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闲聊“实验一号”(上) -- 代码ABC
父亲来到南海所的时候正赶上这事,被派去参加“实验一号”的改造。那时候我差不多要来到这个世界了。至于最后谁先来到这个世界我没问。10年后“实验一”退役完成了她的使命(那时南海所的第四条综合考察船“实验三”也准备服役了),三十多年后父亲退休也完成了他在海洋界的使命,而我则在这里闲聊他们当年的一些趣事。
货船转科考船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其中之一就是压载问题。科考船相对于货船的载重不大,因此为了保持船舶的稳性需要在底舱放压载物。另一个比较好的解决方法是在底舱增加水舱和油舱,这样不但解决了稳性问题还增加了考察船的续航能力和自持力。不过由于经费紧缺当时做不到。所以父亲被派去买压舱物——石头。采石场开好的大条石。我问他铅不是更好吗?他说当然,不过同样重量的话铅更贵。即使是石头也花去一万块。父亲和我讲的很多东西即使对于一个70后的人来说也是很遥远的。比如他告诉我那些一块上百公斤的石头是用自行车从山上运下来的,而且装的不止一块——载重近半吨的自行车!当然了,这些事不用父亲去做。不过听着可是挺雷的。
父亲说这些条石是上好的建筑材料,几个航次后“实验一号”终于有经费在底舱上加装水舱和油舱了,这些石头又被搬出来。正好赶上南海所修防空洞被利用上了。
我还在读小学的时候,“实验一号”就退役了。我只看过这条船的一张黑白照,实际上我对她是没什么印象的。除了上述的小包袱外,我就记得父亲曾说过“实验一号”有一位技术高超的老船长,每次靠码头只需要一次机舱命令。
我真正有接触的是“实验三号”,不过也只上过两次,那时候也不大,所以新奇但没去刻意留心什么。老实说小孩子对一条停着不动的船的兴趣是不会太持久的。唯一印象深刻的倒是和科学考察没什么关系的东西,那是安装在顶层甲板上的两挺高射机枪。当时两条科考船都是带武器的,除了固定的高射机枪外,船上还有冲锋枪等轻武器。父亲说这些东西主要还是防海盗。不过防海盗更多的还是靠船员的警惕,只要提前发现了海盗的小艇在大船面前是没什么优势的。当然了,这么宝贵的科考船在经过危险海域的时候海军还是会护航的,比如和越南发生冲突后去的几次西沙群岛的任务。
不管是实验一号、二号或三号都没有使用武器的经历。唯一一次有可能使用的机会也在层层请示中溜掉了。因为对手是我们自己的一艘渔船。当时“实验三号”刚在考察海域放下浮标,浮标下面吊着一串价值上万美元的测量仪器。渔船盯上海面上的浮标。那个浮标是用一大堆浮子做成的,质量那是相当不错了。渔民们觉得拉回去挂在渔网上用一定很有面子,于是就在“实验三号”眼皮底下准备把它拖走,三拖不动(下面的东西多着呢)。就想着用刀子割断下面的缆绳(场景有点面熟)。当时“实验三号”上的人可急眼了,高音喇叭、探照灯什么都用了,可人家就是不理继续在不紧不慢地割缆。这种情况下用枪是要请示的,包括鸣枪警告,不过按我估计鸣枪警告大概也是没用。这不是枪能解决的问题。等到请示批下来,人家已经拖着浮标胜利返航了。后来我在他们分析仪器的数据图上看到一条不断往下掉的折线。从当时大院里那些叔叔的描述中看出那条渔船的装备还很不错,“实验三”开足马力也只是保持不跟丢而已(毕竟这不是设计来赛艇的),到了近海三转两转就消失了。实验三吃水深过不去了。
