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1) -- 江南水
秦,宋,赵,鲁,齐,等等.
http://baike.baidu.com/view/33119.htm
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领着鲁、宋、陈、卫、郑,许、曹等诸侯来到了楚国边境。
楚国的领导人楚成王一看这个架势也有点底气不足,但是南方老大的地位也不允许他轻易低头,派人前去跟齐桓公交涉的时候,口气还颇为强硬:你我彼此风马牛不相及,为啥来找我的麻烦啊(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管仲首先向楚国使者说明了此次齐桓公率领诸侯征讨楚国的合法性,当年周天子曾经赋予了齐国领导人征讨天下诸侯的权力。
俺是有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的,不存在法律缺陷。
接着管仲说出了征讨楚国的理由,楚国好久没有向周王室进贡包茅了。
在周王室还很牛的时候,天下诸侯都要向周天子进贡,每个国家进贡的东西并不相同,楚国应该进贡的是包茅,这是天子祭祀的必备物品,没有包茅,天子就没法进行祭祀。
除了这个现实的问题,管仲还想调查一个历史遗留问题,当年周昭王为啥死在了楚国边境。
楚国使者首先针对第一个问题做出了正面回应:没有进贡是我们的不对,以后进贡就是了(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
对第二个问题,楚国的使者给出了一个很技巧的答复:至于周昭王的问题,你还是问一下眼前的江水吧(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据说,周昭王是在江中淹死的。
楚国使者回去后,齐桓公君臣掂量了一下,眼下没有百万雄师过大江的能力,就这么着吧,好歹让楚国服软了
虽然没有彻底搞定楚国,但是能够让他说了软话,也是很不容易的,多少周天子都做不到这一点,至此齐桓公达到了人生的顶峰。
在春秋时代的各个霸主中,齐桓公可能不是最强大的,但他是唯一一个独霸中原的,从某种意义上说,齐桓公就是一个山寨版的周天子,并且这个山寨版的天子比当时正版的天子还好使。
山寨版跟正版相比还是有差距的,巨大的差距。
正版的周天子在王室没有衰到极点的时候,单凭血统就可以慑服群小,令众诸侯不敢造次;山寨版的就没有这个优势了,一旦牛得不行的前任去世,继任的领导人就没有这种权威了,其他诸侯的理由也很简单,和尚摸得我为什么摸不得。
公元前643年,齐桓公去世,带走了一个时代,单极时代。
就在单极时代行将就木的时候,齐桓公出现了,他赶上了这个时代的尾巴。
齐桓公的去世,彻底结束了单极时代,多极时代正式走上历史舞台。
天下终于不可避免的乱套了。
多极时代能够如此快速的登上历史舞台,多少也是齐桓公的功劳。
齐桓公本人在继承人问题上犯了糊涂,不但让自己死后在床上躺了六十七天无人问津,也让齐国陷入了混乱,一个超级大国就此衰落。
即使齐国依旧强大,都不一定能够保证自己享有齐桓公时代的权威,走上下坡路的齐国就更不要再有这种想法了。
齐国开始走上下坡路后,宋国成为了第一个摸尼姑光头的中原诸侯。
公元前639年,宋国的领导人宋襄公学齐桓公,决定召开国际会议,并且还通知了楚国。
楚成王接到宋襄公的邀请函,反应很激烈,也就是俗话说的,很上火。
当年楚国向齐国服软是因为齐国有强大的实力,如今的宋国能跟当年的齐国相比吗,竟然也沐猴而冠,有样学样的玩儿称霸。
楚成王没有拒绝宋襄公的邀请,而是决定赴约,不过不是给宋襄公道喜,而是添堵,很大的堵。
在会盟大会上楚国把宋襄公抓起来,带回了楚国。
楚成王只是想给宋襄公一个教训,告诉他,你到底有几斤几两,所以也没有过多的难为他,很快就把宋襄公送回了国。
宋襄公的这个笑话,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不过下面这个笑话,估计很多人都会有所耳闻。
楚成王狠狠的羞辱了宋襄公后,发现齐国内乱后的中原,再也没有哪一个诸侯能够威胁自己了。
这个发现让楚成王起了进军中原,学习齐国好榜样的心思。
他也想摸一下尼姑的光头。
公元前638年九月初一(己巳朔),楚军北上,第一个目标就是那个不自量力的宋国。
楚军开始横渡泓水的时候,宋军已经摆好阵势,严阵以待了。
宋国的司马子鱼对宋襄公说,趁楚军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我们马上出击。
宋襄公回答的很坚决,不行。
那就等等看吧。
楚军完全渡过泓水后,开始布置战斗队形,子鱼又来劝宋襄公趁机出击。
宋襄公依旧很坚决的拒绝了。
等楚军准备停当后,双方开练。
不但宋军被打得稀里哗啦,宋襄公本人也被楚军伤了大腿。
就宋襄公这德性竟然也有人把他称为五霸之一,真不知道他们“霸”的标准是什么。
失败后的宋襄公还振振有词的解释道,君子不能乘人之危,即使打仗也要光明正大,哪怕这么做会亡国。
这哥儿们把战争当成体育比赛了。
毛泽东对此公的评价是,蠢猪式的仁义之师。
这个评价虽然不好听,但也算是恰如其分。
战争就是你死我活,哪有什么光明正大和卑鄙无耻之分啊。
战争只承认胜利者,就这么残酷!
