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二战日军步兵战术 (一) -- a618
问题是小兵主宰不了上峰的行为。当官的都没了战心战意,未战先怯只图自保,下面想打也后继无力啊。
结果,国军在抗战中的表现,套用有人对一战俄军的评价,就是“胜利并非取决于优秀的决策和战术,而是前线大量士兵的下意识行动……”
守军是一千多人,战斗到底了。国军伤亡八九千人,是多了一点。考虑到日军的决心和布置阵地的时间,有这个伤亡比率不奇怪。美械国军不表明攻坚的能力强。实际上国军守阵地的本事很多是从日军那里学过来的。空军和炮火不能根除敌人的火力,人多也是白给。美军在琉黄岛的战斗也是一点一点的啃的。守军钻坑道,攻方是木有什么办法的。这叫打消耗。
国军死一万和两万的差别在于损失战斗骨干的人数。死亡的大部分人是冲锋凑数字的。真的战斗其实是两军连排班长之间的战斗。显然日军的战斗骨干的素质高于国军的。
不过最先好像是出自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
贴几条水木的讨论:
---
发信人: alarm (我是来打酱油的), 信区: Modern_CHN
标 题: Re: SC上有人贴松山的地形
发信站: 水木社区 (Thu Apr 2 12:36:37 2009), 站内
不是血将流尽,而是快被国府的某些人吸干、糟蹋完了……
——跟着美械进来的还有装具、军服面料、军鞋,但是这些东西没发到士兵手里
发信人: alarm (我是来打酱油的), 信区: Modern_CHN
标 题: Re: SC上有人贴松山的地形
发信站: 水木社区 (Thu Apr 2 12:48:19 2009), 站内
看过一个第二次中国远征军老兵的回忆:他们在保山整训完成、即将出师之前,
每个人发了三尺外国产的斜纹布,就是美英军队用来做军服的那种面料,质量
不错、士兵们很欢喜……与此同时,他们还发现在保山的黑市上出现了大量同
样的布匹、还有美国军毯。
后来过了好久,他们才知道:原本美援物资除了武器弹药,还有士兵的新军服,
斜纹布就是通过驼峰航线运进来做军服的面料(国军军服的面料太差,薄,做
出来的衣服不耐磨),不过,各级经理部和长官们一过手,军装没了——因为
他们是远征军,特别优待,多少给士兵发了几尺布,已经算是破例开恩了。
发信人: GUNDAM (MAX 龙王破山剑 伟大的RX78), 信区: Modern_CHN
标 题: Re: SC上有人贴松山的地形
发信站: 水木社区 (Thu Apr 2 15:13:18 2009), 站内
看了实际照片才意识到,坡度如此之缓,阵地表面如此之开阔……
发信人: rul (晃晃), 信区: Modern_CHN
标 题: Re: SC上有人贴松山的地形
发信站: 水木社区 (Thu Apr 2 16:11:55 2009), 站内
旅顺完全要塞化了
守备部队几万人
松山是什么
【 在 hock (参商) 的大作中提到: 】
: 关键是看上面的工事的坚固程度。我去过日俄战争中俄军在旅顺的工事遗址,那个山坡的坡度和这个照片上看差不多,日军可也是伤亡惨重。
发信人: alarm (我是来打酱油的), 信区: Modern_CHN
标 题: Re: 松山战役第八军参战部队及损失情况
发信站: 水木社区 (Thu Apr 2 13:51:32 2009), 站内
两个原因都有,其中第一条是最根本的。
二战期间,像国军这样,在自己的后方,伤兵吃不饱饭、身上虱子成片,这样
的武装力量,全世界独一家——就连土共,在敌后根据地那么困难那么艰险的
环境下,伤员的待遇都远远强过国军。
【 在 hock (参商) 的大作中提到: 】
: 死伤比例怎么这么高?是战场救护能力差还是因为地形的限制没有办法及时下送伤员?
