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闲侃中国哲学史 1 前言 -- 闲茶
孔老爹的原配和孔老爹年纪差不多。可能先于孔老爹去世?
其实光看《史记》的话,孔子根本就是一个私生子。而孔老爹既没有认他,他的母亲颜氏一直到死也没告诉孔子谁是他的爹。
《史记》的原文如下:
丘生而叔梁纥死,葬於防山。防山在鲁东,由是孔子疑其父墓处,母讳之也。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孔子母死,乃殡五父之衢,盖其慎也。郰人輓父之母诲孔子父墓,然后往合葬於防焉。
这里的“野合”,一说为在野外交合,另一说则是没有正式婚姻关系而交合。所以孔子很可能是经典的贵族一时冲动和贫贱女子一夜情的狗血剧产物。
叔梁纥死掉之后,葬在防山。颜氏一直不肯告诉孔子他的老爹的墓在那里。无他,颜氏和叔梁纥没有正式婚姻关系,不算孔家的人。而颜氏死后葬在“五父之衢”。这是鲁国出名的一块乱葬岗。周代制度,城邑居民依据职业及社会身份、地位之不同而分类居住。世业世居,生前不能轻易迁移改变居所,死后也只能依据死者生前之宗族及等级贵贱,而被葬入不同之墓地。而所谓“五父之衢”则是被认为不祥而经常遭受诅咒的墓地。当时鲁地的人发毒誓,就说“诅(誓)于五父之衢”,意为如有违背誓言,死后必入乱葬岗不得享受后代祭祀。所以颜氏死后被葬入“五父之衢”,可见其贫贱程度。另外她也不能得到夫家或母家的承认(否则就应当葬入家族墓地。)
颜氏死后,才有人告诉孔子他的父亲是谁,墓葬在哪里。结果孔子热血沸腾,将自己母亲的遗骨迁到防山与父亲合葬。这在当时也是不合礼教的。但孔子由此认祖归宗。为何结果如此?最大的可能就是叔梁纥的大儿子孟皮(皮通跛,孟皮即瘸老大之意)残疾,而且孟皮也是庶子,无法继承叔梁纥的家业。而孔子十五有志于学,在当地已经小有名气,所以让其归宗。
贫苦女子一夜情被怀孕,
单身母亲不得不独自带大孩子,
为继承家业不得不找回私生子,
私生子功成名就改写家史。
此时的中国,是春秋时代。周朝名义上虽然还算全国唯一的统治者,但实际上已经衰弱不堪,各个诸侯国之间成天打来打去,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小国被大国吞并,大国在局部称王称霸,根本不把周朝天子放在眼里。
还是按照郭沫若的说法 ,这段时期叫做从奴隶制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大转变时期,而孔老师认为这种转变是极其错误的,带来了很坏的影响 (礼崩乐坏,天下无道),周朝的那套玩意还是很好的,所以孔老师还是相当喜欢周朝那套管理制度的,这套管理制度就是周礼1.0。
当然孔老师也不是认为需要完全照搬周礼1.0才能治理好国家,周礼1.0需要被进行升级更新,删减一些,同时也需要增加一些,这个加减的过程叫做 “损益”。在对周礼1.0进行损益操作之后,“周礼”的第二个版本诞生了:这就是周礼2.0。
这次升级主要是增加了两方面内容:
第一个叫做正名:
正名的意思是事物都要有一个名字,还要有对这个名字正确的定义,两者缺一不可,做到了,就能人人各司其责,社会安定团结。(名正言顺) 要是做不到, 那就会人人胡作非为,引起社会混乱,动荡不安。(名不正则言不顺)
君是啥,臣是啥,老爹是啥,儿子是啥,这些都得整明白,君该做什么,臣该做什么,老爹和儿子又该做什么,这些也得整明白。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做君王的,要勤政爱民,要赏罚分明,要威严决断。不能只会喊口号,不能只会玩鸟赏花斗蛐蛐,也不能有事没事就抹眼泪。
做大臣的,要忠心,要办实事,要爱民如子。不能让人一想起来,就只剩喝酒玩女人外加收受贿赂欺压老百姓的印象。
做老爹的,要爱护教育儿子,不能只管生不管养,养不教,父之过!
