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68) -- 江南水
稳定压倒一切
秦武王恣意妄为,潇洒的玩儿了一把举重,不仅赔上了自己的卿卿性命,也赔上了秦国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
据有关资料,秦武王死的时候只有二十几岁,这个记载应该是靠谱的,不是足够年轻,行事不会如此荒唐。
离了谁,太阳还是从东方升起,离了秦武王,秦国还是那个秦国吗?
历史给出的答案是,秦国还是那个彪悍的秦国。
当时的人们给出的答案是,不知道。
按照当时的规矩,秦武王去世后,应该是儿子接班。
问题是,秦武王还没有来得及生儿子,秦国也就没有了法定的继承人。
秦武王没有儿子也无所谓,只要他还有兄弟就行,那年头以“父死子继”为主体,“兄终弟及”为补充。
于是,秦惠王还在世的儿子们展开了激烈角逐。
秦国的政局又将迎来血雨腥风的一幕。
这一幕,在秦国历史上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
一百多年前,公元前425年,秦国的大臣作乱,秦怀公被迫自杀。
此后四十年,秦国就围绕着最高权力,开始了走马灯。
直到公元前384年秦献公走上领导岗位,秦国才结束了近半个世纪的政局动荡。
不幸的是,四十年的混乱,让秦国失去了最重要的战略要地,河西地区。
一百多年后,历史还会重现吗?
我相信,秦国每个人的心里都没有底。
不管有底没底,先拿到最高权力才是正事儿。
近水楼台先得月,但是得到秦王这个“月”的人就不是“近水楼台”。
此人当时并不在秦国的都城咸阳,而是在遥远的燕国做质子。
这个人就是嬴稷。
嬴稷不是“近水楼台”,也能够得到秦王这个“月”,要感谢他那个强势的舅舅。
魏冉,一个强势的人。
不强势,也不能让一个远在天边的人质回国当领导啊。
魏冉的强势成就了嬴稷,也成就了自己,最后也葬送了自己的政治前途。
嬴稷在舅舅的力挺之下,从燕国风尘仆仆的赶回咸阳,继任秦王,史称秦昭襄王。
秦昭王即位的时候也是未成年人,只有十八岁(虚岁)。
一个年轻的少年,一个弱势的少年,走上领导岗位后,不得不多多拜托那个强势的舅舅。
秦昭王一即位就任命他的舅舅为将军,负责都城咸阳的安全保卫工作。
把自己的身家性命,交到最放心的人手中,也是人之常情。
在重用舅舅的同时,秦昭王还极力拉拢王族成员,对自己的叔叔樗里子嬴疾,秦昭王也表示了最大的尊重。
一通忙活下来,秦国总算是暂时(记住这个“暂时”)稳定了内部。
此时,秦国的外部出事儿了。
趁着秦国在忙着进行不正常权力交接,楚国开始了动作。
不是攻打秦国,而是攻打韩国。
韩国也是流年不利,刚刚在宜阳跟秦国死磕了小半年,正是精疲力竭的时候,自己的雍氏又被楚国包围了。
楚国扬言,要在一个月内拿下雍氏。
幸亏韩国也不是纸糊的,愣是扛了五个月,在这期间韩国屡次向秦国求救。
秦昭王虽然坐在了领导的位子上,但是说了算的是他的老妈,宣太后。
宣太后恰巧是楚国的王室成员,正经姓羋的。
估计宣太后不姓羋,也不愿意掺和这些烂事儿,秦国自己现在还是一头的包呢。
这个时候从韩国来了一个叫尚靳的,尚靳先生向秦昭王说了很多,总结起来就是四个字:唇亡齿寒。
秦昭王不能做主,把尚靳先生的意思向老妈做了转达,宣太后一听很欣慰:来了那么多扯淡的,只有这个尚先生的话还靠点儿谱。(使者来者众矣,独尚子之言是。)
既然尚先生说的话靠谱,那就见见吧,这次见面诞生了中国外交史上最……(没法形容)的辞令。
为了精神文明,原文抄录,自己领会。
宣太后对尚靳先生说:妾事先王也,先王以其髀加妾之身,妾困不支也;尽置其身妾之上,而妾弗重也,何也?以其少有利焉。
宣太后不救援韩国的理由很简单,不是为了娘家人,而是对秦国没有好处。
尚靳先生很不上进,听了宣太后的理由,没有做更进一步的交涉,就直接回国了。
韩国屡次派人前来求援,秦国也烦了,只好表态救援韩国。
不过,不是出兵向东前往韩国,而是向南出武关袭击楚国,并派公孙昧去向韩国传达自己的救援精神。
韩国丞相公仲侈对这个计划表示了充分的怀疑,这是真的救援韩国吗?
公孙先生立刻就把秦国给卖了,告诉公仲丞相,这是秦国在玩儿当年张仪的老把戏。
还记得当年张仪是怎么劝秦惠王拿到河西地区的吗?
