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金刚级战舰(一)(第一次修订)Ver2.0 -- xxxxxxxx

  • 共: 💬 39 🌺 125
【原创】金刚级战舰(一)(第一次修订)Ver2.0

题外话

本来想写一个关于锡兰海战的东西。作为写之前的铺垫,打算简单的介绍一些基础知识,可是啰里啰唆,越写越长,怎么着也收不住,也就随它去了。写到哪儿算哪儿吧。所以,看过最初那个版本的朋友可能会觉得开头很生硬,大概有被只怪兽撞个满怀的感觉。不要奇怪,以后您受煎熬的日子还长着呢,原因嘛,不好意思,空船小时候作文是常常不及格的。

空船写本文的一个初衷是想尽量真实,但保证所有参考资料真实可信这难度太大,所以如有不实之处还请各位不吝赐教。关于这方面的问题,空船一定回复,并会及时更正。其他方面的回帖原则上不回复。还请各位见谅。

序章

1906年12月英国海军新式战舰无畏号(HMS Dreadnought)建造完成。无畏号以其全新的设计思想和作战理念庄严宣告大舰巨炮时代的到来。世界上恐怕还没有一艘军舰有如此强大的震撼效果。他不仅一夜之间淘汰了所有已建成的战舰,甚至那些还没有来得及完工的战舰也被淘汰掉了,如果战舰也有情感的话,我不知道他们会有多么的哀伤和失望。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时代的标志:无畏号战舰。最强大的战舰杀手,直接将所有战舰驱赶到废铁厂的待拆解名单上。

日本海军当然也不例外,当时建造中的萨摩级两艘,萨摩号和安芸号,无可奈何的接受了未建成即落伍的命运。萨摩级是日本首次自力建造的战舰,这对于雄心万丈的日本海军还说,不啻为当头一棒。

萨摩号(Satsuma),1905/05/15起工,1910/03/25建成服役,1923/09/20退役,1924/09/07作为靶船被击沉。

安芸号(Aki),1906/03/15起工,1911/03/11建成服役,1923/09/20退役,1924/09/07作为靶船被击沉。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萨摩级战舰萨摩号,命中注定的悲剧角色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萨摩级战舰安芸号,因起工较萨摩号晚,所以在萨摩号的基础上作了若干改进,因此也有资料称为改萨摩级

有一句现在已经不太流行的话叫摸着石头过河,用这来形容草创时期的日本战舰制造,应该比较贴切。不过这头两块石头毫无悬念的全砸脚面上了。萨摩级之后,日本海军建造的下一个型号是河内级战舰,有资料称之为弩级(无畏级)战舰,不过除了建造时间较无畏号晚之外,河内级在其他方面基本上看不到弩级(无畏级)的特色。过大的理论和技术差距可能造成日本海军在领会世界最先进海军思想方面出现了误差。无畏号的作战理念之一就是:统一指挥,重炮齐射,尽快调整射击误差,力求在尽量少的齐射次数中击中对手。这就要求主炮必须尺寸相同,而且,能够参与齐射的炮数越多越好。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河内级吧,河内级共装有305mm连装主炮六座十二门。其中前后甲板各一座。两舷各两座。所以无论任何方向,至少有两座炮塔不能开火。不过这还不是致命错误,更要命的是河内级的前后主炮是50倍口径,两舷主炮是40倍口径!?根本无法统一指挥!

如果萨摩级的失败是天作孽,那么河内级的失败毫无疑问就是自作孽了。

河内号(Kawachi),1909/04/01起工,1914/08/10建成服役,1918/07/12因爆炸事故沉没。

摄津号(Settsu),1909/01/18起工,1912/07/01建成服役,1945/07/24于吴军港遭美军空袭沉没。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河内级战舰河内号,短命的悲剧角色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河内级战舰摄津号,摄津号虽然服役至二战结束,不过自1923/10/01起一直作为靶船存在,所以没有直接参加二战。

Plug-in:无畏级战舰(Dreadnought Class Battleship)在日语中称为弩级战舰、相应的超无畏级战舰则称为超弩级战舰。之所以将无畏译为弩,是因为Dreadnought日语发音的第一个音和弩的日语发音相同。

二十世纪初期的大英帝国海军毫无疑问是最强的。不仅实力雄厚,而且引领潮流。(我感觉一定会有不同意见)。其他国家即便是追赶也会感觉力不从心。让我们来简略回顾一下英国海军的步伐吧。