做儿子的,要孝顺老爹,不能只管自个,乌鸦都懂得孝敬父母,人要是做不到,那叫禽兽不如!
做得到,就天下太平;做不到,就一片混乱。
第二个叫做折中,也就是“中庸”,中庸的本意是抓着两端的中间,不可过,也不可不及。(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菜做咸了,我们可以放点糖,菜做甜了,我们可以放点盐。
天气热了,空调打到28度,天气冷了,空调还是打到28度。
老板既要表示出威严,不然谁听你的? 也要表示出温情,不然谁听你的?
咸和甜,冷和热,威严和温情都是矛盾,而最适合的,就会在这矛盾对立之间出现,这就是中庸。
这个升级后的周礼 2.0才完全符合孔老师的需要,他也给周礼 2.0 取了一个响亮的新名字:道!
“你只顾骑马泡妞,连祭祀都能给疏忽了,我还实现个虾米的道,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还不怕找不到到能实现理想的地方!”
孔老师的一生的理想,就在于推行这个道,实现了道,就能天下太平,国家富裕强盛,老百姓安居乐业,好处数不胜数。
只是。。。只是孔老师一辈子都没能找到地方推行这个道。
至于孔老师的道为什么各个国家在这个时代推行不了,其实原因很简单,答案只有三个字:不实用。
毕竟周已经衰弱不堪了,现在的诸侯各国要的是富国强兵,以便于吞并和反吞并。从理论上说,要讲法治,从实际上看,当时正面典型有齐 国管仲搞的那一套,周的管理制度反而是个反面教材。
与鲁国国君的治国理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差异,这才是孔老师被离开鲁的根本原因。
所以后来的各国老大们无论是看理论,还是联系实际情况,孔老师的道是中看不中用,所以最多也就装装样子和孔老师打个哈哈,传说卫灵公还是因为怕老婆(著名美女南子),才无可奈何的请孔老师去坐了几天。
至于美女南子和孔老师之间有没有发生点什么情感纠葛肉体纠纷,这个我就不知道了。喜欢八卦的同学可以参考电影 “孔子”。
孔老师的理论真正被国家采用,那要到几百年以后,不过那也是有选择有独特解读的采用。
不过孔老师也并不是一无所获,他开了一个学校,准确的说是一个私立学校,再准确的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面向广大普通群众的私立学校。
校董校长班主任主科副科授课老师孔老师均一肩承担,面向社会普遍招生,只要交得起学费 (束修),无论年龄,出生,职业,人人都能上。(有教无类)
更难得可贵的是孔老师教学态度认真,治学严谨,为人师表, 和蔼可亲。在面对落后差生的时候,也从不厌其烦,从不发火。(诲人不倦)
当然,性别还是要注意的,孔老师可不招收女学生。(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我们今天似乎觉得教个学生是件挺简单的事情,到处都有学校,满大街还都是形形色色的培训班,甭管教的质量如何,至少有人在教。但在当时,在孔老师之前是从来没有这种事情。教师实际上是一种官衔,只为王公贵族们服务,课本也都只存在于宫廷之中,老百姓平时根本没有机会接触到,教育是彻彻底底的稀缺资源。而孔老师,借着在鲁国当官的机会,阅读了很多周朝传下来的典籍,得以以私人身份教了大量的学生,凭一己之力,硬是把钻石变成了大白菜,实在是中国开创平民教育的第一人。
学生中有几十人以后都成为了著名的思想家和学者。这些学生在孔老师传授知识的基础上继续加入各种各样自己的见解和体会,学生又教学生,代代相传,就好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儒家学派最终变得越来越强大,知识越来越丰富。
不过这里似乎存在一个矛盾,既然孔老师的周礼2.0 如此不受各个国家老大欢迎,那他开办的私立学校为什么又会如此成功?难道说学生们天生就喜欢到处流浪?
