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哥本哈根,中国得失谈(1) -- 雪里蕻
刚才听到的关于伐克阿伟的解释是“发改委”的谐音
基本是这路数
又“被增长”了一回。这要是年年这么上调一下,恐怕咱们的减排指标要提前实现了。
中国的GDP是一直低估的,这也是事实啊。
要减排,搞个经济普查。要懒得费这事,还可以在购买力评价算法还是汇率算法上拼口水。
战略上蔑视。
战术上重视。
08年才是最惨的时候,失业和赶回老家的民工有近4千万。
如果发达国家真搞碳关税,以及贸易战,只会比这个更严重。
我自己倒是盼望着来场贸易战,这必然会在国内引起很大的变局,有些人会掉脑袋的。
有趣,送花
这才是妙文,足以下酒了
提示:此次送花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怎么还没有下文呢?
嗯,有人催结尾了,准备严肃一下。
今天正好看到一篇德国人写的评论哥本哈根的文章,说欧盟“规划世界未来经济和政治格局的计划遭到了惨败”。我很赞同这个评判。
气候谈判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是为了挽救图瓦卢和马尔代夫吗?显然没这么简单。本质上来说,气候谈判,就是老欧洲们要为世界未来经济以及政治发展树立一套规则。
上有美国以军事机器保护的金融抽血机,下有中国等国家的工业机器侵蚀市场,老欧洲的竞争力已经逐渐衰退。如何能保住懒惰而舒服的日子,就成了费尽心思的题目。
所谓Legal Binding的减排指标,就是束缚其他国家工业的绳索,而老欧洲则可以靠比较先进的低碳技术、出售碳指标、搞碳金融来挣钱,既弱敌又强己。
很不幸的是这个如意算盘被打破了,而打破它的主力则是中国。
对中国来说,哥本哈根有双重重大意义。
首先是,中国完成了角色的转变。2007年以前,中国在气候谈判中一直是“77国集团和中国”成员之一的角色,在这个阵营里中国是出主意的老大,主要是道德上控诉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而我们用的很多说辞,则是来自欧洲。2007年之后形势发生了飞快的变化,到哥本哈根这个转变终于完成,中国和美国一起,成为殴打和嘲弄国际装B犯的两大打手。
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中国自身的排放量在2007年成为公认的世界第一。我们再也不能谴责“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而且不可避免地,我们的利益会与某些发展中国家形成差别,甚至冲突。好在我们算是成功了。
(当然发展中国家也并非都是纯善的小白兔,有一些是被老欧洲愚弄或者收买的,也有一些,想的是用“减排”绳索把中国套住,然后可以承接转移出来的工业产能。)
对中国来说,哥本哈根的另一重意义在于,我们终于从头开始参与了一个国际顶级协议的制定,也就是成为规则制定者,名正言顺的国际大玩家。
这个协议是政治正确的,Pussy价值的,凝聚了最大共识的。
这个协议是没有任何执行力的,且不说它还没有得到多数国家的通过,即便通过了,还有很多国家面临着立法批准手续,就算全球所有国家都立法批准了这个协议,它的条文本身就是不具备法律执行效力的,只是在附件中罗列了各国自己提出的减排目标。
而这种“废物协议”是最符合中国利益的,影帝所说“中国的建设性作用”,其实就是让这个协议没有用。
这就是为什么老欧洲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