1906年12月,无畏级战舰无畏号(HMS Dreadnought)建成服役。

1908年03月,无敌级巡洋战舰无敌号(HMS Invincible)建成服役。

1912年01月,猎户座级战舰猎户座号(HMS Orion)建成服役。

1912年06月,狮级巡洋战舰狮号(HMS Lion)建成服役。

眼看着英国海军一骑绝尘,其他列强紧随其后狂奔而去。日本海军仿佛热锅上的蚂蚁,再不有所行动,日本海军恐怕连二流都保不住,昂首挺胸的奔不入流去了。于是,金刚级的建造就被风风火火的提上了议事日程。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无敌级巡洋战舰,如流星般划过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猎户座级战舰,也是一个时代的标志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狮级巡洋战舰,三号炮塔位置不佳是狮级和金刚级的最大区别

建造经过

金刚级战舰最早的建造计划是装甲巡洋舰,因此沿用装甲巡洋舰的命名规则,以山名命名。其中,金刚号(Kongo)舰名取自奈良县金刚山,比叡(音同瑞?)号(Hiei)舰名取自滋贺县比叡山,榛名号(Haruna)舰名取自群马县榛名山,雾岛号(Kirishima)舰名取自鹿儿岛县和宫崎县交界处的雾岛山(脉)。

鉴于萨摩级和河内级的失败教训,日本海军意识到日本还未掌握无畏级战舰的建造技术,因此引进新的造舰技术成为第一个着手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本身倒不是很难,因为当时日本和英国是盟友。日本海军歼灭俄国太平洋舰队的时候,英国人就帮了日本人不少忙。而且,日本也算“从一而终”,二战之前,日本所有从外国订购的大舰全部来自英国。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日本虽然在无畏级战舰的建造过程中大大落后于列强,不过事物的变化总是很快的,因为无畏级战舰就象流星一样很快就消失的无影无踪了。当英国人正在建造猎户座级战舰的消息不小心“泄漏“之后,我们居住的这个世界也随之进入了超无畏级战舰的时代。对于国小力微,技术落后的日本,能够比较轻松跳过无畏级,直接建造超无畏战舰,这确实是件很幸运的事情。

本着引进先进技术的初衷,日本海军从英国的维克斯公司订购了一艘巡洋战舰,这就是金刚号。受国力所限,日本无法象大英帝国那样建造和维持一支数目庞大的舰队,所以少而精成为日本海军的不二准则,金刚号的建造无疑也是在这一准则下进行的。金刚号以当时英国在建中的狮级巡洋战舰为蓝本设计建造。除了装甲防御能力较狮级稍差外,主要性能和狮级相比略胜一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刚刚竣工时的金刚号

狮级的主要性能指标

重量:26,270吨

主炮:343mm(13.5英寸)连装炮塔4座8门

副炮:102mm(4英寸)单装16门

最大航速:27节

续航能力:10节/5,610海里

金刚级的主要性能指标

重量:26,330吨

主炮:356mm(14英寸)连装炮塔4座8门

副炮:152mm(6英寸)单装16门

最大航速:27.5节

续航能力:14节/8,000海里

正如空船前文提到的,日本建造金刚号的目的并不仅仅是想买一艘最先进的巡洋战舰,引进先进的造舰技术才是根本。本着这一目标,随着金刚号于1911/01/17起工建造,大批军方及民间的技术人员也来到了英国,接受紧张详细而且彻底的技术培训,这样的培训直到金刚号建造完成,一直没有中断过。这些经过培训的技术人员带着金刚号的设计图纸返回了日本,因为另外三艘同型舰的建造也早已列入计划,不同的是,这次就不用麻烦英国人了。

金刚级二号舰比叡号于1911/11/04日,在横须贺海军工厂起工建造,三号舰榛名号于1912/03/16日,在神户川崎造船所起工建造,次日的1912/03/17日,雾岛号在三菱重工长崎造船所起工建造。这也是日本第一次由民间企业承建军舰。对于这两家民间企业来讲建造的成败事关企业的存亡,因此双方的竞争达到了空前白热化的程度,由于故障和潮汐等原因,早一天起工的榛名号,却晚于雾岛号13天下水,为此,神户川崎造船所的造机工作部长筱田恒太郎引咎剖腹自杀。双方如此炽烈的竞争让军方深感不安,担心由此引发质量问题,因此要求双方于1915/04/19同时完工。谁也不许提前,否则后果自负。

金刚号的竣工时间是1913/08/16日,比叡号在约一年后的1914/08/04日竣工。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竣工初期的比叡号

--明天,明天吧--

元宝推荐:海天, 通宝推:池塘中的雨滴,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大胖子1号沙发

2号沙发?

--明天,明天吧--

怯怯的问一声

那个“比睦”是不是该叫“比叡”啊?

