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最近央视的《辉煌六十年》,没太明往老毛身上泼水啊 -- ghostst

共:💬358 🌺2159 🌵36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4
下页 末页
家园 邓SHOPPING是大政治家

不管对他好恶如何,这点是必须承认的。

据说当年流放江西,SHOPPING有生以来第一次很认真地读书,读了资治通鉴,我猜他把关于司马懿的记载读到脑子里去了。

家园 毛主席对亩产万斤一直没认过

有1959年3月的党内通信为证。而钱学森的文章发表在58年6月,说明钱学森的证明也忽悠不了他。

家园 钱学森那叫证明吗?

全是如果。。。如果。。。的挑不出错的费话。

显然是应付压力的滑头做法。

家园 我部分认同你这个判断

老钱是滑头自保没错,但是在当时的气氛下发表就有些政治意味了,而且一般的读者也不会很仔细地想那么多“如果”是什么意思。

家园 我觉得老钱那叫皮里阳秋

证明故意写得很稚嫩, 给人的感觉是暗带嘲讽。 应该是有人要他写的。

家园 再讨论下去,水就更深了.
家园 我孤陋寡闻,才知道也读书。只知他是实干家。
家园 这个又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情

毛主席自己在庐山讲了,他对大跃进的责任:一个是批准了1070万吨的钢指标,另一个是推广人民公社。其他的都不认。

家园 合法性是西方的话语霸权
家园 关于1070万吨钢和人民公社的罪状,主席的话说得很狠

重复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毛泽东: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我有两条罪状:一个,1070万吨钢,是我下的决心,建议是我提的.结果9000万人上阵,补贴40亿,"得不偿失".第二个,人民公社,我无发明之权,有推广之权.北戴河决议也是我建议写的.我去河南调查时,发现嵖岈山这个典型,得了卫星公社的一个章程,如获至宝.你讲我是小资产阶级狂热性,也是有一点,不然为什么如获至宝呢 要上《红旗》杂志呢 我在山东,一个记者问我,"人民公社好不好 "我说"好",他就登了报.小资产阶级狂热性有一点,你们赞成了,也分点成.但始作俑者是我,推不掉。

……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我无后乎 中国的习惯,男孩叫有后,女孩不算.我一个儿子打死了,一个儿子疯了.我看是没有后的.一个大炼钢铁,一个人民公社.大跃进的发明权是我,还是柯老 我同柯庆施谈过.(柯曾在1957年12月上海党代会作过一个长篇报告《乘风破浪,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的新上海》极为毛赞赏,华东1959年钢铁指标为600万吨,引起全国1959年指标全面高涨,也影响到1958年钢铁指标的变化),我要搞1070万吨,北戴河会议发公报,薄一波建议,也觉得可行.从此闯下大祸,9000万人上阵.始作俑者是我,应该绝子灭孙.补贴40亿,搞小土群,小洋群."得不偿失","得失相当"等等说法,即由此而来.

至于1070万吨的决心是怎么下的,又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通宝推:山药糕,
家园 当年批毛批得对

主要是毛被神化了,对广大草民来说,好东西,坏东西,都算在了毛的头上。不把毛凡是的招牌打碎,确实是步履艰难。

现在可以心平气和,把责任人们全部清楚地分析一下,反正大家都接受了毛的错误和罪行,当然可以公正地谈论他的正确和功绩。

当然有些人批毛,就是想把整个历史翻案,希望重回常凯申,把tg一锅端。

今天大家怀念毛,也不是说要回到文革。此一时,彼一时也。

通宝推:宝贝小狗,
家园 从百花到反右我认为是被逼的里外不是人,你怎么看另

毛要百花,用党外人来批党内,结果惨败,被迫要站队,他不可能为党外而脱离党内.但党内是吃里扒外,党外是出尔反尔.

http://blog.voc.com.cn/blog.php?do=showone&uid=5736&type=blog&itemid=184950

刘少奇如何当选国家主席 上一篇 下一篇

发布者:郭富收 | 浏览(1170) 评论 (2) | 发布时间:2007-03-22 19:59:56 最后更新时间:2007-03-22 19:59:56

本作品所属分类:历史档案 文章类型:普通 推送到圈子 | 推荐给好友| 我要举报| 收入我的网摘

    公元1959年4月27日。

    无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上,还是在刘少奇的政治生涯中,这一天都是一个值得记住的日子。

    这一天,第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进入一个新的议程——选举国家机构领导成员。下午,代表们开始投票。经过近两个小时的投票和检票,到5时许,大会执行主席彭真庄严地宣布了选举结果:刘少奇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同时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主席;宋庆龄、董必武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朱德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经国家主席刘少奇提名,周恩来继任国务院总理。

