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有谁能讲一下那些投行是如今怎么实现盈利的吗 -- 领班军机
对投行的人来说,奖金都是每年结算的。举例来说,2007年小A为银行创利1000万,那么他的奖金就应该在50-200万之间,2008年全行业亏损,小A也发生一次性亏损2亿,所以奖金只有1万(公司挽留人才的意思),今年,小A在牛市中浮沉,再创利2000万,那么他的奖金就是破纪录的100-400万之间
算一下,小A这3年共为银行带来1亿7千万的亏损,但仍拿到150-600万的红包!
想明白为什么这么多聪明人去投行工作了吧?
和MarketMaking赚的钱。不管你叫它什么名目,这些钱都被认为是没有风险或风险极小的。这部分收入是投行交易部门的大头。哪些衍生物,包括出问题的CDS之类的,到处都属于这一类下面,风险极小。
- -- 系统屏蔽 --。
都已经转身称为可以经营传统银行业务的综合银行。而按照法律,投资银行是不能经营传统银行业务的。
投行不做存款业务,不会出现挤兑。
是我说话不严谨,我是用银行被挤兑来类比,CDS债权人同时兑现债务。
根本弄不清谁是谁的债权人,中间专卖,分包,再专卖层次太多了。而且大部分证券本身不到期也不能要求兑现。
证卷业务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且证卷也不只是倒卖有毒资产。
一般来说,美国的投行和欧洲的不一样,规模要大很多,而且业务种类也多很多。美国投行,中心业务是证卷。首先就是Underwriting业务,也就是公司上市。一个公司要上市,需要的工作很多,而且第一次发行股票的风险太大,并不是每个公司都有Google那样的魄力和魅力,如果对外发行的时候股票卖不出去就有很大的问题。况且还有估值、SEC的那些报告等等麻烦。所以一般公司上市,是找一个或者是几个投行来做这些琐事。到上市那天,公司对外发行的股票以低于估值价全部“批发”卖给投行,然后所有的风险和利润就由投行承担了。因为这个售价低于市价,所以叫“Underwriting”。
同时,投行还有面向客户的证卷业务。面向大型基金和公司的一面,叫做“Buy-side”,面向个人和小客户业务的一面,叫做“Sell-side”。有毒证卷一般就是这些个部门搞出来的。当然他们也有Research部门的背后支持。他们的业务包括企业债卷、政府债卷、各种复杂的证卷产品等等。他们有时候还会卖证卷保险。其实CDS就是保险的一种。
然后就是“Merger & Acquisition”,也就是并购业务。这个是投行最激烈也是最风光的部门。企业并购之前,双方并不是很了解对方。但是并购的条件,比如价格、人员去留、未来的运行之类的东西,全部是取决于双方的具体情况。所以客户雇佣的投行M&A部门就负责调查对方企业的情况,估价,谈判等等。M&A不光需要面对狡猾的对方企业(大家都想在一锤定音前得到最大的好处,所以欺骗无处不在),还要面对对方雇佣的投行M&A部门。所以M&A里的成员都很幸苦。但是事成之后,所得的佣金也非常丰厚。玩笑说纽约投行M&A里的人,泡妞都很单刀直入,在酒吧里对美女的第一句话就会是“今天晚上我们到我家过夜”。就像他们谈判的时候一样,命令式语句,完全没有婉转的。
再一个就是期货业务。这个一般很直观,就是帮客户炒期货而已。
以上的都是面向客户(不管是大客户还是小客户)的业务,投行的所得都来自于佣金,也可以说是赚的“幸苦钱”。同时,投行还有自己的业务。投行因为业务关系,手上一般都会有很多钱。由于投行不属于商业银行,因此准备金率的限制要宽松很多,更加导致了手上的闲钱太多。闲钱,就必须要拿来赚钱。所以投行手上的钱也会投在市场里。从股市到期货,投行自己也在玩。虽然根据证卷法规,掌握客户机密信息的部门和其他的部门必须被一道叫做“The Chinese Wall”的概念墙隔开,互相不得有机密信息流通。但是一个掌握着那么多大小公司内幕的玩家玩股票,再怎么有法规控制,也不会亏钱的。所以这方面的收入,是更加可观。再加上那些投行大佬们的关系网密布,比如美国前财长鲍森就是高盛的前董事长+CEO,这些都可以让他们提前得到别人得不到的消息。高盛在伊拉克战争前做多石油,在次贷爆炸前做空房地产和股市,都赚了天量数字。