胜利者是不该受到谴责的,不管他胜利的手段多么卑鄙无耻。
至少,胜利者对得起那些为他牺牲的士兵。
同样,失败者也是不能无限美化的,不管他失败的借口多么高尚。
美化失败者,对那些因他失误而死的无辜士兵不公平。
如果有人试图让胜利者和失败者都向死难者说对不起,那我只能说这个人的脑子太超前了,至少也是3000年的脑子。
在泓水打败宋国后,楚国的势力正式挺进中原。
就在楚国肆无忌惮的向北挺进的时候,中原的另一个大国站了出来,承担起了遏制楚国北上的重任。
遏制楚国北上的,是新兴的大国,晋国。
公元前633年,对晋国来说是重要的一年。
请教一个问题,怎么上传照片啊,战国时代,天下局势一年好几个样,没有一幅地图做参照很多事儿都看不明白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1.先把要发的图片上传到一个图片空间。你可以用flickr或者msn space(不知道现在西西河有没有上传图片空间)。
这样那张图片就有一个网络地址,例如:
“http://www.tanzaniaparks.com/images/TZNP_map.jpg”
2.在发帖的时候,选择“特殊效果”--“插图”,然后你的文章里面就会出现下面的代码“[IMGA][/IMGA]”,接下来把要上传的图片的网络地址粘贴到到代码中间。例如:
“[IMGA] “http://www.tanzaniaparks.com/images/TZNP_map.jpg”[/IMGA]”
这样就好了。
希望早日看到你图文并茂的好文章
这一年楚国率领陈、蔡、郑、许等国包围了宋国的都城,宋国向晋国告急。
此时晋国的领导人是有名的晋文公重耳,收到宋国的求救信息后,晋文公立刻召集大臣商量对策。
当年重耳被老爸逼得流落在外,路过宋国的时候,宋襄公曾经给予他国家领导人的待遇。
先轸认为这是晋文公报答宋国礼遇的好机会,并且还能够一举立威称霸。
于私能够报答宋国,于公能够称霸天下,如此两全其美的好事儿,晋国没有不做的道理。
救援宋国的战略就这么确立了,但是实际操作起来还是有一点问题。
当年重耳四处流落的时候,宋襄公固然给了重耳很高的礼遇,楚成王也给过他诸侯接班人(嫡诸侯)的礼遇,手心手背都是肉,不能为了手心的肉就放弃手背的肉不是。
抛开私情不谈,单从实力上来说,晋国也没有搞定楚国的把握。
晋文公的舅舅狐偃很技巧的解决了这个困境,不要直接救援宋国(避免跟楚国正面冲突),而是攻打曹国和卫国。
曹国是楚国新招的小弟,卫国也刚跟楚国缔结了婚姻,楚国为了维护自己的老大地位就不能不救援这两个国家,也就解除了宋国的危机。
晋国攻打这两个国家还算是师出有名。当年重耳落魄江湖载酒行,路过这两个国家的时候,这两个国家的领导压根儿不拿重耳这个村长当干部,不怎么待见他。
狐偃的这个主张也算是原始版的围魏救赵,不过这个原始版的跟后来那个正式版的相比还是差了点火候。晋国搞定了曹国和卫国后,楚国不为所动,依旧没有解除对宋国的包围。
就在这个时候先轸出了一个狠招,把曹国和卫国的土地分给宋国,这样既避免了跟楚国正面冲突,也算是报答了宋国。
一个罩不住小弟的老大,就不是一个合格的老大。
如果还想继续当老大,楚国就必须给曹、卫两国一个交代,至少也要保证这两个国家不能承受不可承受之重。
在这种情况下,楚成王只好决定撤离宋国,他也不想跟晋国发生正面冲突。
国际斗争,一是斗力,像美国之于伊拉克,一是斗势,像今天各大国之间的明争暗斗。
晋楚这一个回合的争斗,晋国在势上得分。
提醒一下,晋国能够得分,是因为自己的实力,晋国得“势”的背后是有“力”做依靠的。
大国之间嘛,今天你牛,你得分,我认栽,明天我缓过劲儿来了,我再扳回来,谁也不是铁打的金刚永远牛X,彼此撕破脸就没意思了。
楚成王这个避免跟晋国撕破脸的做法,是一个大国相对正确的选择。
但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会做出正确的选择,比如楚国的子玉。
子玉就认为楚国不应该这么向晋国示弱,必须给他一个教训。
