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大话中药发展史(1)——起源 -- 花大熊
初衷是好的,不过貌似给自己的定位高了一点点,对受众的定位又低了一点点。
对专业人士“科普”才是最有效的,你觉得呢?
乱扎的说法解释人的经络都荒诞,尚不知如何解释动物?
我猜想经络除了跟经络敏感人有关,也应该和古人有意识的寻找有关,否则动物皮毛那么厚,实在找不到
中国的外科术等印度来说似乎有些做学问的人支持呢,还有人考证扁鹊和华佗都是梵语里的医生的意思,找找出处。
不知道老大怎么看。。。。。。
“西里马哈”倒是一句东北话,我妈说这句话的时候总是跟着说“杨得二正”。
不过西藏医学有些混血儿的感觉。个中阿拉伯,印度,和中国医学的影子都能看见。当然整个理论体系偏印度一些。
华佗和扁鹊的考证俺就没有去深究过,回头看看去。不过窃以为这种事情是死无对证的。如果华佗是老外,叶落不归根似乎有点奇怪,而且还收了中国徒弟,中国徒弟还写了中国本草。总觉得不靠谱。
扁鹊的故事里传说的成分太大,多说无益。
考证他俩是外国人,有点学术秀的味道。呵呵,纯粹个人感觉。
不过俺们这里好像也说西里马哈啊。后面那句倒是不说。
恐怕是因为移民城市吧。方言里啥都有
但凡认识点中国字的,大概没有几个不知道李时珍的名字。各地的中医药院校中,李时珍的塑像也多半是标准配置。中学的走廊里,曾经悬挂过的中国古代科学家画像,李时珍也会位列其中。曾经流传很广的文革中陈永贵的笑话也是用李时珍做道具。所以有点过气的小天王周杰伦,唱那首《本草纲目》时,很难说是他宣扬了传统文化还是借用传统文化宣传了他。
李时珍,字东璧,号濒湖,蕲州人。就是今天湖北蕲春县蕲州镇,韩愈写“苛政猛于虎也”的地方。柳宗元说的那个蛇,就是中药的白花蛇(蝮蛇),李时珍本人甚至专门写过一本《白花蛇转》,不知道是不是打算为韩愈的文章做个配套科普扫盲啥的。
他一生写过很多书,流传下来的只有三种,最有名气的就是《本草纲目》。全书共52卷,一百九十多万字,载有药物1892种,附图1126幅,载方11096个。
记得老熊刚刚开始学中药的时候,很多人好奇的问我,上课是不是要读《本草纲目》,我只好略带尴尬的回答他们,不全读。
事实上,我直到今天也没有从头到尾的读过一遍!除了艰深晦涩的文言文,横竖不认识的冷僻字,和当年的教学大纲没有要求我们掌握1892种药物以外,更多的是因为《本草纲目》事实上是中药行业的一本古代工具书。
<篇名>芍药
内容:(芍音杓,又音勺。《本经》中品)
【释名】将离(《纲目》)、犁食(《别录》)、白术(《别录》)、余容(《别录》)、铤(《别录》),白者名金芍药(《图经》),
时珍曰∶芍药,犹 约也。 约,美好貌。此草花容 约,雅翼言》∶制食之毒,莫良于芍,故得药名,亦通。郑风诗云∶伊芳其相谑,赠之以芍药。《韩诗外传》云∶芍药,离草也。董子云∶芍药一名将离,故将别赠之。俗呼其花之千叶者,为小牡丹;赤者为木芍药,与牡丹同名也。
【集解】《别录》曰∶芍药生中岳川谷及丘陵,二月、八月采根,曝干。
弘景曰∶今出白山、蒋山、茅山最好,白而长尺许。余处亦有而多赤,赤者小利。
志曰∶此有赤白两种,其花亦有赤白二色。
颂曰∶今处处有之,淮南者胜。春生红芽作丛,茎上三枝五叶,似牡丹而狭长,高一、二尺。夏初开花,有红白紫数种,结子似牡丹子而小。秋时采根。
