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闲侃中国哲学史 1 前言 -- 闲茶

共:💬46 🌺79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谢宝
家园 会提到的

不过是比较靠后了,毕竟心学要到明代,才得以被真正的完善。

家园 哈哈

写这个是吃力不讨好,不过我自己觉得挺有意义的。

家园 从今天来看,

孔子传播的东西,主要是政治、社会、伦理类的东西,的确和哲学探讨的东西相去甚远。

家园 “射”、“御”并非武功。

“射”指的是射箭,“御”指的是驾(马)车。这两个应该是泛指古代贵族驾车打仗的基本功,武功恐怕需要墨子的传承。

家园 闲侃中国哲学史 7 孟轲 中

人毕竟不是老虎 ,何况老虎一年还得找个伴,人是社会化的动物,不能离开这个社会一个人 生活。哪怕是人猿泰山,人家好歹也是活在猴子的社会中呢。

那么你也发展,我也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这么多人该如何协调管理呢?

别着急,孟老师也想到了这个问题。

孟老师认为,人在社会的关系,有五种主要社会关系: 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小三,二奶,二爷这些不能算主要社会关系),这个就叫做人伦,不遵守人伦的,就不是人。(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人伦都是基于人的本性,所以怎么做君王,怎么做弟弟,怎么做臣子,怎么做老婆,等等都有个规矩,这个规矩说到底其实还是孔老师提倡的那个周礼2.0, 不过孟老师也往里面加入了自己独创的东西,升级成了周礼 3.0.

孟老师加的,主要基于人的本性的东西。

比如周礼 2.0 里面虽然说男女不能互相随便瞎摸 (男女授受不亲),不过呢如果你嫂子都掉水里去了,你就得救,哪怕救的过程中衣服掉了,该摸的不该摸的都摸到了,这也是允许的。(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也手者,权也)。这里的权,意思就是要灵活对待。

再比如周礼2.0 里面规定了君君 臣臣 父父 子子,但是做君的要爱民,要是把小民当猪当羊,随意杀戮,那小民自然就把君也当大老虎,人人都会争着当武松,这样的君,是可以被推翻的。(君视民如草芥,民视君如寇仇)。

君,国家,百姓如果按重要性排序,依次为: 百姓,国家,君。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额外插一句,孟老师的这个排名法听起来像是斗兽棋 , 老鼠吃大象,大象吃狮子,狮子吃老虎一直到猫吃老鼠,其实不是。

孟老师为什么这么排名,其实是有原因的:君可以换,大臣可以换,老百姓咋换?所以这样的排名,是必须的。

虽然如此,不过在这一点上,比起前辈孔老师,已经进步很多了,要知道孔老师是一直主张不能推翻君主的,君主再坏,最多也就是个名不正言不顺而已。因此周礼3.0 比较起上一个版本来,还是改进了不少。

我们来复习一下这些个不同版本的“周礼”:

学好周礼1.0,可以做到“德”;

学好周礼2.0, 可以做到“仁”;

那学好周礼3.0呢?

答案是前面所提到四德之一的:“义”。

“义”其实也就是在“仁”的基础上增加了基于人性的部分,比如君必须爱民,民必须尊君,否则君和民都没有好结果,如此等等,其他方面都和“仁”一样。如果说“仁”是爱人,那么“义”就是有条件的爱人。

这种有条件的爱人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叫做“爱有差等”,第二个叫做“推己及人”。

所谓“爱有差等”,意思就是不是什么人都要爱,如果做君王的天天搞横征暴敛,残酷剥削,这个就不能爱。同样的,如果老百姓不思忠君爱国,不好好工作,天天想着要造反,要投奔到更加自由 幸福的国度,这个也不能爱。老爹不好好抚育自己儿子,把儿子当作自己的出气筒,这个老爹不能爱;儿子只指望着啃老,啃干净了就把老爹扔在一边不管不问,这个儿子也不能爱。

所以,要想老百姓忠于君王,君王首先得爱老百姓,给老百姓创造出一个适合生活的环境;要想儿子孝顺老爹,老爹首先得教育好儿子,把儿子培养成人。这个就叫做“推己及人”。

这种“条件”比起“爱人”本身来说,更加重要。

因此孟老师及其强调这个“义”的重要性,把“义”看得比性命还重要,这也好理解,毕竟要推翻不“义”的君王,怕死是万万不行的。

他还用美食做了一个比方,把鱼比做生命,把熊掌比做义,这就是我们熟悉的“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正因为“仁”和“义”两者内容绝大部分相同,因此“仁“和“义”在之后经常同时出现,成为一体,变成了我们熟悉的一个词:仁义。

不好的君,人民是可以推翻的,那么好的君呢,应该怎么样?怎么样才能做到一个好的“仁义”之君呢?