子玉的想法也不是没有道理,自从熊通正式称王后,楚国横扫长江流域,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南方天子,北上以来也是顺风顺水,凭什么就向一个新兴的国家示弱啊。
楚成王也不好说自己忌惮晋国的实力,只好拿晋文公的经历说事儿:晋侯(水评:晋文公)在外流落了十九年,各种艰难困苦尝了个遍,也看清了人性中的真伪,不好对付。(晋侯在外十九年矣,而果得晋国。险阻艰难,备尝之矣;民之情伪,尽知之矣。)
子玉还是坚持自己的看法,在领导都承认晋文公不好对付的情况下,他也不好说给晋国一个教训,而是很谦虚的表示:不一定非得搞定晋国,至少也得封一下那些胡说八道的嘴。(非敢必有功也,愿以间执谗慝之口)
看来在楚国示弱后,国际间,尤其是楚国的小弟间,有不少不利于楚国的说法,这也是人之常情。试想一下,如果今天美国的势力退出西太平洋,国际间的说法会是什么样?
死不开窍的子玉让楚成王很上火,但子玉的说法也不是没有道理,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楚成王只好答应让他去试试。
得到楚成王授权后,子玉并没有着急去找晋国玩儿命,反而派使者宛春前去跟晋国交涉,表示愿意用政治手段解决眼下的问题,子玉提出了自己的条件:晋国恢复曹、卫两国独立自主的地位,楚国解除对宋国的包围。
晋文公的舅舅狐偃一看这个条件就急了,以一换二,你子玉的算盘太精了吧,不行。
狐偃只是在算经济账,先轸则算了一下政治账,楚国的这一句话就为这三个国家都解除了困境,保证了区域间的和平与安全,如果晋国不答应,就是逆潮流而动,一切行动就没有了正当性。
所以,晋国必须答应楚国提出的条件。
但是,如果晋国答应了楚国的条件,那就等于承认了楚国在中原地区的主导权,以后晋国在中原地区也就是楚国的一个大跟班儿,什么立威称霸,还是洗洗睡吧。
这显然是晋文公所不能接受的,接下来先轸又来了一个狠招,私下跟让曹、卫沟通,晋国同意这两个国家恢复独立自主的地位,但是他们必须跟楚国绝交。
如果晋国只是这么做,那还是等于为楚国做了背书,如果晋国不表现出相当的实力,曹、卫早晚还是倒向楚国。
为了把楚国的势力挤出中原,晋国必须做点什么,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打一仗。
晋国需要战争,但是第一枪还得楚国来放,这样晋国才能够团结中原地区最广大的诸侯,尤其是另一个大国齐国。
为了让楚国放第一枪,晋国扣押了楚国的使者宛春。
为了维持楚国在中原刚刚建立起来的霸权,子玉也需要一场战争,把晋国的崛起势头按下去,晋国扣押自己的使者,正好给了楚国一个口实。
在战争这个问题上,双方是干柴烈火,一拍即合,那就打吧。
公元前632年四月,子玉率领楚军进攻晋军。
楚军进攻的时候,晋文公率军后撤了三舍(一舍三十里),来到了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
这里面还有个典故,当年晋文公在楚国做客的时候,向楚成王承诺,如果自己主持了晋国大政,晋楚双方万一起了冲突,晋国自动后撤三舍,作为楚国厚待自己的报偿。
按照当时的规矩,打仗的时候,一方后撤三舍,就等于承认失败了,另一方就不能再追击了。
晋文公这一招也挺狠,天下人都知道,当年他跟楚成王有过约定,这次主动撤退是为了守约,而不是打了败仗。
当年晋文公许诺的时候,子玉就在现场,他当然知道这里面的道道,如果就这么放过了晋国,那就等于楚国给晋文公做了一个免费的道德广告。
如果晋国占住了道德制高点,再加上中原诸侯对楚国的一贯偏见,那么晋国很快就能团结最广大的中原诸侯,这对楚国在中原刚刚见到成效的霸权来说是致命的。
此时的子玉只有一条路可以走了,追上晋军,彻底把晋国打翻在地。
晋文公为了守约,主动撤退,子玉为了胜利(战略上的胜利),发起了追击。
一个讲道德,一个不讲道德(此时楚军再追击,有违当时的战争道德),民心士气的天平偏向了晋国。