发信人: simasinan (Jackey), 信区: Modern_CHN
标 题: Re: 松山战役第八军参战部队及损失情况
发信站: 水木社区 (Thu Apr 2 14:23:09 2009), 站内
闹钟说得很对,松山战斗前后打了那么久,包括整个怒江之战这么长的时间里,
国军都没有考虑如何维系自己的补给线,更不要提药品补充……伤员后送了。
又赶上在雨季进攻,有参加松山战斗的老兵回忆,大量雨水压塌他们的工事,
造成了伤亡(怎么压不塌日军的?@#@)
雨季在山林地带作战,本来就容易导致大量疾病,伤口感染,再加上我英勇国
军吃不上饭、没有帐篷、缺乏医护,而且雨季又造成了道路极为泥泞,部队行
进困难,医药运不上来,伤员运不下去……此战,远征军1944年5 月渡过怒江,
7 月就已经死掉畜力马匹三千头,就这样的环境,牲口都撑不住,莫说活人了,
更不用说伤员了。
第11集团军主官宋希濂描述亲眼所见:“人马倒毙于沿途者比比皆是。”而且
这还是在美国人大肆宣传美国救护人员和志愿者已经“拯救了很多中国伤兵”
的情况下。
对了,附一句非常有国军特色的对此次战役后勤暴露出的严重问题的经验总结:
“大军作战不宜违背天时……逆天行道实非所宜也”——宋希濂
发信人: alarm (我是来打酱油的), 信区: Modern_CHN
标 题: Re: 松山战役第八军参战部队及损失情况
发信站: 水木社区 (Thu Apr 2 14:30:54 2009), 站内
最后那句话让我差点把一口茶喷到显示器上了……
感情野战军不是出去作战、而是出去野营……感情珍宝岛冲突,孙玉国带队冒
着冬夜零下几十度的严寒上岛潜伏,是“逆天时”、吃饱了撑的——唉,问题
就是,这个“逆天时”没有冻伤一人、更别说冻死。不是天气不够冷——苏联
边防军也上岛潜伏来着,冻死了几个、还把自己的潜伏位置给暴露了……
瞧这点出息……用句比较粗俗的话讲:便秘就嫌地球引力不够大:-)
---
感慨一下。。。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估计美军德尔塔部队成员也没这本事
古典希腊和孙子兵法时代,都知道侧翼打击是获胜的诀窍
对于专业的狙击手还有点困难,又不是每个人都是狙击手。
豫桂湘会战,汤恩波部被缴获的37反坦克炮也不少
别动不动指责编导没军事常识,人家拍的是电视剧不是军教片。退一步说真要上了战场是不是文章说的这样还二说着呢。
先赞美楼主,早点没有看到楼主好文。找到一篇步兵战术的小文,和楼主不谋而合。也感谢图片提供者党疼国爱王兆山。以下为正文
在上大学之前,一直困惑于步兵是怎么在冲锋中活下来的:现代武器这么先进,机枪稍微一扫,对面的人起码要死一半;炮弹再一炸,附近几十米的人都得挂;更何况还有飞机这么个大杀器,扔下一颗燃烧弹,附近的人都得被烧死。现代战争步兵还这么冲锋,敌人没消灭多少,自己倒先死伤惨重了。
一、战场是很危险的
后来,我终于发现这是因为我以前看过的战争片太不求是了,打仗一拥而上,从来不需要战术,主角们只要足够英勇,子弹就会绕着他们走。
但在实际战斗中,可能你只是稍微抬一下头,下一秒钟子弹就会准确地找到你的脑袋
稍微露出掩护物一点,立马就被击中
(网友指出错误:图三图四黄圈那哥们不是建筑里的机枪组打的,而是街尽头楼梯上的狙击手打的??然后狙击手被图六的shifty打掉,后者遭到了机枪组的压制报复(张手大叫颇具喜感??不过他活到了战后 ))
所以,顶着敌人的子弹,直挺挺地冲锋绝对是大忌。
二、想安全就得靠”压制”
真实战斗中,进攻一方一定会想尽一切办法,尽可能地干扰敌方的射击,而这就是战术中所谓的”压制“。
最常见的压制就是运用自己的火力,向敌人射击了
让敌人在你的火力下只有躲的份
根本不敢还击
