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读秦始皇评价有感 -- 泉畔人家
英格兰苏格兰鼻屎大的地盘都要分家,其原因就是在欧洲,分封制度没有被彻底清除。欧洲人最有希望完成大一统的时期是罗马帝国时代,但只出了凯撒那样优秀的军事统帅,而没有出现秦皇汉祖(从高祖到汉武几代君主)那样优秀的政治统帅,对自己国民不能一视同仁,不能实现皇权之下人人平等,废止贵族特权(不止是六国,也包括本国),按功授爵,激励百姓。罗马帝国的公民权利是以罗马为中心逐渐递减的,按出身和阶层递减的,象主人喂狗喂牲畜一样,分三六九等。广大奴隶和边疆地区的人民享受不到同等的权利,与中国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政治观念离普世价值其实更加遥远,作为国家领导人却总对某一特定地区和某一特定族众存在偏向,这怎么能长久治理广大的国家呢?
后来罗马帝国崩溃了,各民族的酋长头人都是没文化的野蛮人,就更是以自己的私利为优先,攻略各自的地盘,战胜者民族的最高囚长成为国王,各有功诸将率领族众分封诸国,然后彼此征伐不断,从中古一直到两次大战,若不是因为有了原子武器,春秋大战会一直延续下去。大家争得无非是狭隘的民族利益,但这是零和的,有的民族成功,有的民族就必然失败,而失败者除非被灭族,否则总想翻盘,总想分家单过,于是日不落大英帝国逐渐分崩离兮,海外殖民地全丢了,爱尔兰也丢了大半,最后连苏格兰都要保不住了,成为名符其实的鼻涕屎(BRITISH)。
秦灭六国靠的不仅仅是军事胜利,那样就和罗马没分别了,而是政治上的废除贵族世袭特权,奖励军功农耕,按功授爵。但秦毕竟是六国的世仇,又用民太苦,所以人民造反了。而来的汉朝是靠造反起家,扫平六合的,因此正统性得到普遍承认,而汉朝又是尊秦制,废除分封,选贤为官,不分地域和族群,破除各地的文化和度量衡壁垒,这就奠定了中国万年一统的坚实基础。
说到底,当年虚伪的欧洲贵族阶层(一个很小的彼此连姻的家族群体)不愿意放弃自己的分封头衔、特权和福利,做到国家之内各地平等,民族平等,到了现代西方社会,所谓现代的联邦制度反而助长了分封单过的色彩,于是连鼻涕屎都要被分两半了。
以前孟子只不过是一种传书。
先秦典籍只是像出论文题目,以后的都是以这些题目论述的各种论文。不同时期重视关注的论文不一样,不同派别论文观点也不一样。
先秦时儒学是一个学派,汉代以后就不是,成了很多个学派了,儒差不多成了学者泛称了。
宋代以后更是这样,方旭东超星视频讲课里这个课题第一集就说,也像金庸小说里一样,讲门派,讲师承。也就是说,所有的江湖门派都被泛称为儒了。
见过有人评价,王阳明和王廷相的思想差别,比贝克莱和费尔巴哈还要大。如果像思想主张分类,这肯定是很多个学派,不是一个学派。
李世民对北方游牧部族过于信任,使一些科技成果流传了过去。宋代一开始就先天不足,失去大片战马产地起因就是在唐代。
我觉得有隋文帝杨坚取代李世民更好,和明太祖的排名也前后换一换。
自然经济上,小国寡民,极少各地区之间的交流往来,只能是分封制,根本建立不起中央集权的财政和军事体系。
市场经济下,全国各地的商业和货币已经参与流通了,春秋初税亩开始连土地都成了可以买卖的商品,土地国有制为基础的分封制就立不往,开始瓦解了。军事政治兼并只不过是经济兼并的延伸。不是长期战乱就是一股势力完全统一,除非外敌入侵逃不出这两种可能,经济上想回到各地自足的自然经济分封制是不可能了。从政体上说,分封制下,国君和卿大夫都有独立的军事和财政权,技术上已经可以完成中央集权,军队和财政国家化了,还留下各个封国莫非是想找不自在,给反对势力留下独立的军事和财政资源吗?后来项羽的下场,分封制就是重要原因之一。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是诗经里的话,就是指春秋初税亩法定土地私有制以前的土地国有制,土地所有权是国有,封主只有受益权和使用权,把土地卖掉不行。
罗马和战国到秦汉一样,是封建政治经济制度崩溃转向前资本主义国内市场的初期,已经是市场经济了,还留有些分封制的残留。至于奴隶,就是生存环境极差的人,这样的群体,就是现在也一样有。汉代的大商人也大量使用和买卖奴隶的,工业资本主义初期也有一段这样的时期,不是哪个社会的特征。
