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从战略角度看抗战中国战场的一点浅见 -- 萨苏
所以淞沪败得精光。
仔细看看淞沪会战的过程,从准备到发起到升级到高潮到意外到溃逃,简直是如同儿戏。只此一战,老蒋就应该被打入军事指挥艺术的末等行列,同明英宗隋炀帝这些同学排排坐吃果果。
也就现在还有不明真相的人高呼他英明神武。俺还是那句话,仔细看书,注意细节,不要被煽情文字糊弄,做些对比研究,多问些为什么,尤其要提防故弄玄虚的文字,比如纯属事后诸葛亮的“改变日军的战略进攻方向,诱使其沿长江西进,而不是沿平汉路南下,以避免中国东部的中国军队主力被合围的危险”这一类的呓语——这都是打了大败仗、大烂仗、大王八蛋仗之后搞出来鼓舞士气的:
“你看,委员长还是高明的,本来大家都得玩完,现在好歹还剩了这么多!”
英美都有军民被日本“误击”,结果还不是小事化无,坐观成败?人家才不会为了些许风波破坏自己的全盘规划。
也只有俺们的委员长,总是把人头往别人的裤腰带上系——按理说这么恭顺的事情,人家还总是不乐意!!!委员长有多少个夜晚想不通,睡不好啊!
中国这个家他当不好。
过年事多,凑合着理解吧,抱歉
能说明什么呢?
当然是在抗战胜利之后再回忆当时淞沪战前决策时讲到的。这种话估计早了也不敢讲。从日军在上海方面的布局来看其实一直在准备主动打,不过是海军在干。
那。。朝鲜战场上中美双方互相PK了那么久却从没有宣战过,该如何理解呢?
不得以而为止,有当时的困难.
有实力,也不会走到那步了,这是利用国际间矛盾,为我所用,渔翁得利而以,上到国家,下到小民都是如此.何罪之有
从地方到中央,从学校到机关,即无动员也无准备,连逃跑都比别人逊!
在这方面其实国共两党一样的方针、一样的策略,就是以空间还时间,拖死日本鬼子。但两党地位不同,决定了两党执行策略方式上的不同。共产党是在野党,部队可以大进大退,没有死守城市的包袱,国民党是执政党,当然就不能这么做。
战略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蒋介石政府你说他面对日本入侵的狼子野心,做缩头乌龟,这个结论对也不对。对就是确实他做了缩头乌龟,至少丧失了东北六年没有作为。这是最明显例证。但是不对,他也确实做了强烈的抵抗,在淞沪,在徐州,在山西,在徐蚌地区一直到后来的武汉,长沙,衡阳等地。面对侵略,这个政府还是作了抵抗,而且一些地方打得很英勇。
我看蒋介石先生一个问题在于,他考虑更多的是政治问题,可他的政治眼光却带有极其深的局限性。央视电视剧八路军中有这么一个情节,宋美龄问蒋介石,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他怎么看。蒋介石平静地告诉她,坦率地说毛泽东这部书里边很多东西讲的是有道理,但是他是全中国统帅,即使不能打也要打,否则他不能做全中国统帅。虽然这是艺术加工,却非常形象说明蒋介石考虑的战略设想,是不是有很大投机性?
这空间既不是一张白纸,也不是一团空气,而是包含有大量的生命和财产.
其实这招满清也没少用,熬到辛亥年还是完了...
第一个,平汉线合围问题。首先抗战中日军合围不是没有成功的战例,只是我们不愿意承认罢了,南京会战就是一个典型的被迂回合围的例子。徐州会战是一个侥幸突围的例子。说明日军在一定条件下确实有这种能力。而南昌会战,桂南会战,远征军第一次滇缅作战,保定会战,中原会战则说明日军依靠其机动能力,具备大规模穿插和遮断中国军队集团的能力,其结果即便不能歼灭,也可以轻易达到战役目标,这几次作战中国军队被打掉番号的大部队的确不多,但战斗力的急剧下降是有目共睹的。
可以想象如果日军主力采从北向南攻击,在华北平原上,日军的机动能力和火力优势更容易发挥,组织防御无疑被沿长江节节防守困难得多。那时,长江一线无非是一条横向的线性防线而已,一旦切断上海,南京地区的中国军事,工业力量连后撤都不可能。实际上即便改变了日军的进攻方向,这个从北向南的威胁依然十分巨大,中国方面用被迫构成黄泛区的方法才减轻了这一威胁。绕是如此,武汉最后弃守,关键还是因为日军从北面击败胡宗南,占领了柳林,不从武汉撤退就有被切断的危险。假如双方是沿着长江顶牛,那么战斗一定还会延续更长的时间。
中国方面没有出现大规模被围歼的局面,实际上有很大程度上正是日军攻击为从东向西的原因。因为沿江的池沼,山地限制,日军的机动能力被大大限制,重炮的搬运问题也造成日军火力优势的下降。这种时候,两军在山地复杂地形中穿插能力颇为近似,要想大规模围歼中国军队就不象在平原上那样容易了。
第二,淞沪会战的有生力量消耗问题。这个问题应该从两面看,一方面反映了蒋介石的指挥能力问题,对九国公约存在幻想,对淞沪的撤退出尔反尔,造成坐等崩溃的局面。此外,老蒋不愧是日本训练出来的军人,日本人在上海投入大量兵力,是因为中国方面重兵突袭日军驻日海军陆战队,为了面子日军立即将上海方面的骚扰牵制改为了决战,而。。。老蒋呢?因为头脑发热,为了“寸土不让”和“国际观瞻”,把预定在吴福线的作战搬到毫无准备,日军舰炮射程内的上海进行了,结果自然是伤亡惨重。老蒋出昏招肯定不是从内战开始。另一方面,中国是个老大国,也正是上海三个月的抵抗,唤起了各方真正的动员,并争取了动员所需要的时间,从而在战略上为持久战做出了贡献。淞沪会战损失虽然大,但并非一无是处。日军在淞沪方面本来只是牵制攻击,并无进攻南京的计划。
第三,打烂东南沿海的坛坛罐罐。这个无话可说,一个国家的工业布局就是这样,本身就不合理,其沿海工业城市既没有能力保持,在一场长期大规模的战争中,肯定是敌方的首要目标之一,被很快摧毁是正常的,不被摧毁才是不正常的。这个是中国当时畸形发展的恶果,倒不是这场战役的问题了。
一家之言,就教方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