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大话中药发展史(1)——起源 -- 花大熊
没想到橡树村前辈把我想发的几个图片都发了,而且还找了这么多典故。学无止境啊!!
生命的折痕。太美妙 了。把经络认为是单一解剖层次的东西实在是一种古老的观点。生命绝不可能是冷冰冰的解剖实物。
河里高人众多,本来就怕出错,现在看来是难免了。笑声不要太大就好
不过最好不要把一些自己的感受当做内观的证据,很容易被捉住小辫子的。
话说武王伐纣以后,加起来将近600年的周朝建立了。周朝的前半部分,一直被后世,尤其儒家,当做理
想世界加以神话。
纯粹的神话很容易被认出,难以辨认的是装饰了真相的神话。
很多官版教材都把《周礼·天宫》中医学官员的设置和分工当做政府管理医学的开端。具体内容是这样的
:
周代建立有较为完整的医政组织和相当严格的考核制度,为提高医生的技术水平,促进医学的发展起到了
积极作用。
(一)专职医疗人员,属天官冢宰统辖
设医师之职官,总管医药行政。
《周礼·天官,载:“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在医师之下设有“上士二人,下士四人,府
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协助医师进行卫生行政管理。上士和下士主要协同医师管理医政;府二人管
理宫廷药物库藏保管和供应;史二人管理宫廷文书和病案。徒二十人,看护病人或接受差役杂务。
医师考核与俸禄
《周礼·天官》记载:“医师掌……岁终稽其医事,以制其食。十全为上,十失一次之,十失二次之,十
失三次之,十失四为下。”医师负责年终考核医生,以其诊治病人的疗效优劣分为上……下五个级次,每
个级别享受其相应的俸禄。这样的考核规定和报酬制度,出现在西周,实在是难能可贵。
病历记录和死亡报告
《周礼》载:“凡民之有疾病者,分而治之,死终,则各书其所以,而入于医师。”这种制度的建立,对
于积累原始病案资料,总结治疗经验和教训,无疑有其积极的促进作用,标志着周代医学已发展到一个新
水平。
遗憾的是《周礼》是六艺中最为后世争议的书,从今天的观点来看,基本已经否定它是记录周代政治设置
的文献。可能性更大的是真实的谎言——加载了作者个人愿望的政治宣传册。
于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爱国者们说这至少不是空穴来风,毕竟很多记载和西周青铜器的铭文是一致的,
说明那个时代即使没有医学专业管理制度,也开始有这方面的萌芽了。
怀疑派们自然本着科学的精神就是怀疑的观点。反正西周的文献缺失的厉害,找不到传说中失落的文献,
一切就只能是怀疑。
所以西周只能这么草草的说说。铁牛喝水回来还是说说春秋战国吧,说到现在,中药问题都还没有和中医分开呢。
出去玩才回来,累个半死,也只能写这么多了。年岁不饶人啊!呵呵
看俺的这一段,似乎西周什么医学的进展都没有。其实还是有一些考古发现的,比如西周随葬品中曾发现青铜针,说明针刺的治疗已经比较成熟。只是没有大家期待的那么丰富而已。为什么有这样的期待,我马上来说
春秋战国是一个激荡的年代。
说他是激荡的年代首先因为他是有大量信息流传下来的年代。一切都显得那么的真实。可一切又显得那么的突兀,仿佛一夜之间,什么都有了。
诸子百家就是这么一下子冒出来的。医药学也是如此。
不发感慨了。说点实际的吧。
这个时期考古发掘出的,以及背景可靠,完整流传下来的中药著作,其实没有。然而很多这一时期的其他作品却让我们窥见了中药发展已经达
到了相当高的一个水准。
先说文学作品,不论是离骚,还是诗经,其中都描述了数量不少的药物。
屈原爱自比芳草。芳草者,含挥发油的美丽植物是也。因此屈先生的作品中留下了不少植物(55种)的记录。[URL= http://www.zhzyw.org/zycs/sc/081220132F45C82A0JBG291AB.html]屈原与植物[/URL]
如果说菊花,兰还是观赏和药用两用的话,杜衡
就是比较纯粹的中药了。
当然也可能是屈原拿杜衡做地被植物,填补其他观赏植物之间的空隙。如果这样的话,春秋时期楚国的园艺水平就比现在的市政园艺部门的水平高太多了。
觉得浪漫主义不够严谨。那就看看诗经吧。[URL] http://www.zgmjzyy.com/html/30/0/63/1.htm[/URL]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历代大多数《诗经》注家都认为,全诗的整体意思是讲述一群妇女在兴高采烈地采摘芣苢这种东西。场面轻松欢快,表达了一种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
芣苢,据现代考证,就是随处可见的车前子,在春秋时代,车前子被认为可以帮助妇女怀孕的。
这个就是车前草,现在已经不拿它对付不孕不育了。
此情此景,好像现代人兴高采烈的去***妇科医院一样。
基本上可以断定,中药在那个时代的日常生活中已经占据了相当的位置。
这些还都是文学作品。专业的书籍方面呢?那就看看《山海经》。山海经是什么样一本书历来有很大的争议,因为里面神怪的东西实在不少。
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就有叙述.可要说是神话书,似乎也不大妥当,里面叙述的东西又太写实了。所以老熊个人以为《山海经》更象是一本古代的博物志,或者探险家笔记。来引一段吧!
