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伊朗猜想(八卦) -- 泉畔人家
五帝前面还有三皇。三皇那时也没啥人怀疑的。《史记》里虽然没有《三皇本纪》但司马迁在行文中多次提到三皇。《太史公自序》里也说到了伏羲。那三皇算啥朝代?
另外五帝传承是没有中断的。如果要算朝代,黄帝到尧舜都是一个朝代的。怎么算汉朝也算不上第七个朝代。
吉本的书里道听途说的东西很多。涉及到西方历史的东西还有点谱。涉及到东方历史的东西基本就全是齐东野语了。
夏、商、西周、东周、秦、西楚、汉。
以上纯属无聊戏语。
雅穆克之战后阿拉伯军的武功也是赫赫,
不像卡莱战后,帕提亚军就是几十年灰头土脸了。
曼齐克特之战,拜占庭衰落:北宋驰援塞尔柱考
哈丁之战,耶路撒冷王国的灭亡:南宋驰援萨拉丁考
拔都西征:南宋驰援蒙古考
尼科堡之战::明朝驰援奥斯曼考
君士坦丁的陷落:明朝驰援奥斯曼考
维也纳之围:清朝驰援奥斯曼考
普鲁特之战:清朝驰援奥斯曼考
狗尾续貂,不成敬意,是为《祥瑞御免集》
和安息接壤的游牧民也挺多。这只部队为什么不能是雇佣军,也可以是被匈奴郅支单于的部队。人家离得更近。
这个数字约等于清朝官车每匹牲畜配料定额。
清代与汉代详细数字见以下两贴。
汉代不是不可以冒险远征,也的确可以到大宛。去程有粮草转运,粮食吃完了,就把拉车的牲畜也吃掉(主要是拉车的牛),还可以掠夺沿途小国的粮食。
但回程就没有这样的便利条件了,必然导致士卒大批饿死。李广利第一次出师大宛损失十分之九;第二次损失六分之五。就是这样造成的。
打个比方说吧,如果说漠北之战是飞机作战航程的极限,那么大宛的距离大约相当于转场行程的极限--而且前提是,出发是得到极其充足的物资供给。
楼上计算驮载草料需要18万匹马,尚未计算这18万匹马也需要草料呀。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2730842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2731685
俺在文中说了,即便是当地可以解决一半的草料,仍需马十万匹,而这十万匹马的草料还没算
其实以匹马驮250斤,日消耗25斤草料计算,极限行程为10日(驮马带的补给都自己吃了,没给战马吃),当地能解决草,极限行程也只能到30日(还是战马不吃),算上返程(实际上返程哪来草吃,去时都吃光了),出击半径最多就15天(已经是N匹驮马保障1匹战马了),那些人一拍脑袋就出来个180天,IL76空运补给都不够
中国信史从共和开始,就大致能做到一一对应,
那么之前呢,也肯定都有确切历史的记载,要不然一套严密的史官制度不是一朝一夕建成的。但可能因为连年战乱的缘故,有些史书被毁,才造成后人不知道前人历史。就像华佗的医书命运一样。
孔子作《春秋》,也是因为他做了鲁国的史官开始的吧。
宋朝皇帝不就很怕史官的么。
http://www.lsqn.cn/teach/LUNWEN/200907/131696_4.html
该文很详细,参考一下
那个是 "钅延" (yan)字. 打不出来. 形状像矛, 但细长, 两侧有刃, 下有铁柄.:-)
汉军骑兵装备的是环首直刀, 穿的是玄甲. 是适应当时骑兵作战的装备
> 有人会说中国战国时代的弓箭威力很大。这个威力很大是建立在中国 > 战国步兵几乎没有防具的基础上的:秦始皇兵马俑里的士兵装具已经 > 非常明显地表明了这点:士兵主要装备皮甲甚至是陶甲,而可全身防 > 御的大盾则完全没有。这与罗马军团的防护水平可是天地之别。
西汉时铁甲已经大规模装备了吧.
我比较怀疑一支自由民组成的部队能打这种歼灭战
西域传第六十六上记载:
“自玉门、阳关出西域有两道:从鄯善傍南山北,波河西行至莎车,为南道,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月氏、安息。自车师前王廷随北山,波河西行至疏勒,为北道,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宛、康居、奄蔡焉”。
出西域南道是当时西北守卫重点,而且离苏大帅老窝不远:
“至宣帝时,遣卫司马使护鄯善以西数国。及破姑师,未尽殄,分以为车师前后王及山北六国。时汉独护南道,未能尽并北道也。然匈奴不自安矣。其后日逐王畔单于,将众来降,护鄯善以西使者郑吉迎之。既至汉,封日逐王为归德侯,吉为安远侯。是岁,神爵二年也。乃因使吉并护北道,故号曰都护。都护之起,自吉置矣。僮仆都尉由此罢,匈奴益弱,不得近西域。于是徙屯田,田于北胥鞬,披莎车之地,屯田校尉始属都护。都护督察乌孙、康居诸外国,动静有变以闻。可安辑,安辑之;可击,击之。都护治乌垒城,去阳关二千七百三十八里,与渠犁田官相近,土地肥饶,于西域为中,故都护治焉”。
另外,西域到其他各国当时好像已经建立通邮驿站,哪个文章忘了,如果有,那么行军更不是问题了,驿站是否可以联系当地属国变成兵站?
苍野大牛做了更正: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2729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