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淮海战役研究㈤·决战?决战!(上) -- 双石
毛让林南下,在卫全军来援时敢于与之作战,就是决战的决心。林意识到了,但磨磨蹭蹭的讨论了半年多,因为这个决心太难下了。
淮海,中野出徐蚌线,就是决战摸样。但这个决心比辽沈更难下。原因在于,南线我们没有把徐州之敌打翻在地的绝对实力。
淮海后来打得险象环生,也就是这个原因。
司马迁作萧丞相世家的话:楚人围我荥阳,相守三年;萧何填抚山西,推计踵兵,给粮食不绝,使百姓爱汉,不乐为楚。
这个“使百姓爱汉,不乐为楚”是刘邦可以一败,再败,霸王是一败涂地
东野高层最初的设想是打长春,长春不仅孤立,而且后勤补给方便,练兵也是以长春为假想敌,试攻发现不容易速下以后才决定按军委意思打锦州,华野如果要加入中原战场最容易抓住的敌人就是黄七兵团,打徐州或者蚌埠都不现实。
你谈的后勤问题是在确定战役将要展开,即刘峙集团被滞留于徐州——也就是双石兄说的“决心”——这个大前提下。
只有抓住黄兵团,才能滞留刘峙集团于徐州。然后才是考虑后勤等事项。如果黄兵团抓不住,即便后勤准备再充分也无济于事。
宜昌至崇明岛1700公里江防,国民党只能平均部署,TG用100万部队,三个突破口,每个突破口以30万对付2万守军(并选择对方防区的结合部),一夜之间就突破长江立体防线。所以将徐州葫芦岛的部队放到江南于事无补----TG最多在每个突破点以30万对付3万而已。
真的想守的话,就应该做好情报工作,(其实也不用做的太好,这么大规模的部队集结,想完全瞒住是不可能的)至少可以做到机动防守,以主力对主力。
不过退守长江本身就很无厘头,直接把南京、上海曝露在一线……这样,政府必然要撤到广州,长江只能起到迟滞敌军,给部队调动争取时间的作用。上海、南京也要转型成要塞化城市,花生米根本没有这个魄力做这些事。退守两淮还有可能不用搬家,但是守两准的话,…………………………算了,怎么算花生米都是个输字。除非他不是花生米,在辽沈战役结束时就打定主意守住长江,弃守长江以北,迁都,沿江城市军管、要塞化,以空间换时间,在江南重整部队,构筑防线,机动防御,尚有一丝划江而治的可能。但这个可能还要建立在花生米可以稳定国统区经济政治形势、同时完全超越自己战略水平的基础上。
三国、南北朝、金宋都是守淮而治的,自古守江必守淮。
在长江南岸的话就没法反击了,北方可以攻四川(还可以通过陕西、湖北两面夹攻),攻下了四川,长江就不是天堑了——历史上元灭宋就是走的这条路。
而守淮的话,北方的心脏就暴露在前,不可能全力在四川做文章了。
自古北朝进攻南朝,以本朝最为顺畅。我看,
一,铁路功不可没,陇海,京汉,津浦这三条线,基本保证了全线进攻,
二,火炮提供了将局部兵力/火力优势最大化的手段,长江要比英吉利海峡窄多了。
三,无线电使得进攻可以“同时”出发。
四,国军的优势海空军没有发挥,不过虽然他们比对手是绝对多数,但是被长江长度一除,都可以忽略了。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大致指中国国内南北对峙的政治形态,而非一定指以长江为政治分界线。
侯景之乱,北齐趁机攻取了淮南地区。陈朝建立后曾出兵收复,但是北周灭北齐后又再度攻取了江北地区。隋朝建立前,实际南北朝已经是以长江为界了。由于南朝的经济政治重心都在江南浅近地区,所以一旦以长江为界,实际上就毫无回旋余地,一旦江防被突破,立刻就会全局瓦解。
另,元灭宋和西晋灭吴、隋灭陈,有所不同,主力没有从四川顺流直下,而是从襄樊地区实行了中央突破。
陈朝占据淮南是北齐末期,即573-577四年间,北齐亡后,立被北周所夺。
因此,严格来说,陈与北齐、北周乃至隋朝在东线对峙,基本都是以长江为界。
1、当时朝鲜南北双方都有武力统一全国的计划,如果淮海没有打成,更大的可能是中国统一之前,朝鲜战争爆发,只不过是南方进攻北方
2、在1发生的情况下,中国仍有可能参战。例如海狮计划失败,希特勒转而进攻苏联
当然,我只是提出这种可能性,因为老兄的结论太绝对了
只不过它是朝鲜,说句不好听的是屁大点的朝鲜,不是中国这样的大块头,中国自己内部有心打外人没办法,朝鲜他南北双方打起来的前提是后面的老大们允许他打,中国内战没分出胜负还是一锅沸粥的时候,斯大林不会同意北朝鲜动手(二战对苏联伤害巨大,而且战后苏联主要注意力集中在欧洲,不会在亚洲冒与美国全面对抗的风险,参见斯大林对中共解放战争的态度),而美国在中国内战不明朗且其本身深深卷入焦头烂额的情况下也不可能同意南朝鲜发动进攻,您提出的“南方进攻北方”只有在国民党速胜,三个月灭亡中共的情况下才有可能,不过那样就不可能有常规意义上的“朝鲜战争”了,所以我认为中国内战分出胜负之前朝鲜根本就不可能开打,这是我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