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含泪推荐《沂蒙六姐妹》 -- 我是红老虎
沂蒙山区付出了这么大牺牲,最后得到了什么呢?从建国后,大项目没有,大学校没有,就是高考分数线都比济南青岛等地高不少。当地烈士陵园里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五万多。那么多烈属都得到照顾了吗?本来还有日照这个出海口,后来也分出去了。当初在山里建了很多三线厂,后来又撤出来,还都是当地政府安置,上面也没拨钱下来。青岛算是最后解放的山东城市之一,一贯跟帝国主义和国军关系密切。中央倒是投了大量的钱进去,还给了很多政策。不过也幸亏没有太多大国企,不然临沂现在乡镇企业也不会发展得这么好。沂蒙山人民还是靠自力更生发展起来了。不过好像一个人,一个地方,如果因为牺牲出了名,就要一直牺牲下去。人家从不牺牲的,倒也理直气壮。不过这样下去,谁还肯牺牲呢?
他以前受伤就是沂蒙山的姐妹们救治的。一直也没忘了这份恩情。当初《红嫂》也是他支持搞起来的。
俺也是沂蒙老区出来的。
俺也是沂蒙老区出来的,老家是莒南,生长在郯城。应该说这些年沂蒙老区发展很快的,特别是临沂市,建设的很漂亮了,哈
好像不是吧。我记得上学的时候还听同学说村里有烈属的抚恤金被拖欠,去民政部门找,还态度不好。而且抚恤金多年不变,根本不够烈属生活。后来胡温上台后才提高的。
最先还以为是假的,我说你编就编编,别太离谱,女人跳到水里扛浮桥不可能,就算他们扛了,上面的男兵能狠心跑吗。
后来导演说是真事,一发炮火炸了,黑灯瞎火的营长才发现水里扛桥的是女人。
说实话,当时我很震撼。
应该让龙应台看看这部电影。
谢谢推荐!的确是好片子。
自己看来这部《沂蒙》比《建国》和《风声》更好。
《建国》是给成功锦上添花,《风声》诠释信仰与牺牲,而这部《沂蒙》是在讲这个国家立基的依赖与源泉。
小时候的战争片视角大多集中在普通战士与群众身上,但人物过于脸谱化理想化,以后的战争片集中到了大人物大场面大制作上了,一两部看个新鲜,多了感觉这种大片内核乏味苍白的很.
这部《沂蒙》小人物处着手,很可能都是真人真事,合情合理自然而然,甚至连犹豫思考的过程都没有,需要吃的穿的,他(她)们磨面,烙饼,做鞋,不够了拿出自家的,再不够去借,小伙子去前线,老人们妇女们也去支前,需要桥她们下水搭人桥。。。。。影片最后,孟良崮不打炮了,可是她们等的人没有回来。。。屋外黑压压都是祭奠的人群。。。
人民子弟兵,军民鱼水情,当时的确如此呀,有这样的人民支持,这只军队必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铁军。
由此推延之,为什么当时的沂蒙百姓如此拥戴TG? GMD却一直没有类似的待遇呢?内在原因又是什么?从这出发,国共内战仅仅是一场兄弟相残的悲剧吗?
再推延之,如果现在的TG已经不是以前那个TG,百姓还会如以前般拥戴吗?这只军队还会是铁军吗?
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沂蒙》这片好就好在这里,TG是从土坷垃里走出来的,就是个土命,忘了这个根本,任你再辉煌也得完蛋。
士兵突击里那个李晨(这个李晨就是临沂人),还有潜伏里的陆桥山,。。。不过都是配角。取景很美,中间一段让我感觉是在看张艺谋的《我的父亲母亲》。
非常好的一部片子!
替先父给沂蒙老区人民送花!
先父是三野的老战士,总是跟我们说沂蒙山区的乡亲,说到他们支前,那真的是砸锅卖铁,前线需要什么,只要家里有,没二话,拿去。修工事要木板,老乡把大门板下了送上去。
越是穷,越革命!
送花的替您笑纳了。
就是蜗居里的海藻。
感觉演得最好的是黑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