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受虐的凤姐下-----党史罗生门之宁都会议 -- 史文恭
宁都会议就是解决组织问题的,毫无疑问。没怎么见过有人谈周在这里的阴谋说。
苏区中央局要把毛主席拿下,很简单,因为主席的不听话。这点周和中央局其他人没有分歧,甚至是周自觉的意识。不要把后方四人的责任说得那么大。周的当权是不要那四人支持的,对周的支持来自苏联和当时的中央。那些苏联的手离不开周这根拐杖。
因周是那根拐杖,所以周的地位很独特和优越,他可以做得温和些、也可以做得狠些,随着他对党内人物的感情论。但我从周在历史中的表现看,我不认为他是温和的人,有很多实例说他很严厉。
为什么说周是拐杖?一是说周和苏手不一样,二是说周是有干部的。周有干部,而且他们在党内很少受到致命的打击。苏手和毛都不排斥他们。而主席则不同,很少有跟他跑的干部,林彪算一个。他太严厉了,不容私情。苏区的干部是既承认他的正确性,又讨厌他的严厉做法。所以,有人情味和宽容的干部一来,主席就成了孤家寡人。
我喜欢主席的这份不近人情,而反感总理的那份表面的温情,但我依然尊重总理,效法总理。
主席是要拿主意的那种人,要维护中共自身地位的人,所以,他很有自知之明,不在中央工作,到基层干出一番事业,开出一片天地。在中国的农村,那么偏僻的地方,你斯大林、你共产国际总不会把手插进来吧!可是他没算到,党中央后上来的人跟他的关系是那么的远,根本不支持他,反而要把主席反感的东西强加下来。同时,在组织上,楞把主动到基层的政治局候补委员不当回事,谁下来都可以欺负在基层的毛委员,他有苦向谁说啊!
毛主席向中央要的干部,中央怕毛尾大不掉,就是不让主席如意。楞让那些人死掉,我恨啊!这里就有总理的责任。说总理保护干部的,都是他的自家人。而在各苏区死了的那么多干部,怎么没听有人说周保护过。反而,不是毛主席的干部,如季某等,毛还为他们说了话,但不管用啊。毛是首先从肃反中明白过来的党的领导人,不简单、不容易啊!
周在宁都会议时是中央三个负责人之一,是苏区的一把手,他对路线、方针、政策的选择,是最关键的人,所以,苏区的成败他到苏区后,应是第一责任人,而党的历史回避了他的责任。同样,他能在政治上即反围剿军事斗争上认识毛的正确,在组织上,他能站在毛的一边,那四个人就会立刻分化。苏区实际统兵的一大堆干部都会和他俩一起把反围剿战争一直胜利地打下去。这在以后看得很清楚,可在此时,周还是坚持了服从苏联的立场,苏联人这点看得很清楚,所以后来愿意和周对话,而非给毛这个面子。
中央苏区在主席管点事时还过得下去,没毛什么事后,红军只好像周领导的南昌起义部队那般逃跑了。而导致这个结果的就是宁都会议。
搞革命指挥战争就是“机械化”战术,能成功就靠大兵团硬压。至于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这种艺术化的战术,他实在是太不在行了。归根结底是斯大林的力量就来源于官僚主义的组织力量,缺乏伟大群众运动的想象力。
托洛茨基倒是很有某种革命先知和冒险家的味道,充满了个人魅力和想象力。不过这个人毕竟只是个革命书生,最终的下场实在是太悲剧又太书生气了。
嘴上那一撮胡子和手中拿一根烟斗就个标志。
不过后来总算转变了对毛泽东的看法和态度,毛则充分利用了任小斯。
公旦总理是跃跃欲试,又不好意思撕破脸皮亲自出手。于是乎四个愤怒的青年打头阵,公旦总理团结最大多数内引外联朱大海刘了然,最后对毛仁至义尽,手心手背都是肉嘛,相忍为党哦……
至于老毛可能就是忌惮斯大林和老张2个人
生产力的深刻变化看不到?
军队除军阀化看不到?
社会结构的重新组建看不到?
人文思想的大解放看不到?
再说楚汉,
刘邦先得到全国的信息库,后面有四川的粮食支持才可以败了再来,打了再败,败了再打。也因为有粮食在当时全国性粮食短缺的情况下可以不断吸纳新的士兵。
项羽则没有一个定点的粮库,只能以战养战,失败了就没有机会了。而且粮食有限 紧张到无法为降兵提高食物 所以只有杀。
至于什么项羽妇人之仁,项羽短视,项羽残暴之类 基本后人以自己的观念评价先人。
项羽战败根本就是没有拿到全国户籍等相关资料,无法进行全国的战略部署与持久战争。
其实总理不想和主席斗,主席没想通。
=====================
我看不是主席没有想通 是老周扯着老黄历不准备放手
老周也是有路线的
看盖楼
但朱云卿的被害或许也起了刺激作用,以当时的复杂环境,进行这种清理有必要,问题出在执行者选择有问题,李韶九是导致扩大化的重要催化剂。以后来晋察冀根据地的长期经营,太祖照样在根据地中心所在地的城南庄差点因特务的告发而被炸死,但却没有搞这么大规模的清洗。
不仅仅有老彭轻信的因素,还有井冈山本身的客家和土家之间的矛盾,曾经是袁文才副手,安排太祖上山的龙超清就是客家人,和袁文才的关系随着两派矛盾的加深而不断加大,太祖在的时候还能压住,太祖下井冈以后缺乏一个合适的调停人必然激化,本来太祖把袁文才带离井冈就是为了回避这个矛盾,但他自己开小差回井冈,进一步加剧了这个矛盾,宛希先被害导致双方矛盾一触即发,又遇到一个不了解井冈山情况的老彭,火并是必然结果了,后来井冈山集体反水主体就是土家人。另外,王袁二人不习惯从游击战向运动战转变这个过程,始终不肯离开井冈山,也是矛盾的一个原因。