既然武器没用过,而且作用不大。后来这些东西都拆了,船上也不在保存武器了。据父亲说这些东西给科考船带来不少麻烦,比如进国外的港口。另外,某些人会认为这不是民间的科考船,而是军舰。
....再去喝水
放心,喝进去的总要放出来的。这也是俺在这里灌水的目的。
(看全部请点文章末尾的关键字“实验一号”)
您说对了,备用螺旋桨是定制的。因为你不知道会发生意外,所以背着一个为自己订制的螺旋桨到处游荡不奇怪。海上不能换,但到港口就可以换。
我见过大学生一人带四人的,前架一后架两,龙头上还坐一个。
福建一带的农民可以把二三十厘米粗、三四米长的两根原木竖着绑车后,再粗的就一头搭前车后衣架,一头搭后车龙头。这都是骑着的,越南的也很强悍。
早期胡志明小道往南方运大米,一辆自行车带四包,前架挂两包,后架连车座放一包,龙头上放一包。这是没法骑了,龙头上绑一根棍子人在后面推着走。
一起用脚踹,这样吐的快,哈哈。
送花
一走起来就冒黑烟,自己解决不了请了一位老修船厂的人去诊断,把螺旋桨车掉一圈解决问题。
比较穷的时候大致是开放后的十年。现在自然越来越好了。
毕竟专门的海洋研究大学很少。只不过这个专业很少人提起,没进入公众的视野罢了。
毕竟这种配置在中国的大学里那绝对是凤毛麟角。
船上的生活是挺枯燥的,有一次我问爸爸,海水是蓝的,天也是兰的,那在甲板上看会不会感觉不到船在动呢?爸爸想了想,点点头说是的。不过他补充说其实船员才辛苦,他们会感觉到更无聊。而科研人员就好一些,因为船上的实验室里有一大堆的事情要做。他们经常在实验室里一呆就是几个星期。相对而言科考船的生活设施,如住舱条件等都要好于一般的货轮,但海上的寂寞感还是相同的。所以大家都需要找些名目出来娱乐一下。比如过赤道仪式,父亲就说那是无聊的人们为自己找的乐趣。“实验三”在国际的埃尔尼诺项目中去过西太平洋考察,那是“实验三”第一次过赤道,船上就搞了一个赤道仪式,从他们留下的照片来看很象是一群大人在玩小时候的泼水游戏。
在闲下来的时候他们就玩钓鱼,海上的钓鱼和一般的钓鱼不同。那时可没什么高档渔具,据父亲说就是凭一条绳子、一个鱼钩、一块鱼饵。把绳子拴在栏杆上,穿好鱼饵扔下去就行了。不过当然是有人钓鱼,有人喂鱼。这些科学家们钓上来的东西可不小,最大的一条我记得是80公斤重的鲨鱼。鲨鱼是最常见的,父亲还钓过一条剑鱼,那长长的剑最有差不多一米。另外还有许多稀奇古怪的东西,父亲说其实人类对海洋了解的并不多,钓上些没见过的东西也是很正常的,尤其是在珊瑚礁,那可是一个生物多样性的典型例子。父亲提到的珊瑚礁一开始我总是将它和珊瑚,贝壳等美丽的事物联系起来。因为每次去这些地方,父亲(和其他的叔叔)都会带回大量的珊瑚和贝壳。这些东西后来都毁在我和弟弟两个破坏大王手里。不过父亲说珊瑚礁是很危险的。
危险之一,有很多不知名的毒物。船上曾经有人掉到过一条带刺的鱼,生物室的人说这条鱼的刺是很毒的,扎到的话可能有生命危险。某个大大咧咧的家伙一边翻看这条已死去多时的小鱼,一边念念有词地嘀咕“有这么厉害啊”。然后就不小心把自己的手送到了那根刺上,轻轻扎了一下。然后就是好几天疼得死去活来,什么镇痛药都无效。父亲说这要是在水里干活就交待了。另外内一些我们平时不注意的东西也是有危险性的,比如龙虾。父亲他们吃过不少龙虾——自己抓的,总是评价其肉太粗不好吃。不过他说抓龙虾也要小心,因为龙虾是呆在洞里的,这时候它的头向外,如果冒冒失失地伸个脑袋去看的话,破相是最轻的。