晋文公一撤近百里,不但让自己站在了道德制高点上,而且也为自己在接下来的战争中争取了有利的态势。楚军劳师远征,晋国的盟国齐、秦、宋则就近驰援。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个人认为春秋战国、两晋南北朝的精彩程度不下三国,只是没有罗大牛这样的写家。其实冯梦龙也写得很好,不知道人气为什么比不上老罗。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城濮大战从开始谋划到结束,晋国动用了所有的脑筋,运用了所有道德的(退避三舍)、不道德的(扣押对方使者)手段,充满了诡谲的气息,孔夫子都说,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城濮之战在中国历史上是很有名的一次战役,不知道这次战役的人也会知道“退避三舍”这个成语。
如果只盯着“退避三舍”,大力推崇晋军的诱敌深入,那就看轻了这次大战的意义。退避三舍也罢,诱敌深入也罢,只是战术层面上的东西。
进一步看,晋国的胜利,遏制住了楚国咄咄逼人的气势,确立了晋国中原霸主的地位。
如果只是看到这一点,还是看轻了这次大战的意义。晋国确立霸主地位,扭转了当时的战略态势,只是在当时具有极高的战略意义。
城濮之战的意义并不仅仅局限于当时,而是穿越千古,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至少是战争史。
城濮之战中,晋楚双方的作为都颠覆了以往传统的作战方式。
以往双方在战场上开练的时候,并不是你死我活的争斗,更像是一场颇有绅士风度的集体决斗。
如果一个士兵看到自己面前的敌人比自己的级别高,要先向对方致敬,然后才动手。如果面对的是对方的国君,那还得先下拜。
前面说过,作战的双方,一方后撤三舍后,另一方就不能再追击了,不允许宜将剩勇追穷寇。
除了不允许一方军队宜将剩勇追穷寇外,对优势方的士兵个体也做了限制性规定。
一个士兵面对的敌人,如果已经往后跑了五十步,这个士兵也不能再追击他的对手了。从这个意义上说,五十步是可以笑一百步的,后撤五十步的仁兄不是笑那位跑一百步的人胆小,而是笑他多此一举。
有名的管仲就屡次在战场上“往后转,向前进”,蒋氏学名“转进”,是有名的管跑跑。
除了对士兵的追击范围做了规定外,还对士兵的杀伤力做了限制,士兵不能再伤害一个已经受伤的对手,并且还不能抓花白头发的人做俘虏,当然更不能抓白头发的人了(水评:少白头的兄弟有福了)。
现在回过头来看城濮之战,晋国为了开战,主动挑衅楚国,就好比是一个人故意挑衅对方,然后再援引“正当防卫”来为自己开脱。
晋国的作为已经有那么一点不道德了。
后来,子玉不顾“三舍”的规定,率军追击,更是严重违背了当时的战争道德。
以城濮之战为分界点,战争的作战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事实上在泓水之战的时候,宋国的子鱼就想改变作战方式,可惜他的老板宋襄公墨守成规,让这个改变迟到了几年。
随着作战方式的改变,战争的指导思想也发生了改变。
以往的作战方式主要是双方力量的大比拼,在那种作战方式下,力量大的基本上都能够获得无可置疑的胜利。我还有幸看到过这一幕,记得2003年的时候,通过电视直播我就看过一场战争。
此后的战争当然还是依靠力量,但是引进了一个重要的项目,谋略。
以后,谋略就成为了战争中不可或缺的因素,才有了以小抗大、以弱胜强。
这些关于军事谋略的专著也成了人类文明中重要的一页,通称“兵法”。
晋文公应该不会想到他主导的这次战役会有如此深远的历史意义,不过他应该很满意这次胜利给他带来的战略意义。
在齐国的实力下降后,晋国的胜利确立自己在中原的地位,但是他不可能再拥有当年齐国在中原地区的权威了,楚国的势力已经顽强的在中原扎下根了。
从此,中原地区正式告别单极时代,开始了超级大国争霸的时代。
在中原地区,晋国和楚国为了霸权缠斗不休,互有胜负,谁也不能完全搞定对方。
夹在两个霸权之间的小诸侯苦不堪言,跟着晋国有可能被楚国虐,跟着楚国又有可能被晋国虐,没有哪个大国能够为他们提供绝对的安全保证。
