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解读国资委新政策——央企实施经济增加值考核 -- 土拨鼠yuanap
我的理解是全面质量管理需要员工对企业有很强的归属感,从而愿意贡献出更多的精力来全心全意的没有怨言的为企业服务---即把企业当成一个自己的温暖的家以后,他们才可以更尽责的付出
如果企业动不动减少工人福利,取消住房福利,甚至以各种理由让工人下岗,以各种理由克扣工人奖金工资等等,那对企业带来的影响是非常负面的,那样的企业人心浮动,谁还跟你全面质量管理,我能够把本职的一些工作完成就已经很不错了都
从这个角度上需要反思改革的一些错误的步骤
不是一个人的创造,是一种传统的积淀。举例来说,我管理过的企业最多也就3、5万人,而且是专业化公司,难度与GE的规模和多元化不可同日而语。但是我们的管理层级比GE复杂。我也想过扁平化,简单化管理,但是做不到,非常容易失控。所以我们小企业的管理反而比GE复杂。另外一个例子是执行力,GE任何战略可以在三个月内在全集团有效实施,这不但依赖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带来的快速响应,而且其执行流程的简洁高效也是我们无法模仿的(实际是几十上百年积累的工作标准、操作规范,运营流程和控制制度的有效配合)我们也有类似的手册,水平应该也还可以(相当部分是山寨来的),但是就是好像一个得了运动协调症的病人,不能如臂使指,想拿杯子,结果把碗碰到地下,早上下一个指令,下午才开始执行,而且指令往往被放大或衰减。相比GE的高度协同和敏捷响应,我们实在差距太大。
企业管理是硬技术,不是悟道,不是禅宗。你学会了就学会了,没有学会就是没学会,不是可以忽悠的(企业运营效率可以立即证明你是不是忽悠),相比GE的三个主要运营指标:净资产收益率,自由现金流量和资产周转率,所有中国的企业,与之的差距都是非常巨大的,这就是实实在在的差距。这是不能从什么体味来解决的,就像你没有学会人家怎么开汽车,你是不可能评价这辆车的操控性能的。
GE的核心运营技术一直在保密,想学习他的何止千万人,但是好像还没有一个人能够山寨,包括从GE决策层出去的。我想是GE的系统力量造就了他的效率,我们必须建立类似的运营系统,而不是仅仅依赖某一能人或某一绝招。
佩服佩服!
既然忙总研究15年没答案,那就是没答案,可能是“自断其尾”的群体习惯在起作用。
需要时间。我个人认为,三星模式还没有经过大萧条的考验,还不能说是成功,只能说正在走在成功的路上。
我很可能要去GE中国技术中心工作了,在张江,最最基本的research engineer。忙总是否了解那边的情况呢?那边的薪资待遇跟其他的外企相比如何呢?个人在那里有多大发展余地?
多谢!
自己的发展可能。我在40岁以前,从来不考虑自己会什么,只考虑能够让我干什么,不会可以学嘛。没有人天生就是会干事情的。所以你要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干自己喜欢的事情,至于目前不会没有关系,学学就会了。而且抓住前沿和关键领域比有个好待遇重要。机会是年轻人唯一的财富。说实在的,如果再让我年轻20岁,我想世界在我面前将完全不一样:现在有多么好的机会,这么多种可能,实在太奢侈了。当时我们一点选择余地都没有,党叫干啥就干啥,真的浪费时间太多了。真羡慕你们。
谢谢!
从您的回复中,我感觉忙总把自己摆的位置是总裁、COO的位置,在用总裁、COO的思路看企业:
总裁、COO的工作基础相对是稳定、内向的,强调精益化的管理。
其次关于这三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如何判断不同行业的机会和风险组合对GE的整体影响?
第三个问题是:如何平衡各行业的风险和收益,以实现风险分散和收益互补?
我感觉忙总的思考有追求终极解决方案的味道,好像解析数学题。呵呵
从韦尔奇的自传里,我看到他当CEO的做法是动态管理:
1.先砍掉不要的业务。所谓非前3企业,小批量、快速反应企业,比如小家电。
2.再砍掉末尾的管理者。所谓每年、每10人淘汰1人,并且坚持。哪怕被裁剪的是合格、但末位的管理者。
在此基础之上,开始解决忙总的3个问题,方法基于三个主要基点:
A.消化企业多余的资产、管理能力。比如收购RCA和它的子公司NBC。好像对GE而言,够大、有合适的管理人员和管理模式,有正向现金流的业务,就是好业务。
B.特别重视明星业务。比如GE医疗、GE金融。
C.现有业务重大项目的董事会审核。
从1、2,到A、B、C构成一个循环,不断调整。再加上深潜、人员多角度评估等去官僚化做法。
过程中,GE也犯过巨大的错误,一个好像是汤姆森电视,收购医疗业务附带的,最后廉价处理了。一个是华尔街的一家投行,好像就是米尔肯的那一家,德雷克赛。
管理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重大项目决策,考核、培养管理人员,这些应该是忙总熟悉的日常工作吧。为什么忙总会信心不足呢?莫非自我要求太高,不允许自己试错?或是工作环境的问题,不能出错,害怕毁掉一世英名?还是无意协调企业外的事情,想做纯管理者呢?呵呵
的人很难体会开车的人在干什么。韦尔奇自传中只写精彩的,有戏剧性的,能充分展示自己天才的部分。实际对一个管理者来讲,他讲那些工作占的时间比例不到10%,另外90%都是在做非常基础的工作,而这些基础工作的质量决定企业的生死存亡。例如预算编制,作为总裁来讲,必须在各种两难中作出取舍:眼前与长远;财务收益与发展潜力储备;股东利益与员工激励;社会责任与企业收益;风险与收益;。。。。。。等等才能确定资源的有效配置。又例如预算执行,总裁必须在成本与效率之间作出选择:过度监控会导致效率下降,过于强调效率会带来运营风险;过于强调技术,会导致忽视客户体验;过于强调成本,会导致质量下降;过于强调生产效率和产能,会导致生产瓶颈和浪费;。。。。。。等等。这些问题都不是韦尔奇愿意写的,但是确实是实实在在的大问题。目前对一个专业化的流程型公司而言,我自问有点心得,但是对一个多元化企业而言,上述问题(本质是在N个互相叠加的跷跷板上顶着一个利润指标耍平衡)的答案就心中没底。
我是实实在在在考虑怎么干。当然如果去跟商学院学生讲课,我想我也可以头头是道,眉飞色舞的。但是要具体运营,却不能有任何假设或侥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