三、火力、压制与运动三者的关系
很显然,进攻方要减少损失,必须要尽可能动用地自己的武器进行射击,保证敌方的火力被压制,然后才可以暂时脱离掩护物体,在战场上运动。关于这一点,最教科书的方法就是”敌火下的交替跃进”
图中步骤1(红色区域内):1组以火力压制敌人,掩护2组向敌人方向运动;
步骤2(蓝色区域内):改由2组以火力压制敌人,掩护1组向敌人方向运动;
步骤3(黄色区域内):改由1组以火力压制敌人,掩护2组向敌人方向运动;
依此类推……
而随着进攻方越来越接近目标,其所能发挥出的火力也越来越强
(本图来自《战斗圣经》)
从这个典型进攻模式可以看出火力、压制与运动三者的关系:以火力造成压制,以压制保障运动,以运动保证火力得到更好的发挥。
四、正面压制,侧后迂回
当然,以上只是训练中的一种典型模式而已,实战中为了尽快消灭敌人的火力点,都会尽量以部分人员在正面压制敌火力,称为”火力组”;以另一部分人从侧后(一般是敌人的薄弱部位)迂回进攻,称为”突击组”;而不会浪费时间让两组人频繁地交换角色。
下图中射击支援队(火力组)以火力压制住碉堡内的守敌,掩护机动队(突击组)迂回至敌人的射角之外(因射击孔的限制而射击不到的区域),对敌碉堡发动攻击。
(本图来自《战斗圣经》)
下图中装甲车停在高地背敌一侧,只露出炮塔,以火力压制守敌;步兵则从左侧迂回,通过敌人不易观察到的树林,向敌阵地发起攻击。
(本图来自《美军野战条令——机械化步兵排和班(1977.09)》)
火力组的射击,除了达到压制效果外,经常还能吸引住敌人的注意力(这就是所谓的”牵制“);这也使得突击组可以在敌人毫无防备的情况下接近,达成偷袭的效果。
如《兄弟连》第2集,E连奇袭德军炮阵地的行动中,为了消灭德军机枪阵地,连长温斯特带着机枪手,吸引住了德军机枪的注意;同时,康普顿等3人从侧后接近德军机枪阵地。
德军只顾着还击正面的美军,丝毫没注意到侧面树丛里的威胁
从侧后偷袭的康普顿等3人,向德军机枪阵地投掷手雷
德军机枪组被消灭
而这种”正面牵制,侧后偷袭”的战术正是E连在战前演练过的
五、火力不足怎么办
如果火力远远劣于敌人,根本压制不住敌方的射击,怎么办?
最好的办法当然是等晚上敌人都睡着了,或是在他们看美女看得目不转睛的时候,从背后悄悄地抹了他们的脖子
但是,这样的敌人是可遇不可求的,所以办法好像只有一个:让不怕死的人用肉体吸引敌人的火力。
如《拯救大兵瑞恩》开头的抢滩战斗中,虽然上尉之前已经安排了10余名步枪手、至少1名轻机枪手(莱宾)不停地向德军机枪阵地射击,但是并没有起到什么压制的作用,德军机枪还在不受影响地继续射击。
为了让狙击手杰克森能安全运动到敌人的射击死角——弹坑
上尉米勒把自己整个人都暴露在了德军机枪的火力之下
德军机枪手的注意力被上尉吸引,没有注意到狙击手的运动,直到附近的观察员拍了他的脑袋,并用手给他指示了目标之后,才转移火力。
德军机枪向狙击手射击
但是匆忙之下来不及瞄准,子弹打在了狙击手身后
狙击手成功地滚身进入了弹坑
进入了安全位置的狙击手杰克森,从容地使出了会心一击,直接把德军机枪工事打爆,德军机枪手掉下斜坡
对于上尉刚才的行动,麦克中士替上尉的妈妈表示担心
美军把德军机枪阵地干掉,却不费太大代价的原因是:
1.美军运气实在逆天,说好的狙击步枪竟然打出了火箭筒的效果;
2.德军打枪打得太顺手了,一时忘了还有手榴弹可以用,否则美军狙击手怎么能这么从容地瞄准。
网友指出:”我记得进攻d1的时候是狙击手跑到弹坑里把一个要扔手榴弹的德军狙了,手榴弹掉到机枪点里,所以德军机枪点炸了”
六、火力不足,又没有一击必杀的手段时怎么办
在火力无法正面压制住敌人,也没有一击必杀的手段(缺少火箭筒、迫击炮、枪榴弹等有希望一击必杀的武器,狙击手也开不了挂),而且敌人没有可以偷袭的侧后时怎么办?