    执行主席话音刚落,与会代表全体起立,全场立即响起热烈的掌声。

    掌声中,身穿深色中山装的刘少奇,习惯性地用手梳理了一下几乎全白的头发,同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 央领导人一起,从主席台的座位上缓缓站起来,微笑着接受代表们的祝贺。在年轻的人民共和国即将迎来10岁生日的前夕,在全体代表热烈祝贺的掌声中,刘少奇继毛泽东之后,成为共和国第二任国家元首。

    巧的是,这一年,刘少奇刚刚度过60岁的生日,同毛泽东5年前担任这个职务时同龄。

                    一封要求毛泽东连任国家主席的来信

    提名刘少奇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建议是在1959年4月上旬召开的中共八届七中全会上提出的,但其中的酝酿过程却可以追溯到5年前,即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之后。

    1954年9月,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

席。但是,在这之后不久,毛泽东就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出:不再担任下一届国家主席职务。

    因为作为一国元首,不可避免地要经常参加国事活动,出席各种外交礼仪。这一切使毛泽东深感苦恼。他希望摆脱这些杂事的干扰,能在书斋中静静地多读一些书,多思考一些国内国际上的重大问题。

    多年同毛泽东朝夕相处、深知他的脾气秉性的老战友如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人都充分理解毛泽东的苦衷。

    然而,这个想法在党内更大范围内能够得到理解吗?党外人士、全国人民又如何看待这件事呢?对此,毛泽东心中没有底。

    机会终于来了。

    事情是由陈叔通、黄炎培的一封信引起的。

    1957年春季,中共中 央决定实行开门整风,欢迎社会各界人士对共产党展开批评。4月30日,毛泽东以此为主题召开了第十二次最高国务会议。出乎与会者的意料,临近会议结束时,毛泽东话锋一转,谈起他不准备担任下一届国家主席的问题,并委托在座的诸位在各自的范围内透露这个消息,刮点小风。

    可以明显感觉到,毛泽东的这番话,使参加会议的党外人士感到了某种震动和不安。

    果不其然,散会后,参加会议的民主人士陈叔通和黄炎培连夜给刘少奇和周恩来写了一封信。这封信写得真挚而恳切:昨毛主席于会议上最后提到下届选举主席不提毛泽东的名,并嘱我们透露消息。我们两个人意见:最高领导人还是不更动为好。诚然要强调集体领导,但在短期过程中全国人民还认识不清楚,集体领导中突出个人威信,仍是维系全国人民的重要一环……陈叔通黄炎培一九五七年五月一日陈叔通、黄炎培的来信经刘少奇、周恩来阅后,转到毛泽东手中。

       认真看完来信后,毛泽东在信的末尾写了一段很长的批语。批语中再次申明了他不担任下届国家主席的理由:第一任主席有两个理由说清楚可以不连任:(一)中 央人民政府主席加上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任期已满八年,可不连选;(二)按宪法制定时算起,可连选一次,但不连选,留下四年,待将来如有卫国战争一类重大事件需要我出任时,再选一次。而从一九五八年起让我暂时摆脱此任务,以便集中精力研究一些重要问题(例如在最高国务会议上,以中共主席或政治局委员资格,在必要时,我仍可以作主题报告)。这样,比做主席对国家利益更大。现在杂事太多,极端妨碍研究问题。

    毛泽东对陈、黄信的批语并未按照惯常的做法直接交给陈、黄本人,他有着更为深远的考虑。

                         多放一点“辞职”的空气

    在写下上述批语的当天,毛泽东将写了批语的陈、黄来信转给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邓小平、彭真等人阅,并在写给他们的指示中提出:“此件需经政治局同意,然后发出。请少奇同志召集一次有100人左右参加的政治局会议,展开讨论一次,取得同意。”

    看来,毛泽东不再担任下届国家主席的决心是下定了,并且要大张旗鼓地向党内外广泛宣传。

    西方的一些通讯社敏锐地捕捉了毛泽东将辞去国家主席的信息,很快在一些消息中披露出来。1958年6月,中国驻英国大使馆代办宦乡从不同渠道了解到外界传说毛泽东将辞去国家主席的消息,这时宦乡还没有听到国内正式传达,他深感这事重大,赶忙向外交部作了报告。

    7月31日,毛泽东在看了宦乡的电报后马上亲笔回了一封电报,不仅证实此事,并且嘱托宦乡相机在国外“放出一点空气”。

    宦乡同志:    六月二十日你给外交部的电报我看了。所传辞职事是真的。请你经过新华社记者在伦敦新闻记者中相机陆续放出一点空气。要是非正式的,以闲谈方式出之。经过英共记者,或更好些。逐步使人们不当作谣言,而当作事实。

                毛泽东

            七月三十一日

    1958年12月10日,在中共八届六中全会上,中共中 央正式作出了《同意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关于他不作下届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候选人的建议的决定》。《决定》在最后特别强调:“毛泽东同志是全国各族人民衷心爱戴的久经考验的领袖,在他不再担任国家主席的职务以后,他仍然是全国各族人民的领袖。在将来,如果出现某种特殊情况需要他再担任这种工作的时候,仍然可以根据人民的意见和党的决定,再提请他担任国家主席的职务。”

    毛泽东不作国家主席的事就这样确定了。那么,由谁来继任毛泽东出任下届国家主席呢?