崔豹《古今注》云∶芍药有二种∶有草芍药、木芍药。木者花大而色深,俗呼为牡丹,非矣。
《安期生服炼法》∶芍药 有金芍药,色白多脂肉;木芍药,色紫瘦多脉。
承曰∶《本经》芍药生丘陵。今世多用人家种植者,乃欲其花叶肥大,必加粪壤。每岁八、九月取根分削,因利以为药。今淮南真阳尤多,根虽肥大而香味不佳,入药少效。
时珍曰∶昔人言洛阳牡丹、扬州芍药甲天下。今药中所用,亦多取扬州者。十月生芽,至春乃长,三月开花。其品凡三十余种,有千叶、单叶、楼子之异。入药宜单叶之根,气味全浓。根之赤白,随花之色也。
\x根\x
【修治】 曰∶凡采得,竹刀刮去皮并头土,锉细,以蜜水拌蒸,从巳至未,晒干用。
时珍曰∶今人多生用,惟避中寒者以酒炒,入女人血药以醋炒耳。
【气味】苦,平,无毒。《别录》曰∶酸,微寒,有小毒。普曰∶神农∶苦;
桐君∶甘, 无毒;岐伯∶咸;雷公∶酸。李当之∶小寒。
元素曰∶性寒,味酸,气浓味薄,升而微降,阳中阴也。
杲曰∶白芍药酸,平,有小毒,可升可降,阴也。
好古曰∶味酸而苦,气薄味浓,阴也,降也,为手足太阴行经药,入肝脾血分。
之才曰∶须丸为之使,恶石斛、芒硝,畏硝石、鳖甲、小蓟,反藜芦。
禹锡曰∶别本须丸作雷丸。时珍∶同白术补脾,同芎 泻肝,同人参补气,同当归补血,以酒炒补阴,同甘草止腹痛,同黄连
【主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本经》)。通顺血脉,缓中,散恶血,逐贼血,去水气,利膀胱大小肠,消痈肿,时行寒热,中恶腹痛腰痛(《别录》)。治脏腑壅气,强五脏,补肾气,治时疾骨热,妇人血闭不通,能蚀脓(甄权)。女人一切病,胎前产后诸疾,治风补劳,退热除烦
,发背疮疥(大明)。泻肝,安脾肺,收胃气,止泻利,固腠理,和血脉,收阴气,敛逆 气(元素)。理中气,治脾虚中满,心下痞,胁下痛,善噫,肺急胀逆喘咳,太阳鼽衄目涩,肝血不足,阳维病苦寒热,带脉病苦腹痛满,腰溶溶如坐水中(好古)。止下痢腹痛后重(时珍)。
【发明】志曰∶赤者,利小便下气;白者,止痛散血。
大明曰∶赤者补气,白者补血。
弘景曰∶赤者小利,俗方以止痛不减当归。白者道家亦服食之,及煮石用。
成无己曰∶白补而赤泻,白收而赤散。酸以收之,甘以缓之,故酸甘相合,用补阴血。收逆气而除肺燥。又云∶芍药之酸,敛津液而益营血,收阴气而泄邪热。
元素曰∶白补赤散,泻肝补脾胃。酒浸行经,止中部腹痛;与姜同用,温经散湿通塞,利腹中痛,胃气不通。白芍入脾经补中焦,乃下利必用之药。盖泻利皆太阴病,故不可缺此。得炙甘草为佐,治腹中痛,夏月少加黄芩,恶寒加桂,此仲景神方也。其用凡六∶安脾经, 一也;治腹痛,二也;收胃气,三也;止泻痢,四也;和血脉,五也;固腠理,六也。
宗 曰∶芍药须用单叶红花者为佳,然血虚寒人禁之。古人云∶减芍药以避中寒。诚不可忽。
震亨曰∶芍药泻脾火,性味酸寒,冬月必以酒炒。凡腹痛多是血脉凝涩,亦必酒炒用。然止能治血虚腹痛,余并不治。为其酸寒收敛,无温散之功也。下痢腹痛必炒用,后重者不炒。产后不可用者,以其酸寒伐生发之气也。必不得已,亦酒炒用之。
时珍曰∶白芍药益脾,能于土中泻木。赤芍药散邪,能行血中之滞。《日华子》言∶赤 补气,白治血,欠审矣。产后肝血已虚,不可更泻,故禁之。酸寒之药多矣,何独避芍药耶?