不过这一次,秦国没有当年那么阴损,并不想从韩国捞点儿什么,只是想根据韩国和楚国的实际战况,来决定介入的深度。
如果韩国能够从楚国那里讨到便宜,秦国就会锦上添花,趁势袭击楚国;如果韩国在楚国手下过不了几个照面儿,秦国就打酱油。
公孙先生还向公仲丞相透露了一个秘密,秦国和楚国正在私下勾兑,鬼知道他们要干什么啊。
秦国找的是些什么人来给自己打工啊,竟然出卖老板。
一听秦国的这个算盘,公仲侈吓得浑身是汗,竟然向公孙先生讨起了主意:那该怎么办啊?
既然已经卖过一次了,那也就别端着了,一不做二不休,公孙先生索性把秦国卖个底儿掉,在公仲丞相的耳边如此这般交代了一番。
得到了秦国卖国使者的锦囊妙计,公仲丞相信心倍增,立刻派另一个人再去秦国交涉。
这次派出的的是张翠,张翠先生并不干脆,声称身体不舒服,每天也不急着赶路,慢悠悠的来到了秦国。
甘茂接见张翠先生的时候很感动:看来韩国真的是危险了,先生竟然抱病前来。(韩急矣,先生病而来。)
张先生很从容:韩国没什么,离危机早着呢。(韩未急也,且急矣。)
张先生看着一脸茫然的甘茂,解释道:韩国真的有啥麻烦,早就投入楚国的怀抱了,还用得着我跑这一趟吗?(韩急,则折而入于楚矣,臣安敢来?)
甘茂一听,话里有话啊,赶紧表态:后面的就别说了。(先生毋复言也。)
甘茂立刻找到秦昭王(更可能是宣太后)分析形势,韩国仗着秦国有可能帮忙,才会跟楚国死磕,要是他没指望了,就会投靠楚国,两国再挟持魏国,那时候就是要攻打秦国喽。
接着甘茂先生出了一道选择题:是等着别人来打自己,然后保家卫国呢,还是先发制人,主动出去攻打别人?
这是一道没什么技术含量的选择题,秦国出兵。
救不救韩国只是外部问题,秦国当前最大的问题是内部问题。
在最高层,领导人非正常变动,在高层的这些人也没闲着。
秦国拿下韩国的宜阳后,就派向寿去治理宜阳,就是甘茂的那个副手向寿。
向寿跟宣太后还沾亲带故,并且跟秦昭王是光屁股的交情,北京话,发小儿。
向寿先生摆平宜阳后,下一步就是去折腾韩国。
不愧是战国,昨天还联手拿刀砍别人,扭脸就拿刀互相砍。
没什么可奇怪的,救援韩国是为了秦国,攻打韩国也是为了秦国,一切以秦国的利益为导向。
韩国的公仲丞相派外交家苏代前来跟向寿先生交涉,苏代跟向寿聊起了他的两位同事,甘茂和公孙奭。
这两位同事曾经是秦王的红人,现在有点儿绿了。
这两个人在对外交往上让秦昭王有些不放心,公孙奭跟韩国关系不错,算是亲韩派,而甘茂跟魏国的关系也很亲近,算是亲魏派。
这让秦昭王有点儿不爽,开始逐渐疏远他们。
苏代建议向寿向秦王提议跟韩国交好,不但不犯忌讳(向寿算是韩国的仇人),还可以联合韩国对抗楚国,也符合秦国的国策,这样秦王就会更加看重向寿。
向寿觉得这个建议不错,就在他向秦王提议之前,却被甘茂捷足先登了。
甘茂建议秦昭王把武遂(今山西垣曲)归还韩国,缓和跟韩国的关系。
因为甘茂的关系户是魏国,跟韩国不存在利益相关,秦昭王同意了他的这个提议。
这下公孙奭和向寿都不干了,韩国是公孙奭的老关系,同时,也是向寿要发展的新关系,竟然让甘茂插了一杠子。
俩人联手在秦昭王面前说甘茂的坏话,正在蒲阪(今山西永济)前线跟魏国拼刺刀的甘茂,听说后方有人在说自己坏话,仗也不打就跑路了。
对秦昭王来说,大臣之间这点儿事还只是外部问题,他当前最大的问题也是内部问题,王族内部的问题。
像秦昭王这样不是依照惯例上位的领导人,常常会受到其他也有资格的人的挑战,自春秋以来,这种挑战就数不过来。
尼姑的光头,和尚摸得,我摸不得?
