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戴高乐主义的外交战略 -- 李寒秋

共:💬88 🌺207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家园 【文摘】中国在非洲最大竞争来自印度

外链出处

我们讨论非洲战略的时候,还有一个重大不可忽略的问题就是我们要认清我们最大和最危险的对手是谁?这个对手不是欧美,也不是非洲的部族,而是印度!近年来印度国内局势缓和、经济发展迅速,是正在快速崛起的大国,印度的人口众多,虽然现在出口铁矿石等等资源,但是可以想象的是不远的将来,印度经济发展了,一定是资源紧缺,就如我们当年还不断地出口石油呢,今天却高度依靠进口。

我们去非洲谈的项目,在我们离开以后最终的命运是被印度著名的私人财团所得,他们给非洲部族和欧洲殖民者的条件是非常高昂的,而他们的思路不是在这里开采,而是不开采储备着,现在没有办法运输不意味着以后也没有基础设施运输,印度的这家私人钢铁财团的规模比我们几家最大的钢铁厂还要大,中国的民营资本绝对没有这样的实力来运作,更不可能有这个财力支付高昂的费用收购了放置在那里不动。印度是铁矿石的出口国,但是印度的财团仍然这样储备资源,同时他们还有一个让我们非常接受不了的说法,就是印度人明确说了这些东西绝对不能给中国人,尤其是不能与印度的铁矿石出口形成竞争。这次力拓对于中铝的毁约,本人听说这一家著名的印度财团也是参与其中的。而印度之所以要出口铁矿给中国,是为了换取中国的焦炭,散货船运矿石来运焦炭回去,运输的效率是最高的。我们没有铁矿石但是我们的焦炭出口却是世界龙头,在铁矿石的博弈中为什么就不能用焦炭来声东击西呢!

印度也是西方殖民者撤离后新建立的国家,印度与很多非洲国家有共同的宗主国,他们的法律制度相近,官方语言一致,并且在殖民统治时期有大量的印度人滞留当地,在当地的人脉资源也非常丰富;因为印度与很多非洲国家在殖民时代属于同一宗主国,当年的殖民者在印度和非洲都有产业,这样的内部人脉关系也是比中国要多得多。印度非常懂得非洲的游戏规则,印度也有非洲类似博弈的历史经验,历史上印度是依靠不合作运动就取得了独立,是没有流血的和平独立,印度的西方殖民者各种权益情况与非洲是类似的,印度国内的各种原始部族的情况与非洲也是类似的,他们有天然的亲近感。所以在非洲的竞争中印度比我们的软实力强太多了,我们千万要重视这个对手。印度在非洲的战术就如鬼子进村一样,是“悄悄的进村打枪的不要”,所以印度在非洲的资源战略是嘴上不说,印度企业底下却做得不少!就如美国人说美洲是美国人的美洲一样,印度人也说印度洋是印度人的印度洋,中国资源的中东和非洲战略,与印度的印度洋地缘政治有直接的冲突。

印度是世界不结盟运动的领袖,所谓的“不结盟”就是对谁也不承诺,与谁也可以说了不算,实际上是可以耍政治无赖的遮羞布,这样的好处就是印度国家内部各种西方势力复杂,国家可以随着西方不同势力的强弱和这些势力在国家内部的变化左右摇摆,在国际上奉行的是完全实用主义和利益主义。但是印度单独奉行这样的政策在国际舞台上会被孤立,所以印度也拉拢了一大批类似的国家,搞出来了不结盟运动。因为印度与非洲国家在后殖民时代的势力类似、博弈格局类似,所以印度的不结盟运动在非洲非常有市场,印度的不结盟政策游走于美苏和欧洲之间,左右逢源,比我们在国际上过得滋润多了。而我们的第三世界运动,实际上是拉拢一帮小兄弟造反老大,在国际政治无道义的今天,到底有多少人会为了你的利益和道义去得罪老大呢?只要你给他们的经济好处不再,他们就会离你而去,是一群地道的酒肉朋友。所以印度的不结盟运动是利益相投的集合,而我们指望第三世界同盟为了我们牺牲利益,基本没有可能,你的影响力基础怎么与他们比?