家园 是否应当讲讲儒家的“爱有等差”?

再从“爱有等差”讲到“推己及人”?

家园 谢谢任老师的宝贵意见

已经在“孟轲 中”里增加了这两方面内容,请检查

家园 闲侃中国哲学史 8 孟轲 下

孟老师给出的答案是: 王道。

当时的中国,已经从春秋过渡到了战国时代。所谓战国,就是天天在打战的国家。主要有七个,分别为秦,齐,赵,魏,韩,楚,燕,号称战国七雄,这些国家整天想的都是如何吞并和反吞并,至于周朝,在是还在,不过已经可以忽略不计了。

在这个时代,有两种主要治理国家的理论,一种是孟老师提出的王道,另外一种叫做霸道,倡导者是秦国的商鞅。

王道就是君主要大力发展经济,同时大力发展福利,让老百姓们都过得安居乐业,其乐融融,人人都开心满意了,国家自然既强盛,又太平。

霸道就是用严酷的刑罚来管理老百姓,规定这不许做,那也不许做,做了这个要罚款,做了那个要砍头。左手偷东西砍左手,右手偷东西砍右手,砍了自己的手还不够,左邻右舍的手统统都要砍。这样一来,虽然老百姓天天担惊受怕,社会倒是也能太平。

要想更形象的理解王道和霸道的区别,可以想想我们的电影业:

如果我们选择大力发展电影业,多造电影院,降低票价,并设立恰当的电影分级制度,让老百姓自己选择该看什么,这是王道的体现。

如果露个屁股就不准上映,说两句被认为是有碍安定团结的话就被封杀,这就是霸道的体现了。

如果说到当今国家的话,北欧的芬兰丹麦比较像王道,北朝鲜嘛,则有点像霸道。

王道需要君主尽力为老百姓创造福利,但福利是建立在富裕的经济基础上,不管什么福利,医疗,住房,教育,这都是需要花大钱的。孟老师为了实现这个经济基础,帮助国家多赚钱,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井田制。

所谓井田制,就是每平方里土地分成九个方块,每块为一百亩。中央一块叫做“公田”,周围八块是八家的私田,每家一块。八家合种公田,自种私田。公田的产品交给政府,私田的产品各家自留。九个方块安排得像个“井”字,因此叫做“井田制”

然后各家在其私田中五亩宅基的周围,种上桑树,这样,人人都可以穿上丝稠。各家还要养鸡养猪,大家就都有肉吃。这要是做到了,王道管理下的每个人都可以幸福快乐的生活着。(养生送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只是可惜这个想法虽然很好,但实际却行不通。因为每一井就要占一平方里的土地,那么像小国(比如滕国),一共才有五十里,那就只能有五十井,一个井八家人家,那么整个滕国只能养活四百家人家。。。

还有,人口是不断会增长的,祖父有儿子,儿子有孙子,儿子要分家,这分家能分田啊!孙子看着眼热,也跟着闹分家,每家都要给田百亩的话,这家能分多少出来可没个准数,这土地可是有限的。

最重要的是这个时代的各个国家们都还在不停的打战,好不容易把井田都给划好分配妥当了,隔天一打战,还指不定变成谁的,干吗白费这个力气。

所以,孟老师的这个想法从来也没有实现过。

不过这种王道,和人性本善正好是向顺应的,因为这正是发扬 “恻隐之心”的结果。

为了宣扬王道,孟老师和齐宣王之间,发生了一件有趣的故事:

有一次齐宣王看到一头牛被牵着去当祭祀品,牛辛苦了劳作了一辈子,到头来落下这么个结果,眼泪是哗哗的,齐宣王看了也不忍心啊,就说找只羊去替代牛吧。

孟老师赶快抓紧机会,说,“这个就是您的不忍之心的体现啊,您对牛都这么好,对人应该会更好,实行更多福利政策,您说对不?”