    朱德力荐刘少奇继任国家主席

    在中共的高层领导中,可以作国家主席的人选应该说有好几位,经过中 央书记处的初步酝酿,最后集中到朱德和刘少奇两个人的身上。

    按照惯常的做法,毛泽东不连任,由上届国家副主席、德高望重的朱德继任是完全顺理成章的事。事实上,在中共高层领导和党外民主人士中也确曾有过这种考虑。

    中共八届六中全会后,为准备召开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 央组织部和统战部受中 央书记处委托,草拟了一份第二届人大常务委员会候选人名单,发给中 央一些主要负责人征求意见。在这份名单上,没有提到国家主席候选人人选,只列举了人大常委候选人人选,其中,刘少奇仍是作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人选列入的。

这就透露出了一个明显的信息:刘少奇留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国家主席候选人显然是朱德了。

    朱德阅看了中 央书记处送来的名单后,也明白了中 央的考虑。然而,他不同意中 央的这种安排。

    12月29日,朱德提笔给中 央书记处总书记邓小平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小平同志转书记处同志们:我提议以刘少奇同志作为国家主席候选人更为适当……至于我的工作,历来听党的安排,派什么做什么,祈无顾虑。

            朱德

        十二月二十九日

    中共中 央和毛泽东接受了朱德的提议。

    在1959年4月上旬召开的中共八届七中全会上,经过充分酝酿,一致同意刘少奇为中共中 央向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的国家主席候选人。

    4月5日,总书记邓小平在八届七中全会上代表政治局作了关于国家机构人事配备方案的报告。对于决定提名刘少奇为国家主席候选人,他作了这样的说明:“国家主席有好几位同志可作,如朱德同志,如党内几位老同志,都可以作,但是大家考虑的结果,以刘少奇同志担任这个职务,比较更为适当些。国家主席不单是一个很高的荣誉职务,而是有一些相当具体麻烦的事要做,例如出国、会谈、接待等等。

所以,以刘少奇同志的能力和资望,以他现在在党内所负的责任,出而兼任国家主席职务,是比较好的。”

    在紧接着八届七中全会之后召开的第十六次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亲自向参加会议的党外民主人士解释了国家主席人选方案。

    “朱德同志是很有威望的,刘少奇同志也是很有威望的,为什么是这个,而不是那个?因为我们共产党内主持工作的,我算一个,但我是不管日常事务的,有时候管一点,有时候不管。经常管的是谁呢?是少奇同志。我一离开北京,都是他代理我的工作,从延安开始就是如此,现在到北京又已经10年了。以他担任国家主席比较适合。同时朱德同志极力推荐少奇同志。”

    毛泽东的这一番话,谈的是关于国家主席候选人问题,却道出了当时在党外人士中还鲜为人知的一段历史:在中共党内,主持党的日常工作并在毛泽东不在中 央时代理毛泽东工作的是刘少奇,这是从延安时代就开始了的。

    刘少奇代理中共中 央主席职务,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文献中有过正式记载的,有三次。

    第一次是在中共七大举行后不久。

    1945年8月,毛泽东、周恩来飞赴重庆,同国民党蒋介石举行和谈。行前,毛

泽东提议,在他和周恩来赴重庆谈判期间,由刘少奇代理中共中 央主席职务。当年在延安还有过这样的说法:毛泽东去重庆谈判临行前,曾在党内交代,真要有个三长两短,我不怕,有少奇同志嘛!万一我回不来,你们就跟少奇同志干。毛泽东的这些话没有留下任何文字记录,现在也无从考证,但当年在延安的很多老同志都听到过这些话。

    第二次是在建国之初,毛泽东出访苏联期间。

    1949年12月,毛泽东应邀访问苏联。11月25日,中共中 央在毛泽东主持下召开政治局会议,正式作出决定:在毛泽东出访苏联期间,由刘少奇代理中共中 央主席职务和中 央人民政府主席职务。毛泽东于12月6日动身前往莫斯科,1950年3月4日回到北京,在苏联逗留了近三个月。这期间,刘少奇集党政事务于一身,全面负起了领导责任。