在这个思想指导下,秦昭王的兄弟发难了。
当年秦昭王让舅舅负责都城的安全,就是防着兄弟们来这一手。
关键时刻,果然管用。
鲜血映红了咸阳城那湛蓝的天空,血红,血红……
血泊中的人都很尊贵,都是秦国的王族成员和大臣,其中一个人的身份最尊贵,秦惠王的王后,现在的王太后。
为了杜绝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魏冉的屠刀挥向了秦昭王的其他兄弟,哪怕是他们没有参加这次集体活动。
没有什么事儿的秦武王王后,也被赶回了娘家,魏国。
这不是嬴氏子孙第一次手足相残,也不是最后一次。
自秦献公历尽艰辛走上领导岗位以来,这是秦国遭遇的最大的一次危机。
虽然没有给秦国造成严重后果,但是对嬴氏来说是不是好事呢?
秦昭王应该认为是件好事儿,如果那些人不流血,那么他就得流血。
对秦昭王的老妈宣太后来说,也是天大的好事儿。
如果那些人得了手,秦惠王的王后流不流血,说不清,宣太后流血,那简直是一定的。
除了不用流血,宣太后还眼睛一眨,老母鸡变鸭。
按照秦国的规矩,领导人有一个妻,王后,若干妾,不同的妾,等级不同,分别是: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
秦惠王活着的时候,宣太后只是一个级别不高的八子,秦国没有她说话的份儿。
如今,秦惠王的王后已经死了,宣太后就是秦国真正的老板娘,老板的娘。
魏冉呢,本来就是一个强势的人,那些尊贵的人又给他的强势增加了几分血色。
试看今日之秦国是谁人之天下!
一个长达几十年的外戚时代,开始了。
至少在东汉之前,外戚始终是中国政治舞台上的一股重要势力,以后我们且跟他打交道呢。
国内政局的动荡不安,迫使秦国在对外政策上不得不收敛,努力改善跟周边国家的关系,把武遂归还了韩国,停止了蒲阪前线对魏国的军事行动,秦昭王还通过迎娶楚国公主,来加强跟楚国的关系。
老虎也有打盹的时候,等到老虎睡醒了,依旧还是丛林之王。
秦国醒来后,最大的受害者不是弱小的韩国,也不是落魄的魏国,而是超级大国,楚国。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昭王叫稷,赢姓,不是姓赢,不应该叫嬴稷,同样秦始皇名为政,不是赢政。因为赢是家族的姓,不能用作个人。
另外,关于爱国主义,我认为当时爱国主义还是有的,否则齐桓公就不会提出“尊王攘夷”了,但大家爱的这个国是指名义上受周王室管辖的地区,秦国虽然不待见,但在当时的人们眼里不是“夷”。
我们的X领导人都太上皇了,还出来现眼。台上时在国际国内丢人还不够吗,还敢出来现他的“XXXX"白痴思想,我呸!
勇擒义渠王及其两个儿子及其国土在前,为了把自己情人魏丑夫陪葬和庸芮谈论哲学问题在后。
说出这段话也不是偶尔磕药啊!
老妈姓羋,舅舅姓魏?
秦汉时代很正常,就像武帝母王太后,舅田蚡
这个女人不寻常啊。
在甘泉宫杀情夫义渠王,大概是在秦昭王三十六年,此时的秦昭王已经五十多岁了,当妈的也该奔七张了吧
一个如此高龄的人,竟然还能够把义渠王迷得五迷三道,不得不让人佩服这位美女的无穷魅力啊
临去世前,让情人魏丑夫陪葬,更是惊世骇俗,让人瞠目。
这么一个有特色的女人,太史公竟然没有给她单独做传,实在是可惜,看来太史公也是重男轻女的主儿
按照当时的惯例,谁拿到了九鼎,谁就是天下之主
九鼎在周天子手里,是历史遗留问题,大伙儿都能接受
如果谁不开眼,去拿九鼎,就是把自己放在火上烤,主动给别人制造口实
韩国那个小体格,要是打周天子的主意,就是找死。
秦国也是趁着东方六国没精神了,才攻取洛阳,拿下九鼎。
在秦昭王三十六年之前,秦国的主要作为还是得看他妈和他舅舅的,这三十几年里,秦国基本上算是姓羋的。
我始终有一个猜想,如果秦昭王像他老爸和爷爷那样,只活四十来岁,秦国最后会姓什么呢?
从秦孝公到秦始皇,除了秦昭王,秦国的这些领导人,没有超过六十岁的。
秦昭王绝对是个异数。
偶然性在历史上的重要性,到底有多大呢?
姓和氏在先秦是两回事儿,这一点河里的虎老师已经说过履虎尾:【话商君】说姓氏(上)
到了秦国建国后,秦是嬴姓,赵氏(以造父之宠,皆蒙赵城,姓赵氏。)。
行文中为了符合人们的实际认识,就直接用“嬴”作为秦国的姓氏了,毕竟咱不是做学问的,只是一个讲故事的。
在那个年代,即使营养护理都跟上去,活到60以上也算是稀少了。毕竟大部分战国的君主不管是干事还是享受都无法按时作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