齐宣王觉得势头不对,面子也不要了,赶快说,“我也想啊,不过我又贪财又好色,恐怕办不到噢。”

这话可正中孟老师下怀,孟老师马上说:“其实人人都贪财好色,您知道自己这一点,那么也会知道老百姓其实也好这个,所以您就要尽量采取措施满足他们的欲望,这个就是王道啊。”

齐宣王无语。

孟老师一直是一个很自信的人,年轻的时候自认治理天下,舍我其谁,(欲治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哉),管仲比自己都差得远。年纪大的时候,自我总结出自己有两大专长天下无双:

一是知言,二是养浩然之气。

知言,意思就是善于分析对方言论,找出错误的地方,抓住弱点。简单的说是能找茬,善于辩论。孟老师一生中和无数人辩论过,从无败绩,这一点确实很厉害。

有一次孟老师去见梁惠王。梁惠王开口就是:“老头! 不远千里到我这里来,总归给我带点好处来吧?”

孟老师毫不客气,张口就是:“大王!为什么开口闭口都是好处啊,你只要讲仁义就行了,还讲什么利益啊!”

接着孟老师如同猛虎下山,以排山倒海之势讲了一大堆不能讲利益的道理。梁惠王哑口无言。

与其说梁惠王被说服了,不如说梁惠王被吓倒了。

原文如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弒其君 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厌。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 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何必曰利?

孟老师的这种舍我其谁勇不可挡锋芒毕露的气势,就来源于他的第二大专长:养浩然之气。

浩然之气的意思大概就是正气凛然,勇气浩然于心,无所畏惧。

那这个浩然之气如何养呢?答案是要做到两点。

第一点叫做“知道”,意思是通过学习来提高精神境界。

第二点叫做“集义”,意思是要发挥自己善良的本性,坚持按照本性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坚持不懈的做到这两点,浩然之气便可以养成。不过记住一定要顺其自然的“养”,来不得半点勉强。

如果想走捷径,搞个什么快速养成法之类的。这样做的结果嘛,可以参照下面这篇小学课文:偃苗助长

宋国有个农夫,他巴望着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就天天到田边去看。可他总觉得禾苗一点儿也 没有长,心里十分焦急。一天,

他终于想出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将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他从中午一直忙到天黑,,累得筋疲力尽。回到家里,他兴致勃勃地说::“真把我累坏啦!可力气总算没有白费,咱家的禾苗棵棵都长了一大截!”

他的儿子很纳闷,第二天跑到田里一看, 所有的禾苗都枯死了。

原文如下:

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偃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到这我们可以看出,其实孟老师是在一箭双雕,既悄悄的表明自己就是圣贤,又顺便给出了一条关于成为圣贤的忠告:顺应天命,不可强求。

最后总结,孟老师是一个很自信的人,在前辈孔老师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孔老师的理论,并补充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将儒家门派发扬光大。虽然没有地方推行自己的理论,但还是不弃不离,坚持不懈,做不了大官,却成得了大儒。

最终,成为和孔老师齐名的人物,史称“亚圣”。

家园 我的理解

“爱有等差”是儒家和墨家的一个重要立论区别。这两家都讲“爱人”。但儒家认为“爱”是有亲疏厚薄之别。好比一般人对自己的儿子总是比对别人的儿子更好一点。一般人对自己的父母总是比对别人的父母更亲热一点。

孟子在阐述这个问题的时候举了几个例子:

“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这里孟子说“君子对于万物,爱惜它,但谈不上仁爱;对于百姓, 仁爱,但谈不上亲爱。亲爱亲人而仁爱百姓,仁爱百姓而爱惜万物。”

孟子又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这里孟子说的是“推恩”。仁者爱人,首先要爱自己身边的人。如果连自己的老人孩子也不爱,又何谈爱别人?但仅仅爱自己身边的人并不够。正因为爱戴自己的老人才能同时爱戴别人的老人。正因为爱护自己的孩子才能同时爱护别人的孩子。为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亲亲孝悌只是仁的扩充过程的开端,不亲亲而爱人固然是不“由义”,但仅亲亲而不爱人则更为不义。亲亲而爱人就是将亲亲之心推及他人。