这种状况持续了接近一百年,直到公元前546年。
宋国处在晋楚拉锯的前沿,是晋楚争霸的最大受害者,宋国的左师向戌为了宋国的利益,也为了广大处在拉锯地带的其他诸侯的利益,向晋楚双方建议停战。
晋楚双方也意识到再打下去也打不出花来了,同意停战。
史称:向戌弥兵。
停战后,夹在两个大国之间的小诸侯必须同时向两个大国进贡,也就是交两份保护费。
两份就两份吧,交钱总比挨揍强啊,相信这应该是小诸侯们的一致心声。
向戌的停战建议只是针对长江以北中原地区的诸侯国,对长江流域的诸侯、部落并没有涉及,因为这圪塔是楚国的一亩三分地,中原地区的诸侯国没有置喙的资格。
向戌弥兵满足了楚国称霸中原的的一半儿心愿,在中原他至少有半个霸权。
就在楚国满足这半个中原霸权的时候,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长出了一棵参天大树。
严格说来,这棵大树不是在本土破土发芽的,而是从遥远的西方移植过来的。
话说当年周天子的祖先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长子太伯、次子仲雍、老儿子季历。
古公亶父很喜欢老儿子的儿子姬昌,对这个孙子古公亶父给出了极高的评价:我们家要想发达,那就得看阿昌的。
姬昌要想发达周部落,那他就得成为周部落的头领,在他成为头领之前,他爹季历得先成为头领,这样他才好接班。
太伯和仲雍一听老爸这么说,就知道,老爸是拐着弯儿想让老小做接班人,得,自己主动一点吧。
俩人就离开了周部落,来到了长江流域,跟当地的蛮人厮混。
这件事儿,有人从好的方面看,太伯和仲雍高风亮节,主动让贤;有人则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两位是因为斗争失败才流落到蛮夷之地。
如今已经没法把这两位叫醒问一下了,各位就自己理解吧。
这两位毕竟是从相对发达地区来的,在蛮夷之地混得还不错,逐渐成为了当地部落的头领,自称为吴。
后来周武王突袭商纣王成功,他没有忘记自己还有一个本家在跟蛮夷厮混,就封其中的一支为诸侯,并且还让这一支搬到了中原地区,成为了诸侯,虞国。
这个虞国后来被自己的本家晋国给灭了,还闹了一个唇亡齿寒的笑话。留在长江流域的那些则不断发愤图强,大约到了公元前584年,开始跟中原的诸侯互相来往。
公元前515年,吴国公子光发动政变,派刺客专诸刺杀了当时的吴王僚,然后自己走上领导岗位,这就是有名的吴王阖闾。
吴国也从此开始了强悍崛起。
公元前506年,吴军攻入了楚国的都城,几乎让超级大国楚国就此歇菜。
在这一时期,诞生了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家(谁敢说他是之一?),兵圣,孙武。
还是在这一时期,留下了一段复仇的传奇,传说中一夜白头的伍子胥,对前任老板兼仇敌楚平王鞭尸三百。
此后,吴国北上中原,梦想能够在中原占有一席之地。
但是,此时在吴国这只螳螂的背后,出现了一只黄雀。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据说是大禹后裔的越国领导人勾践在吴国的背后,狠狠的捅了一刀,吴王阖闾本人也死在了跟越国的争斗中。
吴王阖闾的儿子吴王夫差不忘父仇,稍微准备了一下,就把越国的都城会稽给包围了。
坐困愁城的越王勾践赶紧表示自己愿意臣服吴国,永远做吴国的好小弟。
志在中原的夫差也不想把过多的精力放在这些蛮夷地区,就放了勾践一马,给勾践留下了复仇的火种,也给自己的棺材砸下了第一颗钉子。
侥幸逃过一劫的勾践在范蠡和文种的帮助下,开始了艰难的复仇准备,勾践本人也以身作则,艰苦朴素,卧薪尝胆。
就在越王勾践准备复仇的时候,吴王夫差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中原地区,跟当时中原地区的大国齐国和晋国一争短长。
累年的征战严重削弱了吴国的实力,与此同时越国则蒸蒸日上,长江流域的天平发生了新的变化。