印度对于非洲战略也是非常重视,印度角逐非洲也有巨大的地理位置上的优势,印度的经济也正在崛起,发展速度不亚于我们的改革开放,印度的快速崛起在一段时间后必然带来国内基础建设的高峰,会造成对于钢铁、有色金属等资源的巨大需求,就如现在中国的钢铁等资源需求让世界惊叹一样,印度经济发展了一定也是如中国这样急切地全球寻找资源,反而世界发达国家现在对于这些资源的需求没有那么紧迫。在这样的争夺中中印在世界的对撞就要升级了,中印未来的资源战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对此一定要有深刻的认识和预见。中国的年能源需求速度均以两位数增长,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而石油依存度接近60%。目前中国的石油进口主要来自中东、非洲两大地区。近年来中东局势不稳,在中东地区参与大型能源项目开发面临诸多风险。非洲因此成为中国最受青睐的能源开发地区。非洲被誉为“第二个中东”,其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 233.8亿吨,约占世界总产量的12%,到2010年有望上升到20%。目前非洲大陆原油日产量达800多万桶,约占世界原油日产量11%,到2010 年,非洲石油产量在世界石油总产量中的比例有望上升到20%。印度的石油产量也不高,随着印度的经济起飞,能源的需求将更大,由于印度的人口增长速度高于中国一倍以上,有关机构预计到2025年,印度对石油的消费水平,将和中国相当,但这个占世界人口总数16%的国家,其石油储量只占全球的0.4%。有专家预计,在海外油气资源领域,不久的将来,印度将是中国最主要的竞争对手,现在中东的石油早已经被西方发达国家控制,虎口拔牙式的战争和与虎谋皮式的谈判都是不现实的,能够带来资源想象力的只有非洲大陆了。

同时印度煤炭产量约4亿左右吨远远低于中国的20亿吨左右,印度大量煤炭埋藏在1200米以下,可以用来炼钢的炼焦煤极度缺乏,印度将来的资源压力更大,与中国的冲突会更加疯狂。而中印的冲突是世界各国所希望看到的,这个世界中国和印度的人口占40%以上,如果这两个大国都崛起了,世界的资源版图就彻底改变了,他们至少要通过战争把中印淘汰一个,最好是中国和印度两败俱伤,所以我们保持军事优势迅速打败对手才是最关键的。

一个大国的崛起,竞争最激烈也最关乎国家兴亡的实际是与同等级别国家的竞争,同级别的国家发展了一定成为你的死敌,而比你发达程度高很多的国家和显著不如你的国家,实际上与你打不起来,况且我们与印度的领土问题也没有解决,印度觊觎西藏资源也一直给中国制造不稳定因素,中印之间的冲突恶化是极有可能。

我们进口的非洲资源、我们进口的中东石油、我们出口欧洲的大宗商品等等,都要经过印度洋上印度控制的地区,印度洋是经济全球化后我们的海洋生命线之一,而印度早就有航空母舰了。从这个角度讲,中国需要有自己的远洋舰队和航空母舰,才有可能在与印度的非洲资源战中占据位置。航母不是摆设,也不可能与美国等强国的航空母舰群进行竞争,更不要因航母让与中国有近海争端的东南亚各国紧张而给其他势力借口。中国航母最重要的使命是在远离中国的印度洋上,为中国的远洋商业护航,中国的潜艇虽然很不错但是远洋护航仅靠潜艇是做不到的。我们海洋战略的关键是印度不是美日,战场不是太平洋而是印度洋,甚至将来中国与印度的西藏冲突也要以海战来最后决战。一方面是因为现代全球经济状态下,海洋的经济封锁令一个国家很难生存;另一方面在西藏打陆地战争对中国不利,中国的物资供应和生态环境非常脆弱,打大规模的战争或者打长期战争对于中国非常不利,当年我们从占据优势的战局中停战并且在谈判中让步,根本原因还是物资供应跟不上,印度在西藏边境的补给线比我们短多了也好走多了。