    第三次是在1953年年底。

    这年年底,毛泽东到杭州主持新宪法的起草工作。在1953年12月24日毛泽东主持的中共中 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特别作出决定:在毛泽东不在北京期间,由刘少奇代理主持中 央工作。刘少奇在毛泽东外出期间,受毛泽东委托主持召开了中共七届四中全会,顺利地解决了高岗和饶漱石的问题,并在高饶问题解决后,配合在杭州起草新宪法的毛泽东,在北京主持了新宪法的修改和讨论,为即将举行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了准备。

    三次代理毛泽东的职务,情况各不相同,但足以说明刘少奇在中共党内的地位。

    毛泽东的长远考虑:刘少奇就是“接班人”在考虑国家主席人选时,毛泽东为什么要重提这段历史呢?显然,毛泽东对由谁出任国家主席一职有着更为深层的考虑。

    毛泽东这次在向党外人士解释国家主席候选人人选的谈话中,专门提到在中共党内“代理主持工作”一事,并把这件事作为刘少奇“比较适合”担任国家主席的主要理由。种种情况表明,毛泽东是在考虑“接班人”问题,并希望用某种形式使之确定下来。

    尽管毛泽东有这种考虑,但是,在1959年刘少奇当选国家主席之前,毛泽东在正式场合中却一直没有谈论过接班人问题,更没有明确说过刘少奇是他的接班人这样的话。

    毛泽东同赫鲁晓夫的一次交谈,算是接触到了这个话题。这是绝无仅有的一次。

    1957年11月,应苏共中 央和苏联政府的邀请,毛泽东率中国党政代表团赴苏联访问,并参加在莫斯科举行的各国共产党工人党会议。在莫斯科参加十月革命40周年典礼时,赫鲁晓夫忽然问毛泽东:“你的接班人考虑没有?”赫鲁晓夫的问话很唐突,毛泽东回答得也很含糊:“我们党内有几位同志,他们都不比我差,在我之后,有刘少奇、邓小平、周恩来这些同志……”话题到此为止,没有继续下去。

    刘少奇当选国家主席后,这个问题逐步明朗了。1961年,即刘少奇当选国家主席两年以后,毛泽东在同英国元帅蒙哥马利的谈话中,对“接班人”问题作了明确的回答。

    关于这次谈话,蒙哥马利在回忆毛泽东时说:“接着,我就问到他的继承人的问题。谁将继承他呢?他说,在中国,继承人是很清楚的,并且已经确定了,那将是刘少奇。我问刘以后将是谁呢,他说他既不知道,也不关心;他自己将会同马克思在一起了,他们在中国自己会解决这个问题。”后来,毛泽东还就他与蒙哥马利的谈话,向周恩来等人发了一番议论:前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改名换姓了,不再姓毛名泽东,换成姓刘名少奇,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出来的。以前,两个主席都姓毛。现在,一个姓毛,一个姓刘。过一段时间,两个主席都姓刘。要是马克思

不请我,我就当那个名誉主席。谁是我的继承人,何需战略观察!这里头没有铁幕,没有竹幕,只隔一层纸,不是马粪纸,不是玻璃纸,是乡下糊窗户的那种薄薄的纸,一捅就破。这位元帅对中国友好,就让他来捅。捅破了有好处,让国内国外都能看清楚。什么长生不老药!连秦始皇都找不到。没有那回事,根本不可能。这位元帅是好意,我要告诉他,我随时准备见马克思。没有我,中国照样前进,地球照样转。

    于是,刘少奇是毛泽东的“接班人”(或者按照西方人的习惯叫“继承人”)这层“薄薄的、乡下糊窗户”用的那种“窗户纸”,就在武汉东湖宾馆的那间简朴的会客室里,在68岁的毛泽东同74岁的英国退役元帅蒙哥马利的谈话中捅破了,并且由这位英国元帅的那本小书捅向了全世界……

    (本文选自《百年潮》杂志  作者:  马云飞)

评论列表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的观点或立场)

这就是后来政治动乱原因之一

发布者 :匿名 (2007-03-31 10:28:06) 回复

刚开始时党内的权力斗争还是很明了

发布者 :好读者 (2007-03-27 14:41:00)

家园 毛没认亩产万斤,认了亩产五千斤

当年报上来的粮食产量是一万两千亿斤,毛说有水分,打了个对折只算六千亿斤,其实后来统计只有三千亿斤.

家园 基本同意

但也得加个先决条件:部分右派脑子不清醒,把给党提意见当成要夺党权,给党内某些势力逼毛泽东让步提供了炮弹。

家园 只能说毛泽东低估了官僚们放卫星的力度

照常理,砍一半已经是够可以的。

打个比方,你买东西砍价,一般情况下五折就应该比较满意了,可是实际上打三折商家还有的赚,那就只能说明商家黑心而不能说是你的问题。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