公元前482年开始,越国不断的攻击吴国,历时近十年,公元前473年,包围了吴国的都城姑苏(今苏州)。
夫差自杀身亡,吴国不复存在。
越王勾践灭掉吴国后,纵横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号称霸王,这是春秋时期唯一一个名实相符的霸王。
鼎盛时期,勾践还把都城迁到了超牛国家齐国的眼皮底下,琅琊,气势之盛,足以让天下诸侯为之侧目。
越王勾践死后,越国虽然还维持着相当的实力,但再也不复当年了。
虽然有吴越这两股另类势力的搅局,但是在向戌弥兵后,天下形势,尤其是中原地区的形势相对稳定,没有了外患的威胁,各个诸侯国内部开始了残酷的政治斗争。
晋国的韩、赵、魏、范、中行及知这六个超级家族就是在向戌弥兵后诞生的。
把持了晋国的所有大权后,这六家也开始了相互绞杀,韩、赵、魏、知四家联手铲除了范、中行两家;后来,韩、赵、魏三家又联手铲除了知家。
经过近一个世纪残酷的生存淘汰赛,韩、赵、魏三家笑到了最后。
在韩、赵、魏三家的笑声中,一个时代动摇了,这新增加的三个诸侯不仅毁灭了一个强大的晋国,还动摇了已经稳定了一百多年的天下形势。
一潭死水的天下大势
公元前770年,周王室迁都到洛阳,就为后来的大乱播下了一颗生命力顽强的种子。繻葛之战后,周王室的颜面更是荡然无存,弱肉强食的苗头逐渐显现。
到了霸主蜂起的时代,周天子更是沦落成霸主们的招牌。
周天子既然名不副实了,为什么没有一股力量来取代他,重新建立秩序,让天下重新归于一统呢?
最牛的齐桓公也不过是独霸一时,维持一下秩序,就这还要扛着“尊王攘夷”的招牌。即使齐桓公有这个招牌,能够影响的也只是中原地区,长江流域的楚国根本不在乎他。
晋国到了晋文公时代以后,更是等而下之,非但不能拿楚国怎么着,还被迫跟楚国分享中原的霸权。
楚国独霸长江流域,一直不甘居人下,把周天子给自己戴的那顶子爵的帽子丢到一边,干脆称王,但是中原的诸侯国依旧把他当作蛮夷。楚国历代楚王也都很有作为,但是一过长江,他说的话就不怎么好使了。
这些诸侯的实力远远超过当年出兵伐纣时的周部落,周王室的实力也远远弱于当年牧野大战时的商。为什么商纣王一朝惨败,落个自焚的下场,而周王室却能残喘数百年,始终是天下共主呢?
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可以从历史、政治、经济等方面写一本专著,估计没人对这种专著感兴趣,那我试着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一下这个问题。
地理位置。
齐国地处东部,西面是强国晋国,南面是南霸天楚国。
齐桓公时代,齐国的实力在这两个国家之上,齐国的声势也达到了历史的顶点,此时是齐国离一统天下最近的一次。
纵是有英主齐桓公、名相管仲,一统天下也只是水中月,镜中花。
齐国要想取周天子而代之,就会面临着南方楚国和西方晋国的阻力,虽然齐国的实力胜这两个国家一筹,但是要想彻底搞定这两个国家也基本上不可能。
公元前656年,齐桓公试探性进攻楚国,最后不了了之,就是因为没有必胜的把握。
齐国还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境内无险可守。
齐国的版图主要在今天山东省境内,本人恰好是山东人,算起来还是齐人(齐国最早的都城就是本人老家的县城),多少了解一点山东的地理。山东境内没有高山大川,没有险要的地形可以依赖,一战失败,就能致使全局崩盘。
后来在齐湣王时代,乐毅一战成功就可以让齐国处于亡国的边缘。
这种只能胜不能败的境地,迫使齐国不敢主动出击,四面树敌,要想一统天下,实在是难为齐国。
晋国地处中部,东面是强权齐国,南面也是楚国。
晋文公时代后,晋国始终是中原地区的强国,并且在齐国实力有所下降后,承担起阻挡楚国问鼎中原的重任。
晋国的能力最终也不过是和楚国分享中原霸权,要让他来一统天下,洗洗睡了。
更何况,在晋国的背后还有秦国这只西北狼。
祝贺两人结婚的时候,人们常用四个字,秦晋之好,似乎秦国和晋国好得像夫妻一样。真正的两口子还经常闹矛盾呢,何况秦国和晋国的联姻多是政治目的很强的政治婚姻。