非洲的不结盟国家是看谁的实力强就随风倒向谁,在非洲的印度洋沿岸,印度的地缘政治很有优势,是区域内的大国和强国,中国如果没有在印度洋的军事存在,将来也一定是开拓非洲资源的硬伤,弄不好是为他人做了嫁衣裳。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今年的第一季度就进口了5700万吨以上。中国的石油进口,最大的三个来源地是沙特、伊朗和安哥拉,他们加起来占到了总进口量的40%以上。如果考虑到向中国出售石油的还有非洲的苏丹、加蓬等令中国人感到熟悉的国家,就不难想象非洲和中东对中国来说有多么重要。目前,从上述所有国家到中国的油轮,都必须经过一条穿越印度洋的主航线。在这样重要的地方没有我们的军事存在而任人宰割,将来我们的资源安全是没有保障的。

对于中国而言,西方的遏制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在与相近竞争国家的战争中失败,就如当年的中日甲午战争,胜利者成为世界列强,失败者被打入地狱。从当今世界的资源紧缺情况来看,这个世界的资源是不可能同时保证中国和印度这样超级人口大国的经济需求。而非洲是世界唯一可以有想象空间的地方,中国和印度的发展有赖非洲的资源,非洲部族的复兴也有赖于这些资源,而这些资源又有西方殖民者在此长期经营,非洲即将发生的资源争夺一定是极其惨烈的,我们与印度竞争的成败才是民族复兴最大的考验。日本虽然与中国的资源冲突也很大,但是日本已经很发达并且在澳洲和拉美攫取了不少资源,日本更多地是遏制中国,与中国直接的资源冲突倒比不上印度,印度也将非洲视为他们将来的资源基地和发展空间,我们与印度的冲突,更加可能是在非洲资源上和海洋上,因为印度认为他们的海军相对中国有绝对优势,这样的情况更容易让印度挑起战争,我们非洲资源战略就很可能成为中印战争的导火索,我们对于这样的战争准备好了吗?这个问题在我们制定非洲资源战略时是必须予以考虑的。

在170年前,人口规模与GDP成趋同,中国人口占世界的37%,GDP占33%左右。到1870年左右,开始出现偏差,到1913年左右,这种偏差逐步加大,中国GDP占全球的比例不到10%。有国内著名经济学者认为:由于全球化加快,中国、印度一些发展中国家抓住机遇崛起,近年来人口规模和GDP又开始逐步趋同。他预测,再过50年左右,亚洲有望恢复到过去的比例即占全球GDP的60%。而亚洲的未来,看好人口最多的中国和印度,经济大国将在中国和印度中诞生。

对于这种说法,我们需要看到它没有考虑资源问题,中国和印度都存在人均资源量极大不足的问题。在170年前,土地就是资源,而且更加准确的说是开发了的可耕种土地就是资源,那么在美国西部开发等条件下,亚洲的中国和印度这样以农业为主的国家资源是充裕的;但是等到当今世界,资源早已经被发达国家瓜分殆尽,GDP与人口趋同背后的资源问题又如何解决呢?中国近年来的经济发展已经撞上了资源天花板,印度过几年也会有类似的问题,到时的资源竞争就一定会有更加激烈的方式。两次世界大战,实际的战争背景也是资源争夺和重新划分资源版图,西方世界能够和平地让出自己的利益吗?中国和印度显然没有能力与发达国家进行激烈冲突,而对于比中印两国落后的国家,他们的多数资源早已经被西方发达国家控制,中国与印度能够扩展自己的资源版图的空间是有限的,必将是直接的资源冲突,这是关系到两国发展权的根本问题,围绕资源的冲突会比边界的领土纠纷更加激烈,没有让步余地,根本问题不解决也不会停止。

中国与印度的竞争,还有一个重要的地缘政治差别。印度是相对孤立地处于印度洋经济圈,与欧美传统的大西洋经济圈和新兴的太平洋经济圈的地缘冲突比较少,即使印度崛起了在军事上直接威胁大西洋和太平洋,其海军也要受到马六甲和苏伊士的限制;而中国的崛起直接威胁美国在太平洋的利益和影响力,同时对于俄国和日本均构成重大的军事压力。这种地缘政治上的差别,不但使得印度可以在二战后拥有比中国更大的空间,而且也会使得在中印竞争中,美、日、俄的天平倾向印度,一旦有事,印度可以比中国更充分地得到美、日、俄的支持和武器,这样的支持力度对于中国想要打赢战争的障碍是要超越中印之间的喜马拉雅山。所以为了与印度可能的争端和在非洲的资源利益,中国是没有多线作战、多方冲突的资本和实力的,中国对于日本、俄国和美国就必须要在恰当的时机有所妥协,谋求他们对于中国与最主要的竞争者的斗争中起码保持中立,中国在与这些国家的争端中想要寸步不让不仅仅是没有实力的问题,更有多方平衡所必需做出的牺牲,中国历史上的清流和现代的愤青把中国的妥协和让步全部变成卖国的极端做法,结果一定是误国。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是的,分别人时一团和气