儒家并不认为爱自己的亲人胜过爱别人是不对的或者是罪恶的。爱自己的亲人胜过爱别人是人之常情。而整个儒家的礼法/宗法体系就是建立在这个“爱有等差”的假设上的。

家园 谢谢,关于这个还会在后文提出

我计划是把这个有差别的爱人放到墨家里面,和墨家的“兼爱” 进行对比,好突出两者的不同。

再次感谢

家园 井田制还是扛不过土地私有啊

哪怕是在和平年代,土地买卖和兼并照样不可避免。

家园 闲侃中国哲学史 9 荀况 上

海明威说世界是美好的, 值得我们为之奋斗 - 我只相信后半句。

- 著名影片 七宗罪

孟老师可以算是儒家的理想派,因为他主张的人性本善,王道仁义无疑都代表了一种美好的愿望。而本文的主人公荀况,则可以算是儒家的现实派。

荀子,名况,字卿,大概在孟老师年满花甲的时候出生(公元前313年),家乡是山西,祖师同样是孔老师。

按这个道理,荀老师长大后应该沿着前辈们的道路,继续宣传仁义,力图实现王道。

实际上不是。

当时的中国处于战国晚期最混乱的时刻,战争变得越来越残酷,对于各个国家来说,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最后关头,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荀况出生在乱世,长大后流浪于各个国家,一生都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虽然他学的是儒家的仁义爱人,看到的却都是你争我夺,尔虞我诈,是血与火的拼杀,是老百姓失去亲人,失去家园的痛苦。

生在乱世是没有选择的,但可以选择去结束乱世。国家统一,结束战争,这不也是爱人吗?

当时最有希望实现统一的,是强大的秦国,荀况曾经到访过秦,秦国的强大军事,简单高效的管理政策,老百姓的质朴单纯,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也间接影响了他的理论。

所以荀老师不会选择去做孟轲第二,虽然他们同属儒家门派中人,如果按年龄算的话,他还是孟老师的小师弟,不过这个小师弟却不得不看清现实,和大师兄唱唱反调了。

荀老师最引人注目的观点,刚好就是和孟老师对着干的:人性本恶。

人生来不但没有善良的本性,反而都是恶的本性。

举个例子:

两小孩刚生下来,知道把奶瓶让给对方吗? 知道不穿衣服会害羞吗? 知道要同情先天性唇裂的小朋友吗?

您说呢?

所以荀老师认为人生来不但没有什么同情心害羞心,反而具备了贪念,不知廉耻等等这些恶的玩意,这才是人的本性。

不过恶归恶,还不至于人人以后都会变成十恶不赦的大坏蛋,荀老师同样相信每个人都能成为圣贤,这个成为圣贤的方法不是发扬自己本性,而是来自后天的教育,用后天的教育,来改造消除先天的恶念。

那教什么呢?

答案是教礼。

实际上这个礼,本质还是孟老师倡导的那个周礼3.0。不过荀老师把周礼3.0里有关人性本善的部分全部去掉,往里面添加了自己独创的人性本恶的部分,并引申开来加入其他内容,最终升级成为周礼4.0.

我们可以回顾一下“周礼”的发展史,到现在周礼已经共有四个版本了,分别是周朝的周礼1.0,孔老师的周礼2.0,孟老师的周礼3.0,以及荀老师的周礼4.0.

学好周礼1.0,能做到“德”;

学好周礼2.0, 能做到“仁”;

学好周礼 3.0, 能做到“义”;

那学好周礼 4.0呢?

答案是四德 (仁,义,礼,智)其中之一的:“礼”。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三位老师的侧重各有所不同,孔老师最强调“仁“,孟老师最强调”义“,荀老师则最强调“礼”。

为什么荀老师认为“礼“如此重要呢?

家园 后续更新说明

本文已经和起点中文网签约,后续文章请看:http://1505026.qidian.com

谢谢大家支持

家园 del
家园 如果不是在搞笑的话……

诛少正卯此事就史籍记载来看不是真的,基本上肯定是荀子捏造典故,后来的儒生逐渐添加细节。拿这个来解析历史……

另外说三桓衰落就更不知所云了……隳三都完全是看三桓的意见来决定成败,他们不同意,定公和孔子就无可奈何。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