事实上,在晋文公死后,秦国就对晋国下手了,中学课本里那篇有名的《崤之战》说的就是这件事儿。
实力不足,再加上四面受敌,晋国连做梦都不可能梦到一统天下。
齐、晋两国的情形,大家不会陌生,那就是,不得不两线作战。
面对这种情形,近代的德国给出了标准答案,惨败,而且还给了两次。
楚国地处南方,是名副其实的南霸天,在中原势力达不到的长江流域,楚国就是天子,但是在北方他始终有两个强敌,齐、晋。
因为远离中原文明(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中原各国始终将楚国视作蛮夷,在价值观上楚国有先天的弱势,相应的话语权就小了不少。
抛开意识形态,单从国力分析,楚国要想完全搞定齐、晋,这个基本上也很难。从楚庄王时代问鼎中原,到楚康王时代满足中原半个霸权,楚国的雄心只好一点点的下降,非不为也,是不能也,形势使然。
楚国和中原的关系跟俄罗斯和欧洲大陆的关系有的一比,两者神似之极。
面对强势文明,楚国和俄罗斯都是意识形态的弱势方;面对抱团的中原,楚国无处下嘴,同样,面对相对团结的欧洲俄罗斯也是无可奈何。
哦,还有一个越国。
越国的软实力还不如楚国呢,楚国都把他当蛮夷,还能指望中原各国高看他吗?
越国自从越王勾践去世后,再也没有了当年的气势,空有称霸的心思,没有称霸的实力,还谈什么一统天下啊。
人才建设的不足,注定了越国只是昙花一现,就像划过春秋上空的一颗流星,绚烂夺目,一纵即逝。
金庸先生的中后期作品中,主角出场的时候武功都比较菜,如郭靖大侠。
战国时代的主角,出场的时候,国力也有些惨不忍睹。
秦国在秦穆公时代崛起了一把,秦穆公本人也不遗余力的谋求争霸中原,无奈强悍的晋国就像一个铁门闩,把秦国死死的关在黄河以西。
秦国的势力要想渗透到中原,连晋国这一关都过不了,雄才大略的秦穆公也只能郁郁而终。
看到那么牛的秦穆公都无可奈何,后来的秦国国君也不做非分之想了,秦国连争霸的心思都没有了。
秦国还有一个很不好的制度,用活人殉葬,人殉,这是一种很原始的事死如事生的生死观。
我活着的时候,你们活着做人为我服务;我死后,你们也要做死人跟着去为我服务。
秦国的这一人殉制度,也让秦国自己的人才日渐凋零,国力也一天天衰退下去。
其它的诸侯就不列举了,让他们一统天下,什么都会笑了来着。
向戌弥兵后,天下基本上就是这么僵持着,大国谁也吃不了谁,虽然有吴、越的搅局,但他们最终也没掀起多大的风浪。
如果在吴、越势力骤然消失后,天下没有什么变化,天知道这种状况还会维持多少年。
地缘政治决定了天下就是这种一潭死水的状况。
一切在公元前403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周威烈王任命韩、赵、魏三家为正式诸侯,这个举动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后世都不算是多么起眼,但是在我看来,这是一件大事,最起码也是一件不小的事儿,这次分封对中国走向统一,开始帝国时代有不可低估的影响。
周威烈王的这个无奈举动,看上去不过是向这潭死水中丢了一颗石子,这颗石子激起的涟漪却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
公元前403年的这次三家分晋是战国时代的第一次和平演变,却不是唯一的一次,公元前389年,早就控制了齐国政权的田氏也要求周天子任命自己为正式诸侯。
前面三家分晋的时候是谁对周天子提出的建议,没有记载,这次田氏要求取代姜氏,带话给周天子的是魏国的国君,魏武侯魏击。
齐国田氏的大家长田和让魏武侯魏击带话给周安王姬骄,他也要当诸侯,周天子这个橡皮图章又被使用了一次,最后一次。
至此,后世所谓的战国七雄凑够六个了,燕国此时还看不出有七雄的潜质,直到后来乐毅的到来才奠定了燕国的历史地位。
有时候我也想,如果田氏和韩、赵、魏三家换个位置,是田氏拿到晋国,而韩、赵、魏三家分享齐国,历史上还会是秦国一统天下吗?
