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高铁票卖光,普铁有余票 -- szbd

共:💬201 🌺178 🌵4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家园 比例还是一样的

78年,95年农民收入高?那时候农民不坐火车?199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是1577元,所以还是现在坐高铁和那时候坐绿皮卧铺相对收入比例一样。

家园 当年的职工占社会总人口的比例更低。
家园 收入增长速度不一样

比例就不一样啊。

改革开放30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33.6元增加到2007年的4140.4元,增长近31倍。

外链出处

你的数据:

1978年,中国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608。

加上:

2008年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29229元,是78年的48倍。

外链出处

就普通农民来说,按照目前的高铁价格,做高铁还是很奢侈的。当然,高铁也不是为了他们建的...

家园 高铁就是为所有人建的

高铁的运量奇大,哪有供给量奇大的东西是只为小部分人建的。等到全国的客专基本成网,大概是2014年,到时候大部分普铁客运也应该是动车组为主了。如果客流不够大,肯定会降价打折的。

家园 希望如此

如果客流不够大,肯定会降价打折的。

赞用数据说话。

家园 坐4个小时比躺20个小时舒服
家园 这里有一个非常容易混淆的概念

就是社保统计的工资水平和实际水平之间到底有多大的差异。

如果是社保拿出来的数据,应该是按照各企业所申报的缴费工资中按照户籍进行归口统计的平均数。

这个较为复杂,举一个例子,某市2009年度社平工资2000元/月。

那么,在企业窗口缴纳养老保险的下限缴费工资就是2000元的60%,1200元,换句话说,企业如果为职工缴纳五保一金,那么,最低申报缴费工资就是1200元,不能低于这个数,即使申报的缴费工资按照1200元这个下限,但医疗、生育、工伤和失业这三个险种依然是按照社平的100%这个基数(如果申报的缴费工资超过了100%,那么按照实际申报工资缴纳)。

这里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无论按照何种金额进行申报,企业必须承担31.2%的份额(五种保险中企业承担的总和),那么,企业的选择就很简单,那就是缴费工资申报的越少越好,最好是统一按照60%进行申报,任何一个企业的HR对于生产线上的工人的缴费工资申报不会脱离这个最低限度的范围太多,要知道,31.2%啊,这是个很大的比例。

好了,于是在新的一年度,大家就看到了新的社平工资,按照户籍归口,于是就有了那个1677.8。

即使在前几个月,我公司的很多员工依然按照不到2000的缴费工资申报到社保,但实际呢?

我不否认即使1677.8这个数字对于某些初次打工的务工人员而言是个也许达不到的数据,但是如果第二年还不能达到的话,我就搞不懂他为什么还要出去打工。

或许有人对于年年高增长的社平工资有疑问,我只能表示遗憾,如果一个人年复一年的站在正态分布的左边,或许应该考虑的问题不是这个数据,而是别的什么东西。

呃,这个话题我想展开很久了,决定就在年后吧,系统归纳一下。

家园 长途客车的票价比高铁贵。还坐不上。
家园 人保部是不是搞错了?

我家去年装修雇的民工工资绝对不止这个数。最简单的小工(建材市场路边蹲着的)一天都要70块起;技术工(土工,电工,木工等)一天得150最少,多的200一天,还得管中午一顿饭,有啤酒有肉。怎么算也不会平均到一月1400块。

家园 人保部的是月平均工资

你说的是这几个小工在你家干活那几天的工资。

你想想怎么算平均数的?

家园 是不是也应该考虑很多私企不报社保呢?

我自己个人的体会是,在大城市的外企,即使是一线工人,1400确实不是个很高的数字。但是对于某些城市的农民工,似乎很多人根本拿不到这个数字,更别提一些企业根本就不给他们交纳社保。

家园 看了小楼的帖子

我也有同样的疑惑。现在有多大比例的农民工有企业社保? 目前有些农民工还有讨薪的问题吧。

关于这个1400,有一些国内的人还说农民工工资被增长了呢。比如

外链出处

不过我对这片质疑的文章表示质疑。

家园 小楼说的1677.8元

我不否认即使1677.8这个数字对于某些初次打工的务工人员而言是个也许达不到的数据,但是如果第二年还不能达到的话,我就搞不懂他为什么还要出去打工。

我非常好奇小楼说的是不是农民工。小楼可能对他们如果留在农村能有什么样的收入没有概念吧。

家园 他说的是广东的

2009年广东外来工月平均工资为1677.8元 增75元

我前面的一个帖子有这个新闻的连接。

我想这种数字,出于和谐社会的考虑,一般不会低估的。统计上来,如果发现有系统性的低估,人家也会调整的。

我觉得这些数字和事实相差应该不会太大。现在农民工的工资的确涨了。

家园 那就要看是哪一类农民工了,量化和不可量化

深圳出现史无前例退保潮 东莞今起停办退保

外链出处

这个新闻所提及的人就是属于起码能够拿到社平60%收入的,同时企业至少负担了其中的31.2%,实际的数额只可能比社平的60%高,不可能低。

至于不可量化的那么一部分,我认为对于他们的收入理解不能够凭借感性或者简单的所谓一手(例如简单的交流)资料,例如典型的流动性最大的建筑工地,这些工人是不存在所谓的社保医保这个那个,但是,一个熟练的泥工瓦工(他自然也是从极低的拎灰桶做起学起)一个月难道拿不到2000吗?至于钢筋工木工,呃,恐怕和大多数城市硕士毕业的白领不相上下,这还是工地上的,如果从事装修行业,虽然和工地相比有更长的季节周期性,但只高不低,这一点,每个装修过新居的人都深有体会。

至于那些摆摊设点,我最好的建议是盯着看一个礼拜,绝大多数人都会大吃一惊。

现在的问题是,绝大多数人混淆了或者仅仅只看到了极低端的那么一部分人群的收入甚至仅仅凭借自己的习惯思维和以貌取人的惯性左右了自己的判断,提到建筑工往往只想到衣冠不整的铲铲队而没有想到他们一年或者两年的收入就可以把老家的房子翻新;提到小商贩就想到他们和城管的冲突而没有想到几年后或许他们就是隔壁小区的新业主。

我们不能仅仅将注意力放在失败者的身上,更多的时候我们要看到切切实实的进步,虽然前者更加能够勾起同情而后者更多容易被忽略。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