把世博上升到了08奥运会的高度,那么类似杨佳案这样的血腥事件哪怕有一桩,其影响也会被百倍地放大。我觉得世博期间,上海父母官们的神经,会连一个杨佳都承受不了的。
4、最后一点,实名菜刀扰民吗?
也就是登记一下身份证。如果这算扰民,那么民警在大街上拦住某个市民要求其出示身份证,扰民的程度有过之无不及。
关于此事,其实折射出来的是民众对"政策大于法"的反感,未必是买菜刀的人真的碰到了多少麻烦。
5、喝水都能喝死人,买矿泉水是否要实名登记?
这个问题是我自已原创的。
我同意上海的这个实名菜刀确实比较搞笑,但我同时认为它有一定的作用,而且并不扰民,因为买菜刀不是喝水那样频繁发生的日常行为。另外,能想出这个折来的人,一定是对杨佳一案心有余悸。所以我们还是以宽容的态度来看待一个既不高明也无害处的举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