历史总的发展趋势是必然的,而谁又敢否定偶然的重要性呢?
晋国是有机会避免被瓜分的,可惜,这个黄金机会被一个人浪费了,于是历史上多了一个名词“三晋”。
“一晋”还是“三晋”直接影响了后来的历史进程,那就有必要讲述一下“一晋”变成“三晋”的那些事儿。
这是一系列流血的故事。
附图:春秋时期全图
本图来源于谭其骧先生主持编写的《中国历史地图集》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能不能介绍一下越国后来的历史?春秋五霸中,齐晋秦楚,虽然未必能永执牛耳,但也都是大国。唯独越国横跨江淮,但感觉就是昙花一现。到了战国,一点声息都没了。
晋国的地形,在全盛时期应该不会在乎秦国,山西的地形太好了,吕梁山脉,黄河天险。崤山之战,说明河南西部的伏牛山脉也在晋国的控制之中。如果晋不分裂,大概秦想出关中很困难。
历史是连续的,单纯拿出哪一个片段来,如果不把他的前期背景交代一下,很多事儿都说不明白,所以只好用尽量简略的语言交代一下春秋,如果展开的话,春秋就能写个百八十万字。
天涯上正在连载贾志刚先生的春秋,有兴趣的可以去看一下。
因为贾先生还没有说到吴越争霸,我就先来说一下越国的结局,算是刨活儿了(相声术语)。
越国自从勾践之后一直很牛,是中原不敢小觑的势力,但是因为地处蛮夷,史料不足,所以很多史实没有确切的纪年,就连最后被搞定都没有确切的年代,《史记》上只是说他是被楚威王灭掉的,楚威王的年代从公元前339年到公元前329年。
在楚威王时代,西方的秦国已经完成了商鞅变法,强悍崛起,秦国和越国一西一南两个蛮族对中原地区构成了很大威胁,关于秦国就不多说了,以后还要详细说,我不能刨自己的活儿啊。
越王无彊时,越国还是能够跟当时的大国掰一下手腕的,西进攻楚,北上伐齐,丝毫不落下风,就在这个时候,齐威王来了一个嫁祸江东之计。
齐威王派人劝越王无彊,越国搞不定楚国就不算是成功人士(越不伐楚,大不王,小不伯)。
越王无彊也不是笨蛋,他没有否认齐威王的说法,但是他有个要求,北方的齐国、魏国、韩国要出兵牵制楚国,他才好有所动作。
越王无彊也相当自负,那是一个合纵连横的时代,他竟然没有要求跟那三个国家合纵,只是要求他们牵制,这是一个失着。
齐威王的使者一看越王无彊毕竟是蛮夷出身,脑筋比较单纯,没有想到拉齐国下水,就告诉越王无彊,楚国不用别人牵制,他现在的力量已经足够分散了(楚三大夫张九军,北围曲沃、於中,以至无假之关者三千七百里,景翠之军北聚鲁、齐、南阳,分有大此者乎?)。
听了齐威王使者的这个分析,越王无彊立刻调转枪口,征讨楚国。
关于这次战斗的记载极为简略,《史记越世家》:於是越遂释齐而伐楚。楚威王兴兵而伐之,大败越,杀王无彊,尽取故吴地至浙江,北破齐於徐州。而越以此散,诸族子争立,或为王,或为君,滨於江南海上,服朝於楚。
一代霸王就这样无声无息的消失了,诚可叹哉!
越国之所以有这个下场跟勾践的“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有极大关系。秦国的底子跟越国相比,天差地远,但是他能够吸引商鞅、张仪等人,但是自从范蠡、文种后,越国始终没有拿出手的人才,谁不怕兔死狗烹啊。
老板要坐宾利,就得让功臣坐奔驰,这一点秦国做的相当到位,越国连QQ都不想让功臣坐,在竞争惨烈的战国,只好出局了事。
秦国能够东出,跟晋国分裂有直接的关系,如果晋国始终统一,哪怕他不那麽强大,秦国也很难出函谷关。举个不怎么恰当的例子,抗战时期,中国只是一个名义上统一的国家,日本鬼子,愣是陷入了泥潭。
有时候,偶然性在历史上的作用真的不能小看。
穿越一下,如果晋国和齐国的下场换个位置,中国的历史会怎么发展,大家发挥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