以此杲曰∶或言古人以酸涩为收,《本经》何以言利小便?曰∶芍药能益阴滋湿而停津液,故小便自行,非因通利也。曰∶又言缓中何也?曰∶损其肝者缓其中,即调血也,故四物汤用芍药。大抵酸涩者为收敛停湿之剂,故主手足太阴经收敛之体,又能治血海而入于九地之下,后至厥阴经。白者色在西方,故补;赤者色在南方,故泻。
【附方】旧六,新一十。
服食法∶颂曰∶安期生服炼芍药法云∶芍药有二种∶救病用金芍药,色白多脂肉;其木芍药,色紫瘦多脉。若取审看,勿令差错。凡采得,净洗去皮,以东流水煮百沸,阴干。停三日,又于木甑内蒸之,上覆以净黄土,一日夜熟,出阴干,捣末。以麦饮或酒服三钱匕,日三。服满三百日,可以登岭绝谷不饥。(《图经本草》)
腹中虚痛∶白芍药三钱,炙甘草一钱。夏月,加黄芩五分;恶寒,加肉桂一钱;冬月大 寒,再加桂一钱。水二盏,煎一半,温服。(《洁古用药法象》)风毒骨痛在髓中。芍药二分,虎骨一两(炙),为末,夹绢袋盛,酒三升,渍五日。每服三合,日三服。(《经验后方》)
香港脚肿痛∶白芍药六两,甘草一两。为末,白汤点服。(《事林广记》)
消渴引饮∶白芍药、甘草等分。为末。每用一钱,水煎服,日三服。鄂渚辛 之患此九年,服药止而复作。苏朴授此方,服之七日顿愈。古人处方,殆不可晓,不可以平易而忽之也。(陈日华《经验方》)
小便五淋∶赤芍药一两,槟榔一个(面裹煨)。为末。每服一钱,水一盏,煎七分,空 心服。(《博济方》)
衄血不止∶赤芍药为末,水服二钱匕。(《事林广记》)
衄血咯血∶白芍药一两,犀角末二钱半。为末。新水服一钱匕,血止为限。(《古今录验》)
煎六合,入酒五合,再煎七合,空心分为两服。亦可为末,酒服二钱。(《圣惠方》)
经水不止∶白芍药、香附子、熟艾叶各一钱半。水煎服之。(《熊氏补遗》)
血崩带下∶赤芍药、香附子等分。为末。每服二钱,盐一捻,水一盏,煎七分,温服,日二服。十服见效,名如神散。(《良方》)赤白带下,年深月久不瘥者。取白芍药三两,并 干姜半两。锉熬令黄,捣末。空心水饮服二钱匕,日再服。《广济方》∶只用芍药炒黑,研末,酒服之。(《贞元广利方》)
金疮血出∶白芍药一两。熬黄为末。酒或米饮服二钱,渐加之。仍以末敷疮上即止,良验。(《广利方》)
痘疮胀痛∶白芍药为末,酒服半钱匕。(《痘疹方》)木舌肿满,塞口杀人。红芍药、甘草煎水热漱。(《圣济总录》)
鱼骨哽咽∶白芍药嚼细咽汁。(《事林广记》)
不好意思,引用的“芍药”这段长了点。对于芍药这样的常用药,李时珍不厌其烦。从名称到历史沿革,从产地到采收加工,从功效作用到临床应用,以及常用的方子,都是先列举古人观点,再阐明自己的观点。对古人的文献,基本能做到引用完整,重要的古书,无一遗漏(据说参考文献多达800种)。在老熊的日常工作中,除非有特殊的需要,一般只要查阅《本草纲目》,就基本可以对一个药物从古至今的发展概况了如指掌。这样的书不是工具书还是什么呢?
