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接着是侃侃陈庆之 (一) -- xinxide

共:💬25 🌺63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接着是侃侃陈庆之 (一)

xinxide:【原创】接着是侃侃陈庆之 (一)

xinxide:【原创】接着是侃侃陈庆之 (二)

xinxide:【原创】接着是侃侃陈庆之 (三)

xinxide:【原创】接着是侃侃陈庆之 (四)

xinxide:【原创】接着是侃侃陈庆之 (五)

xinxide:【原创】接着是侃侃陈庆之 (六)

xinxide:【原创】接着是侃侃陈庆之 (七)

xinxide:【原创】接着是侃侃陈庆之 (八)

xinxide:【原创】接着是侃侃陈庆之(九)

xinxide:【原创】接着是侃侃陈庆之(十)

xinxide:【原创】接着是侃侃陈庆之(十一)

xinxide:【原创】接着是侃侃陈庆之 (十二)

记得有人说过这么一句“名言”,令我印象深刻:“一个人做一件坏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坏事不做好事,一辈子兢兢业业做坏事的人啊!他们才是最难最难的啊!”

呵呵 上面纯属一个小小的玩笑 我想引出的是个名不见经传 但却又充满了神奇色彩的古代将军的故事

他是个一辈子兢兢业业在打以少胜多之战的人

亚历山大也打以少胜多的战役 但他并没有就此养成"习惯" 呵呵 但我要介绍的这个人却是终生与以少胜多之战为伴

以少胜多 听起来非常地光彩耀眼但实际上却是凶险万分 说好听的那是才华横溢指挥若定 但背后的苦楚又有几人知道 那是要随时掉脑袋的!

不知道是不是他上辈子作了很多坏事? 所以这辈子这么倒霉呢?哈哈

如果可以选的话 我宁愿带一群小弟去胖揍对手一个人 然后还可以很“绅士”地让人家选择群殴或者单挑:“我们群殴你一个 或者 你单挑我们一群” 那多爽多安全多轻松自在多挥洒自如啊

但若你运气不好 自己恰恰是势单力孤的那一边 而又没有逃跑的退路 恐怕就只能自求多福了 也许一个不小心就把小命给搭上了 毕竟以多胜少似乎才是兵法的正道

孙武所言以正合以奇胜 说得就是这个道理

搜索一下我们的记忆 都不用看国外就看看国内发生过的以少胜多的案例:

西楚霸王项羽彭城破诸侯:三万对五十万

  淮阴侯韩信破赵之战:一万二千对二十万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昆阳之战:三千对四十万

  曹操手下大将张辽合淝大战:八百对十万

  谢氏对苻坚之淝水之战:八万对一百万

(请运用自己的智慧 自行将上述战报中吹嘘的数字剔除掉 呵呵 实际双方兵力数肯定没差的那么邪乎 但肯定是以少胜多)

战后那个主将不是因此而名动天下的? 但以少胜多的主将们哪个又不是被现实情况逼到不得不拼命的份儿上?

一般现实情况都是不打不行 不打就没命了 这种以少胜多之战估计让人选的话没人愿意再经历一次 就算打完了打胜了打出名气了 在骄傲自豪的同时也一定在心中发誓许愿再也不打这种战斗了吧 因为打这种以少对多的战斗的人可能99%都是马革裹尸的下场 也就因为胜得人太少了所以偶尔胜那么一场就会被天下人传诵

可我国的历史上偏偏就有这么一员天纵奇才的良将 武运也是出奇的好 他一辈子有记录的基本上都是在打以少胜多的战役 即让人们为他天赋之将才唏嘘不已 也让人对他的运气之不济摇头叹息啊 他要是能有亚历山大的好运气……我不禁遐想三万里 而且他一生上百战居然罕有败绩(注意,是罕有,而不是没有,因为我根据现有的史料不能肯定地说他没打过败仗,存在争议) 最终是病老而终的 牛吧!!

我们隆重推出的这员天才名将就是我国南北朝时期 南朝梁国的陈庆之先生

记住陈庆之 记住这句话 “大将名师莫自牢 千军万马避白袍”

待续......

关键词(Tags): #陈庆之#以少胜多#千军万马避白袍元宝推荐:张七公子, 通宝推:东海后学,

本帖一共被 1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大胖子沙发
家园 我才是真正的沙发,楼下的是灌水

继续看楼主侃历史。花~

家园 陈庆之是本朝太祖最欣赏的历史名将
家园 陈庆之算名将,但说不上百战百胜吧

“庆之以数千之众,自发铚县至洛阳,凡取三十二城,四十七战,所向皆克”确实很了不起,称之为名将绝不为过。不过他最后被尔朱荣追击,“会嵩高水涨,军士死散略尽,乃削须发为沙门,间行出汝阴,还建康”,虽然是大势所趋非战之罪,但扮成和尚孤身逃回终究算不得百战百胜。

其实陈庆之之所以现在很出名我猜很大一部分原因要归结为田中大神的《奔流》。如果没有这部小说(或许还要算上太祖的一句评价),大概这个名字也会和王镇恶,沈庆之,王僧辩,吴明彻等等一样安静地躺在《资治通鉴》等史书里吧?

家园 呵呵 注意我原文的遣词造句!

我原文是说:“而且他一生上百战居然未曾败于人手”

呵呵 小小地打了一个擦边球

他因为整体战局的不利战略性撤退过

他也因为天时地利败于大水

但是他从未败于人手

所以“百战百胜”与“百战而未败”与“百战而未败于人手”都是有程度上的区别的

当然

也许是因为我的个人崇拜因素作祟 有些为陈庆之说话之嫌 呵呵

也就随便读读吧 见仁见智

家园 陈庆之真没败在人手过么?