这些只是投行们一些比较大的业务罢了。还有很多五花八门的东西,都不好列出来。比如一些不经过交易所的柜台交易(Over The Counter, 也叫OTC),其实就像赌场发明赌博项目,然后大家一起来玩一样。这些交易,只要想玩的双方签个合同就可以了。如果对方也是大投行之类的大玩家,甚至口头上讲一下都可以完成一个交易。毕竟就那么几个大玩家,互相之间的信用都很重要。
它们这其实就是一个垄断联盟,由于准入门槛很高,只有几个玩家可以玩,所以没有不赚钱的道理。而且即使是偶尔有些年运气不好搞砸了,也会有政府出面救它们。唯一会玩垮的时候,是自己的弱点太大,于是被这个系统的大多数人找到机会踢出局。比如去年的雷曼兄弟,就是被这样玩掉的。大家都是肉食动物,少一个对手,就表示自己可以吃的更多。肉食动物的赚钱方式,不是可以用我们这些食草小民赚钱的方式来衡量的。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所以后来很多商业银行都有投行的业务,比如花旗,这也是他们能威胁政府的地方,本来投行本身倒闭应该对社会大众没什么影响,但是现在跟商业银行绑在一起了,那么多人的存款可能就不翼而飞,那就不得不救了
金融衍生交易,最早起自对冲。对冲的本意是把预期的风险,通过衍生工具消化掉从而保障可以预期的稳定收益(既通过0收益的对冲交易来保障预期的会计收益)。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当一定的经济趋势形成,可以预期的风险实际远比衍生工具本身计价公式波动要大的多。这样就实际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金融问题所表现的循环悖论。
既,当经济的上升空间形成时。预期下跌的金融工具,实际会因为风险明显不能对冲上升的收益而实际称为获得丰厚回报投机工具。次按就是在地产价格在大总商品交易普遍出现大幅上扬从而诱发预期通胀背景下,对房地产价格的普遍看涨称为一种被广泛接受的能获得稳定高收益的投资品种。同样,当危机来临。这样的看涨趋势被瞬间逆转的时候,CDS本身的收益预期就因引起逆向的;连锁反映。这个逆向就是,CDS债权的普遍超跌。
这样的超跌,或者预期看跌,终于使建立在一套复杂稳定系统之上的金融信用评估的大厦从根基开始动摇。所以,美国要避免整个金融系统的坍塌,就必须从信用评估本身入手开始稳定市场。于是,会计准则——被修改。但是,因此而导致的后果是——造成危机本身的CDS本身估值问题,因市场重新问题被掩盖。
诚如你所说的,CDS本身是一锅粥,他被复杂的衍生工具所表现的复杂性实际从理论上可以证明,我所说的,类似银行系统的挤兑那样,CDS债权人同时在债权市场上兑现债权本身是一种在完美模型下的小概率的事件。
实际我说的那么多,最后不过是温总的一句大白话:信心比黄金重要——仅就CDS而言。但是,仅仅有信心是不能解决由CDS带来的现实问题,和本次危机以来所揭示的整个金融体制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如果话题再延伸,那是否将触及整个西方经济制度甚至社会制度的问题,那就不是我在此时可以轻易下结论的问题了。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或者说人为可以通过自己的技术可以轻易规避的,他们心目中制衡这些肉食动物的始终是市场。
他们相信,市场这个上帝让所有参与游戏的人都公平的在同一起跑线上。
刚才借用你帖子的连接就肉食动物的话题写了点个人观点,算是谢谢你的发言。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2543255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谢谢这么详细的回复。我想问一下这些柜台交易如果只是在几个投行之间玩的话,那他们应该很难从对方手上赚到钱,因为每个玩家都不是省油的灯。
去年各个投行人人自危,不就是因为MBS违约导致的CDS需要天价赔偿吗?而且据说有几十万亿之多。但类似于投行的其他业务IPO,M&A什么的收入根本填补不了这个大洞,雷曼兄弟据说就是这么死的吧。
当时出来指责这些不受监管的OTC交易的人很多,但是现在似乎也没有新的立法来监管投行的这些业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