罗马就是没能结束战乱统一,在外敌入侵下崩溃了。说白了和中国前资本主义王朝的崩溃原因一样,就是周期性经济危机,经济危机不是资本主义的特征,是市场经济的特征,有市场经济就有周期性经济危机,只是前工业时代周期长一些,王朝反复甚至外敌入侵。
只要不是落后的蛮族入侵一下子打退几百上千年道行,这样的战争兼并也不是零和的,一轮周期洗牌以后才会促进社会的进步。
至于现代所谓的联邦制,更是笑话。军事财政权和国会手里,意识形态在法院手里,经济在中央银行手里,还有情报机构,这些社会资源统一,一个已经连行政权根本特征上下级都失去了的名不副实的所谓政府(法院倒是有上下级关系)玩玩联邦,只不过是掩盖中央集权本来面目的鬼把戏。
外法是指表面讲法治,讲条条框框。内儒是指讲情理,讲仁爱教化。比如在加拿大很多中国移民因为无意中乱停车、超速、闯红灯、见停牌不停而被警察依法开罚单,又是扣分又是罚款,这时你和警察讲委屈,讲理由是没用的,托人找关系铲单子更没用,但你要是乖乖地服判交罚款也是太极端了,除非你认为自己一点理都不沾,一点委屈都没有。正确对待的方式是去法庭抗辩或申诉委屈,而法官是会认真倾听你和警察双方的意见的。一般来讲,只要你有说得出口的理由或委屈,其结果至少是扣分与罚款减半。人家法庭的核心理念也是既讲法治,也讲人情,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同样,在土地规划方面,加拿大有很多复杂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但同时也有特事特批的诉讼抗辩程序,可以在某些委员会的评审和议下突破这些条条框框,搞特事特批,这很普遍。因为任何法律法规和政策,从它制订的那天起就已经开始过时了。
往大范围说,英联邦各国以及美国的法治形式都是判例法制度(COMMON LAW)这不是像很多人翻译的普通法、共同法的意思,本人理解是‘基于COMMON SENSE而成的法’的意思,就是根据普遍常识、大众理念或基本常识而成的法的意思。其具体操作就是首先有一些法律和法规的基本原则,然后法官根据这些基本原则对某项民事或刑事案件进行判决,并根据原则进行具体解释,以后类似的案件就都往往以此为依据,照葫芦画瓢了。而如果控辩双方的任何一方认为判决不公,就可以逐级上诉,讲出抗辩的理由,然后上一级法庭的法官可以推翻下一级的判决,重新解释,就又有了新的判例;有人不服就再往上上诉。所以猛一看某一漫长诉讼的几级不同判决,往往印象不太好,感觉仿佛是‘人嘴两张皮、全凭法官说’,说你有罪就有罪,说你没罪就没罪,想怎么解释就怎么解释;今天张三说你有死罪,明天李四说你没死罪,后天朱五又说你虽然没死罪,但活罪难逃,很搞笑。但如果深入了解,就不难发现,从总体脉络上,这个法律体系也是在努力寻找一个法治与人情、仁爱教化的平衡之点。好的法官可以利用这个系统完成法治与教化的双重功能,但不好的法官会与律师勾结恃强凌弱、恃富欺贫,总是,人治特色也很明显。
说到最简单的道理,法律是讲‘恨’的,而人情是讲‘爱’的,二者缺一不可,否则国家都不能长治久安。中西方所不同的是,中国的仁爱教化在历史上是由儒家来诠释的,所以用儒家思想为标签,而西方的仁爱教化,基督教是最大的诠释系统,所谓‘神爱世人’‘统治者要替上帝牧羊治民’等等。现在的西方法庭虽然不再提宗教了,但我感觉其仁爱教化的宗旨是这么留传下来的。
而现在中国一提西方就是法治社会云云,这其实是一种很大的误读。
把一个治理的好端端的帝国(如果这个帝国在始皇帝手里真的那么河蟹)糟蹋的民不聊生、揭竿而起----这是简单二分法。要么是好端端 要么就得揭竿而起。其实哪个王朝立国之初不是险象环生,有一段过渡期的。关键看能否停过那段时期。三峡风高浪急 很可能翻船,过了三峡 安全性就大幅提高。秦始皇在世的时候,民间也不是歌舞升平和乐融融,但他的个人能力 手腕能保证秦帝国的运行---不是你所谓的好端端,也不是遍地的揭竿而起。退一步讲,即使有揭竿而起的,我估计始皇帝也有能力摆平。
天下苦秦久矣,到底是多久。 要是有个合格接班人,也许苦的时间会挺过去,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秦亡,胡亥 赵高 以及李斯难辞其咎。
叹可倒是可叹
还是只对暴君垂青 再者什么是明君什么是暴君?