这个嘛,我们可以先想想另外一个问题:当今中国从幼儿园到大学家家开设了英文课,那为什么俞敏洪专教英文的新东方学校还会如此兴旺发达?都跑到强大的美利坚上市去了。
这个答案其实很多人都知道,因为在新东方学习过的同学,托福雅思的成绩普遍很好,那这个成绩好有什么用呢?
这个地球人都知道 。。。
没有伟大的美利坚合众国,就没有伟大的新东方学校。
同样,孔老师的私立学校之所以能成功,答案就在他所教的课里。
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
折合到现在标准,就差不多是这个高度。
孔老师一共开了六门课,主课副课都有,教材是周朝留下的各种典籍,当然全部都加入了孔老师自己的注解:
这六门课叫做“六艺”,分别为:
文学赏析 : 诗
写作技巧 : 书
礼仪培训: 礼
音乐欣赏: 乐
八卦算命: 易
历史解读: 春秋
真可以算是德志体全方面发展。
在这六门课中,最重要的一门是“礼”,也就是周礼2.0。我们记得学习周礼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叫做“德”,那么学习周礼2.0 (道)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呢?
孔老师也给取了个好听的新名字,叫做“仁”。
那什么是仁呢?
简单的说,仁就是“爱人”。
我们每个人活在社会里面,都有自己的义务。这个义务,就是应该做的事情。比如父亲应该爱护子女,子女应该尊敬父亲,君主应该体贴臣子,臣子应该忠于君主,老公应该怜惜老婆,老婆应该照顾老公等等,这些就叫做“爱人”。
这些“应该”做的事情,就是仁。仁的反义词叫做“利”,这个“利”,就是不应该做的事情。
做到了仁的叫做君子,反之,在乎利的叫做小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那如何做到仁呢?
首先必须要有真情实感,这可是做到仁的基础。凭着自己的真情实感做事情,就容易达到仁,而虚伪做作,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是达不到仁的。(刚毅木纳近仁,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老师还举了一个生动而活泼的例子:
说有一个人,他老爹偷了别人的羊,做儿子的觉得丢脸,不愿意承认。另外一个人,他老爹也偷了别人的羊,这位老兄却大义灭亲,勇于站出来揭发自己老爹。
那么前者是真情实感,后者是虚伪做作。
前者就有希望 成仁,后者就想都别想了,因为有了真性情,才是成仁的基础嘛。
可能有朋友就有问题了,这么说的话,连陈冠希都有希望成仁了?要知道他那些摄影作品的创作过程,可都是真情实感的体现啊。
当然没那么简单了。
光有真性情,光能不揭发老爹,光会拍照片,还是不能够成仁的。有真情实感,就像有了一块裸钻,哪怕再大品质再好,要想成为泰坦尼克里的海洋之心,必须经过切割打磨加工才行。
这个加工,自然就是学习周礼2.0了。
要想学好周礼2.0,一定要明确学习的范围。不属于周礼2.0的,不能看,不能听,不能说,不能动,还想都不能想。(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非礼勿思)。
这么一来,似乎就出现了一个矛盾。
孔老师一要大家发挥真性情,这样才是成仁的基础条件,又要大家遵循那套周礼2.0的范围,做到克制自己的欲望。
那万一做臣子的心里就想做老大,不想天天听你君王使唤,咋办?万一做儿子的看上了年轻貌美的熟女小妈?这个@#$%^&*....
别急,孔老师还是有办法的,这个办法就是“忠恕之道”。
自己需要的,要理解并支持别人的需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自己不想要的,不能强加给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举个例子,
你去相亲,看见对方不太符合你的审美标准,脱口而出 “你好丑啊!”
