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老爸的工厂】工厂的日常生活 -- 月色溶溶

共:💬173 🌺579 🌵15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家园 中国的税没那么高,

年薪10万的话,个税大概在10%左右,社保+医保+住房公积金再扣掉20%,不过后者似乎不完全算税。。

家园 “什么阶级说什么话,什么藤儿结什么瓜”
家园 花标题

精辟啊

单看这标题,便要花一个

家园 说税前是有原因的

因为有RSP退税,如果有孩子和全职太太抵税额度要高一些,所以提税前收入.

怎么想起常州来了?我觉得05年开始的爱城和卡城房产泡沫一部分是补涨(相对于多伦多、温哥华),一部分得益于油气商品行情和随之而来的新增就业人数.

家园 我也觉得奇怪呢.

比如杭州宁波的保姆特缺工资不低,中西部很多人却少不到工作.怎么就不流动过来呢...

家园 lol

《大般涅盘经》三二:“尔时大王,即唤众盲各各问言:‘汝见象耶?’众盲各言:‘我已得见。’王言:‘象为何类?’其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芦菔根,其触耳者言象如箕,其触头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杵,其触脚者言象如木臼,其触脊者言象如床,其触腹者言象如瓮,其触尾者言象如绳。”

家园 这都什么人啊,她说的有啥不对?

你什么阶级出身?无聊不无聊。

我无产阶级出身,12岁-15岁,暑假都在几百米深的小煤窑里挖煤赚学费(网上那种贵州挖煤小孩你见过吗?我经历过。)我们那里的煤矿,瓦斯爆炸的我见过好几起。我觉得她说的挺好。

家园 中西部的人力资源如果去杭州做保姆,还需要培训。

像我老家那边,很多劳动力,年纪大的妇女都不会说普通话的,虽然河南话别人能听懂,但是可能在求职的时候还是会受限制的。而且妇女们多半也就是初中毕业。液晶电视啊家用电器啊空调啊都不会用。有的连公交车站都找不到,别说出外打工了。

此外,妇女不出来打工是有原因的。目前农村妇女一般在25岁左右结婚,婚后最多两年就有孩子了。25-35岁,她们的任务是在家抚养孩子。中老年妇女,年龄在45岁以上的,很多都在帮助自己的子女和自己的亲属抚养孩子,偶尔有空闲的,在照看家里的土地和房屋等财产。25岁以下的女孩子们,一来侍候人的经验太少,二来很少有人愿意做这种工作的。大部分都会宁可工资少点,去做那些有一定技术含量的,比如采购、文员、缝纫工等,希望将来可以得到晋升,留在城里,而不是一辈子做保姆。何况,由于丑恶社会现象频发,很多农村父母是不希望自己的女儿做保姆的。担心会出现意外事故。

内地其实现在很多地方已经没有闲人了,他们更需要的是半职的、离土不离乡或者不离乡不离土的工作(像我说的那两个毛巾厂,就是沾了这点光,工人骑车或者坐汽车一会儿就回到家了,但是也不排除里面会有年轻人想摆脱这样的劳苦生活),而不是需要背井离乡去很远的地方,不能照看家里不能种地什么都抛掉的工作。像河南信阳、周口,出外打工的人口比例占总劳动力(有劳动能力的人,去除太老、太小和有身体疾病的)一半以上,占总人数25-30%(占农村人口数量比例要达到30-40%)。我觉得这个比例已经很高了。现在很多村子都成了空心村,村子里面很多人家都是常年空着的,过年很多人也不回来,另一部分人只有过年才回来几天。

想增加城市劳动力,我看照现在这个趋势下去,唯一的办法是放宽户籍制度,开放中小学招收农民工子弟。这点对20-40岁的农村劳动力吸引力还是很大的,很多人出外打工也主要还是为了孩子上大学挣钱,按照他们的话“都是为了孩子嘛”。我在北京就碰上一对推平板车的夫妻,老家是河南淮阳的,他们的孩子在东北上大学,两口子去北京挣钱给儿子花。而很多年轻的打工仔,不得不回家找对象在家结婚,结了婚生了孩子就不再出去了,或者起码是女方在家留守。只要解决孩子上学的问题,农村劳动力肯定蜂拥而至。

当然,杭州那样的生活费用昂贵的城市,很可能即使开放部分农村儿童进城上学,也不足以吸引很多劳动力。呵呵。除非有足够的农民工子弟小学和廉租房。我在北京南城,前门附近见到不少外地人租住低矮的老房子,带着孩子,孩子大概上小学吧,可能是在附近的农民工子弟小学。现在南城都拆了,不知道他们的命运如何。想起来不禁心头一酸。

而另一部分年龄大点的人,为了不让孩子做留守儿童而留在农村,宁可少挣点钱。按照他们的话说“挣再多的钱,孩子废了,不值”。我所认识的人很多都是为了监督孩子上学才主动留在农村的。大部分,直到孩子上了初中高中,或者起码成绩上路了,才出外打工。我一个姑姑就是这样,现在她家的两个孩子都考上了县里的重点高中,以后多少能有个学上,才出去打工。前阵子被骗到广东那边传销组织里去了,最近想去浙江那边,做一个月包吃住一千块钱的工作,不知道去了没有。其实,她还是高中毕业,人也勤快干净,还是蛮适合做保姆的。