此时好像也只有强行冲到敌人阵地前方,用手榴弹炸死敌人;或者更神勇一点,直接冲进敌人的阵地,跟敌人肉搏这两个办法了。
让我们再次看看英勇的游骑兵上尉是怎么做的。
《拯救大兵瑞恩》中的雷达站机枪阵地攻击战:
1.攻守双方实力对比
守:1个MG-42机枪班,5人,应该还配有2-3支步枪,及手榴弹若干;有沙包垒成的简易环形工事作为防护。
攻:轻装的游骑兵,共有战斗员5名:轻机枪手莱宾,狙击手杰克逊,步枪手米勒上尉、麦克中士、梅利西,各有手雷若干;
对战斗的影响如下:
(1)火力强度:守方远胜攻方,攻方无法正面压制守方火力;
(2)奇袭优势:攻方在暗,守方在明,攻方可以预先制订针对性的战斗方案,守方只能被动应对。
2.地形限制
雷达站大概的地形:德军机枪阵地后侧是雷达站的废墟,其它三面都布满铁丝网,仅在道路上留有缺口,攻方无法从侧后对守方进行突然袭击,只能从正面越过铁丝网强攻。
由于守方有简易工事掩护,攻方只能用手雷才能将其消灭,因此攻方必须接近到手雷的投掷距离内(一般为50~60米,数据来自《战斗圣经》)。
3.守方的弱点分析:
(1)由于美军的轰炸,守方机枪阵地前方布满弹坑,易于攻方躲避机枪子弹。
(2)机枪位置过高:由于德军的机枪掩体高于地面,因此在靠近其阵地处会存在死角,只要攻方到达机枪火力的死角位置,就能无视德军机枪的火力,以手雷杀伤简易工事内的守方。
此时,如果守方想要还击,则必须脱离工事的掩护,站起来向位于死角位置的攻方投弹或射击。
(3)正面过大,守方机枪每次转移射击目标时,需要移动的角度比较大。为最大限度地利用守方的这一缺点,攻方分成4路接近:其中3路为突击组,负责正面强攻,每一路都会在守方机枪射击其它方向时趁机前进,使守方顾此失彼;另1路为火力组,尽量从侧面,也就是德军机枪最不方便射击的角度前进,寻找有利地形,从侧面压制守方,使守方难以站起来还击,以保护进至死角的攻方突击组的安全。
(4)需更换枪管:根据百度百科的数据,MG42在法国使用时,连续射击300发即需更换枪管,而更换枪管的几秒钟正好给了攻方迅速前进,越过铁丝网的机会。
4.攻击行动
综合以上几点,攻方的计划就是:
突击组分成3路,向守方机枪阵地前进;
当守方的机枪火力被吸引住时,火力组——轻机枪手莱宾从侧面前进;
突击组到达投弹距离后,以手雷攻击守方机枪阵地,此时火力组负责压制住守方的还击。
实际战斗中仅有右路梅利西推进到手雷投掷范围内
后来麦克中士也加入了
无路可退的德军只能拼命了,站起来接住了手雷
把手雷还给梅利西
手雷爆炸
德军也不断向死角处的麦克中士和梅利西投掷手榴弹
美军的手雷和德军的手榴弹不断爆炸
凭借游骑兵过硬的军事素质,最终还是攻下了德军的机枪阵地。
七、如果火力不足,而敌人的防线又很严密时怎么办
如果米勒上尉遇到的不是一挺机枪,而是两至三挺机枪,每挺机枪互相掩护之间的侧翼(火力组不可能再从侧面进行压制,更无法迂回),同时还有一批步枪兵配合,基本没留下什么火力死角的时候,他会怎么办?