芍药想必是大家熟悉的,现在的洞庭当然没什么芍药了,那个时候却的确是芍药生长的地方。
又是杜衡,不知道那个年代的人怎么这么热爱杜衡。如果说三闾大夫描述杜衡还有观赏的可能性,山海经中已经是彻底把杜衡的药用价值告诉大家了。
有了如此广泛的群众基础,出现个几本专著应当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传说中也的确有这样著作,比如有个叫公乘阳庆写了本叫《药论》的书。遗憾的是我们今天却看不到任何一部那个时代的药学著作。作为历史的一部分,春秋战国时期药学著作的亡轶并不是显得特别的突兀,但是考虑到西周文献的缺失,春秋战国时代的文献如果能流传下来,或多或少能弥补一点西周的缺憾。
然而在无情的事实面前,我们只有扼腕叹息了。因为我们没法从中去追寻那一个一个中药起源的故事了!!!
给我一把洛阳铲,换我一夜不流泪。
相较之下,医学在这个时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我前面所说的突兀其实主要指的是医学。虽说医药不分家,一般而言,不同的文明大多是医学发展在药学发展之前,所以也很合理。而这个突兀的发展主要标志就是《黄帝内经》的出现。
喝水去了!下次再说内经的事情了。
才能行的通啊。
中医可怕的地方在于连自己都解释不清楚的东西,要让自己接受。
这也算了,还要让病人接受。
古代也就算了。
现代就说不过去了。
病人可是有知情权的。
反正中药如果在法治严格的国家,最终是会垮掉的。
中国也就是目前不严密。
如果是欧美的消费者,你推销中药,出了问题,医院要赔死掉。
理由很简单,你都说不清楚的药物,还拿出来治病。这种责任是无从逃避的。
中国再过几十年,法治健全了,消费者意识有了,中医还照你这个思路想当然,那就彻底完蛋了。
你可千万别说什么国粹,祖先遗产之类的话。
老百姓可就认一条,这药能不能治病。
换到你身上,用你的生命来尊重国粹,估计你也是不干的。
一样也是无数的试验,然后才分析出了原因,接下来才有国家级的赔偿,要是只死个例,你打一辈子官司也不见得能从药厂那得到什么。是药三分毒,有的时候只能怪命不好,别人都没事,烂事就让你摊上了,死了也就白死了,无论国内国外,西医中医,这一点上没区别。
而且,中医下猛药少,本身想死人就难,以后要发展“猛药”了,学西医一样搞动物试验,那就更加不会有问题。你的问题是太把西医当“科学”了,事实上,西医不能解释的东西太多了,尤其是内科学,碰个西医庸医,让你短命个几年几乎是太普遍了。
有没有疗效医生用上一大堆星外武器,老百姓哪还敢自己说了算?西医术我不精通,讨论中医对我来讲完全而是对于至亲实践问题,中医讲对病人如至亲,所以我也只敢(能)为至亲治病,至于其他老百姓甚至于洋鬼子他们不屑知道我也顾不上,不能提高什么,不值争论。
祖上相传的心里亲切,发扬了祖学也觉得光荣,一方土地养一方人嘛,脑袋里全是洋学问让人也不知道自己为何会出生在这块土地上,疑问也不会少。不过话又说回来,脑隙全是洋货也很好,先进!而且洋玩意们照样可以作身份承认:你地,中国人。。。?!
所以观自己(观自在)是练就这个探测器的一个基础。要对别人有影响,还需要观世界多磨练。
但是如果搞出一个体系,有阴阳十二经,奇经八脉那么细致,某些经络还有神奇的拐弯,以我等的智力只能设想必有特别禀赋的人投身其中。中华人物,大超我等禀赋特别的人我们就是主观瞎想想也是大把大把的。
生命如何产生的都解释不清楚,大家不还是活的好好的么?鸡蛋怎么造出来的也解释不清楚,没见过谁怀疑不能吃鸡蛋啊?当然吃鸡蛋也有吃死的。
病人有知情权本身就是胡闹,你看病的时候见过哪个西医在治病之前把有几成的把握和失败的风险告诉你了?
法制严格的国家包括哪些?日本算不算?澳大利亚算不算?美国算不算?什么又是中药?
我没有梁启超那样的勇气,被错割了一个肾还要坚持科学。我只会说,中医有面对病人感到无能为力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