危险之二,珊瑚礁上有许多危险的缝隙,而活珊瑚是很脆的。人踩上去就会卡在这些缝隙中,不说缝隙里面危险的生物。就是挣扎出来的过程中,那些珊瑚锋利的断面会让亲历者明白千刀万剐的滋味。所以在珊瑚礁上活动要非常小心,有时即使很浅的水也最好游过去。另外水下活动必须至少有两人配合,哪怕是最简单的工作也必须如此,因为许多危险是未知的。所以呢,在船上一起工作的地叔叔们相互间的信任是很坚实的。记得小时候去学游泳的时候,隔壁的叔叔就敢把他的独生子交给父亲看护,而父亲一个人就这么带着三个不会游泳的小孩去珠江边的码头学游泳。
出海作业是挺辛苦的,海洋所有不少科研人员看上去黑黑瘦瘦,满脸皱纹,这些都是长年日晒、海风、整天泡在水里作业闹的。有些人看上去简直就是一个种地的老农。父亲的一个同事因为那副老农脸还给一些门卫刁难过。
再喝最后一口水吧,能抖出来的基本上都在这了,喝水不过是稀释一下,呵呵。
(看全部请点文章末尾的关键字“实验一号”)
哈哈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和对付美国船的做法基本保持一致嘛。
三十多年前,那时广东省长将“实验一号”的船壳交给海洋所的时候问:“什么时候可以回本”,老所长坚定地回答这是回不了本的,而且还要往里面继续砸钱。但这船还是给了,钱也继续往里面砸了。现在新的“实验一”就快服役,国家在这块的投入还是不小的。所里的领导级别也不低,甚至象父亲这样的无官人士也可以轻易找到X机部的部长要钱要设备,在他们还是以学生身份下连队“锻炼”的时候。南海舰队司令也是先到他们这群学生的宿舍探望,才到部队里训话。到舰艇上的时候司令长官的说法是,对他们不需要保密。
其实对于海洋所来说,海军也还真没什么机密。按父亲的说法,广东、海南岛一带的所有海军基地、码头的建设都是他们去做前期调研的。海军也有自己的调查船,不过设备上就远不如海洋所的先进。其中的原因也很有意思,国际上不少先进设备是不能出口给我们海军的,但是科学院却可以买到。当然,海洋所并不是军队的机构,除了为南海舰队干活外,海洋所还做了许多其他事情。
比如“实验二”的物探设备就为北部湾的石油开发提供了宝贵的基础数据,石油专家们才能在提供的地质数据上寻找可能的含油构造。“实验二”有一套拖曳的声纳,通过专门的“气枪”向海里放炮,根据回波可以探测到海底上千米的地质情况。俺说这不就是一套超猛地拖曳声纳嘛,问题是如果碰巧有一条潜艇打酱油经过,岂不是被看个干干净净?
海洋研究真正吸引公众眼球的东西并不多,热带鱼算一个,厄尔尼诺也算一个,河里好像就只有仙人写过一个相关的帖子:我们行星的金羊毛—ARGO计划简说 [ 抱朴仙人 ]。不过在后者进入公众视野的十年前,“实验三”就跑去了西太平洋研究这个课题了,早在80年代我国就参与了这类型的国际考察计划了(不是Argo项目)。其实海洋研究的项目很多,绝大多是枯燥的基础研究、数据收集和整理,有价值的论文很不好写,毕竟我们对海洋的了解还是很浅薄的。但是这些研究最终会在某个时候发挥出巨大的作用。所以父亲可以在退休后很心安理得地说:“我为国家做了不少事情。”
全文完。
(看全部请点文章末尾的关键字“实验一号”)
我心里冒出的第一个念头就是“怎么又是渔民”
“我为国家做了不少事情。”
国家的强盛就在于很多这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