应该说他是被神化了。《二十四史》中与南北朝历史相关的史书,双方大都是夸胜讳败,多有不尽不实之处。

这种现象已为清代考据大家赵翼指出,正所谓“有美必书,有恶必为之讳”,比如梁武帝的弟弟临川王萧宏也曾北伐,他率领一支“器械精新,军容甚盛”被对手称作“百数十年所未之有”的强大军队,但结果是“畏魏兵不敢进,军政不和,遂大溃,弃甲投戈,填满山谷,丧失十之八九,此为梁朝第一败衄之事。(见南史及通鉴)”《廿二史札记·卷九·宋齐梁陈书》,这样一次惨败,在《梁书·萧宏传》里面仅仅记载“征役久,有诏班师,遂退还”,绝无一字言及溃败之迹。

我们再对照另外两本史书,首先是《北齐书·列传第十二·尧雄》:

(尧雄是代理豫州刺史,州城设于悬瓠)梁将李洪芝、王当伯袭破平乡城,侵扰州境。雄设伏要击,生擒洪芝、当伯等,俘获甚众。梁司州刺史陈庆之复率众逼州城,雄出与战,所向披靡,身被二创,壮气益厉,庆之败,弃辎重走。后庆之复围南荆州,雄曰:“白苟堆,梁之北面重镇,因其空虚,攻之必克,彼若闻难,荆围自解,此所谓机不可失也。”遂率众攻之,庆之果弃荆州来。未至,雄陷其城,擒梁镇将苟元广,兵二千人。梁以元庆和为魏王,侵扰南城。雄率众讨之,大破庆和于南顿。寻与行台侯景破梁楚城。豫州民上书,更乞雄为刺史,复行豫州事。

再看《梁书·列传第二十六·陈庆之》:

中大通二年,除都督南、北司、西豫、豫四州诸军事、南、北司二州刺史,余并如故。庆之至镇,遂围悬瓠。破魏颍州刺史娄起、扬州刺史是云宝于溱水,又破行台孙腾、大都督侯进、豫州刺史尧雄、梁州刺史司马恭于楚城。罢义阳镇兵,停水陆转运,江湖诸州并得休息。开田六千顷,二年之后,仓廪充实。高祖每嘉劳之。又表省南司州,复安陆郡,置上明郡。

    

在《梁书》写着陈庆之击破尧雄,在《北齐书》中反而是陈庆之两次败于尧雄之手,到底谁更有可信度?因此单靠着一本《梁书》就说陈庆之一生不败,未免太夸张了。

家园 陈庆之的战功确实有很大水分

不过他以七千孤军能攻入洛阳,扶立元灏,虽说有北魏内战的因素,但这个战功已经够让他成名将了,梁朝之前的北伐兵力比他多,但战绩难看的多。他最终败北不是他军事能力上的问题,而是没有后备援军配合,这样孤军奋战肯定要败。

家园 呵呵 既然两者都不可信 何不看看第三方的说法?

南史卷六十一 列传第五十一

“中大通二年,除南北司二州刺史,加都督。庆之至镇,遂围县瓠,破魏潁州刺史娄起、扬州刺史是云宝于溱水。又破行台孙腾、豫州刺史尧雄、梁州刺史司马恭于楚城。罢义阳镇兵,停水陆转运,江湘诸州并得休息。开田六千顷,二年之后,仓廪充实。又表省南司州,复安陆郡,置上明郡。 ”

何必非要去看梁书的吹或北齐书(或魏书)的黑

跳出来

直接看南史不好么 呵呵

当然 我不是考古 对史料也只能在自己的理解范围内进行分析 而且多少有些个人的崇拜向往也在所难免 用词有不得当的地方 还请多多包涵

有什么不到位的 还请多多指点

家园 您应该发现了南史这一段就是直接照搬梁书的

只是对其文字作了些改动。这段雷同的文字并没有史学上的说服力。

《南史》并不是独立的著作,而是李延寿以《宋书》、《南齐书》、《梁书》及《陈书》为本进行编撰的产物。《新唐书》称《南史》和《北史》“其书颇有条理,删落酿辞,过本书远甚”,从这段描写陈庆之的文字看来,果不其然。

您若不信,咱们再看李延寿的《北史·列传第十五》,看看他是怎么写尧雄的,看看这段是不是《北齐书·列传第十二》的翻版。

荆州梁将李洪芝、王当伯袭破平乡城,雄并禽之。又破梁司州刺史陈庆之,复围南荆州。东救未至,雄陷其城。梁以元庆和为魏王,侵扰南境。雄大破之于南顿。寻与行台侯景破梁楚城。豫州人上书,更乞雄为刺史,复行豫州事。

我想结论已经很明确了。《南史》和《北史》只是李延寿的编撰,在这个问题上他自己根本就没有进行任何考证,相对于《梁书》和《北齐书》来没有更多的史学价值,更称不上第三方。

家园 也是 何必让陈庆之背上“不败”地沉重负担呢

我的确拿不出铁证证明尧雄传说得不对

也是 何必让陈庆之背上“不败”地沉重负担呢

欣赏这个人有何必要给他重压

我有点过于浪漫主义色彩追求完美了 呵呵

我会修改原文的

家园 是啊!

梁史有誇大成份,但他確是名將,令人神往!

家园 这些人也是如雷贯耳啊

要说一般民众不知道的话,那刘裕、陈霸先、高欢、宇文泰又有几个人知道呢?唉

  • -- 系统屏蔽 --。
  • -- 系统屏蔽 --。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