即使米勒上尉带的是一整连,而不是区区5个人,他也得撤,因为历史上的美军游骑兵就是这么干的:
“举例来说,美军游骑兵部队第5营在向内陆推进的路上遭到了一挺藏于篱笆墙之中的[URL='http://link.zhihu.com/?target=http%3A//baike.baidu.com/view/22138.htm']机枪[/URL]的袭击而动弹不得。第5营决定派出一个排从侧翼消灭掉这挺机枪,而这个排却遭到了另一挺机枪的袭击。第5营又派出了一个排来攻打这第二挺机枪,此排却遭到了第三挺机枪的袭击。负责消灭这挺机枪的第三个排却又进入了第四挺机枪的射击范围。内陆德军靠着这些精心部署的工事成功地阻止了美军重武器向内陆的移动。没有了重武器的支援,游骑兵部队在坚持了四个小时后终于放弃了向内陆的推进。”(百度百科”奥马哈登陆”)
如果还是硬要冲破敌人的防线呢?也还是有办法的,但此时只能以极大的代价,硬生生地在敌人的防线上撕开一个缺口,而后进攻部队大量涌入,对敌人防线上新出现的薄弱侧后进行打击。如《拯救大兵瑞恩》中开头的抢滩战斗中,狙击手杰克森一枪打爆机枪掩体后,D1缺口打开了。
美军从突破口大量涌入
防线上的薄弱侧翼:德军反击部队还来不及进入堑壕,就被干掉了
防线上的薄弱后方:坚固的碉堡从后门被攻破
但是付出的代价是极大的,战死者中很多都是精锐的游骑兵
八、与志愿军战术的比较
朝鲜战场上的志愿军,由于火力处于劣势,也同样采取了很多措施进行补救:
1.选择火力不便于发挥的夜间。同时,为了更大限度地干扰美军优势火力的发挥,志愿军会尽可能地制造烟幕,如第一次战役的云山战斗中,志愿军放火烧山,引发的烟雾导致美军的火炮难以瞄准。
2.“正面牵制,侧后偷袭”。也就是志愿军所强调的渗透和迂回,如同《兄弟连》里的温斯特从侧后偷袭了德军机枪阵地一样,志愿军在第一次战役的云山战斗中,渗透分队成功欺骗了警戒的美军,偷袭了美军第8骑兵团3营营部。
3.“三三制”。为了减少在敌火下的伤亡,志愿军也同样采取疏开队形,同样在敌人出现火力空档,如枪支故障、人员伤亡、更换弹夹或枪管时前进。
4.迫近投弹。志愿军由于缺乏迫击炮、火箭筒、枪榴弹等强力杀伤武器,只能和米勒上尉一样,推进到手榴弹投掷距离后,以手榴弹对敌实施攻击。但由于志愿军的手榴弹杀伤能力差,无法使防守的美军失去战斗力,因此,志愿军的攻势经常卡在了这一步,只能在美军的弹药耗尽之后才能夺下阵地。
5.迅速扩大突破口。在志愿军夺下敌军阵地,在敌防线上打开突破口之后,后续部队也会尽可能地大量涌入,以便对相邻阵地薄弱的侧后发动攻击,但此时美军会以强大的炮兵,在突破口处打出一道火力拦阻线,阻止志愿军后续部队进入,使之前的突破部队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况。
由于志愿军的火力与美军相比实在太过悬殊,而美军又是一支十分重视防御的部队,因此,朝鲜战场上,志愿军很难攻下美军的阵地,绝不是因为勇气不足,而是因为物质上的悬殊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