这个的确叫做发挥真性情。
但是呢,没有人喜欢别人说自己难看,那么你也不要说别人难看,因此不能说“你好丑啊”,只能说“你看起来比较特别”。
这就叫做既要保持真性情,还得讲究忠恕之道。
说得更直白一点,就是发挥真性情,需要在周礼2.0的框架以内,才能自由发挥,一旦越过了,就需要控制自己了,这个就叫做“克己复礼”。
以坚持真性情为基础,以学习周礼2.0为途径,坚持不懈,就能做到仁,孔老师认为做到了仁,就叫做具备了完美人格,这样的人才能被叫做君子。
那做到了君子,有什么好处吗?
当然有了,没好处谁学啊!
孔老师也说了,主要有三个非常大的好处:
第一 拥有无比的智慧,第二 拥有无比的勇气,第三 永远不会患得患失。(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听起来似乎是挺美好的一个事,但总觉得忽悠的成分不少,有没有更实际一点的好处?
当然有!
第一可以提高自身修养,第二可以拥有美满幸福的家庭,第三可以拥有成功的事业,第四可以治理国家,建功立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个人,家庭,事业全面丰收,这才是学习周礼2.0真正的好处!
我们看看孔老师教出的部分学生所取得的成就:
子贡,曾任鲁,卫两国之相,富可敌国;
言偃,曾任鲁国武城宰,弟子无数;
颜回,尊为“复圣”;
曾参,尊为“宗圣”;
以下省略六十八人。
虽然周礼2.0始终推行不了,但在学习过程中所取得的收获,却能终生受益,这才是孔老师的私立学校得以成功的根本原因,这同时是儒家门派之所以屹立千年不倒的根本所在,无论日后儒家门派如何演变,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始终如一的追求目标。
当然陈冠希还是没什么希望做到这一切了,光会发挥真性情,但既不克己,也不复礼,是肯定不行的。
不过生命无常,加之当时医学落后,万一还没做到,人先没了,那不是前功尽弃,百忙一场?
对此,孔老师也有自己的看法:这都是天注定的,人力不可违背。(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如果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尽力去做就行了,天可以决定你的生死,却不能决定你的道德,坚持自己的道德去做,就是成功,在这一点上,永远都不会失败。(朝闻道,夕死可以)
另外孔老师对于鬼啊怪啊也有自己 看法:颇像当代某些男人引以为荣的三不: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
从来不主动谈及鬼的问题,都是学生有问才答。
学生们问他怎么伺候鬼,他说人你都伺候不了,还管鬼?(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学生问他生死的问题,他说 生你小子都没搞清楚,还想知道死? (未知生,焉知死?)
学生问他祭祖祭鬼的问题,他说敬祖先,要像模像样,敬鬼神嘛,敬是敬,就是要站远一点。(敬鬼神而远之)
从前面讲的孔老师开的课就能看出,孔老师并不是一个只知道让学生苦学的死板先生,他鼓励学生们全面发展,并且适当享受生活,比如作诗啊,听曲啊,还比如享用美食啊,多找美女啊等等。还鼓励学生们不要读死书,看书的时候要多思考,思考的时候要多看书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总之,孔老师是一名有着坚定的信念 ,坚持自己的理想,坚持不懈的传播着古代典籍并引申发挥自己的思想体会的伟大教育工作者,后人尊称他为“至圣”。孔老师教了很多人,影响深远,并因此开创了一个新的门派:儒家。
另外,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孔老师开始周游列国的时候已经是快六十的人了,而且这次出游绝对不是什么至尊豪华享受之旅,饥寒交迫是家常便饭,有时候还会遇到不克己不复礼而且不讲爱人的强盗,生命都会有危险。
关键是一直到最后,孔老师的理想也没有在任何一个地方实现过。
我一直在想,是什么样的力量让一个老人放弃在家里晒晒太阳,抱抱孙子,搞搞黄昏恋的舒适生活,而去走上一条艰辛的流浪之路,始终不悔。
直到我看到下面一段话,我知道了答案。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答案就是因为孔老师的心里从来没有觉得这是苦。
从心所欲,不逾矩。
易大概可以算,论语之类,无论如何不挨哲学的边的