到互联网这一块,就打成一团了。

想来应该在几年前,小布什的时候,渐渐把分赃搞定的。

弄不好,以后看到从布什手里,TG拿到了很多。

家园 哈哈!
家园 有道理,有宝!

曾几何时,中国向法国派过不少留学生。

可惜,法国人近视,没有坚持下去。搞得法国在中国的影响越来越小了。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家园 戴高乐主义的成功是有历史时代背景的

戴高乐主义的成功是建立在二战之后美苏争霸之上的,作为一个独立势力,可以获得美苏的拉拢,并有资本在重大(但非生命攸关)的问题上显示独立姿态。没有这个大背景,戴高乐主义是无法成功的。美苏争霸创造了一个神仙打架的局面,德国分裂使德国成为冷战前线,法国才有做小动作的空间。苏联解体后,中国坚定地拒绝作为美国的对立面,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高度整合也使法国没有了“从中捣鬼”的空间。美国没有出大价钱拉拢法国的需要,中国通过经济的而非政治或者军事的手段崛起,进一步崛起将影响法国的国计民生,所以靠向中国也不可能。法国要有所作为,只能“英国化”,争抢对美“特殊关系”的地位,和英国争做美国在欧洲乃至世界事务中的代理人,这才是萨科奇主义的关键。萨科奇主义在策略上背离了戴高乐主义,但在为法国谋取最大利益这一点上是一致的。萨科奇主义必将破产的最大原因则在于,欧洲作为世界政治中举足轻重的力量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四两拨千斤的前提是千斤要和四两玩,要是千斤不和四两玩了,根本没有支点,四两是无从拨千斤的。法国得以兴风作浪也是以德国依然分裂为前提的。现在德国统一了,法国的空间就小多了,难怪只有和英国争宠了。

家园 就是俺的想法。花!

中国的贴身肉搏比较难办。不过,这也是两个实用主义国家的必然趋势。

家园 戴高乐以后的法国领袖

最大的问题还在于洞察力和意志力不如戴高乐本人。

比方说,欧盟东扩问题,欧元问题,法国是为他人做嫁衣裳,所得甚少,所失甚多。偏偏这两件好大喜功,骑虎难下的大事,又都是大高乐将军当年的反对者,历史小人物密特朗干的。隔一段时间就要出一个历史小人物来领导法国,对于法国来说,是必然命运吗?

家园 这要回到天下大势的问题来了

戴高乐和密特朗的历史时代不同,把戴高乐放到今天,也未必能有多大的举措。密特朗时代美苏缓和直到柏林墙倒塌,密特朗只有做小动作的余地了,还能做些什么?在势均力敌的翘翘板上,一只小老鼠跳到哪边,那边的力量就大很多;但在一边倒的翘翘板上,小老鼠的作用可以忽略不计,也就是说,没有计策的余地了。今天的萨科齐也是一样的问题。

家园 我看领袖人物的作用一点也不能忽视

二战前法国还是一个真正的世界帝国,可为啥第三共和国的那群SB们,搞得个亡国的下场?

普鲁士当年可是一个最被人忽视的强国,可为啥能在极度不利的地缘政治条件下统一德国?不就是因为有了雄才大略的俾斯麦嘛。

不客气地讲,戴高乐之后的法国领导人,正在从戴高乐当年的外交战略顶峰步步滑落,阵地一个接一个丢失。从“主动”接纳英国进入欧共体,到不得不同意德国统一,到半推半就同意欧盟东扩,到自作聪明推出欧元,实际上每一条都违背了戴高乐的主张。

领袖人物当然会受制于客观情势,可是如果一无洞察力二没意志力,就不可能最大限度地用好本国的实力和借用他国的力量。

家园 领袖人物的作用自然重要

但这还是受到天下大势的影响,正所谓时势造英雄。第三共和国和乾隆时代差不多了,不过乾隆没有撞上八国联军,而第三共和国撞上纳粹了。

没有德国科技和工业的高度发展,俾斯麦也是变不出戏法的。

说道英国进入欧共体、德国统一、欧元、欧盟东扩,法国除了随大流,还能做什么呢?这些已经不是法国说No就可以制止的。

家园 写的非常好!!

