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破解宋太祖太宗授受之谜:烛影斧声及金匮之盟 -- 查理五世
世宗熟思久之,叹曰:“吾固知汝必为人所教,独不喻吾意哉!然观汝之穷薄,恶足当此!”即日趣驾归京师。
很大程度在于认为他没主见。
至於心腹,赵匡胤也为其心腹,如周世宗知他会代周,会留着他吗?
“周世宗见诸将方面大耳者皆杀之,我终日侍侧”,既然被杀诸将与赵同列,自非无名之辈,老兄可否举几个例子,<<旧五代史>>又为何不录入此事。
所杀之人固然有,只是因方面大耳则未必然。周世宗杀人总不会四处宣扬,只怪他长的不好吧。
“然禀性伤于太察,用刑失于太峻,及事行之后,亦多自追悔。”
逮至末年,渐用宽典,知用兵之频并,悯黎民之劳苦,盖有意于康济矣。”
渐用宽典,周世宗继位之初刑罚严厉,除出於秉性外,也有乱世用重典的意思,对些为富不仁,害民误国官吏多出於极刑,而随着内政趋於稳定,同时也加强自律,已然渐用宽典,又怎会无辜杀人呢?
赵是否说谎,只怕只有当事人才知,陈桥兵变前的辽军来袭,岂不就是个弥天大谎吗?
此时辽军的战斗力与宋太宗北伐时相比只弱不强,虽有坚城,南京毕竟不是辽都,辽穆宗能否在重压下死战尚且难说,至於军事能力,他也不见得比宋钦宗强多少吧,那哥们占尽天时地利人和,还不是输个清光,胡指挥嘛。
可胜者攻之,一般来说没有6成以上胜算可打可不打得仗不打为好,
获胜也很可能是杀敌一万,自损八千的惨胜,而且当时”天下未定,根本空虚“,这是众将不同意继续进兵的原因。不过并不代表一定会败,高平形势也是相当严峻,朝臣有几人同意亲征,秦凤,王景初战不利,朝臣同样苦劝收兵,周世宗还不是大胜后汉,辽与后蜀。
何况对手是实力强得多的辽?
高平如不是宋太祖,柴荣小命都不知哪儿去了。
五代之乱,根源在于节度使制度导致的军人割据。在这样的情况下,皇帝不过是最强大的军阀,各地军人可以依靠实力和皇帝讨价还价,这样全国力量的使用势必大打折扣。
周世宗没有着手改变这样的局面,而是匆忙南征北伐,十国力量衰弱,问题还不大,但是辽国就不同了。
周世宗北伐辽国,一切顺利还好,如果有所挫折,很难讲各地军阀不会乘机作乱,这样后周一败即亡也不是不可能的。
攘外必先安内在那个时期是个合理的选择,赵太祖的改革是必须的,这一点和赵光义的接位保证了北宋没有成为第六代。当然北宋矫枉过正,搞得后来军力衰弱就是另外一回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