可以想见,在不具备任何文献检索手段的明代,李时珍这么做,工程(不是工作)量是何等的巨大。事实上《本草纲目》的撰写是李时珍家祖孙三代殚精竭虑的成果。李时珍本人为此耗费了27年的光阴。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两年,都还在为此忙碌着,而且至死都没有看到它的出版。
而李时珍自己阐发的部分,则多是他自己的亲见亲历亲闻。有感于古人在书斋里写本草容易以讹传讹。李时珍曾经花大量的时间用于野外考察。比如他曾经亲自和捕蛇人上山捉那著名的白花蛇。并这样描述
者,皆自江南兴国州诸山中来。其蛇龙头虎口,黑质白花,胁有二十四个方胜文,腹有念珠
斑,口有四长牙,尾上有一佛指甲,长一二分,肠形如连珠。多在石南藤上食其花叶,人以
此寻获。先撒沙土一 腹,盖护创尔。乃以竹支定,屈曲盘起,扎缚炕干。出蕲地者,虽干枯而眼光不陷,他处
者则否矣。故罗愿《尔雅翼》云∶蛇死目皆闭,惟蕲州花蛇目开。如生舒
一开一闭。故人以此验之。又按∶元稹《长庆集》云∶巴蛇凡百类,惟褰鼻
见之。毒人则毛发竖立,饮于溪涧则泥沙尽沸。 鸟能食其小者。巴人亦用禁术制之,熏以
雄黄烟则脑裂也。此说与苏颂所说黔蛇相合。然今蕲蛇亦不甚毒,则黔、蜀之蛇虽同有白花,
而类性不同。故入药独取蕲产者也。
这里面关于蕲蛇长相的描述,非亲自看过,很难描述的如此细致入微。要不您也到野外,毫无防护的面对这样一条蛇,试着描述下?
虽然DISCOVERY频道里有那些敢于和蛇类亲密接触的探险者,但我和我家LD一致认为,那个抓蛇的家伙肯定是偏执狂。李时珍在他那个年代,敢与大大小小的蛇零距离,估计拍个探险系列上湖南卫视是绝没有问题的。
1892种药物,老熊前面已经说过了,够现在的本科生毕业四回多了。别的不说,光查阅一番就是很头痛的。因此分类和排列方法就十分重要。按笔画顺序排当然是最简单,但也最没水平。俺们李时珍同志是不屑滴。冥冥之中,不知道哪根筋搭上了,他老人家居然按照植物的形态开始排序,这一排不要紧,居然和150多年后一位叫林奈的仁兄心有戚戚焉。毛茛科,伞形科,唇形科,……他基本把同科的植物都放在了一起。看的我等后辈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植物分类学的大门在李时珍面前已经完全打开,遗憾的是他却只是在门口轻轻的张望了一下!
《本草纲目》也是有图片的。李时珍想来也明白有图有真相的道理。
说实话,李家人绘画的水平实在不高。不高归不高,但却是李老爷子DISCOVERY的结果啊,所以图片和名字基本对的上号,药材的特征基本也是画出来的。可出版社不乐意了。俺们出版社费心费力的帮你排版,印刷,你却弄如此粗糙的图片来忽悠消费者,这不是破坏企业形象么。那个美编,你怎么负责的。赶快给换,那个虎骨你就换年画上那张野生华南虎吧。美编不懂药,换来换去,常常是看是好看了,却不是原来那个药了。所以本草纲目除了第一版,后面的历次再版都有图文不符的毛病。美编的过错,脏水却莫名其妙的泼在了作者身上。真不知道,以前还有多少出版社这么忽悠过群众。好在随着版本学的研究,挂在李时珍身上的蜘蛛网总算被拂去了。
《本草纲目》出版后,迅速窜上了各大排行榜的首位。注意,还包括国外的。日本韩国迅速掀起了哈中的热潮,连英格丽系的达尔文都说外瑞古德。
书热卖了,人红了,自然有小道消息、负面消息出来了。别说千年不遇的重量级民科——李时珍了,就是竞选西牛贺州州长的马克吐温不是也享受一样的待遇了吗?说个最流行的吧。据中国古代名人学术委员会审议,李时珍有抄袭嫌疑,涉嫌学术道德问题。抄袭对象就是上回的那位官迷——刘太医。
史载,李时珍曾经在京城当过太医。不过时间很短,只有一年。这一年李时珍干了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但是这一年他可以出入大内,也包括当时收藏刘太医贡品《本草品汇精要》的皇家图书馆。
据说就是在太医院工作期间,李时珍见到了由云南带来,当时并不为世人所知的三七,并写进了《本草纲目》。于是就有人很YY的推测,是不是李时珍抄袭了刘太医!