只有思想家。
不过我从来不在这个方面纠结。
文学赏析 : 诗
写作技巧 : 书
礼仪培训: 礼
音乐欣赏: 乐
八卦算命: 易
历史解读: 春秋
“六艺”在孔子之前就存在,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
这里的“礼”不单是指我们现代所说的“礼仪”、“礼貌”,更包含了规范上下、明确尊卑的各种规定。也就是说,孔子所说的“礼”其实还包含了一定的“法”在内。这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德育课加法制课。所以后来荀子更偏重于法,其来有自。
“乐”包含了诗歌、舞蹈、音乐等等。当时贵族交往,必须要懂得这些东西。也就是文化修养。
“射”、“御”都是武功。宋朝之前,贵族或知识分子大都上马能战,下马能文。他们接受的教育中,武术是极重要的部分。而在春秋时期,贵族是战场的主力,如果武术不好,死得就很快了。
“书”、“数”则是基本功。
至于孔子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则是孔子所用的教材,所以称为“六经”。其中《乐》经亡佚,后世只得五经。
至于把“六经”叫做“六艺”,这起自班固在《汉书 艺文志》里的说法。原文为:
这里班固说的是“六艺之文”,也还是“六艺”所用的教材。但后来的人以讹传讹,把“六经”等同“六艺”。这就是张冠李戴、以末逐本了。
多谢:)
关于“礼”,我这说是礼仪培训,只是随便一说。
后文还要交代,实际上这个“礼”是贯穿孔丘,孟轲,荀况理论的核心部分。
乃至后世儒家的董仲舒,朱熹,围绕展开的,还是这个“礼”。
只有儒家心学,才和“礼”基本脱离了关系。
世界是美好的,值得我们为之奋斗。
- 著名作家 欧内斯特海明威
孔老师只有一个独苗儿子,就是前面提到的孔鲤。孔鲤这一辈子可以说是默默无闻,毫无名气。死的比老爹还要早,不过倒是留下一个很争气的儿子:孔伋,也就是被后人尊称为“述圣”的子思。
所以孔鲤可以自豪的对他爹说:“你的儿子不如我的儿子”, 也可以自豪的对着他儿子说“你的爹不如我的爹”。那么最差的怎么会是我呢?
不过这次主角不是孔鲤,也不是孔鲤那争气的儿子,而是孔鲤的儿子的徒弟的徒弟:孟轲。
孟子,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生于战国时期周烈王四年(公元前372年)家乡是山东。孟轲是个苦命孩子,三岁父亲就去世了,他也是个幸福的孩子,因为他有一位坚强而明智的母亲。
小时候孟轲的家住在墓地旁边,他就和邻居家的小孩一起学大人跪拜,嚎哭,把办丧事当游戏玩。孟妈妈觉得这不是个好地方,就带着小孟轲搬了家。
孟妈妈把家搬到了一个菜场旁边,孟轲又和邻居家的小孩一起,学起了商人做生意讨价还价。孟妈妈觉得这也不是个好地方。虽然家境贫寒,毅然再次搬家。
这一次搬到了文庙附近,孟轲跟着来文庙的人学习各种礼仪,这次孟妈妈终于满意了。
虽然孟妈妈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妇女,但关于她的这个小故事却流传开来,后来被写进了著名儿童启蒙读物“三字经”,孟妈妈也由此成为在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
昔孟母
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杼
一位平凡的母亲,为了自己的孩子,做出了不平凡的事。
一位善良的母亲,培养出来的孩子,往往也是善良的,长大后的孟轲,证明了这一点。
孟轲最崇拜的人是他的师祖孔老师。不光只是崇拜而已,孟老师还身体力行,这一辈子基本沿着偶像的足迹往前进:年轻的时候做过官,当过学者,接着游历各国到处推销他的理想,当然也没有一个诸侯老大真正听他的,于是只好回来开学校,教学生,写书。
但模仿的再好也谈不上真正的成功,就像现在不少人哪怕长的比刘德华还像刘德华,比史泰龙还像史泰龙,也逗大家开个心而已,然后就稍纵即逝。
孟老师是能够和孔老师比肩齐名的人 ,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并称为孔孟,自然不是光学习重复而已,他所取得的最重要的成就,是解决了一个孔老师没能解释的问题,并在解答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学说。
孔老师提出了道的最高境界是仁,提出了什么是仁,怎么做到仁,也提出了种种做到仁的好处。他却忽略了一个非常简单却至关重要的问题:
为什么要这样做?
