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如何解酒(上) -- 花大熊
以前好像也不需要啊。这次怎么搞的?
为什么同样酒精度的酒,我喝起来,有的上脑快,有的就慢呢?而且一般上脑慢的酒都较贵?
小分子醛酮类。
差的酒,杂醇油什么的可能含量高一点。
不过没有专门的研究来说这个事情,因为上头的快慢毕竟主观性大了一点。我也只是推测而已。
你的回复内容已被保存,在楼主、被回复作者 或者 管理 确认接受后才会被公开显示。可到【待认可】查看
!!!请注意!!!认证会员,楼主可直接回复。非认证会员则:
* 在新兵大类,声望大于 10 并且乐善大于 20 者可直接回复
* 在青史大类,声望大于 1000 并且乐善大于 1200 者可直接回复。
* 在其他版面,声望大于 300 并且乐善大于 300 者可直接回复。
我喝酒都喝自己酿的地黄酒。酒老板赚不到我的钱,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可能在量子力学层面上可以解释一些东西。比如为什么新茶容易上火,而放了一阵的茶叶反而不上火,我想可以理解为,新茶刚烤过,里面的基本的蛋白质分子普遍被激发到较高的激发态,而显然这些激发态都有有能量展宽的,与是,陆陆续续的都会自发的回到ground state,这样的一种过程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可能会持续一两个月,于是如果在这一两个月里喝新茶的话就会容易上火,因为新茶里含有较多的还处于较高激发态的蛋白质分子,被人吸收后,会在人体的吸收过程中把这部分多余的能能量转到人的身体内,从而上火。我想这可以普遍解释为什么烤过的东西比水煮的东西都会上火,原理是相同的,因为烤的温度要比水煮(一般不超过100摄氏度)的温度要高出不少,这样的相同的食物在经过烤之后,里面的蛋白质都普遍处于较高的能量状态(比水煮的会更高),相对于人的身体里的蛋白质的“低能级”状态就能转化出多余的热量,这部分热量就在宏观上表现出了比通常的水煮食物的上火的表现。
那如果不是烤的呢,比如荔枝和龙眼,有一流行的说法是“一把荔枝一把火”,而我家人给我说龙眼是温火的,这样看来荔枝的火气要比如龙眼的火气要大一些,而这两种植物都会在一地生长,这样这种性状上的不同应是由于这两种水果的各自的构成分子不同所致:在相同的光照,以及相同的土壤条件下,很有可能是荔枝的分子更容易处于相对高(相对于人的这一参照ground state上)的激发态上这样荔枝就相对更容易上火了。
以上的相对高的激发态其实都是相对人的体内所有蛋白质或者别的基本构成的平均能量上,把这样的平均能量看成一个ground state,这样的比这个ground state低的食物就应当普遍要表现出寒性(这里是最终效果而言,比如分解转化这个食物需要消耗能量,吸收则会获得能量),当然这样的寒性这样说有些笼统,可能需要更复杂的量子的微观过程来说明,能级和状态的变化,但是感觉定性上是可以解释的通的。
所以也许中医的很多理论在某种意义上可以在量子层面上得以解释。西医如果没有进化到现代分子医学层面以前则更像是牛顿的机械运动那一套即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中医则更加强调整体辩证和中庸,这和自然的量子本性更为相像。
我姐曾经把她在酒厂里的白酒勾兑的配方,拿出来过,我看了一下,全是化工厂里的玩意。配方是原浆加水加酒精加乙酸乙酯加己酸乙酯,还有其他的成分。按不同的比例,配出标准的38°,52°酒。我想古代的酒是发酵出来,古代的酒也要加工,但不会兑化工原料,最多兑水。现代的标准是标准了但是没什么意思,吃很多不该吃的东西。
纯酒精的味道很正,但是白酒有特殊的酒臭味,这个味道就是添加的东西出来的味道。古代的解酒药方要考虑现代白酒中添加的的其他东西,造成的影响
原来在居家美食这版,话说这文应该放科技版或者人间指南版啊。总之,好文,宝推了。
也有几个月了,可是对帖子该放在什么地方一直没有搞的很清楚。基本没有不出错的。人品问题啊!!
谢宝
似乎是比较晚的事情。起码武松打虎的时候不是喝白酒
北方好像叫拐枣,号称千杯不倒。最最最重要滴是味道非常好,酸酸甜甜。不知道为什么,江湖上没有这玩意的保健品大行其道。
现在怎么也找不到了,哪里产呀
我们单位里还有几颗,主产地在哪里我帮你查查
但是关于量子的理论实在不敢苟同。
中医的物质基础研究薄弱,所以很多时候喜欢从看不见摸不着的量子,能量,电磁场等方面寻找支持。在我看来这实在是南辕北辙。这些物理学的概念整合进现代生物学都还是一个mission impossible,更何况中医了。
个人认为还是不说为好!
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俺搜索过,淘宝上不少买中药的店有售。再加上葛花,解酒效果很好。
有些东西,我们没有理解就先放在那里,好过去强行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