花 宝推 期待
谢谢指教,120%正确,惭愧惭愧,之前我真的不认识这个字

已改正

【原创】金刚级战舰(二)

改装

1916年,日德兰海战爆发,英海军狮级巡洋战舰玛丽女王号,被两发炮弹命中,诱发弹药仓爆炸沉没。这对日本海军产生了很大冲击。因为金刚级的装甲防御能力比狮级还低,所以对金刚级进行改装势在必行。

日本海军对日德兰海战的总结,归纳起来为三点:

1:巡洋战舰的防御力不足

2:战舰航速太慢

3:主力舰艇的水平防御能力不足

前两点比较直观,简单解释一下第三点,在日德兰海战之前,比较大规模的海战包括:中日甲午海战,日俄日本海海战等。在这些海战中,参战双方舰艇在8000米内进行对射。炮弹弹道平直不太可能正面击中甲板。日本舰艇以此为例设计建造,所以主力舰艇的甲板是基本没有装甲防护的。而在日德兰海战中,参战双方的对射距离在16000米以上,炮弹弹道弯曲,以大角度落下,甲板被击中的概率大大增加,其中,玛丽女王号就是被大角度飞来的炮弹击穿薄弱的炮塔顶部,引发了弹药仓爆炸。

基于此,日本海军对金刚级巡洋战舰进行两次大规模改装。

第一次大规模改装(包括第一次大规模改装之前的小改装)

首先,主炮仰角增加到33度,最大射击距离提高到28600米。炮塔顶部装甲由76mm加强到154mm。

其次,配合主炮射击距离的提高,增加相应的观察及指挥能力等。

第三,弹药仓上部,动力设备上部,以及水下部分增加装甲防护。

第四,动力设备部分更新,外观上烟筒由三根变成两根。

第五,增加水上飞机搭载设备。

第六,增加80mm高平两用炮4门和7.7mm机枪3挺。

经过第一次改装,金刚级的重量提高到30000吨弱,最大航速相应下降到26节,所以舰种分类也由巡洋战舰变为了战舰。

Plug-in:受华盛顿军备缩减条约的限制,比叡号被改为练习战舰,因此没有进行第一次大规模改装。之所以被暂时除名,并不是因为它的名字太生僻,而是比叡号的改装起工最晚。

榛名号于1924/03 – 1928/07,在横须贺海军工厂接受改装。

雾岛号于1927/03 – 1930/04,在吴海军工厂接受改装。

金刚号于1928/12 – 1931/09,在横须贺海军工厂接受改装。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接受第一次大规模改装之前的金刚号,前樯的样子已经和刚建成时有了很大的区别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第一次大规模改装完成后的金刚号,和上图已经打不相同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第一次大规模改装完成后的榛名号

第二次大规模改装(包括第一次大规模改装之后至第二次大规模改装之前的小改装)

首先,主炮仰角增加到43度,最大射击距离提高到35,450米。

其次,后樯增设辅助指挥系统。

第三,动力系统由即可燃煤又可燃油的混合动力系统,换装燃油动力系统(重油)。动力由当初的64,000马力,提升为136,000马力,舰尾延长7.4米,最高航速提高到30节。

第四,副炮仰角增加到30度,最大射击距离提高到19,500米。但数量下降到14门

第五,增设水上飞机弹射装置。

第六,拆除4门80mm高平两用炮,换装127mm连装高平两用炮4座8门,及对空作战指挥系统。

第七,增设25mm连装机抢10座。

Plug-in:1936年底华盛顿军备缩减条约到期,从1937年初至1940年比叡号在吴海军工厂接受改装,内容与其他三舰基本相同,作为当时极密建造中的大和级战舰的试验平台,比叡号的前樯塔楼不再是三脚樯式而是大和级的塔式。另外还有其他一些小差别。

榛名号于1934/08 – 1938/??接受改装。

雾岛号于1936/04 – 1938/??接受改装。

金刚号于1935/06 – 1937/01接受改装。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第二大规模改装之后的雾岛号,后樯和前樯高度接近是第二次大规模改装之后的外观特征之一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大规模改装之后的比叡号,前舰桥形状有较大区别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相片看着眼晕,来个清晰一些的吧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个是从谁家的本本上撕下来的?

怎么读啊?
不是非常肯定,大概是<rui>,音同瑞

但是我用拼音敲不出来

多谢,我能敲出来

惭愧,一直不认识这字

花。问个问题

那个后部桅杆是干吗用的啊?

叡念RUI, 用支持GBK字符集的输入法

输入就可以了,比如微软拼音(要设成GBK),或者全拼。

最后一张是米帝海军的识别手册上的
花,问个问题...

貌似国内Battleship一般译作战列舰?用战舰总感觉是代指一大类海军战斗舰艇的.

我也想问这个问题

战舰太为泛指了

是的,几个翻译问题

一个是 战舰 通常国内译作 战列舰

一个是 巡洋战舰 通常国内译作 战列巡洋舰

战舰的译法一般见于比较文艺的场合:D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