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影评:天水围的夜与雾 -- 纪琮
跟“夜与舞”是完全对立,根本是两个世界。暴力和温馨同时存在于天水围,对立统一,就像我们这个世界。
都是家长里短、鸡零狗碎的事情,却能从里面看到自己的生活。说起来,这个男主和我也满像的,家长吩咐一句,我就哦一句。
男主看上去木木的,说话还蛮搞笑。参加亲戚葬礼回来,问他妈妈,表姨夫很喜欢玩跳楼咩。看得我莞尔。
PS:看到你的ID,脑子里就蹦出一句诗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不说全部吧,但不少文艺片确实有拒人千里的嫌疑,有些是导演的心态使然,有些因导演的水平所限。“日与夜”的难得在于其目光是平视的,而不是故作悲悯、为戏而做戏。所以张家安没有变成小混混步入歧途,张妈没有怨天尤人,阿婆没有凄苦地自杀,舅舅们也不是忘恩负义的白眼狼。而诸如此类的设定,已经被太多的影片滥用,以至于我在看“日与夜”时总是担心会突然出现狗血桥段。
我非常喜欢这个家庭,尤其是张妈,善良而干练,弟弟出国留学她在纱厂做苦工赚钱,老母亲生病要吃燕窝粥她立马煮来,邻居阿婆老无所依她承诺为之送终,说她成就了“一个女人的史诗”也不为过。张家安在很多方面很像她,应了那句俗话“有什么样的妈妈,就有什么样的儿子”,明事理、听话,也乐于助人,有点小个性,哄外婆吃粥时像个小大人,偶尔还蹦出两句挺逗的话,就像你说的那句:“表姐夫很喜欢玩跳楼咩?”从外婆口中,我们得知未出场的男主人也是非常忠厚老实的。
另外,我认为细节方面处理得特别好,比如张妈陪阿婆看女婿回来在公车上无声的许诺,舅舅说包下张家安以后出国读书的钱,平凡中见真情。
上了高中以后不和父母一起住,反而开朗活泼起来
最喜欢里面那个镜头:男主说那个香菇好吃,镜头停在他妈妈脸上,有丝丝满足的脸。。。
我的ID是因为我是声字辈的,我们家太后希望我能够天天欢声笑语,哪里晓得我木了十几年才达到她的期望值,哈哈
一开始张家安整天睡觉、看电视,我还以为是个浪荡子呢,结果发现竟然是个乖孩子。
舅舅说包下张家安以后出国的钱,也让我惊了下。平时他们看起来和张妈的关系也不是很亲密。
拍《女人四十》《天水围日与夜》就比较写意和放松
回头一定要再来个《男人四十》《夜与雾》来提醒观众,您可千万把我当成大导演,我就是一满大街找素材的。
可能是看的时间不对,我差点要睡着了,实在是看不下去……
路漫漫其修远兮
我比较喜欢这样对感情处理很细腻的片子,譬如《小武》,譬如《三峡好人》。尤其是看后者的时候,因为这个片子是在我家乡实地拍摄的,所以更加地为之所动。
只是当作去美国的一个跳板.
这部片子很闷。很小众。确实个人喜好不同O(∩_∩)O~
刚看过《天水围的夜与雾》。这部电影拍的很压抑,不可能受观众欢迎,所以票房只有一百多万。艺术上也么有新意。只能说许导是个关心民生,抗议家庭暴力,支持女性权力的艺术家。
深圳时期的男女
楼主的评论很全面了。但是忽视了几个重要部分。男主后来杀妻女的恶劣性格在电影中并没有被挖掘其根由。从倒叙中观众可以看到开始的时候他对女主是真爱,不过在女主怀孕期间把小姨子(比女主漂亮)诱了还问心无愧,应该是传统香港男人一夫多妻的遗毒。具体两人在深圳怎么搞上,女主在哪里养大女儿都没有提,但是一家人回香港的时候孪生女已经上学前班了。我猜女主是在深圳做准色情业(酒吧或其他场合各类小姐)有关工作时认识男主,所以回到香港后男主宁肯领救济也不许女主在外工作,还去女主工作的餐厅监视。大概因为影片的主题是家庭暴力,所以许导没有深入这个问题。但这个是最终矛盾的导火索。
相濡以沫的清贫生活
许导的影片注重时代背景,这是一个优点。男主在香港经济盛期赚到钱,之后不愿意回香港,在四川岳家时曾大喊:都回香港深圳,香港深圳分钱给你啊。他显然认为大陆更易生活。不过他为何带妻女回香港,电影没有讲,我觉得这和上面所谈对妻子怀疑的由来,都是事关重要的因素。在香港他找不到合适工作,安于申领救济的清贫生活。有个镜头很传神。他四处寻找被虐离家出走的妻女,带了一听啤酒还不舍得全喝完,用塑料袋套起放在车筐中。回头发现捡易拉罐的老头把剩下的啤酒喝了。香港经济的整体状态可见一斑。
岳父母谈未婚先孕
许导在涉及大陆的时候就表现出不知深浅,毕竟缺乏生活认识。影片中一段回忆的镜头,是女主离开家乡去外地打工,看起来像是刚上初中的年纪,这很煽情。不过在电影结尾女主离家的镜头回放,女主母亲在看电视(应该是女主第一次回家时带回的彩电),父亲坐在门前抽烟,镜头转过,看到年轻时的女主的小小身影背着篓筐和行李向外地的道路走。这个镜头更煽情。但是农民改变命运,毕竟还是要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