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水浒英雄赞 -- (一) 最爱鲁智深 -- 西柠
就事论事, 历史上的宋江一伙本是失败的贼寇, 却在小说中成了受大众喜爱的艺术形像, 而这部小说的成就和影响力又远远超出<<明英烈>>之类的作品, 这本身就在一定程度上有悖于成王败寇的逻辑。
大闹桃花村时, 明明是要打那周通, 智深却道:“洒家在五台山真长老处,学得说因缘。便是铁石人也劝得他转。” 便是铁石人也当不得他那几禅杖啊, 不由人不捧腹。
后面收张清那段, 张清埋伏了要夺鲁智深押运的粮车, “鲁智深担着禅杖,此时自望见了,只做不知,大踏步只顾走,却忘了提防他石子”, 明明望见了, 却要装做不知, 结果弄巧成拙, 被石子打得头破血流, 等到了聚义堂, “使手帕包着头”, 如许可爱。
<<水浒>>作者写到有关鲁智深的段落, 常有妙笔, 好比宋江初见鲁智深道:“江湖上义士甚称吾师清德;今日得识慈颜,平生甚幸。” 虽是两句客套话, 然而“清德”、 “慈颜”二词加诸鲁智深之身, 怎不令人忍俊。
以我看, “侠”是这个形像最主要的部分, 但绝不是全部, 如果鲁智深只是一个简单的传统意义上的“侠”的话, 也就没这么可爱了。 他性格里叛逆的部分是占很大比例的。 没有离经叛道的地方吗? 仅两次大闹五台山的段落, 就绝非简单“侠”字能概括啊。 水浒中人, 合于礼法者太少了, 即便宋江这样“少小曾读诗书”的人也是准备好了地窖藏身跟老父断绝关系准备好了“离经叛道”的啊。 更不要说鲁智深了。
且看这一段, 擒了方腊后, 宋江道:“回京奏闻朝廷,可以还俗为官,在京师图个荫子封妻,光耀祖宗,报答父母劬劳之恩。”“还俗为官”、“荫子封妻”、“光耀祖宗”等等几桩, 正是一般世俗之见, 鲁智深怎么说的呢, 智深答道:“洒家心已成灰,不愿为官,只图寻个净了去处,安身立命足矣。” “净了去处”在世俗眼光里又是什么样的呢? 果然, 宋江帮咱们回答了, 宋江道:“吾师既不肯还俗,便到京师去住持一个名山大刹,为一僧首,也光显宗风,亦报答得父母。”宋江还是以为这样的去处是“名山大刹”作个“僧首”。 智深又怎样呢? 他听了,摇首叫道:“都不要!要多也无用。只得个囫囵尸首,便是强了。”宋江听罢,默上心来,各不喜欢。。。
这样的个性与人生观, 放在世俗人眼里, 不是叛逆, 是什么呢?
兄言及贾宝玉, 宝玉的那份叛逆, 要经由宝钗推荐以鲁智深为主角的<<醉打山门>>中的戏词来穿引和揭示, 本身就说明了一定的问题。
这份对权威的藐视, 令人赞叹。 我也常觉得, 作者不给智深条百斤的, 好生可惜。
文采与激情飞扬的好文
我只是说鲁提辖一人,老兄已经上升到水浒全体了
大概我用词不太合适,没表达清楚。我是对老萨说的东方哲学发的感慨,佛教到了中土,便被改造,连送子观音都出来了,庙里求神拜佛的都是许愿的,有几个是为来世的?所以这微妙之处嘛,嘿嘿,佛云:不可说。
一直潜水,忍不住还是要赞一下!
要成佛也是要有本钱的。
不杀人要成佛的难度就相对比较大了。
要是希特勒最后突然转性,将毒气室里的犹太人
全部放出来,估计教廷可以给他封圣了。
戏说几句。
是潘金莲还是潘巧云啊。。。
还是这一路的都。。。。
希望人家能发一念之仁。 跟招安的手段有一拼, 打不过就招作个齐天大圣, 打得过时就压去五指山下, 或者扫除干净, 哪还容得他放不放屠刀啊。
鲁智深见李忠,周通“作事悭吝”“没紧要的都撇了,只拿了桌上的金银酒器,都踏匾了,拴在包裹”
哈哈,大快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