你来做个代入个人体验的写作模板 给后世看看嘛
寡人真心觉得,始皇帝之所以能称帝实在是要感谢商鞅先生以及各位先祖,没有卫先生的锐意改革,没有惠文王的信任,没有列位先王的坚持不懈,就不可能有赢政的水到渠成。在下甚至认为,商鞅甚至对华夏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起到了奠基的作用,做出了无可磨灭的贡献。
我粗看您的论述架构,基本是沿用了二元对立的方式,即秦汉唐——宋明对立,秦制——效法文王对立,以及杀伐果断——仁义礼智信对立,秦皇汉武——宋儒对立等等(这样提炼略显主观,仅为方便叙事,请见谅)。恕我冒昧,您行文之时似乎不自觉地把古代中国史的光彩部分划到了“秦制”那一边,然后把其余的丑恶部分划到了“儒家”那一边。
比如“不止受本朝的苦,还受外人的辱”,您似乎认为不实行儒家的朝代,老百姓就不用“受外人的辱”了。且不提盛行玄学而亡于五胡的晋朝,即便是您所大力褒奖的秦朝汉朝唐朝,也发生过匈奴收河套,冒顿围刘邦,吐蕃掠长安等史有明载的“外人辱华”事件,这足以说明儒家并非“受外辱”的主因。
纵观中华五千年历史,从上古时期的夷狄,到汉唐时期的匈奴突厥,到宋明时期的契丹蒙古,再到晚清民国的八国联军,异族对中原王朝的威胁一直就没有中断过。而在王朝的中晚期,帝国无力抵抗异族侵略几乎是一种必然的历史现象,与当时的国家制度并无太大瓜葛,您又怎能将其与儒家直接挂钩呢?
再比如“效法文王演变下来只会是现在欧洲的情形”,儒家所谓“效法文王”可没说是要搞分封,而是效法文王仁爱修德。不仅如此,儒家还是极力主张中央集权和国家大一统的。从武帝初期王臧赵绾献言“议立明堂以朝诸侯”到千年之后献文帝时的黄子澄方孝孺力主削藩,儒家的大一统思想可谓一脉相承。您可以指责儒家眼高手低,但指责儒家推动分封则是站不住脚的。
在儒家制度正式确立的宋朝之前,中原这个大舞台上曾经有数种制度粉墨登场,秦朝主法家,汉朝先黄老后儒术,魏晋主玄学,隋唐回归儒家,我们可以看到,凡是不采用儒家制度的朝代,不论统治者是本族人还是外族人,其寿命都相对短暂。而这个规律,在宋代之后依然成立,元朝仅持续了97年。
古人云“宁为太平犬,不做乱世人”,对古代老百姓而言,乱世的家破人亡显然要比治世的剥削劳役要苦得多,因此我可以下这样的结论——什么样的制度能延长治世的时间,什么样的制度就更先进。那么对古代中国而言,儒家制度比历朝历代出现过的其他制度更为先进。
上面的结论还可以继续延伸,鉴于古代中国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生活水平,在绝大部分时间内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我也可以说,儒家制度在农业文明时期内,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制度之一。这一点也得到中世纪欧洲知识分子的认可。
又不是始皇自创独创,不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拿这个说事,感觉大概意思是你秦始皇穷,死后不能有陵,起码不能这么大。
我之前已经说了,秦朝的行政管理水平和技术条件,不可能支持胡亥赵高在1年不到的时间之内,把一个治理的好端端的帝国(如果这个帝国在始皇帝手里真的那么河蟹)糟蹋的民不聊生、揭竿而起。
就算胡亥赵高在咸阳废弃一切享乐,从登基开始就一刻不停的想坏主意,总也要想办法把这些邪恶的思想,写成政府文件,通过交通系统发放到各地,然后任命信得过的官员去执行贯彻,然后还要监督结果,以便变本加厉吧。[QUOTE][/QUOTE]
因此,秦始皇时代,看来是奴隶制的大逆转。由奴隶制言,可以比为回光返照。"
认为奴隶制是什么时候消失的,代表性的政治举措又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