要花!!

家园 【讨论】领袖和国家实力是互为依托的

曾国藩李鸿章能力再强,也无法挽大厦于将倾。

把英国纳入欧共体、欧元、欧盟东扩,这些事应该都是戴高乐乐于见到的,或者说是戴高乐的宏图规划的一部分。怎么会是违背戴高乐的主张呢?

戴高乐不是说要建立从大西洋到乌拉尔的欧洲么,欧洲的统一,可以说是戴高乐的最高理想吧,联想到法国人的普世价值观和极度骄傲自尊舍我其谁的民族气质,有这种想法是很正常。

建立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欧洲,而不是超级国家联盟,这是戴高乐的梦想。如何实现?不是一代人两代人的问题。也不是武力能解决的。欧元就是最好的手段。而且欧元的意义,不仅在于欧洲国家之间的市场,还在于最大限度的抵制了美国的金融霸权,部分避免了美国人的金融剥削,另一个好处就是,用欧元拴住了德国,不用再担心德国的纳粹了,毕竟大家利益绑在一起了。从欧共体到欧盟,再到欧元。可以说正是按照建立统一国家的目的在走。拉英国人入欧盟是再正常不过的。以前英国人、法国人、德国人争霸欧洲,你争我夺,均势外交大兴其道,但是,那时候欧洲是世界政治的中心,英法德是世界顶级帝国,为了各自的利益和安全,采用均势外交没问题。但是,二战之后,世界政治格局早已经变了,英法德早已不是世界政治的一线国家,他们都已经成了大国的附庸而已。三国之间还你争我夺互相提防,那就太目光短浅了。德国人战败,已经失去了政治话语权,不能抛头露面;英国人偏安一隅,抱着美国人的粗腿苟且偷生,不过是另一个日本而已,它只不过是在美国人和欧洲之间渔利而已,但是蝙蝠的下场向来不好。整个欧洲只有法国人有雄才大略,可惜志大才疏,实力不济。但是为欧洲计,为法国计,一个联合的欧洲,一个统一的欧洲,可以让法国人、德国人甚至全欧州人受益匪浅。不看看现如今的世界形势,先是美苏争霸,欧洲人基本上是人质;现在更是大集团的天下,小国寡民都是被压榨的料。合则利,分则损。这个道理很简单,戴高乐恐怕很早就看到了,所以他才会说建立从大西洋到乌拉尔的欧洲。英国人入欧盟,也是两利的事情,对英国人来说,欧盟成立之后,欧洲大陆均势外交已经没有存在的意义了,再不加入欧盟会被严重边缘化,(即使加入现如今也不是欧盟的核心层),到时候利益严重受损,欧洲大陆基本没它什么事了,只有加入欧盟,才能使它具有欧盟、美国之间纽带的作用。对于欧盟来说,多了一个强大的经济实体,一个好的经济伙伴,对于法国人来说,多了一个制衡德国人的伙伴,毕竟德国人越来越强大,越来越不好控制。英国为了自己的利益早晚会回到欧洲怀抱,这是地缘政治利益决定的,英国人一贯首鼠两端,在美国人怀里拉欧洲人的手,只不过现在他还在观望大势,毕竟欧盟的基础并不结实。这次经济危机完全度过之后,或许欧盟的前途会更清晰。不但英国,很多北欧国家也在观望。

至于两德统一,的确不是法国人所愿,但是大势所趋,不是法国人能改变的。

再说欧盟东扩,这事对于法国人来说没啥不好,欧洲大陆人口生育率低,劳动力缺乏,欧盟东扩,一方面可以占领东欧市场,一方面还可以吸引东欧劳动力,这些基督徒白人涌入西欧总比阿拉伯人来强吧。

家园 你说反了

建立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欧洲,而不是超级国家联盟,这是戴高乐的梦想。

戴高乐的梦想是欧洲建立一个各民族国家的紧密联盟。而不是超国家的欧洲联邦。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