如果有足够的培训体制,和人员流动体制,加上产业的布局做一定的调整,比如,将一部分人力需求大的产业调整至中部,我想,中西部的人力资源还是可以得到充分发掘的。

此外,80、90后的打工人员的心态和他们的父辈是不一样的。像我堂妹在上海一个快递站,她说最在意的是能不能学到东西,以后有没有升值的希望。我的堂姐在杭州,她是高中毕业生,辗转广东、福建,在杭州一个服装公司呆了两三年了,起先一个月一千多,最近升职了,涨到了4000-6000。让她一直坚决呆在南方而不愿回家结婚生孩子的原因,就是向往成为一个真正的城里人,向往和家乡不同的生活,在职场上有提升的希望。我两个高中毕业的同学,目前一个年薪三四十万在上海管理一个家具店,另一个在上海某家具公司做生产管理,年薪十几万。目前,年轻的打工者向往他们这样发展轨迹的不少。虽然他们可能学历低些,但是他们总认为吃苦受累没有什么,能不能将来有出息才是最重要的,而不像自己的父辈那样,有钱赚就可以了。所以他们在求职的时候,多半不会满足于做一个操作工,而会选择一些具一定技术性的工种,希望将来可以提升,或者甚至学到技术后自己干。沿海的工资今后只会越来越高以吸引年轻一代的打工者,或者是给予更大的“精神满足感”,用职位提升等方法留住熟练工人。单纯的提高地区最低工资、给予一些熟练工一定福利待遇,可能对于部分人来说,已经无法构成足够的吸引力了。

从月色mm的角度很可能是了解不到很多打工仔真正的心里话的,因为在他们眼里,外乡人永远是一个管理者和监督者的角色。

其实我觉得,中国民企吸收日资企业的管理方式应当是可行的。就是从各个细节,让工人把自己的命运和企业一体化。因为我妈妈讲过一个正面的例子,我一个表姨的女儿在福建某个日资厂子里,老板每逢过年过节都给工人红包和问候,因为她干活很不错,母亲还作为优秀工人家属的代表去某个地方旅游了一圈。当然这个需要民企将来的税负和运营费用大大降低、利润和营业额都大大提升了才可行。

通宝推:辉汉如雨,马甲,
家园 想留住人···关键是要明白他们的真实意图。
家园 行业有不同。我猜的可能是这样

我是听说的,属于据说哪一类的。化纤行业企业主不愿搬迁,主要是因为市场,交通运输,上下游的配套等。这些工厂集中的地区基本都有几个大市场,比如柯桥轻纺城,海盐市场,吴江盛泽。这些市场每天消耗巨大,同时需求变化很多,相应的生产厂家生产中品种变化很多也很快,靠近这些市场,在需求有变化的情况下信息的传递非常迅速。有时候市场某些品种的启动十分迅速而短暂,反应稍慢,就可能错过一波行情。就需要生产厂迅速应对。对比国外的一些生产厂,几年生产同一批号同一品种的那些同行,真羡慕他们,不过好事情是,这些国外同行现在的市场占有在大幅度的萎缩。

这些市场有为数众多的下游配套厂,一个花色的布样,在这几个市场里只要有样品,在很短的时间就能满足织造、染色等各个工序提供样品。这样的反应速度相信每个客户都会满意的。

同样,因为厂家聚集,上游供货商也很多,配套的物流运输也很很完善,化纤生产原料成本高昂,且同石油波动影响极大,有的厂家为减少资金积压,原料库存长期在低位,有的甚至感觉都达不到最低安全库存要求。不过就在这样的库存条件下一直连续生产很多年,同时,很多浙江老板很多都是一个镇一个村出来的。虽然有竞争,但是感觉拆台的不多,在资金拆借,或者某些原辅料短缺的情况下,都会互相帮忙,能在很短的时间里得到协助。物流的完善也能保证这些原辅料能准时运达。因为有些原料需要专门的槽罐车运输的。买卖扎堆看来是有道理的。

家园 阶级也有叛徒
家园 啧啧,啧啧,我承认:搭理贵位是我的错。
家园 您说的没错,这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除非这个企业是龙头企业,能彻底影响上下游企业,否则自己出来就是找死。江浙的企业多数规模都不大,很少有大到能彻底影响一个行业的实力,或者说垄断该行业。所以,多数企业没有能力影响上下游的环境,为自己重新搞一套生产循环配套系统,它们必须服从环境,或者说必须和大家在一起,离群就要死亡。

而一个行业存在某一个地区,往往有深层次的原因,或是交通便利,或是有特殊优势。这种深层次的原因,往往不是短期就能改变的。此外一旦某一个行业在某一地区成了气候,再希望这个行业大规模迁徙就很难。迁徙的成本非常惊人,何况前途未卜。

如此一来,在这个地区势力范围内,就很难再出现第二个类似的企业集团。这种企业集团的势力范围往往与其原料和产品运输有关,原料或产品笨重附加值低的,势力范围比较小。牛奶采取奶粉运输,分厂之间的距离就相对比较远。相反,如果采用液体奶运输,可能就要各地都是分厂。如果产品重量轻附加值高,则可能一个加工中心垄断全国市场。此外,企业的势力范围还与地方保护有一定联系。

家园 为什么要研究浙江企业是否去内地投资?内地要发展作自己的

优势项目就可以了

家园 为什么会希望行业大规模迁徙?出资,在当地招工,建当地优势

产业即可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