其实我觉得该这么推测:
李时珍因妻子不在身边,寂寞难耐,加之相貌不错(唯个头矮了点),医术高超。在给云南籍的妃子治病的时候,和她情愫暗生。妃子对李时珍一往情深,李某也心知肚明,双方都没有捅破。某日李时珍因专业问题和其他太医发生口角,揭露了他们谋取私利的黑心渠道,被这些本地太医所勾结黑社会打伤。第二日,云南妃子因思念李时珍,谎称患病,招李时珍前来诊病。李酷男抱病前往,被发现受伤。妃子拿出珍藏的家乡三七为李时珍治伤。李大惊,曰我从未见过此药。皇妃曰:此物甚是难得。乃自己被选中之后,暗恋自己的小伙冒死从山上采来,以备自己和皇帝的初夜受伤之用。幸而当今圣上体贴,所受损伤较轻,故而剩下一点。李感动之余,与皇妃终于捅破了那层窗户纸。某日云雨之后,皇妃无意中提到此物连刘太医所著的本草书也不曾提到。李时珍大奇!民科的好奇心和好胜心使他央求王妃带自己去皇家图书馆偷看。皇妃为了心上人冒险买通宦官,带李时珍一去。李时珍见书,喜爱之余趁机抄录,抄录时候过于专注,不慎留下线索(最好是皇妃的手镯之类)。不久李时珍提出辞职,同时告诉了皇妃他想自己写书的终极梦想。皇妃伤心之余,为李时珍的远大理想所感动。二人洒泪而别。
回乡之后,李时珍为琐事缠绕,一直没有机会写《本草纲目》。忽然消息传来,皇妃获罪,因图书馆失窃一事牵连到她。但她一直坚持是自己去看书。最终下狱,病死在狱中。李时珍登高大哭,因为他知道是自己牵连了皇妃,终于放下手边所有琐事,开始了《本草纲目》的写作!
<篇名>草之草
内容:\x有小毒 丛生\x
芍药(出神农本经)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以上朱字神农本经)通顺血脉缓中散恶血逐贼血去水气利膀胱大小肠消痈肿时行寒热中恶腹痛腰痛(以上黑 字名医所录)
【名】白木 余容 犁食 解仓 【苗】(图经曰)春生红芽作丛茎上三枝五叶似牡丹而狭长高一二尺夏开花有红白紫色数种子似牡丹子而小秋时采根(衍义曰)芍药全用 其品亦多但千叶者则根虚须用单叶山中者为佳【地】(图经曰)生中岳川谷及丘陵今处处有之 (道地)泽州白山蒋山茅山淮南海盐杭越【时】(生)春生芽(采)二月八月取根【收】曝干
【用】根坚实者为好【质】类乌药而细白【色】白【味】苦酸【性】平微寒【气】气薄味浓阴中之阳【臭】腥【主】腹痛健脾【行】手太阴经足太阴经【助】雷丸为之使【反】藜芦畏硝石鳖 甲小蓟恶石斛芒硝【制】生用或炒用酒浸行经【治】(疗)(药性论云)主腹中 痛骨热(日
华子云)治女人一切病产前后诸疾通月水退热除烦惊狂妇人血晕肠风泻血头痛下痢及血虚腹痛(补)(药性论云)强五脏益肾气(日华子云)补劳益气【合治】合白术补脾○合川芎补肝○合人参
上面这段是《本草品汇精要》,对比下就可以知道,和李时珍写的根本就不是一个档次的。现在的学者,和编剧的水平有的一拼。当然,上面那段是俺自己编的。
其实,老熊个人认为,给李时珍制造负面新闻,反而说明了大家都对李时珍的认可。象老熊想有点负面新闻,恐怕大多数人连看都不想看呢。