孟老师则完美的解答了这个为什么的问题。
孟老师从一个人的出生开始讲什么要这样做的道理。
首先,孟老师认为人性本善。
人性本来是什么,是一个争议了几千年的话题,到现在也没有一个绝对定论。当时除了孔老师的人性本善,还有三种理论:
第一是人性既不善也不恶 (白纸一张?),第二是还有人性既可以善又可以恶 (双面人?),第三是,有些人是善,有些人是恶 (天使投生?恶魔转世?)
当时还有一位著名的学者告老师 (告子),他的主张是第一种,为这个话题还和孟老师好好吵了一番:
告老师: 生下来的就有的能力啊,特征啊,就叫做本性。
孟老师:这么说的话,那生下来两只白狗,就证明它们都一样了?
告老师:对啊!
孟老师:那羽毛是白的,雪是白的,玉也是白的,这些也都一样了?
告老师:对啊!
孟老师:那牛生下来啥也不会,就会吃奶,人生下来也是啥也不会,也就会吃奶,这么说,牛和人也是一样的了?
告老师:@#$%^&*()
孟老师有点狡辩的意思,不过却已经很明白了说明了他的人性本善的意思。说简单一点,就是人性中好的,就叫做人性。不好的,就叫做动物性。但人毕竟也是动物,所以动物性对于人来说,也是必然存在的。
那么这些好的人性到底是什么呢? 孟老师认为可以分为四种,叫做“四端”:
第一 :有同情心 (恻隐之心)
第二: 知道害羞 (羞恶之心)
第三: 懂得谦虚 (辞让之心)
第四: 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是非之心)
孟老师也举了个例子来说明这种好的人性
一个陌生小孩掉到井里去了,看到人都会下意识的担心,有的人还会去营救,恐怕没有人会鼓掌叫好,这就是恻隐之心,而且这都是人自然而然的反应,所以属于人的本性。
题外话:如果救起来以后,这个小孩的家长非说就是这个救人的人的推小孩下去的,要赔偿…. 这个嘛,属于当代出现的新情况,孟老师也不可能想到,我也就不多说了。
如果把四端发扬光大,就成为了四德:仁,义,礼,智。如果发扬不了,那么人体内的动物性便会占据上风,变成一个禽兽。
具备了四德,就可以叫做圣贤了。所以孟老师,认为,人人都可以成为圣贤,只要能充分发挥与生俱来的天生本性。
这就是孟老师给出的为什么要成仁的答案:因为人性本善,所以我们要学道发挥自己的本性,当本性发扬光大之后,人就成为了圣贤。如果不发挥本性,人就变成了禽兽。
一旦做到了圣贤,便可了解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奥秘,看透所有的伪装,通晓所有的知识,胸怀宽广,宠辱不惊,无惧无畏,可修身,可齐家,可治国,可平天下!
做成了禽兽,结果会怎样?大家可以参考著名影片 生化危机。
大家可别小看这个答案,要知道日后儒家历史上最为强盛的理学心学门派理论的书面和实际目标,就是人人可以成为圣贤,孟老师此举为千年以后的儒家复兴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人是渐渐可以发展自己的本性,但同时还存在一个问题。
甚至还有负作用,但是从个人、从做人的角度看还是有参考价值的。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建议讲一讲心学
不过他们的后人们所做的努力,意义就很大了,特别是对于当时的政府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