李时珍的名头在中国能如此响彻,实际上还和他在国外受到的重视有关。李约瑟对他的肯定就不说了。那位达尔文也曾经对李时珍赞叹过。看看他的书被翻译过多少次就知道他的粉丝有多少。再看看《本草纲目》的西方译名——《中国植物志》。中国的古代作品翻译成西方文字,名字是件头大的事情。《红楼梦》,《水浒》难煞了多少翻译家,更不要说那些滑稽的译名了。李时珍的书倒是没这么麻烦,因为无论从结构还是内容,都和植物志没啥区别。只是,学过生物的都明白。植物志是能随便叫的吗?
当然,对李时珍的攻击还不止学术道德。还有学术水平。一个普遍的说法是《本草纲目》里有很多荒诞的记载。比如孝子的衣服,东边墙上的土,吃兔子肉会的兔唇等等。
老熊的观点是这样的,首先这些内容在书中里所占比例甚少,从李时珍下笔的轻重来看,他对芍药,人参这些常用、切实有效的中药要比对孝子衫更感兴趣。其次,把李时珍的书放在明代的背景下来看才是正道,手拿现代药学专著去评论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而且是书中他自己也不看重的部分,基本上属于历史穿越小说的情节。方舟子大可以写一部中医版的《窃明》穿越时空修理李时珍一下。站在16世纪的世界,李时珍无疑是一个巨人。如同牛顿的炼金术不会有辱他在物理学的身份一样,李时珍的错误也不会动摇他在博物学和药学上的地位。再次,如果从专业的角度来看,比如:孕妇吃兔肉会导致兔唇,雀肉加酱同吃会导致面黑,吃螃蟹会导致孩子横行(这条是李时珍引用别人的),吃骡、驴、马肉,会延月难产,吃……。单看任何一个都会觉得荒诞,可连起来呢?道理间少吃点古里古怪的食物,难道不是颇有见地的么?而对东壁土,灶心土这样的药物,实际今天的药学界仍然有争议,尚未最后定论。最后,李时珍的确有些是搞错了,比如蛇吃树叶什么的。
至于李时珍按四气五味,阴阳五行的理论来讨论中药,则是另一个话题,关于中医科学性的话题了。
我不想否认我对李时珍的尊重和热爱。他工具书般的著作,让人无法释手。我们身上流淌着这位身材矮小的巨人的血液,我们没法解释的东西,那不是他的错,是我们自己不够努力而已。我愿意在穿越时空的文字里,表达自己对他的敬意!!!
可以喘口气了!
为什么对老师还那么苛求呢?那对古代的科学发现难道不是这个道理么?
无论后人如何评价,他们都是那个时代的巨人,亚里士多德如是、牛顿如是、爱因斯坦如是……李时珍也如是。
何况有些看起来挺恶心的药物的的确确是古代行之有效的经典偏方,虽然如今还不暂为现代医学所确认。比方直接喝新鲜尿液防治内出血等等。
但我也同样希望自己能为中医做点什么。
呵呵。我都美好意思说,很值得研究的。
其实最有效的是掌握资源。做不了官,就做学阀,呵呵。
有时候做中药其实感觉是在消灭中医。
老百姓能做的就是鉴别好的中医,冷却淘汰那些坏的。
十之八九是这个人技术已经牛到一个没法挑刺的地步,不满者只能搞些下三烂的招数泼泼脏水了事了。
或者说挑刺者的水平已经没法去挑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